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道理超出禪教律密


印光大師文鈔

道理超出禪教律密

●又須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其道理超出一切禪教律密之上。

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必須斷盡煩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煩惱惑業未斷,任憑你見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濟事。

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難。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願志誠念佛者,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

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了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故龍樹菩薩稱為易行道。馬鳴菩薩稱為最勝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實則普度一切凡聖。

三下740頁復王雨夕王雪夕居士書

九界眾生歸真捷徑


印光大師文鈔

九界眾生歸真捷徑

●淨土法門者,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也。為諸法之本源,舉凡聖而悉度。上,中,下三根普被,禪,教,律一道同歸。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允為九界眾生歸真之捷徑,大暢本師釋迦出世之本懷。

溯自法流東震,遠公首開蓮社。從茲志慕西方高人,各承宗風,化被全國,兼及外域。

續下440頁西方殿緣起記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千經萬論無不指歸


各有前因


一名無量義


一名無量義

過去,佛陀曾在毘舍離國彌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一天,有位比丘前來謁見佛陀,至誠頂禮後請示:「世尊!帝釋天王以何因緣,名為釋提桓因?」佛陀表示:「釋提桓因有一世為人時,行大布施,無論是沙門、婆羅門、貧窮者、困苦者,甚至是路邊行乞的人,均能竭盡所能施予錢財、穀物、布帛、香花、臥具、燈具等,故名釋提桓因。」

比丘又問:「世尊!釋提桓因為何又名富蘭陀羅?」佛陀表示:「釋提桓因為人時,屢行布施,施予衣被、飲食、乃至燈具,以此因緣故名富蘭陀羅。」接著,比丘再請示:「世尊!釋提桓因為何又名摩伽婆?佛陀解釋:「釋提桓因有一世為人時,名叫摩伽婆,所以他也稱為摩伽婆。」

比丘問佛:「世尊!釋提桓因為何稱作娑婆婆?」佛陀表示:「釋提桓因有一世為人時,屢屢布施、供養眾多衣服、布帛,以此因緣故名娑婆婆。」比丘又問:「世尊!為何釋提桓因也叫憍尸迦?」佛陀告訴比丘:「釋提桓因有一世當人時為憍尸族人,以此因緣故名憍尸迦。」

比丘再度請示:「世尊!釋提桓因為何又稱舍脂鉢低?」佛陀回答:「有阿修羅女名叫舍脂,是天帝釋提桓因的第一天后,所以釋提桓因名叫舍脂鉢低。」比丘又問:「世尊!為何釋提桓因又名千眼?」佛陀回答:「釋提桓因有一世當人時,聰明智慧,打坐時能思惟千種義理,觀察無量無邊,以此因緣,故名千眼。」

最後,比丘問佛:「世尊!釋提桓因以何因緣又名因提利?」佛陀告訴大眾:「釋提桓因為三十三天之王,以此因緣故名因提利。釋提桓因有一世為人時,因受持七種受:供養父母、和顏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乃至等行惠施,以此因緣名天帝釋。」比丘們聽聞開示後,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

省思
天帝釋提桓因心無吝惜、廣行布施,捨人之所不能,平等普濟一切眾生,所以具足無量功德福報。修行即是要清淨身口意三業,進而放下執著,時時以眾生利益為念,無一己之私欲,方能成就利人無我,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

不可以常途教道論


印光大師文鈔

不可以常途教道論

●淨土法門,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常途教道,相為並論也。

以故華嚴法華等諸大乘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悉皆顯闡贊導,普勸往生。

迨至大教東來,遠公大師,遂以此為宗。

正上308頁青蓮寺念佛宣言書

印光大師法要

發願


大安法師:做不到的就全交給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做不到的就全交給阿彌陀佛


         我們因無明的煩惱沒有斷,俱生我執堅固,會有什麼清淨啊!有什麼慈悲啊!有什麼無我啊!我們內心朋從爾思的大多還是貪瞋癡三毒煩惱,這些都是業啊!阿彌陀佛悲憫我們,不舍一切眾生,舊業新業一攬子解決,這個大航船啊!我們原來的呀!比如呀!業力四十由旬的大石頭,然後我們再加點新業五十里的大石頭放在這個航空母艦上,它照樣運輸過去呀!

但是並不意味著反正帶業可以往生,我現在就造作很多惡業吧。不能這樣啊!一個真心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淨業三福,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啊!念佛行人盡最大努力消舊業,盡可能做更多的善業,但在起心斷惡修善業的過程當中,

滲合著貪、瞋、癡的煩惱,這種雜毒之類是在所難免的,在這世間上做事,我們常會犯錯誤,能找一個不犯錯誤的人嗎?我們就是在錯誤當中成長的啊!如果這個念佛法門搞得非常嚴格,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那我們都沒有辦法啦!所以這個一定要把它辨識清楚,我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好好地淨化自己的心,然而確實煩惱重重啊!

我做不到的地方,那就全交給阿彌陀佛了,他老人家會憐憫我等,會有慈悲願力,一攬子給我們解決問題的啊!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速成佛,這淨土法門的異勝方便,圓妙妙法,吾人當深信不疑。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印光大師文鈔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如來湣之,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俾彼一切若凡若聖,上中下根,同仗彌陀大悲願力,同於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令已斷惑者,速證無生。未斷惑者,亦登不退。此之一法,即淺即深,即權即實。上上根不能逾其閫,故已證等覺者,尚須十願導歸。

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將墮阿鼻者,猶能九品立預。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暢如來出世之本懷,作眾生出苦之達道。由是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諸菩薩,遠公,智者,清涼,永明等諸祖師,悉皆出廣長舌以讚揚,發金剛心而流布。

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

續下421頁敦倫蓮社序

生在王家便為國儲


印光大師文鈔

生在王家便為國儲

●所以淨土法門,有如是之高上者,因為普通教理修心,全仗自力。惟有淨土,是兼仗佛力。

是特別的教理,非是普通的教理。以普通的眼光,來觀特別的教理,自然不得其當矣。

普通教理,仗自力,如同功名上進,逐步高升。淨土仗佛力的特別教理,譬如生在王家,出胎便為國儲。其難易曲直, 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三下873頁世界佛教居士林開示法語顯蔭筆記

佛法中之特別法門


印光大師文鈔


佛法中之特別法門

●方知淨土法門,為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仗佛慈力,即生便可了生脫死,較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下520頁郃陽觀音寺疏

時當末法怎樣提倡淨土?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大安法師:舉心動念行為造作,舉頭三尺有神明


大安法師:舉心動念行為造作,舉頭三尺有神明

談到自然造化的法則,有時候你深信因果到這個程度,才會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自然造化的因果,我們可以舉個例子:閻王殿裡有一個功過簿,有些陽間的人被陰

間派點差事,到陰間辦點案,才發現這個簿裡不是說非要記錄什麼,陽間的人做個什麼事情,自然在他的簿裡就顯現字樣出來。如果改過了,自然會消失。

有這麼個例子,有個讀書人,被閻王爺弄去辦公,辦公一般是晚上去,睡得沉沉的。實際上他去辦公,他就掌握那個檔案、卷簿。有一天忽然看到顯現一行字,說他的妻子盜殺鄰居家一隻雞,一斤十一兩,顯現這幾個字出來。他醒過來就問他的

妻子,是不是偷了鄰居家的雞,他的妻子還不認賬,哪有這個事啊。他的丈夫說你不要跟我狡辯了,我都看到了。這一說,他的妻子就沒轍了,就承認了。她說今天我曬東西的時候,鄰居的雞吃我的東西,我一棍子打下去,把它打死了,現在藏在

什麼地方,我還沒有去處理呢。這兩夫妻把死雞拿過來稱一稱,果然是一斤十一兩,一毫都不差。趕緊兩個人就到鄰居家,拿著這個死雞,賠了一隻雞的價格,到鄰居家賠禮道歉,趕緊賠償,做完這個事。

等到第二天這位讀書人再到閻王爺那兒去上班的時候,一看那個簿子,他還曾故意打了一個記號,折了一下,再一看沒有那幾個字了,消失了。我們在陽間做的一個惡事,馬上在閻王殿的簿子裡自然顯現字出來,那你還能騙誰呢?如果你改過了,

馬上糾正了,就沒有了。閻王爺最後給你審判,讓你到哪去,都是根據簿子裡檔案來作為根據的,這個檔案不是能夠偽造的。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些,真的是舉心動念行為造作,舉頭三尺有神明,是逃不掉的。

不僅佛家談因果,道家和儒家都談因果。所以《尚書》裡講,天道,天之道體現在什麼地方,福善禍淫。就是對善人給他福報,對惡人給他災禍。給他的福是根據他的善來的,給他的災禍是根據他的惡業來施設的。這就是自然的因果報應的法則,
這就是天之道。不會有私心的。不是說你賄賂他一下,他就改變了賞罰的規則的。

這是《尚書》,儒家的經典。老子道家的經典《道德經》講,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在世間作了惡事,你能逃過人的眼睛,甚至你能鑽法律的空子,但是天網恢恢,你逃脫不了天網的,天網好像你感覺不到,好像不存在,但是它絕對不會有遺漏的。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雖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但能信願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縱已證等覺之高位菩薩,猶須回嚮往生,方可圓滿佛果。是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然此法門,兩土世尊之所建立。釋迦在娑婆,詳示淨土,遣其歸去。彌陀在極樂,待彼臨終,接其歸來。

蓋欲眾生,即於現生出生死苦,證真常樂。其哀憐保護之心,窮劫難宣。

續28__下428頁靈岩啟建大殿記

如來特開淨土一門


印光大師文鈔

如來特開淨土一門

●知如來特開淨土一門,不獨為接引普通行人,實為保護于宗於教有所悟證,而未至凡情聖見俱不可得,煩惑淨盡,翛然解脫者。

夫已悟已證,未至其極。若無淨土法門為之保護攝持,則此諸行人,再經受生,沉沒者居多,而進修者甚少矣。感佛恩德, 不禁令人哽咽涕零。

續下341頁佛祖心燈等序

難信之法


印光大師文鈔

難信之法

●如來稱此淨土法門為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簡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

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正下518頁虹橋淨土堂序

自力佛力


印光大師文鈔

自力佛力

●倘不於此法認真修持,而於如來所說一切諸法中,隨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或經百千萬生及百千萬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

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專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願,持佛聖號。則於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其餘一切法門,必須修到業盡情空之時,方可了脫生死。否則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煩惱若有一絲一毫未盡,則仍然不能出離六道輪回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三上385頁復丁普瀞居士書

蓮花化生 無有眾苦

往生的關鍵

淨界法師説:蕅益大師含淚念佛! 學佛人認真看看...


淨界法師説:蕅益大師含淚念佛! 學佛人認真看看...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你看他經常閉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蕅益大師剛開始不是天台宗的學者,他是參禪的,「宗乘自負」。參禪的人,他是觀照現前一念,所謂的「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他只是觀照當下這一念:你們這些學教的,還要依教起觀,這太麻煩了,這些都是如來禪。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觀的,也看不起念佛的,認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當初對整個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寶,充滿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的自信產生了動搖。他四十幾歲生了一場大病,諸位看傳記就知道。在這個傳記上說,他這個病痛到什麼情況?這個病痛折磨一代大師到什麼情況?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一個有剛骨的祖師,會折磨到他含淚念佛,你就知道這個業力不可思議。

後來他說,從今以後,對淨土法門,寶此一行,萬牛莫輓。這個時候對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開始著作《彌陀要解》,所以我們才有這個機會讀到這樣一個法寶。
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什麼叫做一心歸命?什麼叫做通身靠倒?

你念佛的時候,要有二種心情: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也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不管修空觀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現在開始到臨命終,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用功,也沒有辦法了生脫死,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這是現實問題。

如果你認為,除了佛號以外,還有其他的出路,這個就不能叫做一心歸命了。這個佛號只是你很多法寶當中的其中一個而已,那你這個叫做三心兩意了。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強調佛號念得很多,但是對佛號的那種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離開了佛號,我就沒有出離的因緣。

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決定能夠救拔你。
第一個相信自己無能,第二個相信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確地安立下來。這個就是身為《本經》(《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本經)的最後,佛陀說甚難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死盡偷心。

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念佛法門絕對不排斥其他法門。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你這個法寶當中,什麼是你的本命元辰。一個對法完全沒有分別,什麼法門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你不可能往生,淨土法門是須要有一點分別心的,就是佛號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師的話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體會一下,就知道怎麼修皈依了。

修者縱有億億 出者難得一二


印光大師文鈔

修者縱有億億 出者難得一二

●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難得實益。

若論橫超,但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敦篤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萬不漏一,咸得往生。既往生已,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

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正下581頁橫超蓮社序

自力之難

印光大師文鈔

自力之難

●淨土法門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也。

以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種種法門,皆須修持功深,親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若惑業未盡,則生死輪回決定莫出,縱有修持,只得世福,及作未來得度之緣種而已。

此系仗自力以了生死者之難也。淨土法門,則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正下668頁菩提精舍碑記

現生決定 了生死者 唯有淨土


現生決定 了生死者 唯有淨土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修之及極,皆可以了生脫死。而於現生決定可以了生死者,唯有淨土一門。

其餘則多生多劫,尚未可決定即了也。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全仗佛力。亦兼自力。

由仗佛力故,易於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又須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以故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度群生。

若非宿種善根,何能得聞此法。聞而不修,與修而不力,則可痛惜哉。

三下799頁南通余東袁家廟佛教淨業社緣起

五逆十惡


五逆十惡

●須知無量法門,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求其攝生普遍,利濟無方,上中下三根同修,初中後始本不二,不斷煩惑,不曆異生,即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唯淨土法門為然也。

以故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儔,下根如五逆十惡之輩,皆為淨土法門所攝之機。

以其至簡至易,至頓至圓,故能如大地之普載萬象,大海之普納眾流也。

正下567頁吳淞居士林序

是心是佛 是心做佛


應常念佛而生喜


我們造惡業的原因


【我們造惡業的原因】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這樣一個造惡業的原因,是由於有我執我見,所以還專門發了一個願解決這個問題:【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不再貪戀執著思念這個身體,要知道這

個身體,這個我執、我見、身見是虛假的。我們造惡業就是由於我們認為身體是真實的,我是真實的。有一個我執就會執著於一個我所有的,他以我畫一個核心之後就會要佔有一切,擁有一切,就會貪戀這些五欲六塵為他作享受,這樣就會造作種種的惡業。

所以我們如果在這個世間,一個我執比較輕的,特別是證到人我空的人,他就會把他自性的好的東西顯發出來。了知五蘊當中沒有一個我,我是緣生法,是假的,我們就不被這個身見,我執所騙。進而又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連這個法也沒有了。
如果能夠把人我空,法我空獲得的話,那你想他同體的大慈悲心,如來藏的性德就出來了。他自然而然地就會進入到不退轉的狀態,不會造惡業。

所以我們看這個為什麼能夠得到阿鞞跋致,他有種種的這個情形讓我們得到。包括這個阿彌陀佛光明常常注照我們,整個都是光明的世界,使我們的菩提心芽出來。風聲、水聲、音樂聲都在講說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三十七道品讓我們聽了都是念自性三寶。

再就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菩薩作為我們的殊勝的善友,再加上壽命無量,所以等等這些因緣,都能夠成就這個不退轉,阿鞞跋致。

好,如果從銷歸自性來看,我們的自性常住就是不退轉的意思;自性決定成佛就是一生補處的意思。所以這個講剛才講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他在發願的時候就把這個不退轉,在他的願力當中非常明晰地建立起來。

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的願力,最後有一個偈子來表達這個意思:【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成就之後,只要聞信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發願要往生都能夠去,「皆悉到彼國」 。這個「皆悉」就是沒有一個遺漏的,在淨土經典處處講說是萬修萬人去的。你只要願去不會遺留一個,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是要一網打盡的。

比喻為如天普蓋,似地均擎;就像天普蓋一切,就像大地擎持一切,大造之中不遺一物。在這個造化當中不遺任何一個眾生,所以皆悉到彼國,都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只要去了之後,有彌陀的願力的加持,有極樂世界法性土的加持,他再加上往生者的這種自性的功德力,就自然而然的,你看「自致」自然而然地獲得了不退轉,這就是淨土法門非常殊勝的一點。如果按通途自己的力量要修戒定慧、六度萬行、動經無量劫,自己積功累德,那是非常辛苦的,是難行道。

那麼淨土法門你只要以信心作為方便,願意去,有彌陀願力加持,你自致不退轉,大家理解這個自然而然地獲得不退轉的位次。
---------------------------------------------------
●【 淨土宗祖庭 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

不出三界


不出三界

●如來聖教,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大菩提心修之,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證之前,不無難易疾遲之別。

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為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作人天凡聖證真之捷徑者。無如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

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煩惑斷盡,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高登九蓮。

當今之人,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 舍此一法, 則絕無希望矣。

三下796頁靖江佛教居士林緣起

藐視淨土


藐視淨土

●近來之人,多多見異思遷。有信心者,每每不知淨土之所以,或學禪學教學密等法。

若欲作大通家善知識則可。若欲即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或致因所學者多,藐視淨土。

由是既不能斷惑證真,以自力了。又無信願念佛,以仗佛力了。

則將來三途六道之苦,當比此時之苦,勝百千萬倍矣。

三下585頁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念佛人有大福報


無論業力大小,仗佛慈力皆可往生西方


大安法師:一門心思先看淨土經典


大安法師:一門心思先看淨土經典


         一般的人,特別是對於有文化程度的人,一接觸佛教,就恨不得把三藏十二部全都讀遍,博覽、多聞,這是他讀書人的本能的衝動。尤其現在是信息時代,網上的東西太多了,於是他就什麼都聽。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光盤,看了很多視頻,

頭腦當中可能就是一盤漿糊。看看這個看看那個,都覺得好,那就麻煩了。於是都覺得好,他怎麼修行呢?今天修修這個,明天嘗試這個,並且還說,等我都嘗試完了,比較完了之後,我再來決定我到底修什麼法門。

那這裡的風險很大。一則,你能不能都嘗試完?二則,嘗試完了之後,你有選擇的能力嗎?佛說的種種法門,只要佛說的都有他的法味,佛說的就像蜂蜜,「中邊皆甜」。你深入一個法門,都有他的一點味道,於是這個味道,你就覺得越來越有味

道,但是這個味道、這個法門能不能解決生死問題?能不能應你的根機?這是一個大問題。雖然大乘經典很多、很好,是不是像印祖所說的,暫時歇手,全都放下來,一門心思就看淨土的經典,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本人原來接觸淨土,從89年以來,還幸好有一個出版社讓我搞一本《淨宗法語大觀》。因為要搞那本書,就讀了很多淨土宗的經典。讀了之後,還要從裡面摘一些比較重要的出來。名詞、名相概念要把它查找出來。查找出來之後,還要把這段淨

土經論文句翻譯成白話文。其實這裡面還是很不容易的。那就由於要搞這本書,就迫使我就在淨土經論裡面不斷地看,不斷地去斟酌,去挑選,去比較,才使這個淨土的一些理念慢慢地在內心當中有點感覺。就是那個書出來,校對都要校好幾遍,

幾遍的校對,又慢慢地熟一點,才感覺到這個淨土法門所講的那個境界、那個義理太高了。而我們的心性當中的東西,距離這個淨土的境界有相當的距離。

所以這個相當距離,在我們的業力層面、認知前面,它本能地就有一個很大的隔離層。這隔離層用佛經的話來說,就是油和水的關係,這個油就只能夠在水上,入不進去。那怎麼要入進去呢?一定要長期熏修,一定要做鈍功夫,慢慢地才能滲透一點進去。滲透一點進去,你能得點利益,嘗到一點法味。

莫學通家


莫學通家

●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聖。

其餘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絕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機。

我等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輪回中流轉。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當,或以狂而絕不信受之所致也。

光言此者,恐汝志在以楞伽經,得佛心印為志事。其結果,一如五祖戒,草堂清而已。

汝且莫學大通家,死心蹋地,遵斷肉品修淨業,則西方定可往生矣。

續上176頁復翟智淳書

做大通家


做大通家

●淨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修持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無須多說,依此力行,則自可親得其益矣。

若欲做大通家,或致將現生了生死之法,置之度外,則可憐可憫也。

續上46頁復湯文煊書二

求生西方

往生與否,該讓誰決定?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現什麼相?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現什麼相?】


問: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現的是什麼樣的相?是否就是自己平時供奉的佛像的樣子?

大安法師答:對這一點,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知見。從本源意義上來說,阿彌陀佛是沒有相的,法身無相。那麼由法身所現的相,他是隨眾生的心識來現的,一切唯心造。

對菩薩種性的,阿彌陀佛現的是佛像,如果對於小乘聲聞種性的,阿彌陀佛現的是藏教佛的相,甚至是比丘相。所以阿彌陀佛現什麼像,是沒有一定的,這就看我們平時修行的狀態,內心的好樂,佛是順應眾生的心而顯相的。有時候是平時供奉的佛像的樣子,這是為什麼?

由於我們天天看著佛像,這佛像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薰習了一個很熟悉、很深印記的種子,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現前的時候,哪個力量最大,哪個就顯現出來,所以顯現的就是我們很熟悉的佛像,是這個道理。但你不要認為阿彌陀佛就一定是某種樣子。

二種法門 不可並論


二種法門 不可並論

●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

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

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

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正上170頁復周智茂書

難得相應


難得相應

●然世人念佛者多,證三昧者甚少甚少。良由未能通身放下一念單提。故致心與佛難得相應也。

座下之放下既真切,決無不得之理。所說了生脫死,明心見性,及證道把柄在手等,須稍分別。

若按通途教理而修,雖明心見性,去了生死,尚大遠在。

以明心見性是悟,不是證。今人能悟者尚少,況能證乎。

正上280頁復法海大師書

彌陀真子

盲龜值木


【盲龜值木】 


       大海當中一隻瞎眼的烏龜,每一百年才出來一次,伸出頭一次。無邊浩渺的大海漂來一塊木板,木板當中正好有個圓孔。

一百年才出來一次的盲龜,頭伸出來,正好伸到了這塊隨意漂流的木板當中的圓孔裡面。這種概率應該非常低,然而得人身的概率比這還低。

得人身很難,而失人身卻非常容易。因為我們這個人身是受無明、行、識這些十二因緣前面幾種盲目力量的導引,來到的這個世間。

我們不知生從何來,死向何去,很難了解生命的真相,很難迴光返照去把握我們這一期難得的生命。
---------------------------------------------------
●【 淨土宗祖庭 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


明見本性


明見本性

●至於佛教,則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令其懺悔往業,改惡修善,必期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以戒執身,不行非禮。以定攝心,不起妄念。以慧斷惑,明見本性。

皆克己複禮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下焉者。

正上189頁復慧朗居士書

欲明自心


欲明自心

●佛法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尚不能窮源徹底,況具足惑業之博地凡夫乎哉。

然撮其要義,則唯期洞明自心,徹證佛性。

欲明自心而證佛性,必須以戒束身,以定息妄,以慧斷惑。

自可出幻妄之生死,證真常之涅槃矣。

 續下334頁日誦經咒選錄序

不知佛力


不知佛力

●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

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業盡情空,豈易言哉。

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況思惑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回。

再一受生,退者萬有十千,進者億少三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己智, 而不隨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

三下753頁思歸集發刊序

仗自力修


仗自力修

●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裏,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可不哀哉。願我同人,咸生正信。

正下556頁近代往生傳序

如何避免以佛法結惡緣?



如何避免以佛法結惡緣?

  念佛人遇事只究自心,不計他非。俗知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不能則一心念佛,只生憐憫彼等之心。若如是則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

  昨接來書,不勝歎息。汝十數年來,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于表面上強支持。人生世間,各有職分。汝上有父母,中有弟,彼等既不能依汝,只可任之。自己但為父母弟等,與所殺之生,念佛超度。為父母弟等,解怨釋結,何可生此極

大之嗔恨心乎(孝弟之心安在)?此心,即是墮惡道毒蟲之最猛利心。若是由此命終,汝不生毒蛇猛獸中,將何所生?學佛要解脫煩惱,(盡己心,不計人之依否。)汝反增長煩惱,試思汝若不聞佛法,還能與世異趣乎?(恐汝好殺好吃之心,更盛於彼等。)祈從此只究自心,不計他非。俗知見人,能勸化則善巧勸化,

不能則一心念佛,只生憐憫彼等若殺生者若所殺之生之心。又須生欣幸心,我若不聞佛法,現在同彼殺食生類,將來墮於生類,為他所殺。生此二心,極力念佛,則嗔恨不生,善緣增長,前途必有大相應境,不至終日以佛法結惡緣。華嚴行願全經云(四十卷行願品中):“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了生死,愚學入泥犁。”吾言止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97頁 復卓智立居士書四)

為什麼不能有求早死早往生的執著心?


為什麼不能有求早死早往生的執著心?

  求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汝言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7頁 復唯佛居士書)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