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佛學常用詞彙

【二苦】內苦和外苦。內苦有二種,即一切疾病為身苦,憂愁嫉恨為心苦;外苦也有二種,即盜賊虎狼之害,和風雨寒暑之災。

【二修】
1專修和雜修。專修是專修一善;雜修是諸善兼修。
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意事相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念念於心,即著相而修,此種修法只能獲得世間的善報,不能出世間;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這種修法能了生死,證涅槃。
真修和緣修。真修是地上菩薩證真如之後無修的行法,無心無作;緣修是地前菩薩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受】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的苦樂感受;心受是人們意識上的憂苦感受。

【二持】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之戒律。

【二眾】道眾和俗眾。道眾是有道行的大眾;俗眾是凡俗的大眾。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發出來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夠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發出來的光,它恆常照護著一切的眾生。

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時常發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發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法華經>時特以神通光照遍東方一萬八千國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夠產生果實的因種,如穀麥等種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
2正因和緣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緣因是助緣的因。

【二出】出離生死之法有二種:
1豎出,如聖道門所說靠自力的教法,要歷劫修行才能出離生死。

2橫出,如淨土門所說靠他力的教法,不須歷劫修行,但念彌陀便能了生死、生淨土。
【二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緣真如是一種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隨染緣而生染法,隨淨緣而生淨法;不變真如則是清淨本然,雖隨緣千差萬別的諸法,但它的自性,從無遷變。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但隨緣之波並不失水性,以隨緣之故,真如即萬法,以不變之故,萬法即真如。

2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
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在纏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別名;出纏真如是無垢真如的別名。

【信靠彌陀】宋朝有位有名的出家人,也是一位高僧,就是「元照律師」。


【信靠彌陀】宋朝有位有名的出家人,也是一位高僧,就是「元照律師」。

  元照律師小時候出家,學問智慧都很高,對戒律的修持很嚴格、很清淨。他有次看到北朝時代慧布禪師的傳記,慧布禪師本身有修持也很有願力,他說往生極樂世界在那裡享樂,不如發大悲心,在三惡道救度痛苦眾生,豈非更符合佛陀的本懷,符合學佛的精神呢?元照律師受到這段文章影響,也發願不要往生極樂世界,願在三惡道救度眾生。

  從此以後,元照律師如果看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毀謗、輕視對方,認為這是逃避、是小乘。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識茫茫渺渺,這時自己既沒辦法起大悲心,也沒辦法思維所謂不增不減的空義。元照大師這才發現多年來的那種願心,其實是很脆弱的。那種想法並不符合自己的根性,法不應機,當時假如自己斷氣了,不知道能去哪裡?

  病好之後,他對自己以前的觀念深自懺悔、痛責。

  後來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其中寫道:「初發心的菩薩還沒得到無生法忍,需要經常跟在佛的身邊。」意思是說,要先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這樣不但不會退失,而且還會上進。又看到《淨土十疑論》裡說:「具足煩惱的凡夫,雖然有大悲心,願意出生在娑婆世界救度痛苦眾生,但這是做不到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需要好好扶養,如果離開父母,嬰兒就沒辦法成長,就會死亡;或像一只剛出生的小鳥,必須依靠樹枝,不能因為它是一隻鳥,就把它拋到空中去。」

  對此觀點元照律師非常認同,知道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就盡棄所學,此後專看淨土經論,專念彌陀名號,終此一生沒再離開過這個法門。

  後來又看到善導大師所寫的:「凡是專修念佛,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雜修,那恐怕一百人之中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之中不到三五人往生。」於是元照律師就依據善導大師的開示,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由此可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便是元照律師一生學佛智慧的結晶。

  佛法看人的價值與世俗不同。世俗往往以賺多少錢、什麼地位、或什麼樣的學位來衡量,但佛法看人生的標準剛好相反。佛法看人生就是說,要知道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把解脫生死輪迴,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這樣,就算沒受過教育不識字,佛陀也會稱讚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則就算有好幾個博士學位,佛陀也會說他是個愚癡的人。




道證法師講述:《阿彌陀佛讚佛偈》


道證法師講述:《阿彌陀佛讚佛偈》

阿彌陀佛讚佛偈:第一句是讚歎「阿彌陀佛身金色」,不是說阿彌陀佛身金色很漂亮這樣就好了。我們也要回頭好好看看自己,我們和阿彌陀佛,佛性是一樣的,為什麼祂已經可以放光開發出無量的光明來,全身都金光閃閃,而我們還是全身都污穢不堪呢?

阿彌陀佛已經身金色,為什麼我們還在這裡灰頭土臉,整個臉黑漆無光呢?為什麼還在這裡氣得整張臉紅通通呢?稱讚「阿彌陀佛身金色」,是提醒自己本來也是金色會放光的啊!不要再繼續「黑」下去了吧!

如果沒有這樣提醒自己,阿彌陀佛身金色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讚佛身金色,為什麼說「金色」呢?「金」是代表什麼道理呢?當然「金」是我們這個世間被認為很有價值的,這是一種道理。「金」為什麼有價值呢?就是因為它不會生鏽、不會變質、不會縮水、不會褪色,所以用它來代表常住不變,不會壞、不會老、不會死。

我們凡夫的肉體是無常的,會老、病、死,等於是會變質、會生鏽、會縮水,又會褪色,若是稍微不小心跌倒就會骨折皮肉裂開,甚至皮開肉綻。因為我們的心很亂,變化無常,所以感得的身報也是這樣的變化無常,而佛就不是了。

我們知道黃金可以打造成戒指,也可以改成項鍊,或者製成很薄的金箔來貼佛像,甚至也可以整塊熔化,將它塑成佛像。如果有很多黃金,也可以用來鋪路、做馬桶。不論它的形相如何改變,它的本質都不會變。這表示佛的形相可以隨意變化,隨眾生的需要而現身。

眾生應以何身得度,佛就現何身度化眾生。佛可以現為國王身,也可以變現成乞丐,也可以變現成男身或女身。能夠隨意變化形相,但又不會變質,這就是「金」的特色。「佛身金色」,就是在讚歎佛能夠轉作無我,有常住不壞的德能。

另外「金」,也代表中道的道理。如果有研究過美術,有在畫圖或者從事彩色印刷的人就知道,青色、紅色、黃色這三種色彩混合起來,就可以變出無量的色彩。比如用紅色和黃色調合在一起,就變成橘色的色彩。

所調合的比例,如果不一樣,現出來的色彩深淺就不一樣。如果用青色調合黃色,就會變出綠色來。如果這三種原色,都放得很重,調合在一起,就會變成黑的。如果三色都拿掉,都沒有就變成白色的,也就是對這三色的色光都反射的時候,就會變成白色。

如果這三種色,比例調合得很適中還會發光,那樣的色彩現出來就是「金」的顏色。所以用「金色」來代表調合適當的「中道」,代表大調合,又會放光,而且很有功能。這是末學學習用金色畫佛像的時候,才了解到為什麼古德會說「金」是代表中道實相的道理。當然說佛身金色還有其他的道理,我們如果沒有深入去體會,就無法了解。
   
讚佛偈第二句是「相好光明無等倫」,相好就是佛的相很好,佛有很多好的相,不但有好的相,相裡面還有微細的好,而且還會放光。一般來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的好,這個「好」也是好的相,不過是比較微細的。依照《觀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不只是三十二相,他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裡面,還有八萬四千種的好。

阿彌陀佛為什麼有那麼多好的相呢?不但是相很好,而且還會放光明。我們要如何成就相好呢?要成就一個好的相,就要盡心盡力做一百件利益天下大眾的好事情,才有辦法成就一個相好。

所以要生出一個好的相,是不簡單的。如果沒有努力利益大眾,是要用什麼功德來成就相好呢?像我就是長得這麼難看,一出生,我大阿姨就很老實的說:她很想要讚美我,可是找不到什麼可以讚美的。

這就是前世沒有好好去做利益大眾的事情,所以沒有半個好的相。這不是別人不想讚美我們,就真的沒什麼好讚歎、讚美的地方啊!我們如果能像佛一樣具有三十二好相,當然每天都會有人讚歎。佛教我們每天都要説一首偈來讚佛,不是教我們念一念就算了。

念讚佛偈就是教我們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努力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呢?如果沒有去做,就不可能和阿彌陀佛一樣的相好。讚佛若是沒有反省改進自己,那麼相好光明,永遠都是佛在相好光明,我們還是相不好,依然黑漆無光,這樣讚佛就失去意義了。

讚佛偈的第三句是「白毫宛轉五須彌」。白毫是什麼呢?佛的眉毛中間有一根毛,這根毛長得很長,若是盤起來就是在兩眉的中間,表中道的智慧。遠看就像一顆圓痣,其實是一根白毫毛。這根白毫毛盤的方向是依順時鐘的方向盤繞,而且還會放光。這根白毫的毛是有多大呢?盤起來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所以叫做「白毫宛轉五須彌」。須彌山有多大呢?佛經說:太陽是圍繞須彌山在轉。小時候看到佛經這樣說,覺得很奇怪,因為小學的課本上是説太陽是一顆恆星,它是不會動的。

但是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並不是這樣,太陽也是有一個中心,它圍繞著這個中心點在轉,轉一圈需要二萬萬年,所以看不出它在動,以為它沒有在動。如果依小學課本所説,就會認為佛經説的不對囉?怎麼會說太陽圍繞的中心是須彌山呢?其實不是佛經說錯,而是人類的凡夫肉眼無法觀察到,科學也還沒有辦法研究出來罷了,所以無法了解到佛所說的是真理。

五須彌就是五座須彌山那麼大,我們想想看,太陽繞兩萬萬年,繞一圈的範圍,就是須彌山的大小,如果這樣,五個須彌山是多大呢?這就難以想像了。五個須彌山的大,就是佛的一根白毫毛的大。佛的一根毛就已經那麼大了,若全身都現前是多偉大呢!祂的一根毛,我們可能都認不出來了,若是祂整個身體都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也見不到。佛的身體為什麼那麼大?我們為什麼這麼小呢?因為祂的心量很大、度量很大、智慧很大。而我們是小心量、小耐力。

用很小的心量,很小的耐力,感應來的身體,當然是很小了。我們的心量,如果還要再繼續小下去,以後作螞蟻也是有可能的。我們是要發大心利益大眾,還是要發小心量只利益自己,這就隨自己的選擇了。要成佛,還是要作螞蟻,也是隨我們自己了。真正讚佛時,是要發出一種心,佛既然那麼好,我也要像佛這樣好,我也要將這個佛性開發出來。
   
讚佛偈第四句是「紺目澄清四大海」。「紺」,是青色的。「目」,就是眼睛。佛的眼睛是青色的,非常的清澄,叫做「紺目澄清」。佛的眼睛是智慧慈悲的眼睛,有多大呢?就像「四大海」那麼大。四大海的「大海」,並不是像地球的太平洋這樣的小海,這是宇宙裡面廣大的星海。星海就是宇宙廣大天空裡面很多星球,這星球多到像海一樣,非常廣大而無有邊際。

佛的眼睛是很清淨的,看什麼都清淨。有句話說:「佛眼視眾生,眾生皆是佛。」就是說佛的眼睛看眾生,眾生全都是佛。為什麼呢?因為佛能夠看到眾生的佛性。不論是多麼糊塗、多麼黑暗的眾生,佛都能夠看到眾生所隱藏的光明佛性。所以佛很有耐心、慈悲心,不斷教化眾生,因為他看眾生都是會成佛的。

像我們凡夫的眼睛,時常看這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這種眼睛怎麼可能「紺目澄清四大海」呢?像我的眼睛,就是近視又加上亂視,現在年紀比較老了,又兼老花。為什麼同樣是眼睛,功能差那麼多呢?因為雖有眼睛,但是不會用啊!每天眼睛都沒用來看佛,沒用來看自己的心,好好檢討自己,都用眼睛看東看西,看這個不如意,就生煩惱;看那個也看不起,就生驕慢。看這一項,也有障礙;看那一項,也有問題。看這個人,不怎麼樣;看那個人,也不順眼。不需要看的,看了一大堆,徒生煩惱;應該看的佛,卻反而看不到。

你想這樣怎麼不會亂視又加近視呢?是要修到哪一天,才能夠「紺目澄清四大海」呢?所以每天唱讚佛偈,不是唱好聽的,這是在提醒自己本來眼睛是應該「紺目澄清四大海」的,可是我們澄清的紺目是跑到哪裡去了呢?我們怎麼會把它弄丟了,弄得那麼悲哀,眼睛變得那麼小,又模糊乾澀?唱這句讚佛偈,就是要找回自己澄清的紺目,找回自己清淨的眼睛,使自己能夠看到清淨的世界,清淨的佛。

有人從大殿出來,就說:「大殿的地上,有一隻蟑螂死掉了,旁邊圍了很多螞蟻。」其實,大殿目標最大的就是佛像,但進去的人都只看到蟑螂和螞蟻,沒有看到佛像。同樣在大殿內,用心看佛的人,他所看到的就是佛;用心看蟑螂的人,所看到的就是蟑螂。
同在一個地方,所見到的世界,並不一樣,就看你的心要注意什麼。如果我們善用清淨的心眼看佛像,世界就會變得很清淨莊嚴。

讚佛偈第五句是「光中化佛無數億」,這是讚歎佛所發揮的偉大功能。因為佛心中已經都沒有貪瞋癡這些垃圾煩惱了,所以佛會放光,這個光明是無限的,佛用這種無限的能力,在各處發揮不一樣的功能。這個地方需要這樣的幫助,祂就化成這樣的佛去幫助;另外一個地方,需要另外一種的幫助,佛就又化成另外一種的佛去幫助。佛能夠有無量無邊的化身,就是祂已經開發出無量無邊的能力來。現代人應該很容易了解化身,比如一張佛像的底片,它能夠沖洗出很多張佛像的相片。一個印刷版,可以印出無限量的佛像。每一尊都是化身佛,每一尊都能夠發揮力量。佛將祂所有煩惱的塵埃都去除掉了,所以本性的光明都可以顯現出來。我們如果肯將心中的貪、瞋、癡這些垃圾丟掉,自性光明就能無障礙的顯現出來,可以跟佛一樣光中化佛無數億,這是多麼自在,想要什麼功能,就有什麼功能。如果貪、瞋、癡都捨不得放下,保留一大堆,什麼功能也都顯現不出來,時常做這個也不如意,做那個也不順利,那要等到哪一天,才能光中化佛無數億呢?
   
讚佛偈的第六句是「化菩薩眾亦無邊」,菩薩本身是覺悟的眾生,祂的責任就是度化眾生,幫助眾生覺悟,所以菩薩叫做「覺有情」。佛具大慈悲心,不忍心眾生迷惑受苦,所以佛去到任何地方,就是為了度化眾生。祂化作無邊的菩薩眾,去度化眾生,再壞的眾生,受到佛的感化,也會變成菩薩。佛的功能,就是教化眾生,使眾生覺悟,令眾生都變成菩薩、變成佛。這句「化菩薩眾亦無邊」,也是在讚歎佛感化出無量無邊覺悟的眾生,感化出無量無邊的菩薩。
   
讚佛偈的第七句是「四十八願度眾生」,就是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要度化眾生。我們凡夫也是有很多願望,大部份的願望都是為了自己,都想:「我要做什麼、我要享受什麼、要用什麼…」這就是自私的小願。佛所發的大願,就不是這樣,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沒有一個願是為了自己,每一個偉大的願,都是要幫助眾生究竟解脫,自在快樂。每一個願都是佛辛辛苦苦用生生世世的修行,經過很長的時間才達成的。阿彌陀佛的大願,就是要無條件救度我們,只要我們肯接受,佛對我們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
   
讚佛偈最後一句是「九品咸令登彼岸」,就是對九種不一樣的眾生,佛都要讓他們離開輪迴的苦海,登上極樂的彼岸,永遠離苦得樂。我小時候唱這句「九品咸令登彼岸」,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後來慢慢知道「九品」的內容,原來就是由上上品的眾生,也就是根機最好的眾生,一直到下下品根機最差的眾生,佛都要讓他們登上極樂的彼岸,究竟成佛。下下品的眾生是多差呢?就是五逆十惡。五逆就是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破壞和合的僧團,甚至殺佛。

這種惡人就是下下品的眾生,這也是佛很親切要救度的對象。一般人都很不喜歡壞人,若是看到殺人犯,或者因搶劫而被警察抓去關,就鼓掌說:「很好!很好!」壞人若是受報應,就說:「那是應該的」。尤其如果從前曾經得罪過我們的人,他今天遇到了不好的境界而不順利,就說:「你看!他受報應了。」但是阿彌陀佛他不是這樣的心,祂和我們凡夫的心不一樣,祂是「九品咸令登彼岸」,佛對最好和最壞的眾生都是平等慈悲。不論你是哪一種類的眾生,祂都要讓你去到快樂自在的彼岸。

祂的大願裡面有一句很令人感動的話,說:「不論你是哪一種類的眾生,只要來到我的國土,受到我佛法的感化,都可以變成菩薩,都可以發起成佛的心。」當我了解這個意思以後,每次念到「九品咸令登彼岸」這句時,就感動到流眼淚,我是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開發出像佛這種「九品咸令登彼岸」的慈悲心呢?佛對好人,也不偏心,對壞人,也不怨憎,完全是平等慈悲,要讓大家一起快樂成佛。


難怪我們需要每天都稱讚佛,佛這種偉大的精神和慈悲,難道不值得我們每天都對祂讚歎嗎?不值得我們每天在讚歎中,來反省自己,來改進學習嗎?佛的偉大,確實值得我們每天讚歎,值得我們每天在讚歎中,來反省學習。所以菩薩戒規定我們每一天都要說一首偈來讚佛,我們就要由內心誠誠懇懇說一首偈來讚佛,提醒自己要像佛。




夢參老和尚開示:破戒還可以忏悔,破了見很不容易挽回


夢參老和尚開示:破戒還可以忏悔,破了見很不容易挽回

  現在大家發心修,修的方式、方法、依照什麼樣去修,形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用心很真切,用心很至誠,你所得到的效果就又快又大。如果你的心只是隨隨便便聽了,就像上課一樣,你就只是得到遠因,將來跟別人不一樣,慢慢的等到哪生哪世,再成熟了,才能遇到,再增長。又隔了多生多世才成熟,再增長。乃至於一個人的一生,從你聞法了之後,就逐漸的增長變化。不過,你不要產生邪見,若是一產生邪見,前面的功德等於按電腦的刪除鍵,一下就清除了,沒了。

  產生邪見,就不成了。這裡最注意的就是邪見。一定要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業,跟大家解釋一下,特別是殺生業。當然我們的弟子不會開妓女院,但是開卡拉ok的,恐怕還是有的。但看你怎麼做。你做屠宰業的,專門殺害眾生,這就叫做邪業。邪語就多了,說不正確的話,違背自己的良心說話,為什麼呢?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自己也知道不對,也知道不能這樣說,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要捧場,必須這樣。這樣子的事多得很,恐怕像這類的話,每個人都說過。

  邪意可就困難了,邪意就在我們的心裡頭,生起不正當的念頭,你要隨時觀照,不要失了念。最後要遠離一切的邪業、邪語、邪見。因為你可以選擇事業,說話你可以作主,思想你可以糾正。你自己能夠做得好,歸依三寶了,就不要再東找方便,西找方便。有的人之所以去學氣功,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可是不管怎麼保持,也是保持不住的,因為這不是正業。我看汽車撞死的、飛機失事的人,身體不見得不好。這件事情你作不了主。你應當正信三寶,你想要運動,多磕幾個頭也可以。磕一般的頭不行,就磕大頭,磕不到二、三十個渾身都是汗,這也是運動。這是正業。

  不過我看很多人聽起來不大舒服。以為保養身體不是壞事。為什麼保養身體?身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他不研究,反而去搞五欲。一天到晚上酒館亂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想把身體保養好,完了還吸毒。想把身體保養好,又亂搞男女關系。我們這個身體怎麼保養,干什麼呀?保養它來造業!這叫邪業。邪語,是由你不正確的思想來主導。

  邪見的關系最大,它指導你的身,指導你的語。亂說話之後,往往惹了很大的禍。我們所說的念念緣念三寶。三寶就是你的歸依處。如果離開這個歸依處,你要想歸依到別處,那就是邪歸:歸依三寶,永遠得到清淨,將來直至成佛。你受三歸依,能堅持著,就不會墮三塗,永遠在人類道上。雖然你一生修不成,慢慢的也能成道。如果本來信的是正教,也歸依過。他感覺這個來的不快,聽別人說有一個方法馬上有神通,就把三寶丟了,背離了三寶。這種情形,我聽了很多,這就是各人的業。

  我剛到紐約,有些居士也歸依過我。後來他們又去歸依清海,後來覺得清海也不夠快,要再找些更快的方法。最後就引發了魔症,這個魔症一現就沒有辦法了,你再去挽救也救不回來。破了見很不好救。破了戒,還可以忏悔,要是破了見那就不是一生兩生,而是無量劫。一日墮到邪知、邪見裡頭,很不容易挽回的。


夢參老和尚 開示

我們要轉變自己的心,總能以慈悲心,念念原諒一切眾生,不要挑眾生毛病。要隨時發願,你說法也好、勸人念佛也好,會碰很多釘子。愈碰,你心量愈大;愈碰,你慈悲心愈廣,你就是大菩薩了。遇到困難不灰心,你心量有好大,你光明就有好大。
" 道不虛行,遇緣即應"。過去講「十年寒窗,一朝成名」,這裡面有福德的問題。要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福德,才能轉變命運。佛弟子一定要相信因果,不要認為自己所行沒有效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


【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

問:印祖在一篇文鈔中這樣開示:「倘有餘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為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

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即透徹亦無實益,況決難透徹」。其中一句「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請問法師,這是印祖的方便說,還是只要志誠了教理就會透徹?請慈悲開示。

大安法師答:
祖的很多開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經驗之談,我們宜依教奉行。佛經不可等同於世間的學問,不能只靠我們的邏輯思維即所謂的心意識去研究。因為佛經是從實相般若所引發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發吾人的觀照般若,令行人契證實相般若,這些都要用至誠懇切心方可造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應道交,妙德難思。

如果用生滅心去揣度佛經文句就會越推越遠,可謂白雲萬里。「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這句話中的「果能志誠之極」,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但又確實是我們要趨向的一個目標。

學佛就是要志誠恭敬、到達志誠之極的境界,那樣對佛法的教理就會自然明了,如屋裡人道屋裡話,十分親切。那麼如何契入至誠境界呢?就需要從截斷分別意識開始,我們或抄經、或讀經、或受持,這些都是契入到至誠境界的一些方法。

就像智者大師行法華三昧,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藥王菩薩捨身之苦行,至「是真精進」句,儼然入定,見共慧思禪師同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慧思禪師說「非爾弗感,非我莫況」,此法華三昧前方便。

世間種種學問都無法與其相比。所以我們無論是打坐、拜佛、讀經、抄經、念這句名號等等,都是趨向至誠之極。至誠之極可契入法華三昧、契入念佛三昧;安立念佛三昧,一切智慧便都法爾現前,教理自然會透徹了解,因為教理無非就是吾人內心的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們按印祖的話去做,至誠顓蒙念佛,暗合道妙,潛通佛智,終必大明乎教理。




極樂世界天人的惡種子會起現行嗎?


【極樂世界天人的惡種子會起現行嗎?】

信眾:淨土經典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惡趣之實,乃至名字 。原因是因為極樂世界諸往生者阿賴耶識中雖然有惡種子存在 ,但因為極樂世界沒有惡緣,這些惡種子就不會起現行,因此極樂世界乃純善之地。

但是經典又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天人皆有他心通、天眼通,並且在極樂世界可以觀看他方世界的情形,那勢必就不能不接觸惡的事物,他能看到他方世界的女人,並且看得很清楚,那該怎么辦呢?如何圓融理解二者的關係?

大安法師:
西方極樂世界不僅沒有三惡趣的事實,乃至三惡趣的名字都沒有。這是護念往生者的一個方便。

為什麼?我們眾生都有遍計所執性,一聽到惡名字,他就要計度 、分別、執著,就會勾起跟此名字相應的一些煩惱,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聽不到惡名,就好多了。

儒家教導,一個君子要作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們在世俗間天天接觸誨淫誨盜的影視、書籍等不良信息,那你心裡不會生起好的覺受。

所以每一位淨業行人都要感恩阿彌陀佛護念我等業力凡夫的這種慈悲和善巧方便。

至於說看到他方世界的女眾是否會影響極樂世界天人清淨心的問題,是這樣的:

第一、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是不會看那些不好的景象的;

第二、在我們業力凡夫眼中有男相,有女相,但極樂世界的往生者都有觀空的智慧,能看透這些幻相,是不會因這些幻相而引發煩惱。

所以我們說極樂世界沒有惡道之名,更無惡道之實,這對那些往生的天人有很大的助益。一旦他們證得無生法忍後,接觸任何景象,都不會對他產生負面的影響。




如何憶佛?


【如何憶佛?】

答:憶是回憶,憶念的意思。這是吾人心識內具的能力。我們見聞覺知某個景物,這個景物便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儲存了一個信息 ,比如我們曾經到過廣場,現在作意回想一下,廣場的景象就浮現在腦海里。憶佛是在一切時一切處憶念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憶念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憶念西方極樂世界的全體光明,憶念六字名號功德。

這個憶是我們的內心繫念牽掛境緣,不能忘懷他,就好像雞孵蛋,保持這個暖氣,就好像家裡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性命攸關的事情,這時候你在上班工作當中心裏面自然還牽掛著那個事情。所以我們以至誠懇切的心,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要把憶佛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惟此為大,天天憶想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決定能救度我們,自知當往生,心生大歡喜。遇上種種逆緣,他人非理給自己的誣謗,不可生瞋恨發脾氣,應作念想,我都是要往生西方淨土的人了,怎麼能跟他去計較呢?

如果污穢貪欲的心上來了,應思惟我都要去淨土蓮華化生了,怎麼還能有貪欲的心呢!看到貴重財物生起盜心時,應思惟我都要去西方淨土,那裡金銀七寶具足,我怎麼能去拿人家裡的東西呢!念佛憶佛能將阿彌陀佛的功德彰顯在吾人身上。身心柔軟,止惡防非,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便能降服貪瞋痴煩惱,香光莊嚴,是故宜常念佛憶佛。


【 淨土宗祖庭 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




如何斷除惡念?


【如何斷除惡念?】

居士問: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想到下一刻要做的事情,如何可以保持念佛不中斷?這樣是不是雜念?如果只做不想又如何生活?如何過活?如果患有不治之症,念佛功夫還不能伏住煩惱習氣,如何是好?應當求佛加持令自己病情好起來,還是什麼都不管努力念佛就是了?時常惡念現前,如何可以斷除惡念?


大安法師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妄想雜念總是要琢磨,啊,我下一步該幹什麼?要謀劃這些,也都是正常現象,但常常要能止得住。我們念佛就是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一切想法都歸到念佛當中,這就是止。 我們講修止觀,念佛就是在修止觀,沒有其他想法,專想阿彌陀佛,止住了其他的想法,然後這句佛號,孤明歷歷 ,明明白白,這就是觀。

有止就會有定,有觀就會有慧,定就是無量壽,觀就是無量光!所以這是止觀並運,定慧等持的一個法門,單刀直入。那麼念佛,你只管念佛,淨念相繼,不夾雜,不中斷。有妄想雜念,你不要去管它啊,不管它,它自然就會慢慢地淡化。

這個念佛,佛號是真實的,是清淨的,是光明的。它的功能就像是獅子出窟,一個雄獅從山洞裡面出來,它一吼叫,百獸潛蹤啊,那些其它的禽獸一看到獅子出來都跑掉了;又像中午的太陽一出來,杲日升空,樹林的白霜啊,一下子就會融化。你相信這句佛號就像雄獅出來,就像杲日出來,其它的妄想雜念,它慢慢地就消失。

如果生了不治之症,比如生了癌症,怎麼辦?這時候不要害怕,就在這個念佛名號當中安定自己。剛才講,壽命還沒有到,願佛慈悲令我康復,癌症有念佛念好的,如果命已到,也不要去貪戀,隨佛往生。

一切交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讓我多活幾年,我就活幾年,阿彌陀佛讓我今天走,今天就愉快地走。不能今天讓我走,我還:哎呀,我世間的事情沒有完成啦,能不能請假啊。不要貪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很苦啊,不值得貪戀。

如果時常有惡念現前,也不要害怕,不存在什麼斷除惡念的問題。你有一念,我要跟惡念怎麼對治,怎麼斷除,這一念就是一個妄念,想止住這個惡念,這個惡念就來得更厲害,你就是不理睬它,全神貫注注意這個佛號,惡念就慢慢的被消融了,妄念本空。




不教他起妄念,不教他雜亂


【不教他起妄念,不教他雜亂】

李炳南居士佛七開示:

學佛修行,修行什麼?修行就是修這個念頭。大家說我不大起念頭。沒的話,對自己動的念,連覺悟都不覺悟,那還修什麼?大家沒有一個不起念頭的,到了等覺菩薩還起念頭咧!‘無念’,是沒有妄念,沒有邪念,並不是沒有念頭啊!這個你看經多了也就明白。若沒有念頭,就成了木頭、石頭,沒有念頭,你學成石頭學成木頭作什麼?

只是要你把這念頭改了,改什麼呢?‘不教他起妄念,不教他雜亂’。不教他起妄念,只有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是乾乾淨淨的,這個經上有,大家念過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懂得這一句‘淨念相繼’。

使這乾淨的念頭接著不斷。別人的念頭是亂念相繼,咱們修行的是‘淨念相繼’。

什麼叫做‘淨’?淨是純一個念頭,沒有雜亂。無有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沒有殺、盜、婬、妄,沒有貪、嗔、癡,沒有這些東西,這個念頭就乾淨了。諸位試想念頭是不是既雜亂、也不乾淨?

得乾淨念頭,別說咱們,到了地上菩薩都還做不到,咱們更不用說。咱們沒有好念頭,那怎麼辦呢?誰能徹底辦到呢?就只是佛,佛的念頭是乾淨的。什麼不淨都去了,就是佛的莊嚴世界,就是淨土。

仁王護國經上‘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三賢十聖念頭都還不純淨,你拿仁王護國經出來查一查,乾淨到徹底只有佛。我們還沒到佛,連個羅漢都還不到,什麼惑也沒斷,那能就淨了呢?

先問你一句話,你上這裡來念的時候,念,也是起念頭啊!你念的是不是佛?是!這就行了,佛最乾淨,除佛以外皆不乾淨、皆虛假。

你念的是阿彌陀佛,在佛之中阿彌陀佛是第一,你心裡念,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你的念頭,除了這個以外什麼也沒有,這就成功了。那一種方法也沒有這一種簡單,所以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必再用這法子、那法子。這裡念這個咒,那裡念那個咒,這都是枉然。方便要是多了,那也是不行!用不著方便自然就心開了,這是最要緊的話。你修行就這個樣子,把你的念頭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外什麼心也沒有,這就叫‘一心’。

說到這上頭,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白,也很難講的,撿要緊的說還怕大家聽不明白,這是多出來的一段話——這樣說起來,你叫我一天到晚,心中不打妄想,不起雜念,這怎麼會做得到?這話不錯啊!

七地菩薩以前做到亦不多,你再問講開示的人做到了吧?我也做不到!你做不到,那你叫我做,合道理嗎?不合道理!不合道理,我有方法:妄念是起來了,雜念也起來了,起,怎麼樣呢?經上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起來了妄念你不管它,不知道它,那就不得了,裡頭著了魔,藏了賊,你還不知道!它(妄念)就在裡面亂起來。你要知道有了魔、有了賊就要防備它。這就行了嘛!

起了壞念頭,你不是修淨土的嗎?你修的是淨土而不用淨土方法,再用別法,這不是多找麻煩嗎?你用的是阿彌陀佛四個字,一起了妄念,一切不理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起一妄念,念上幾十個阿彌陀佛壓下去了,這叫做‘伏惑’。把它壓住了,這魔、這賊起不來了,壓在下頭,不乾淨的藏在下頭。上頭都乾淨了,如同一盆水,塵沙都沉在下頭,上頭是乾淨的,這就是伏惑!

這個樣子,你臨命終的功夫,一搖晃、一搖動,上頭的先出來,下頭的出不來,上頭是阿彌陀佛,就由阿彌陀佛接著走了。如果搖出下頭來就了不得了,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以上說的就是‘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這是一個法子。




夢參老和尚開示:隨喜功德佔的便宜最大


夢參老和尚開示:隨喜功德佔的便宜最大

眾生讚歎隨喜的業不大成熟,人家一說誰好,他總要挑點毛病,就連出家人也一樣。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乃至於做一點小事,看見什麼都隨喜一下。

這個世界雖然說怎麼壞,我看好事還是很多。

你一天當中所收進來的隨喜功德不可思議,功德無量,乃至一點小事,法會也好,做佛事也好,幫助人也好,隨便一點,要隨喜人家功德,說:「我很高興!我讚歎隨喜!」這功德不可思議,都成了你自己的,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成了你自己的,你不是缺功德嗎?他做即我做,但是要毀謗,他非即我非。

看人家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你永遠成就不了,在你的思想意識中,儘是壞東西,還清凈得了嗎?你的心就污染了,同時要遭果報,沒有舌頭,說不出話。現在口裡總長瘡,舌頭總是爛的,有時是火大,知道了自己要注意一下。

隨喜功德佔的便宜最大,特別是隨喜十方法界,一切諸佛菩薩時,都在度眾生,你用不著看見,你發願就好了,隨喜功德,照著〈普賢菩薩行願品〉,觀想現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你怎麼不隨喜一下,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你常隨喜一下,十方法界一切諸佛都在說法,為什麼不隨喜,反而一天到晚睜著眼睛看眾生的過惡?

所以要注意,不要毀謗別人,要稱揚別人,一個人能生存必定有他的好處,你就隨順他這一點,他有一點好就可以,你就會積福了。




離心之外,離開眾生的心,離開諸佛的心,心外諸法全是邪的


【離心之外,離開眾生的心,離開諸佛的心,心外諸法全是邪的】

夢參老和尚開示:

問:佛離我們今已二千五百年了,以佛說的那麼多經典都是正法 。  那正法的定義是什麼? 

答:什麼是正法? 什麼是邪法? 邪正如何分? 離心之外,離開眾生的心,離開諸佛的心,心外諸法全是邪的。 說萬法從心起,萬法從心滅,凡是一切法歸於心的,這是大乘教義,凡是以心有形有相的,全不是真實的。 為什麼佛說的一切戒律 ? 你受三皈,三皈也是戒。 皈依佛了,你不能皈依外道邪魔。 皈依正法了,就不皈依那個邪說,一切邪說乃至世間文字相都是的。 正邪的兩途都是由心起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為什麼經典是正法? 從心起的。 你要學這是正法,還歸於心。 不是心外有法,心外無法,諸法即是心,這就叫正;心外取法都叫邪。 心外無法,那你如何來分呢? 說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這個人他是圓根,圓根他看一切諸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凡是了解因緣,都叫正法。 離開因緣,全是假的邪的。 因緣是空的,所以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中道義,亦名為假名”,這些都是假名字,不是真實的。 但是它顯的可是中道義,所以“亦名中道義,亦名為假名”,這就是正法。 歷代祖師教授我們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對於我們學法的法師也這樣子,他學的是了義經典,他看一切法全是圓的,就是諸法因緣生,依著圓義而生起的法,無一法而不圓;依了義而得的法,一切法皆是了義的。




“四依法”的重要性


“四依法”的重要性

  “法”裡面,最重要的是“四依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學佛依靠誰?如果我們依靠的人與方法錯誤,我們這一生就談不上成就。這是佛滅度之後,我們面臨最嚴重的一個大問題。佛很清楚,雖然入滅離開我們,佛的心沒有離開我們,佛的願沒有離開我們,所以他對我們有個妥善的指示,那叫四依法。如果後來的人遵守佛的四依法,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

  四依法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這一條很重要,特別是善導大師在《觀經》批注裡面講得多清楚、多明白。“人”指什麼人?眼前出家的這些法師,是人;比出家法師修行功夫更高一等的阿羅漢、辟支佛,比羅漢辟支佛更高的是菩薩,菩薩裡面更高的是法身大士、十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都是人。善導大師說:這些菩薩、大德以下的善知識,如果他所講的,跟佛在經上講的不相應,我們都不可以依從;就是等覺菩薩所講的,跟佛說的不相應,我們也不能依。尤其更甚的,十方諸佛來了,教導你:“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講的淨土是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也不能依。為什麼?佛佛道同。他如果是真佛,一定勸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是真佛。如果跟這個相反,必定是假的佛,妖魔鬼怪變現的,不是真佛。為什麼?佛佛道同。佛跟佛講的話一定是一樣的,不會是兩樣的。善導大師教我們,說明要怎樣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言語長說、短說、淺說、深說,不要緊,不必去執著,意思對了就可以,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重要。前面“依義不依語”,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到中國來,原本雖然是一個,翻經的人有很多,甚至於一部經有很多種的譯本,像我們淨宗《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譯本,可惜當中失傳了七種,現在剩下來的還有五種。五種翻得不一樣,語不一樣,意思一樣,這就行了。教我們依義不依語,這樣就不至於起爭論,意思對就可以了。像《阿彌陀經》也有兩種譯本,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文字不一樣,意思一樣就可以了,這就是不必要爭論。依羅什大師這個本子修行,決定往生;依玄奘大師那個本子去修行,也決定往生;如果一定要執著這個本子好,那個本子不好,恐怕都不能往生,那就錯了。所以不要在這上面去執著,不要在這個地方去爭論。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一切經做一個比較,什麼是“了義”?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的是了義。佛經裡面有一些教人求人天福報的說法,那個不能出三界,佛為什麼說這些經典?有一些眾生,他的志向很劣,根本就沒有意思出三界,他覺得這個人生不錯,很好!來生還要做個富貴人,他就很滿足了。佛對這樣的人,也不能辜負他。你要求人天福報,我就教你求人天福報的方法,這個是不了義的。心思遠大的人,曉得人間天上都是搞六道輪回,這個很苦。實在說,西洋這些戲劇我看得少,中國的戲劇、小說,我年輕的時候看得很多,可以說中國古來人寫的歷史小說,都含有很深教育的意義,對社會都有正面的影響。你仔細去看,都是講的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都有很深教育的作用。中國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教育並不普及。為什麼老百姓這樣的善良?都是這些戲劇、小說,這些民間藝術在教導,他們負責很大的教育工作。你多看看、多想想,苦固然是苦,樂還是苦,它不能永遠保持。不說其它的,就說歷代帝王之家,這是富貴到極處,富有四海,貴為天子。我們讀歷史,哪一個朝代的帝王不是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有人造反、有人革他的命?那個日子不好過,怕別人篡奪他的位子。你想想看,他生活精神壓力有多麼大?如何能保全自己的位子,如何能把這個帝位傳給子孫,這個日子不好過,何況其余!

  所以,世間六道裡沒有真正的樂,佛給我們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那是真的事實。要看清楚,看清楚、看明白這就叫“看破”。真看破了,你就沒有留戀,不值得留戀,你才會想到要超越三界。超越三界,佛就教給你,聲聞、緣覺、菩薩這些法門,這都是超越三界的。看你的志願,志願保守的,修小乘;心胸開放的,佛就教你修大乘。總是滿你的願。但是講到究竟圓滿,證到像佛自己所證得那樣圓滿的境界,那才叫究竟,才叫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就一個,就是《阿彌陀經》,就是“信願持名”,這個法子叫究竟了義。十法界當中是叫你在一生當中圓滿證得佛果,其它所有一切法門,縱然是了義,是比較的了義,不是究竟的了義。要是跟這個法門來一比,他那個就是不了義。這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我們才會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如果對這個法門不能死心塌地修學,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識是情識。這一條是教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選擇法門。聲聞跟六道裡面比,聲聞是了義,六道不了義;聲聞跟緣覺比,緣覺是了義,聲聞不了義;緣覺跟菩薩比,菩薩是了義,緣覺是不了義;菩薩跟佛比,佛是了義,菩薩不了義。我們一定要用理智去選擇,選擇究竟了義的法門。《彌陀經》是究竟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大乘當中的大乘。這是說師承自佛,我們今天是接受如來教導究竟了義的法門,跟其它不了義的經完全不相同。換句話說,一切不了義的法門,我們不能夠礙於情識,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不受人的影響;這個人名氣再大,我們也不受他影響,那就是自己要有理智。會受人的影響是什麼?是感情。不知不覺的落在情識裡面,受人家影響了。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皈依,不是皈依某個法師,我們皈依阿彌陀佛。人家問你:“你跟什麼人學佛?”“我跟阿彌陀佛學佛”。這是對的,確實我們依《彌陀經》,依淨土五經,我們真的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做佛的好學生、好弟子,《無量壽經》上講的“如來第一弟子”。這個確實是要有理智,依智不依識。特別是《彌陀經》跟《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五經裡面,這兩種經真正講到專到極處,純到極處了。一部經,甚至於就是一句名號,其它的統統放下,人心定了。同修來跟我說心不定,為什麼心不定?想東想西,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聽,你的心怎麼會定得下來?你當然定不下來。定不下來,還要搞六道輪回,這個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放不下,攬得太多。所以真正想成就,一切放下,依法不依人,法裡面教我們一切放下。那個人教你,那個經也很好,那個也很重要,你要看這個、看那個,那是人說的;依法不依人。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慧律法師:所有的罪沒有比謗佛、謗法、謗僧的罪更重


慧律法師:所有的罪沒有比謗佛、謗法、謗僧的罪更重

在座諸位!所有的罪沒有比謗佛、謗法、謗僧的罪更重,為什麼?後面那四個字:斷菩提種。

譬如說我們在這個道場裡面,某一個法師表現得不怎麼好,好!那你一直擴大......一個人的問題,你一直一直擴大,本來要來親近那道場的,給你這樣一講,一個一個斷......

一個一個斷啊,這個誰負因果啊?當然你負因果了!

所以,師父曾經說:全世界眾多的眾生,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那麼,佛教就會興盛。

如果我們發噁心,謗佛、謗法、謗僧,那麼這個佛教就會慢慢的敗壞,為什麼?斷菩提種,就沒有人要來學佛了。

所以,自己要很冷靜的,我這一句話出來,會傷到佛、傷到法、傷到僧,這一句話打死都不能講的!





何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轉變由心是怎麼回事?


何為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轉變由心是怎麼回事?

  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或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無知愚人也。

  如遇災殃或不如意事,不怨天尤人,常作償債想,生悔罪心。即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重罪轉輕,輕罪消滅。此為轉變由心之意。若能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直登不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賓士。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使消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所謂若有人受持此經,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轉變由心之義也。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須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榖,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惡,則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深也。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複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複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07頁 與衛錦洲居士書)




夢參老和尚開示:信是根,信久了產生一種力量。


夢參老和尚開示

信是根,信久了產生一種力量。什麼力量呢?能夠除一切邪知,依著正道的修行。信往前進一步,念念不悖三寶。警告我們,你信了佛了,相信是佛了,自己本具是佛。那佛做的是什麼事,就是化身佛他一天做什麼,那你應該做什麼。精進心是讓你把你念頭看好。





慧律法師:《說僧尼是非過惡犯無量重罪》


慧律法師:《說僧尼是非過惡犯無量重罪》

時常會聽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會人士,喜歡評論出家人的對錯是非,不守規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實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說僧過惡,何況在家人呢?因為說僧過惡,就是談論是非,造作口業,惡口妄語,同時也是毀謗三寶,毀謗三寶者,罪過比破殺、盜、淫、妄、酒五戒的罪還要重!什麼叫毀謗三寶、說僧過惡呢?我們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就是專門說三寶的過錯,說佛教不好,說佛法不好,說僧人不好。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不允許任何人造口業、毀謗出家僧眾,若說僧尼過惡,其人即違犯無量重罪。這是佛說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難道你還不信嗎?

如是比丘雖非法器,而剃除須發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聖賢;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所以依佛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許轉輪聖王諸大臣等,說出家僧尼的過惡。

如是破戒惡行比丘,一切白衣皆應守護,恭敬供養;佛陀終不允許在家居士,輕視、呵斥、辱罵出家人。

僧尼雖破禁戒,行諸惡行,而為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作善知識,示導無量功德伏藏。就是說這個法師現僧相,就等於是佛相,是三寶相。他代表了正法,他就算沒有修行,就算破了禁戒,行種種的惡行,一切的天、龍、人、非人等都必須要恭敬禮拜、供養。因為他就是善知識,能夠示導無量功德伏藏。這個伏藏就是埋藏在地中的一個寶物,比喻眾生本具的佛性。譬如說貧女不知道自己家裡有伏藏,等到有智慧的人告訴她,你家裡本來就有很多的金銀財寶,你把它挖掘出來,你不就變成很富有的人嗎?這個貧女子聽有智慧的人的開導,就把它挖出來變成富家女了。

記住!外道永遠沒有辦法超越三界,無量億劫絕對沒有辦法離苦得樂。為什麼?知見錯誤!沒有依佛的知見修行,永遠在三界裡面打轉。最差、最差的比丘,他現了僧相,瞭解無常、緣起,乃至於大乘佛教,念佛、參禪、拜懺、打水陸,都種下無量的善根,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所以說最差的比丘、比丘尼,現僧相的沙彌、沙彌尼(除非他知見錯誤)都比世間的人,包括一切的外道都強得太多。就是造業下地獄了,經過一劫或多劫,他依然能夠轉生人道,聽聞佛法,然後經過修行,就可以得到解脫。因為他在今生種下了無量無邊的善根因緣。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瞻博迦華是一種很香的花,就算枯萎了、爛壞了,也絕對比其他的花香。世尊曾說頌曰:

瞻博迦華雖委悴,而尚勝彼諸余華。

破戒惡行諸比丘,猶勝一切外道眾。

出家僧人是三寶之一,堪稱是寶,既然是寶,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寶。譬如珠寶玉器,即使壞了,你能說它就不是寶了嗎?黃金壞了、碎了難道就不是黃金了嗎?又如瓦礫,即使再完整的瓦礫,它也稱不上是黃金珠寶,只能是一塊完整的瓦礫而已!破戒惡行的諸比丘,也依然是寶,絕對不是瓦礫!他的功德勝行也絕對勝過一切的外道。外道沒有緣起法,外道沒有空慧的思想,他怎麼解脫呢?!我在這裡說些,不是提倡比丘作惡犯戒,也不是包藏僧人的罪行,而是旨在提醒出家僧侶、在家菩薩要警防口業,不要因為別人錯誤了,自己也去錯誤,別人破戒了,自己也去破戒。須知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他要造業他得果報,你要毀謗僧人,你就要下地獄!破戒作惡那是他的事,謗僧受報那就是你的事。在家信眾說比丘過惡,犯大重罪,必受惡報;身為出家僧眾,說比丘過惡,也是同樣犯大重罪。因此,佛陀為了避免緇素造口業,特別教戒僧眾,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說比丘過惡。

如人惡心出佛身血、毀壞塔壞寺等,其罪雖是極為深重,但是尚不及說僧眾過惡的無間重罪。所以《戒經》說:「寧可毀塔壞寺,不說他比丘粗惡罪。」古人也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六也說:「為大護佛法故,如向白衣(在家信眾)說比丘罪惡,則前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此罪極重),也不向未受戒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惡,則破法身。」說僧尼是非、過惡的人,其罪超過毀壞「佛塔」和「佛像」的重罪!為什麼這樣呢?因「世間如無僧人,便無佛法」,有話說:「佛法弘揚本在僧」嘛,所以講僧人的過失會使信眾遠離三寶。

毀謗三寶、說僧過惡者,死墮阿鼻地獄,受大苦報,無解脫之期。《謗佛經》雲:佛陀告訴不畏行菩薩說:「……爾時彼長者子,說彼比丘毀破淨戒,彼(長者子)惡業報,九十千年墮大地獄;於五百世,雖生人中,受黃門身,生夷人中,生邪見家;於六百世,生盲無舌……。

外道俗人是沒有資格舉發、談論僧人的過惡。佛告尊者優波離言: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比丘)罪,舉就是舉發。我絕對不允許外道、世俗人舉比丘的罪。世俗人沒有智慧,只是憑藉自己的觀念,所以他怎麼夠資格來舉比丘的夠資格來舉比丘的罪呢?他看的只是外相,沒有看到真正的內涵。

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許多僧人看上去瘋瘋顛顛,但實際上是外濁內清,是菩薩示現,是教化眾生的。說到這裡,我想起兩個典型的例子:在中國梁武帝時,有一位志公禪師,他天天要吃兩只鴿子。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了一隻鴿子的翅膀吃。志公禪師吃完了這兩只鴿子,就說:「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他說:「沒有啊!」「沒有?你看一看!」志公禪師把口一張,從口裡吐出兩只鴿子,一隻就飛了,另外一隻沒有翅膀。「如果你沒有吃,這只翅膀怎麼會沒有呢?」一樣吃鴿子,志公禪師可以把切碎煮熟的鴿子吃到肚子裡頭,又可以變成活的吐出來;而這個廚子就沒有這種本事,吃了就是吃了。志公禪師這種境界就是吃而未吃。

又有濟公禪師,那時候他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這和尚怎麼樣呢?一天到晚吃狗肉,喝燒酒。每天都喝得醉得不得了,人一看就知是個醉和尚。實際上他醉了,可是他卻到處去教化眾生。有一次造佛像,這佛像要鋪金,他告訴方丈和尚:「這佛像我來鋪,你不要叫其他人去鋪金。」方丈和尚說好。可是等著他也不鋪,後來當家和尚就說:「你要鋪這佛像的金,這麼久了,你也不鋪。」他說:「好,我就來鋪。」這天晚間他又喝醉了酒,等到他看人都睡覺了,就跑到那佛像前,從口裡就吐金,往佛像鋪。

正在吐著,像各部份都鋪得差不多,只有頭頂上還有個地方沒有鋪時,當家和尚聽見他在裡邊,口裡往佛像吐痰的聲音,就進來了,說:「你怎麼這個樣子,你口裡黏痰怎麼往佛像吐呢?」他就說:「我不吐了。」就走了。走了,第二天一看,佛像的金都鋪好了,就剩頭上還有一點沒有鋪好,所以又找另外鋪金的匠人來鋪,但是所鋪的金,就沒有他吐的金子那麼好,所以羅漢的境界不可思議的。

有些禪師是酒肉穿腸過,用世俗人的眼光來看,就是說這些禪師是不稱職的和尚,也是破戒的比丘。豈不知道他們是菩薩轉世,他是示現給眾生看的,他可以吃進去死的,吐出來活的,有誰知道他吃肉也是在度終生呢?有些僧人也可能是菩薩,也許是羅漢示現,但憑我們的凡夫肉眼,豈能分辨識破他的本來面目呢?所以不可妄加評論,隨意毀謗。在此也提醒大家,如果自己不是羅漢,不是菩薩,千萬不要向他們學習,因為我們是業障凡夫,他們是應機施教,應何因緣得度,而現何身。他們喝酒吃肉都是在度眾生,而我們喝酒吃肉,就是造業,所以不能拿我們來和他們比,萬萬不能!

佛陀尚不許諸苾芻僧不依於法,率而呵舉破戒苾芻,何況驅擯?

……率就是輕率的樣子,草草率率,毫無根據。舉就是糾正。驅就是逼迫或者是排除,擯叫做排斥。

佛也絕對不允許這些比丘僧團不如法,草草率率就糾正某某人比丘、某某法師,何況棄摒他?!

要舉比丘的罪要如法,要有見聞疑,還要如法的求證,還要必須在比丘的僧伽裡面。你看要舉比丘的罪要多麼繁瑣的手續。約束在時空的架構上,一定必須在比丘僧團內,其他人不夠資格的。

修學佛法,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的欲心、妄心、貪心和燥心,看不貫別人那就證明你的修養不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管他如何不好,一但佛性顯現,就會徹底覺悟。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僧過惡。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了。不要好像照像機,盡給人家照像,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不要拿一面鏡子老在別人身上照來照去,應該學習和發揚別人的優點,不要看別人的缺點,印光大師說:「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在家學佛,當修戒、定、慧三學,熄滅貪、嗔、痴三毒,守護身、口、意三業。不可對僧尼三寶妄加毀謗,要靜坐細思自己過!說僧過惡,犯大重罪,望有緣同修、護法檀越反省三思!阿彌陀佛!




末世學佛者,如何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上下功夫?


末世學佛者,如何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上下功夫?

  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諸餘法門,皆須煩惱斷盡(三界內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否則縱令大徹大悟,有大智慧,大辯才,曉得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尚不能了。況具足煩惱者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76頁 複郭漢儒居士書二)








  世有行人,藐視因果,及與淨土者,皆由不知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婦當之,以致自失善利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66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





大安法師:念佛共修的重要意義


大安法師:念佛共修的重要意義

大家在同一個道場,熏修、共修,非常好。為什麼?如果一個人在家裡修行,可能種種懈怠放逸往往會現前;如果是一個共修的團體,大家會相互監督、相互鼓勵、相互勸勉。這叫依眾靠眾,靠大眾熏修的力量,把自己的功行提上去。

建立一個念佛的組織很有必要,第一,因為很多蓮友都懈怠,早上發願很勇猛,到晚上就懈怠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共修來對治懈怠;第二,就是共同勸勉,每個蓮友先往生的,要照顧到後往生的,要陪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後往生的,它形成了一個神聖的契約。

我們看慧遠大師傳記,慧遠大師比較後一點往生,在他之前往生的慧永大師、劉遺民啊,都伴隨著阿彌陀佛一起來前來接引他往生極樂。

所以建立一個念佛的團隊,使蓮社同修都能夠共同成辦往生的大業,很有意義。




大安法師:佛號是消業障之王


大安法師:佛號是消業障之王

這個念佛,特別是閉關念佛,他首先直接地知道自己的念頭。而且不僅知道當下的念頭,我們從生到死所有做過的壞事都現前了,都照面了。原來我們做的一個壞事,無論是意識、不意識的,他都有想把它隱藏起來的這種本能,所謂的隱私嘛,但是你在念佛當中都藏不起來,你最見不得人的事情都現前了,照得清清楚楚。

你才知道我們今生乃至多生多劫我們是什麼情況,這是在直面自己啊,你不能逃避的:這是你做的所有的行為,這是我們打的所有的念頭,都在阿賴耶識裡面儲存了檔案哪,這個檔案是永不消失的,這個檔案儲存在那裡面一定會結果的。所以我們今生的際遇、我們的命運,包括我們身體健康,都是阿賴耶識的念頭決定的。

那麼念佛直接就面對這個生命生存的念頭來照面,它當然就有消業障的巨大的功德。

我們常聽那些念佛的人說,他看到滿房間都是蛇:他只能自己看到蛇,別人看不到。他害怕自己被咬,他就想出關。我們接下來都會鼓勵他:你這是業障現前,你趕緊念佛,你出關幹嗎?出關了你還是迴避不了這個所有的毒蛇,這個毒蛇就是你心裡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的現前,你要趕緊念佛。他就慚愧心念佛,至心念佛,兩天以後沒有了——全房間的蛇都沒有了。

或者他在關房裡面念佛,忽然全身燥熱,他身上出來一種非常難聞的味道,他也受不了。這時候他就反省,那種味道就好像是魚的味道,他真的想起來了,他原來十幾歲的時候曾經用那個毒藥毒了很多池塘的魚——毒死了,這個業障它也翻起來了,他至心念啊念,味道消失了。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講:這個通途法門每個法門都有消業障的功能,或者有的法門、有的懺悔的方法可以消淫慾的罪業,有的可以消嗔恨這個業力,有的可以消殺生這個罪業,有的消嫉妒這個罪業,但是對於誹謗大般若的罪業,這些方法都懺悔不了;唯有念佛三昧不僅能夠消前面所有的罪業,而且能夠消這個誹謗般若經典的罪業。

所以念佛消業障的這種功德很大,我們是在念佛中,非常明顯地體會出來。所以念佛三昧稱為一切三昧當中之王,叫寶王三昧。




念佛不能往生的人,根本問題就是你念佛沒有用心,生死心不切



念佛不能往生的人,根本問題就是你念佛沒有用心,生死心不切

明倫月刊 (會性法師)

明朝末,有一位紫柏大師,四大師之一。蓮池、憨山、紫柏、蕅益這是明朝末四位大師。紫柏大師,有一日,有一位出家修行的人去參訪,請紫柏大師開示。頂禮後,他就請大師開示。紫柏大師問說:「你平時怎樣修行?」出家眾回答說:「弟子很鈍根,不會修行,只會念阿彌陀佛而已。」紫柏大師問:「你念佛,作夢會念嗎?」那人說:「我醒的時候,就提得起正念來念佛,但是若睡著的時候不會念佛。」紫柏大師聽到的時候,大聲對他喝斥說:「這樣,你念佛那有什麼作用,作夢中不會念佛,你要求往生,不夠!」怎麼說,睡夢就是等於小死,說得比較不好聽,等於小死。今天晚上死去,明天早上再活過來,小死會再

活。晚上睡著就等於小死,明天早上一醒就再活過來。睡覺是小死,小死不曾念佛,十二月三十日到,無常若來,大死時怎麼曾念佛?意思就是說:小死不會念,大死更不會念,這句話,就可以考察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夫到那裏?是否能往生?有把握否?就可以知道!就要進一步努力。

作夢很危險!你不要看成簡單的事情。作夢時你要特別注意,那時候第六意識不能自己靈靈覺覺作主,隨作夢時跑出去就危險!

南海普陀山,清朝有一位了情和尚,他的出家因緣很有趣味,就是因為作夢以後才出家,他作了什麼夢?他在家時是一位信佛青年,每日誦一卷金剛經,不曾一日沒有念,每日一定要誦一卷金剛經,但是其他沒有什麼功德。有一日晚上在睡覺,夢到自己在門前的街上走。見到一輛車,那時是馬庫,車上有六位少女,長得很美,快靠近他的時候,就招呼他:「來啊!來啊!車上還很寬,起來車上一起坐。」

了情和尚還沒出家的時候是一位青年,覺得有趣味就上車坐。車子到了一個地方就停住了,六位女子跳下來。見到有一個門,門很矮小,六位少女就一個一個從小門爬進云。六位少女進去後,他也跟在後面第七位就爬進云。爬進去以後,在裏面有一位金剛神像韋狀菩薩一樣手拿金剛件,見他進來,趕他出去:「你不能進來!出去!出去!但是他硬要進去,金剛神著急:「叫你不可來,你硬要來,誦金剛經的人,不許來這裏,叫你出去,不出去!」用金剛杵從他的頭打下去。

打下去,非常痛,當下就昏過去了,痛的時候醒過來,就在床上。他就覺得很奇怪,鼻孔聞的氣味很不好,像是豬糞味。唉!非常煩惱,心中很不安,背部都是汗。看看,那時已過半夜,睡不著了,就起來誦金剛經,坐到天亮。天亮他就去找昨天晚上作夢去的地方,就在鄰近的隔壁找到了,原來那個小門是什麼呢?是一個豬舍外面的排糞尿水溝。

「原來就是從這裏進去,那裏面豬的糞尿一直從那裏流出來。」覺得很奇怪,就去問主人說:「主人啊!請問一下,你們這裏昨天晚上有人來嗎?」「沒有啊!三更半夜誰來?」「我看到七個人從你們豬舍小溝那裹進去,那裏面是有什麼?」「有這回事!我養豬嘛!昨天晚上我家的母豬生了七隻豬,六隻小雌豬,一隻小雄豬,那隻小雄豬生下來就死去了。」

「這樣,帶我去看看好嗎?那死去的還在嗎?」「還在,我就把牠放在旁邊,已經死去了!」就走去看,一看那隻死的小雄豬就是他。嚇得非常厲害,趕快跑:「真危險!真危險!」昨天晚上若不是金剛神喊他說:「誦金剛經的人不能來。」用金剛杵從頭上打了他,現在他就去做小豬了。就這樣他害怕了,到普陀山去出家。

普陀山的方丈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出家?」問他出家的動機,他就將經過的情形說給老和尚聽。「這樣,你很有善根,很有善根。」就為他取了一個法名叫「了情」,所以叫「了情和尚」。大家作夢要注意,,尤其是青年,見到少女坐車,叫你進去,你可別進去喲!這就是說要鍛鍊到作夢中會念佛。作夢中若不會念佛,跟著睡夢去,很危險!

古德有一首詩說:「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卻襪和鞋,識神渺渺隨夢去,未知明朝來不來?」就是說:晚上要睡覺的時候,燈火微微照著——「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卻襪和鞋」|要上床去睡覺,鞋子、襪子脫起來就去睡。「識神渺渺隨夢去」─那時我們的識神茫茫渺渺跟著睡夢一直去。「未知明朝來不來」,睡覺若像剛才了情和尚,如果沒有金剛神用金剛杵打他,就不能回來了。明天早上能不能再何來,還不知道!世上也有人睡而不覺就無常的,有人說:「這樣很有修,這樣就去,不會痛苦,很好!」不過,這個也沒有保障,若是睡夢中跟天人去升天,這樣也算好,萬一像了情和尚那樣,就不好了,不是叫有修了!這就是說要鍛鍊到夢中能念佛。如果夢中會念佛,臨命終時,正念就提得起來,往生就有把握。

不要看做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起來很容易,若是念到熟口,往往口在念,心沒有念,打妄想!昨天晚上我所說的:「看到描扛豬油罐跑,歡喜而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念佛?沒念佛?這個問題很大!

憨山大師說: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往生,往生沒有瑞相,原因在那裏?因為: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佛隨便念,生死心不切,沒有努力,沒有用心,所以得不到受用!舉一個比喻說:推車,我們平常念佛,像推車下坡,車有輪子,不必出力,人站著,車子自己會走。我們平常念佛,往往是這樣的念法,沒有用心。所以我看有些人念佛,念珠一直掐,實際上他在打妄想,在看旁邊種種的東西,根本沒有用心。

念佛如果像推車上坡一樣,須用大力。以前我推過車(台車),推車上坡要很大力,才能往上推,若一不出力,車子會退下來,有生命危險。所以車子推上坡要努力,很出力。念佛如果像推車上坡這樣念,才有作用,這樣念佛才能得到真實利益。若一邊和人說話,一邊念佛,就像推車下坡,這樣念一百年也不過這樣。所以難怪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口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而心不在焉,根本心裏沒有阿彌陀佛。如果這樣念一百年也沒有效,就是喉嚨念到破了,也得不到利益。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我平常往往看到人手拿念珠在念,實際上他的眼睛看來看去,都是在看,沒有一樣沒看到,他念的都是境界,沒有一句阿彌陀佛。

所以以前有一個人在念佛,他的師父坐在旁邊看,有一隻雞走過,師父就問他:「你有看到什麼嗎?」「有啊!一隻雞從那裏過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雞!」(大家聽得哄堂大笑)假定有一隻鴨走過,又問他,「你現在看到什麼嗎?」「有啊!一隻鴨從這裏過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鴨!」我們平常這種毛病太多了,不要聽得好笑!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沒有歸宿?毛病出在這裏!老實告訴你!不要說:念佛念得很熟了,沒有趣味!沒有意思!看經較好!但是我告訴你,臨命終時不能看經!臨命終時還能看經嗎?眼睛就要閉上了,還能看經!阿彌陀佛若念不好,臨命終時就很危險!不要認為容易、簡單。初學的人結緣是好,若久修的人,這點就要特別注意!

所以不要看很多念佛的人,到了臨命終時不能往生,聽人說:就要靠修密宗來幫助,才有把握,較妥當,才能往生,錯誤!這種的想法絕對錯誤!錯誤在那裏?信心沒有了,你根本沒相信阿彌陀經中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下面有叫你持咒嗎?注意!你看觀無量壽經、無量籌經、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下面有叫你要持咒嗎?除了你自己加上去,絕對沒有!

你念佛的人信心自己就站不穩,那能往生?問題就出在這裏!你若念佛念佛就專心念佛,擔保你能夠往生。祖師說:你專一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若不能往生,老僧入地獄。甘願!你看過去歷代祖師,那一位曾說過要持咒才能往生的?兼持咒,兼修沒有關係。但是不能說,怕阿彌陀佛的力量不夠,要藉持咒來幫忙。就像一個火車頭怕拖不動,後面再加一個推。

這個想法不對,根本你自己本身站不穩,你根本就沒有信阿彌陀佛的大願,你根本沒有信釋迦世尊所說的話。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念阿彌陀佛當然可以往生西方,可以了生死!不必一定另外再持咒來幫助。念佛不能往生的人,根本問題就是你念佛沒有用心,生死心不切,像唱歌一樣。

還有一點,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心不割——楊次公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你恩愛心若沒有很重,就不會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個個都愛心很重,所以才會墜落婆婆世界,現在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念頭若沒有深切,不專一,不能往生。只要你有一點點愛心牽住,就不能往生。軟繩要剪掉,要切掉,臨命終時才有希望,不過聽到這裹,你不要誤會:若這樣,我的兒子,孫子我都放下他,我不要看,就跑遠遠的去五指山!不是這個意思!叫你切斷,是要知道,我們往生,這些都帶不去。要走!自自在在走!萬緣放下!現在聚在一起,就像大家同修。我們能度,儘量度他們,勸導他們念佛同修,將來也往生西方。更好!但是不可以被他們綁住。才能像冬瓜和尚一樣,想要走,就走!

像昨天所說的黃打鐵那樣,要走就走!自由自在,那樣就是無罣無礙。世間的恩愛,完全不能礙到你,不能綁住你,有這種道力,才能往生。絕對不可以認為藉其他的法門幫助。兼修可以,兼修有如吃點心。正餐好像正修念佛法門,兼修其他法門,譬如說:持往生咒、大悲咒,持其他的咒幫助往生,那個叫助行。所以助行是幫助,就像我們吃點心,有點心可吃,當然更好,沒有點心,三餐吃飽就好,沒有關係,這個要分清楚,不要認為阿彌陀佛的力量不夠,藉密宗的力量幫助,這樣就不對。我們兼修可以,作助行幫助,吃點心。不要石棉瓦上面再加鉛片,會讓人笑話。若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對佛法外行,我比較沒有客氣,我說這句話,用意是要堅固念佛人的信心,假定你信心沒有堅固,願力沒有深切,你要求往生,持咒不但不能幫助,就是三藏十二部都來幫助,還不夠。你自己沒有那個力量,就像你自己就不想上去,一直要讓人硬拉的,那有可能?所以修行學佛要注意這點。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當然念阿彌陀佛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既為法門,當然可以度人出生死,絕對沒問題!要相信釋迦世尊所說的話,好好念佛!

補白:

但觀一句彌陀佛 念念心中常不斷
若能念念最分明 即與彌陀親見面
只想淨土在目前 日用頭頭無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 便是往生異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時 不可更起差別見 ——憨山大師

佛七講話---其八(第五日) 台中靈山寺佛七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十一月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修福與修慧同樣重要


修福與修慧同樣重要

慧律法師  

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可不得了,那是成聖的一念之間,這個沒有大福德、大因緣碰不到的。
所以,你就曉得,我們福報大的人,身體健康、經濟非常好,面相莊嚴,六根圓滿具足。福報不夠的人,一出生,沒錢、殘廢、聾啞、智障;生意怎麼做怎麼賠錢;所交的朋友沒有一個是好朋友的,都是酒肉朋友,這個就是有修福跟沒有修福的人,是天壤之別的,是天壤之別的。所以,在座諸位!你千萬不要說:我只有念佛。這個福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福很重要?你有這個福來支撐你,你修行才不會有障礙。譬如說你今天你沒有福報,一出生跑到非洲,非洲都是基督教、天主教的,生出來後全身黑黝黝的;我們不是說黑人不好,而是說你生長在非洲的偏遠地方,第一、你中文不懂、巴利文不懂、藏文不懂,那你怎麼聽佛法呢?又生在非洲、又窮,三餐都有問題,你哪來聽到佛法?所以,諸位!千萬不要小看修福的重要,修福跟修慧是等同重要的,沒有福報,你沒有辦法持續修慧,沒有辦法。

譬如說你今天你是買早餐店的,我要去繳這個稅金,孩子要讀書,我只有開一個早餐店,只能維持我的生計,那一定要拼啊,家無恆產,老公死了,剩下自己一個人,好!那你看看,她有聽到佛法,但是問題:沒辦法來,她非得靠這一攤早餐店來維持她的生計,沒辦法,這就福報就只有到這個地方。哪個說在座諸位你能夠生活無憂無慮,還坐在這個地方來念佛,這可是大福德因緣。所以,勸導大家:當我們來到常住的時候,你一定要發歡喜心,掃廁所歡喜心,這是修福的機會;禮敬佛、敬法、敬僧,這個起歡喜心,這個是好機會、好因緣。所以因此福跟慧,他叫做兩足尊,你只有慧,懂佛法沒有錯,但是他沒有福,沒有福,那不行的;福就是要能舍。

三藏十二部經典修行最重要的、最簡單的幾個字來告訴我,修行的重點在哪裡?修行的重點在二個字:能舍,身能舍、心能舍,身外之物、財產統統能舍,就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就懂得修行了。要不能舍,什麼都有私心;要能舍,都是無我,就這麼簡單,看你做得來做不來?是不是?我們一般人就是:看到可憐的人,就是拿一塊麵包,拿一塊麵包,這個麵包,在饑荒的時候,大家都沒飯吃的時候,是不是?要能舍的人,看到快死掉了,這一塊麵包,他就會直接就給他,要能舍,我死沒有關係,讓你吃。

要是不能舍的人,他麵包要拿給他,他會先咬一半,剩下一半給你,我自己都快死了、沒得吃了,還分給你?這個舍,我告訴你:你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真的要去做,很難!你碰到關鍵的時候,你就會很難。

【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雖然我們的佛性都是一樣,可是師父剛剛舉那個例子,有福報跟沒有福報的,那就是差很多,差很多。




修福跟解脫生死有關係嗎


修福跟解脫生死有關係嗎

問:‘做善事只是修福,跟解脫生死沒有任何關係。’這個觀念是否正確?

慧律法師答:許多人弄錯了,光聽經聞法,開智慧,而福不修。諸位,沒有福的人,是沒有機會修慧的。今天,你先要有穩定的生活、穩定的收入,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談得上法身慧命。太多人誤會了,認為聽經聞法就好,不必去修福,認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沒有錯,這是指出世間無上的福田。

可是,現在呢?假設說你今天窮到連機票都買不起,你能到台灣參訪師父嗎?受到今天法的開示嗎?沒有辦法的;如果你今天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比如說,你戴著氧氣面罩,或者高血壓,或者病懨懨躺在病床上,你有這個能力坐飛機來到台灣參訪嗎?沒有這個能力的,這些統統叫做福報。

太多人不瞭解,說我要了生死,我誦經、拜佛、念佛就好,不修福,這個是嚴重的錯誤。佛為什麼稱福、慧兩足尊?福跟慧如鳥之雙翼,如果不修福,就如一隻鳥少了一隻翅膀,飛不起來的,這個就是福有多麼的重要。太多人誤會佛法了,認為我只要好好的聽經聞法,善事不做,那個不行,善事一定要做。

所以,一定要修福,要培福,最後才有能力去享福,福跟慧列為同等重要,佛弟子不能有錯誤的觀念。





施一得十


施一得十

一次,佛陀入城乞化,一位婦人歡喜供養了一缽米飯。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請精進修學佛道。”

佛陀正想離開,那位婦人的丈夫追了出來,笑著問道:“哪裡能這樣說?僅僅布施了一缽米飯,怎麼能得這麼多福呢?”

“不要笑,”佛說,“你看尼拘陀樹,綿延四五里,每年落數萬斛的果實,那不是一粒果核的收穫嗎?”

佛陀用這簡單的比喻教示他。夫婦倆心開意解,頓時證得須陀洹果。


(《佛教故事大全》)




永明大師 彌陀再來


永明大師 彌陀再來

永明大師亦為法眼宗第三代祖師,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持調和之態度。高麗王見此書,乃遣使敘弟子之禮,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大師集大乘佛法為一身,融通各宗、會歸淨土,持律精嚴,欣求往生。其以華嚴一乘為究竟圓妙,以吾人靈明妙心為萬法之本源,以西方淨土為最終歸宿,身體力行,理事雙修,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宋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師晨起,焚香辭告眾人,趺坐而化,時年七十二歲。據云:永明大師乃阿彌陀佛示現。大師走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國王發了大心,想辦一個無遮大會,無遮大會是什麼意思?「無遮」是無條件請客,凡是出家人,這一天皇帝供齋,都可以來應供。這個不要發請帖的,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來,一律歡迎,決定沒有拒絕的,千僧齋。在這供齋期間,當然座席也有上座,也有首席,首席當然是高僧大德們。這些人彼此都謙讓,互相的推讓,都不肯坐這個上位。正在大家謙虛推讓的時候,來了一個和尚,大家也不認識他,過去也沒見過,來這麼一個和尚,穿的也很普通,邋裡邋遢的。這個和尚耳朵很長,所以人家給他取個綽號叫「大耳和尚」。這個和尚看大家推推讓讓的,他就跑到上位坐下來了,因為都是出家人,於是也不便說他。供齋後,人都散掉,都走了。國王就問永明大師:我今天發心供齋,有沒有聖賢來應供呢?聖賢應供,福報就大了。大師說:今天有。國王說:什麼人?大師說:錠光古佛今天來了。皇帝說:是哪一個?大師說:就是坐在上位那個大耳和尚。

這下子國王歡喜,立刻派人找這個法師,到處打聽。結果找到了,他在一個山洞裡面打坐。國王派的這些人見到法師,知道他是錠光古佛,身分暴露了,哪一個不到那裡去拜的?他一看大家來找他,只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亂說話,他說了這一句就往生,就走了。

大家聽了這句話,心裡想:錠光古佛走了,「彌陀饒舌」這個話是錠光古佛講的,那永明老和尚是阿彌陀佛來的。不要緊,還有阿彌陀佛在,趕緊回去報告。回去報告時,剛好跟皇帝撞了一下,「什麼事情這麼慌張」?「報告皇帝,大耳和尚找到了,他已經往生了」。皇帝也著急的說:「他怎麼走了」?但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皇帝立刻就懂了,趕緊去拜永明延壽國師,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來的。還沒有出大門,外頭有人進來說:「永明大師圓寂了」。永明延壽大師是這樣往生的,示現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學佛。現今阿彌陀佛聖誕日乃以永明大師的出生日為準。

永明大師 四料簡

有禪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 十人九磋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淨土 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 沒個人依怙

要明白這四料簡的意思,先要明白怎麼叫做禪。怎麼叫做淨。怎麼叫做有。怎麼叫做無。拿這禪淨有無四個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簡之意思。所以將禪淨有無,略為抉擇一下。

所謂禪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徹證一念靈知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面目,方能算有禪。否則不能算有。

所謂淨者,是淨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法門。自心淨,則國土淨。自力感,則佛力應。第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懇切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淨土。否則不能算有。

世人每以為枯坐,看看死話頭,就算有禪。悠悠揚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淨。乃是大錯而特錯了。

總而言之,有禪,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要緊的道理。

然而明心見性,但是開悟,還沒有證,總不能了生死。悟得就無生死,非門內語。當知悟是開眼,悟後才有真修實證的徑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練,墮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須開悟,這是初步功夫。若論要證到家,正須火上添油,加功進步呢。

四料簡中第一句,有禪有淨土者,謂既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功夫。更能真信發願求生西方。大徹大悟,猛虎相如,且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豈非如虎生角麼。故曰猶 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來教化眾生。應以禪機得度者,便為說禪。應以淨宗得度者,便為說淨。應以禪淨雙修得度者,便以禪淨法門而化度之。

如是言不虛發,機無不攝。開眾生眼目,做人天師範。故曰現世為人師。

以明心見性人,念佛求生。徹見自性彌陀,克證唯心淨土。臨命終時,上品上生。一彈指頃,花開見佛。便證圓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隨類應現,化度眾生。夫是之謂真精進。夫是之謂大丈夫。將來作佛祖,真語實語。伏望大眾諦信。

第二偈料簡者,謂未曾大徹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難望了生死。所以發願求佛接引,修行淨土法門。故曰無禪有淨土。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

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貴,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淨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發願,不能怪彌陀慈父不來接引。

若能發願求生,總是能去的。既得往生,親見彌陀,聽受妙法,即時開悟。一生便證阿鹂跋致,不退轉位。故曰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從此看起來,淨土法門,真是再好沒有的了。

第三偈料簡。謂雖能大徹大悟,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因未證到家,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雲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也。

夫所謂十人九蹉路者,謂雖能開悟,而未能一定證到家,故雲蹉路。或雲十人九錯路者,錯路二字誤也。豈有大徹大悟之禪家,而錯路者乎。

大徹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關頭,未必確能作主。臨命終時,循業流轉,隨多生之善惡業因而受生去,可懼可畏。誠不如求佛接引,為最穩當,最靠得住也。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

此陰境,指無始以來之善惡業境,非指五陰魔境。蓋大徹大悟之禪家,豈五陰魔而不知者,有是理乎。

第四偈無禪無淨土者,謂一般不知道修心的人,既無明心見性的功夫,又無發願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

就是修心未得開悟,總是盲修瞎練,不得解脫。雖然修得福報,無非生死業因。福報大,造業更深。福盡禍來,罪報難逃。地獄之苦,豈能倖免。生死輪回,誰為依靠。

所以讀了第四偈料簡,尤為觸目驚心。望大家知生死苦,發菩提心。無淨土者,速速發願修行,變成有淨土。有淨土者,還須精進勇猛,以決定生西為期望,要緊要緊。




大樹裡面,都有鬼神住著(宣化上人)



大樹裡面,都有鬼神住著(宣化上人)

在《四分律》上說,不准比丘砍一切的大樹,大樹都有鬼神住著。

「草木神」:草有草神,木有木神,樹有樹神。樹,竪也,竪立,竪起來。在南贍部洲(南閻浮提)有棵樹王,是最大的一棵樹。

樹木大的時候,叫鬼神村,是鬼神所住的地方,鬼神就依著大樹來住,如果沒有這種樹,鬼神就要受苦;有這種樹,鬼神住在樹的地方就覺得很快樂。所以大的樹木就叫鬼神村。

在三國曹操那個時候,有棵大樹,大家稱它神樹。曹操不信,還叫人將樹砍了,以後他便得了頭風,一天到晚頭痛,後來請華陀給他治病,就是因他得罪了鬼神〈樹神〉。

在《四分律》上說,不准比丘砍一切的大樹,大樹都有鬼神住著。

例如在南華寺有棵樟樹,向虛雲老和尚求受戒;在南嶽津山老人有一棵白果樹,結白果的樹也去受戒。樹神受戒的例子很多,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方才說你信這神,這神也存在;你不信有這神,這神也不是沒有。一般人都會說信就有,不信就沒有,但在這裡是:你信也有,你不信也有。就好像地裡頭有金礦,不管你知道有金礦或沒金礦,信或不信,這金礦在地裡頭都有的。

你信,就是知道有這個神;你不信,是你不知道有這個神,並不是這個神就沒有,而是你根本就沒有知識,沒有這種智慧。所以我們不能跟著一般人的錯誤見解走。




四念處


四念處

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四眾弟子公推阿難尊者請示佛陀道: 
「佛陀!當你住世時,我們依您安住;佛陀涅槃後,我們要依什麼安住呢?」 

        佛陀很慈祥的回答道:「我涅槃以後,大家應該依『四念處』安住!」 

        什麼叫做四念處? 

        1. 觀身不淨:人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因緣積聚和合而成的臭皮囊,其內外不淨,包括有皮骨血肉、痰淚便利等。睡醒時,滿口黏膩,污穢不堪;酒醉後,五內包藏,嘔吐穢物;生病時,蒼癱腐 潰,濃血交流;進廁時,屎尿盡出,臭不可聞。 

        2. 觀受是苦:受有三種,正說明三苦: 苦受是苦苦:如憂愁、苦惱、悲傷、煩悶等,本來是苦,所以均謂之苦苦。 樂受是壞苦:如健康、名位、財富等,雖然感到快樂,但因身體會生病,名位會墮落,財富會散失,所以說樂受會壞苦。 
       不苦不樂是行苦:因有修養,生活平淡恬靜,但人生世間遷流變化,未了生死,仍有行苦。 

        3. 觀心無常:心有緣慮、妄想、散漫、雜染、生滅、分別、顛倒、對待等諸心,如幻如化,剎那生滅,如猿如馬,變化無常。《金鋼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4. 觀法無我:我,必須具備主宰、常住、普遍、自在等四個條件。但我為眾緣所成,故不能主宰;我為緣生幻有,故不能常住;我是處處障礙,故不能普遍;我乃苦報所感,故不能自在。我所有的東西不壞嗎?我所知的事情沒錯嗎?我所知的事情沒錯嗎?我所支配的東西不變嗎?其實一切法都是我的妄執,流轉在生死中的我,由五蘊所積聚的我,當其緣散時,我在哪裡? 

        由上面四念處,我們知道,世間上的一切諸法,是不淨、苦空、無常、無我。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時時謹記四念處,檢束自己的身心,精進修道,求證人生常樂我淨的真實涅槃。

摘錄自<法相 > 




信的內容、信的依據和真信的標準是什麼?


信的內容、信的依據和真信的標準是什麼?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能如是信,可謂真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餘法門,亦不稍移其志。

  凡修淨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而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娑婆之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音印,與蔭同,蓋覆也。)熾盛。

(五陰熾盛者,謂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之中,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屬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雖多逾恒沙,此八攝無不盡。諸苦既經身歷,不煩備釋。)極樂之樂,約根身則蓮華化生,長生不死。體稟男質,絕無女形。不聞惡道之名,況有其實。約器界則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而諸凡用度,皆是化現。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彌陀導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法忍。況複觀音勢至,清淨海會,各舒淨光,同宣妙音。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能如是信,可謂真信。欲詳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咸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餘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諦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194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夢參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緣——正知正見



夢參老和尚:修行的助道因緣——正知正見

我們天天學戒律,佛教我們防非止惡。吃飯、穿衣、說話、走路,你的一舉一動,三千威儀,一一威儀當中還具足很多細行。有一件事,很簡單,我們全犯,相信嗎?佛教我們走路的時候,眼睛所見到的,前後左右不能超過三尺。如果聽到不正的聲音,心裡頭可以完全不動,正念現前。但是就眼睛這一樣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在看。

在道友和老師當中,我只看見一個人〈虛雲老和尚〉,永遠如是。我跟他住了幾年,只要他離開方丈室,我就沒看見過他的眼睛,不論在哪裡看見他,永遠是這樣子的。總有微微那麼點光,我說這個老和尚一定有神通,不用肉眼了,總是閉著。走路的時候,一般是看三尺,他只看三寸。

修行的助道因緣正知正見
不二法門,不偏兩邊,謂之正見
看待一切事物不偏不依,不偏於某一邊,謂之正見宇宙中雖然一切事物都分陰陽(如:善惡、美醜、高低、順逆、正反、主次、我他、上下、左右、佛魔、曲直、正邪等),但是,從正見的角度講,它們都是一不是二,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襯托、相互成就的作用,是陰陽互根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無論你偏在哪一邊都是錯誤的,都是背離大道,背離本性的。

我們看待一切事物,不可產生對立的觀點,應樹立一體互根的觀點,這才是正知正見。佛法就是「不二法門」,如果你還有二法的觀點,就不是佛法,就屬於偏見,如果執著一方而去攻擊另一方,則屬於邪見。

法,發心要有般智慧,沒有智慧你辨別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壞,你必須先具有分別法之邪正的知見。如果是剛信佛的人,沒有這種分別的力量,可以依據佛的教遵、依據經論去辯別,看這人說得跟佛經合不合,如果不合是邪的,如果合是正的。但是經論那麼多,合於這部經,又不合於那部經;合於那部經,又不合於其他的經;佛說法是對機的,對於這一會說得深一點,對於那一會說得淺一點,我們應該怎樣判斷呢?大概有一個規定,有一定條件的。佛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一切法都是苦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四法印,拿佛所說的四法印來印證他所說的法是不是真諦,你可以依此辨別邪正。

法是要分邪正的,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其實法本身沒有正,也沒有邪,那為什麼還說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我們為什麼要起信這個分別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見順著法義、順著性禮很快的達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夠合乎法性的理體,它的清凈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凡是離開我軌我見的,絕對是正法;凡是具足我軌我見的,一說起來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就有點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爭呢?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里有這麼幾句話,『圓頓教,無人我』,圓頓教是不講人情的;『有疑不決直須諍』,如果你認為這件事不對,你懷疑,你可以跟他急論;『非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我們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別明白,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落斷見也是邪道,落常見也是邪道,就常不可以,說斷也不可以。這個性體是平等的,必須像《金剛經》說:『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離開事相,這個時候無我、無人,才能夠清凈。清凈的法就是正法,若遠背這個涵義,就不是正法。

還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為了自在。不是說皈依三寶,入了佛門,還在爭閑氣,還在爭人我、爭是非、這裡不可以,那裡不可以:要合掌時,挑剔這麼合不對,那麼合不對,合得正也不對,哪個都不對,沒什麼涵義,用不著這樣。不過,如法的,你進步快;不如法的,當你自己慧開了,自己會調整適應。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應了,你就從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夠調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該這麼修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謂之正見
一般人在遇到問題或障礙時,往往都是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這種觀念屬於偏見。但他們不知道,一切障礙都源於自心。萬物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各種物體,哪一樣不是由人心裡想出來,然後再造出來的呢?宇宙中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本性的變現,因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應該去查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

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正是因為悟透了「萬法唯心造」的真相,明白「障礙在內不在外」的道理,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遇到問題和障礙時,都應反觀內照,查找自己的原因,謂之正見。

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謂之正見
如果能把這些道理深解悟透,明白了本性是空,一切法都是從空性里變現出來的,既然本性是空,那麼一切法也都具有本性的特徵,也必然是空。因此,《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的正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當我們看到一切事物時,應當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對一切法都不執著,故稱「一法不見」。

正因為一法不見而無取,無取當然也無舍。一切法的作用都是平等的,對一切法都不執著的前提下,又都不排斥,需要用哪一法就順其自然地用哪一法,這就是「一法不舍」。如果你心中還有好與不好之分別,就會在執著「好」的同時而捨棄「壞」的,那麼,被捨棄的這一法,其作用你就不能用,這就是自設障礙,有障礙就不自在。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修行者,要想少走彎路,合道而行,都應該樹立這些正知正見。特別是修行人,修行的本身就是改正自己的偏知偏見,逐步樹立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才算剛剛開始進入正修階段。當你真正悟透和掌握了這些正知正見時,你的修行也就步入了正軌。「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一切法皆是心,心法和合。善用其心把它變為自體三寶,三寶即是自身,自身即是具足三寶。

我們最初學習佛法,應學習克服各種障礙。我們看見過去的大德們,入定得了三昧,想修定,要戒根清凈!戒是什麼意思呢?防非止惡,保護你的,戒裡頭微細的很,不是只講戒條,主要的是心。因為你修定的時候,要用心去修,閑靜其心。先使你的心清凈,什麼煩惱都沒有才行,有煩惱了,定不下去的。有污染心,雜亂心,那怎麼能得定呢?所以戒根不清凈,身口意三業不清凈的時候,你修會生起煩惱的。犯了戒,破了戒行惡行的,要想修定更是不可能的。




道證法師法語——做自己的主人


道證法師法語——做自己的主人

有人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他肚子痛的時候,念佛也一樣痛。為什麼他念佛會沒有效呢?因為他根本沒有把心真正的放在阿彌陀佛上,都在掛念他的肚子痛, 並沒有專心在念佛。就好比我們看電視,如果要看台視,就一定要對台視的號碼頻道,如果號碼不對,或是一下子跳這個台,一下子跳那個台,這樣畫面就亂七八糟看 不清楚。

同樣的道理,念佛也是一樣,念佛必須要全身心都放鬆,專注在一句「阿彌陀佛」。如果身體還有緊繃、僵硬,就表示心還掛在身體上的某個地方,沒有放下,沒有專注在念佛,這樣心不專注,注意的焦點很多,當然就不容易相應,就好比電視的號碼跳來跳去就見不到效果。道理是很容易瞭解,事實上要控制自己的心,隨時靜下來、安定下來集中在念佛,是需要耐心來練習,才可以做到的。

您如果不相信,現在就可以試試看,您現在就來念十句的”阿彌陀佛“,如果您念十 句都沒起雜念,這樣就稍微有基礎。如果您念一、兩聲,就想到冰箱裡的豆包快壞掉了,不煮一下不行;或想著我那件漂亮的衣服被蟲咬了一個洞,好可惜。一下子想 東,一下手想西,都在掛礙娑婆世界一些破銅爛鐵,沒什麼價值的事,這樣就表示我們的心,被很多東西捆綁得很緊,自己作不了主。

連自己的心都沒有辦法控制, 就沒有把握自己什麼時候要走,走了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這樣真的就很恐怖。如果我們平常練習把嫌東嫌西、說長道短的時間省下來,把煩惱東、掛礙西的力量省下來念“阿彌陀佛”,練習自己隨時能夠把心集中起來念“阿彌陀佛”,練習轉變我們的妄想執著,練習自己能不受外圍環境的干擾,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得了主,這樣無論是生還是死,都可以很自在。




省庵大師語錄:【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省庵大師語錄:【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
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
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
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
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 
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
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
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虗空之心。發虗空之願,行虗空之行。
證虗空之果;亦無虗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陀帶領眾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儀嚴整,眾人無不投以欽仰讚賞的目光;然而才剛剛轉入一條小巷,情勢馬上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揚的婆羅門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畫出一道凹線,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陀。「你交出五百兩金子,才許通過!」

佛陀一行人安靜地站立於巷口,在烈日下沒有人移動半步。這件意外的插曲驚動了瓶沙國王和波斯匿王,紛紛帶來奇寶珍玩,想替佛陀解圍。
「不要!我不收!」婆羅門非常固執,毫不妥協;沒有誰了解他究竟葫蘆裏賣些什麼藥。

終於須達長者聞訊趕來,帶著好幾車金子。「先生,請笑納,讓尊貴的佛陀通過好嗎?」須達長者小心翼翼地指著準備好的五百兩金子,陪著笑臉。
「如果是你的話,就姑且收下吧。」婆羅門點了點頭,接過金子,滿意地走了。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事情?世尊,是什麼因緣造就今天這場遮難呢?」眾比丘鬆了口氣,一起向佛陀請教事件的本末。

佛陀笑了:「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波羅。波羅國的大臣有個兒子,賭輸了五百兩金子,仗著權勢而不肯償還,當時,剛好波羅國太子路過,見二人僵持不下,就對賭徒承諾:『假如大臣的兒子不償還賭債,我代替他還。』從此以後無量世中,賭徒常常向我索債。當時的太子就是我的前世;而大臣的兒子,就是須達長者;賭徒不是別人,正是擋路索金的婆羅門哪!所以,凡是負債的人,不可以不償還;否則縱使修行成佛,依然不脫此難!

修行不離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一切果報皆自作自受,無人可替代。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