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信佛和信鬼神有何不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信佛和信鬼神有何不同?

中國人信佛,往往是神佛不分的,但是嚴格說來,神佛不分的佛教徒,其實不是佛教徒,而是神教徒。只是信眾本身,不但不會否認自己信的是佛,而且可能「逢廟就拜」、「逢佛必求」,不論拜的是神、是佛,都認為多拜多保佑。

真實皈依三寶

信佛和信鬼神最大的不同,在於真實皈依佛、法、僧三寶。只有皈依了三寶,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佛寶」是指修行圓滿者,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皈敬的對象,但在人類世界成佛的,目前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法寶」則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經、律、論三藏教典與佛教祖師們的作品,都是指導修行的準則。而「僧寶」是出家的僧團,能引領正確修行的方向。

佛教徒又稱三寶弟子,以信佛、學法、敬僧為人生的依止,如同聖嚴法師所說:「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僅信三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普通人認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不崇拜鬼神三寶弟子不會迷信鬼神,因為〈三皈依〉中明確規定:

1.盡形壽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

2.盡形壽皈依法,不皈依外道邪說。

3.盡形壽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眾。

既然不得皈依外道,自然不會崇拜外道鬼神。因此,不清楚佛教教理的人,誤以為拜神求鬼是佛教的迷信,其實真正皈依三寶的人,除了禮拜佛菩薩與供養護法善神,藉由佛法提昇自我,並不會崇信鬼神外力。

 本文摘自-《怪力亂神50問》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正信佛教和迷信宗教有何不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正信佛教和迷信宗教有何不同?

所有的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就是信教的信心。
仰信、解信與證信正信佛教與迷信宗教的信心層次不同,迷信是盲信,正信則有三種層次:

1.仰信:仰信是因仰慕、敬仰、瞻仰而相信,對佛法深信不疑,相信佛菩薩的存在、相信佛所說的法、相信修行的方法,相信透過三寶的信仰和修持,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轉迷為悟。

2.解信:解信是因明白、體會了佛法的道理而產生對佛法的信心,透過閱讀佛經,或是聽聞佛法開示,學習正確的知見,確信佛法道理契理契機,願信受奉行,從而建立佛教信仰的信心。

3.證信:證信是因透過修行實證,體驗到佛法的妙處而生信心,證實佛法所說不虛。如何建立證信呢?首先要聽聞佛法,其次是如法修行,最後自然如實證悟。

正確的佛教信仰必須「解行並重」,以正確知見修行佛法,才能正信佛教。
證驗與靈驗佛法如果不實修「證驗」,只停留在因感應而起的信心,很容易誤入怪力亂神的迷信而不自知。例如見到神蹟放光、顯靈,很可能改變信仰;或見到佛菩薩現身治病,很可能轉信附佛外道,最終反而變成對神佛的執著煩惱心。要以證信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學佛後身心變得更柔軟,待人接物更具智慧,生活變得更自在,得到種種佛法受用,才能不被怪力亂神動搖,產生真正堅固的信心。


本文摘自-《怪力亂神50問》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離愛得道


離愛得道

當佛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講經的時候,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懷抱著兒子屍體的母親,她跪著向佛哭求:「世尊啊!我的兒子突然死了!我聽人家說您有藥方,能夠使人忘記憂傷,免除災患,請您救救我的兒子吧!」佛對這位哀慟欲絕的母親說:「是的,我有藥方,可是得有一副藥引子才行。你到城裏尋找一戶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庭,向他借一把火回來,我就把藥方給你。」


     悲傷的母親聽了之後,非常開心地離開,並在城裏到處向人詢問:「你家中是否從來沒有死過人?」一家問過一家,一戶問過一戶,每個人都向她搖搖頭說:「怎麼會有人家裏沒有死過人呢?」

佛看到這位母親垂頭喪氣地空手回來,便對她說:「找不到嗎?你別傷心。在這世間,有四種因緣無法長保不散:

第一,看似恆常的事物,必然會散壞。
第二,目前富貴的人,必然走向貧窮。
第三,現在合會在一起的,未來一定會分離。
第四,眼前身強體壯的人,終究會有死亡之日。

你與其費盡心思想救兒子,不如擔憂自己的生命是否也會走向終點。你應當及時精進持戒、修習佛法啊!」母親抱著兒子的屍體,痛哭著說:「我愛我的孩子入骨徹髓,我的性命一點都不足惜,我現在只想救我的兒子,那裏會想到自己的未來呢?」


     佛為了讓這位母親能體悟人生無常的道理,便在她的周圍化現四口烈焰狂燒的大火坑。當她被猛火逼得受不了時,就不由自主地拿兒子的屍體作屏障,企圖抵擋一點火氣。佛便對她說:「你剛剛不是說寧死也要換回兒子的性命嗎?怎麼現在拿兒子的身體來作屏障呢?這逼得你受不了的人間火氣,比起那畜生餓鬼之苦、無間地獄之火,還算是微不足道的。你如果開始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等大菩薩行,未來就不會墮入三惡道,而能感得人天福報,乃至進一步出離三界輪迴,成就佛道。這就是我的藥方。」


     這位母親從佛變現的猛火中走了出來,也走出了喪子的椎心之痛,終於體悟了人生無常、所受皆苦的道理。從此以後,她聽從世尊的教法,如實修行,後來證得了須陀洹果。 


(出自賢愚經)



那是歸於你的

那是歸於你的

海城市佛教協會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忽有一個婆羅門憤怒惡言的衝進精舍來。因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這裡來,故使他大發嗔火。

佛陀默默地聽他的無理胡罵之後,等他稍為安靜時,向他說道:“婆羅門呀!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吧!”“當然有,瞿曇呀,何必問此!”“婆羅門呀,那個時候,偶爾你也會款待客人吧?”“瞿曇呀!那是當然的啊。”“婆羅門呀,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那些菜肴應該歸於誰呢?”

“要是他不吃的話,那些菜肴只好再歸於我!”

佛陀以慈眼盯著他一會兒,然後說道:“婆羅門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說很多壞話,但是我並不接受它,所以你的無理胡罵,那是歸於你的!婆羅門呀,如果我被漫罵,而再以惡語相向時,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 

然後佛陀為他說了以下的偈:“對忿怒的人,以忿怒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忿怒的人,不以忿怒還牙的人,將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於自己,也能勝於他人。”這個婆羅門,就在佛陀門下出家,不久,成為阿羅漢。




何為因果?修淨土者為什麼要提倡因果?


何為因果?修淨土者為什麼要提倡因果?

  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義。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修淨土者,不信因果,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

  又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蹟,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

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感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

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篤信。

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6頁 淨土法門說要)




慧律法師:業障和煩惱到底是什麼東西?該如何消除?


慧律法師:業障和煩惱到底是什麼東西?該如何消除?

業障在於自心的執著,如果我們對相上不執著、不分別,那麼,我們內心裏面的業障就不存在。最大的業障是內在裡面的習氣。

加持是一種增上緣,最重要的是根本的親因緣,就是自性要開發出來,也就是說要內在開發出智慧,內心沒有種種相的執著。

相的執著分表層的還有深層的,表層的執著就是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深層的執著就是內在的種子跟習氣。

種子跟習氣是內在最大的戰場,修行就是一種內在的戰爭;如果你容許無明的存在,那麼內在裡面就變成真如跟無明的一種戰爭,光明、平等、智慧的真如心跟你內在裡面的無明煩惱在戰爭。

所謂的業障,其實是來自一顆無明的心,是你內在的那顆無明的心叫做業障。什麼事情看不開就會有業障;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那麼業障就不存在。煩惱也是一樣,如夢幻泡影,不實在的東西。




慧律法師:有正知正見才算是正信


慧律法師:有正知正見才算是正信

  簡單來說:佛教就是徹底覺悟的人生觀,是徹底覺悟,而不是迷迷糊糊。

  我每次演講時,都再三地強調,學佛第一個重點就是:正知、正見、正信。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學佛的人,來拜佛時,拿了幾個蘋果、香蕉來拜拜,就要求佛陀保佑她先生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要求佛陀讓她的孩子讀書第一名;又希望佛陀讓她青春美麗,永遠十八歲。她把佛教當成保險公司。

  有的人認為,只要他拜佛,佛陀就會保佑他。錯了!這是嚴重的錯誤觀念。就好比說,我脾氣很壞,現在也開始在學佛拜佛,可是我動不動就嗔恨罵人,你說這樣拜佛會消災嗎?會嗎?你到處得罪人家,出口就成“髒”,“骯髒”的“髒”,那你怎麼會消災呢?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佛不能度人,唯人自度。”釋迦牟尼佛都沒辦法度你,只有靠你自己覺悟,從你內在發出智慧的觀照。你要透視人生,你要體悟人生,要深入去覺悟,就會使自己免於煩惱痛苦。

  你今天懂得尊重人家,不必拜佛就會消災,不是嗎?我尊重你,我贊歎你,我不嫉妒你,那麼我二十四小時都活在歡喜心裡面,非常的平靜安祥。如果你從今以後不傷害眾生,不偷拿人家的東西,不喝酒、不亂來、不欺騙別人,你今天不必拜佛就可以消災。

  所以,要有正知、正見才算是正信。才可以說是佛的弟子。今天,拿東西來供佛,是誠心誠意,沒有什麼企圖心,心無所求的,才算是恭敬供養。




常用佛法詞彙

【二執】我執和法執。我執又名人我執,即執著人有一個實在的我體;法執又名法我執,即執著一切法都有其實在的體用。

【二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聖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結果,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行】○1見行和愛行。見行是見思二惑中的見惑;愛行就是思惑。<涅槃經>說:“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捨。” ○2正行和雜行。正行見五正行條,雜行見五雜行條。

【二觀】事觀和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不生不滅的理性。

【二利】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

【二序】諸經經首,皆有通序和別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都有,叫“通序”,序說本經特殊的緣起,叫“別序”。




為什麼不能在佛殿放屁?


為什麼不能在佛殿放屁?

  吾人業力凡夫,在聖中聖、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

  念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

  念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人。

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動,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作,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究無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極 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不吃過度,則無有屁。若或受涼,覺得不好,無事則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氣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當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開矣。

有謂,不放則成病,此話比放屁還罪過,萬不可聽。佛制戒律,未說此事,想古人身體好,又不貪吃,無有此事,故未說。若有,佛必說之。切不可謂佛不說,就應當放,則是自求墮落,佛也難救矣。

孔子以聖人之資格,朝於凡夫之國君,將欲升堂,在階下,便不敢大出氣,況入堂面君乎。故《論語》云:“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攝,提也。齊,音諮,與(𪗋)同,衣岔子也。

鞠,曲也。屏,閉藏也。息,鼻中氣也。孔子朝君,將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則衣前長,故必提其兩岔,去地約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儀。嚴肅之極,故鼻中之氣,似乎不出。試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則相去懸遠。時君與佛,又相去懸遠。放屁與不出氣,又相去懸遠。靜言思之,直大地無容身之處矣,可不極力留心乎。)吾人業力凡夫,在聖中聖、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

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許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當做古德不說。不知古德說的巧,云泄下氣,他也不理會是什麼話,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說此事,後試問之,人不知是何事,以故只好直說放屁耳。唱戲駡人説放肆,就是說你說的話是放屁。凡有所畏懼,氣都不敢大出,從可會放屁。由其肆無忌憚,故才有屁。你勿謂說放屁話,為不雅聽,我實在要救人於作糞坑之蛆之前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23頁 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不要以僥倖心理,想在臨終十念往生


【不要以僥倖心理,想在臨終十念往生】

問:一生作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那麼不妨只管作惡,等到臨終時再作十念就可以了,何必天天苦修呢?

李炳南居士釋疑:

臨終十念往生的人,是前世有大善根,只因一時迷惑而造業。如果不是有大善根的人,在生時尚且不喜歡聽聞佛的名號,何況臨終時四大分離,萬苦千愁,怎麼還能念佛呢?觀經說臨終「至心」十念,就能下品下生,但不要輕看了這「至心」二字。至心就是放下萬緣,徹底專一的意思,一般人到了臨終,都是妄念紛紛,留戀世情,怎麼還能至心念佛呢?這個時候如果能至心念佛的人,一定就是有大善根的人。因此,你不要以僥倖心理,想在臨終十念往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平時的辛勤努力,就無法在臨終安祥往生,沒有耕耘,哪有收穫呢?

  問: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所帶去的善業惡業種子,將來是否還要受報?

  李炳南居士答:善業和惡業都要有緣分才會開花結果,西方沒有惡緣,只有善緣,因此只會促進自己道心增長,斷盡一切疑惑,哪裡還會受報呢?要受報應也是出世證果的報應,決不像世間眾生因業力牽引在輪回中受盡痛苦,毫無自主的權力。




夢參老和尚開示:念很多年佛,没什麼感應,臨终能生極樂麼?


夢參老和尚開示:念很多年佛,没什麼感應,臨终能生極樂麼?

因為你有疑惑,生極樂世界是没有疑惑的,要疑惑還能去得到嗎?

生則决定生,去則實不去 ...

我們末世眾生疑惑太多,說句簡單的話,我在五台山時候,有很多人到山上問我,說:師父我念佛好多年了,我臨终能生極樂世界不能?我説:你怎麼問我這個話?他説:我念了很多年佛了,好像什麼效果,也没有什麼感應。那我臨死能生不能生?

我説:生不到。他説:為什麼?我説:你問我就生不到。因為你有疑惑,生極樂世界的没有疑惑的,要疑惑還能去得到嗎?你不相信。我説:你以後把這個念頭打消,生則决定生。你有疑惑,去則實不去。你根本就没下决心,你對佛法懷疑,那你還能得到嗎?

所以我勸諸位道友,不論你學哪一法,你不要懷疑。這個懷疑是最大的障礙,總懷疑自己,我功力不够,我業障很重。我常聽每位道友跟我説我業障很重,這個他相信,相信他業障很重,他不相信他佛性與佛無二無别。為什麼不相信?這就是業障重的表現。這不是業障重的表現嗎?

我相信我們諸位道友,如果你以前還有什麼疑惑,我是根據佛説的,我根據《華嚴經》説的,我不會騙你們的,你先把疑惑除掉。疑惑是十煩惱之一,你對佛法不要生疑惑,假使你有個疑惑,你什麼也學不進去,你什麼也得不到。

疑是障礙、是疑惑,是你的惑你的業使你懷疑。你入了佛門了,相信佛所説的話。不論佛說哪一句話,在我腦子裡頭,没有什麼大乘小乘,不要去分别那個。

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是大乘、是小乘?有的經告訴你是無上乘。如果你念念説阿彌陀佛就是我,我就是阿彌陀佛,你是無上乘。大小不是佛所教授的法大小,而是眾生的心。




虛雲老和尚開示:居士成就再大 也要懂得敬僧


虛雲老和尚開示:居士成就再大 也要懂得敬僧

不論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見到出家人,都應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脫的形象。

我們要恭敬這個解脫的形象。《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末法時代,眾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個人發瘋,把頭髮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說這個人功德大不大?佛說,大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脫者的形象。

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寶,不代表解脫的形象。在家人千萬不能有傲慢心,覺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會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傲慢心。這個是不應該的,學佛是求解脫,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這個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寶。就是我們恭敬的對象。

在家居士護持三寶,哪怕整個廟是你蓋的,給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寶。有的人說,那我供養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養。這個觀念就特錯了,出家人的福報,是釋迦佛給的。釋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夠讓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飽住好了。反倒是,在家人要明白,福報是出家人給的。供養三寶,是三寶給我們福報,花錢蓋廟建佛像,是自己給自己培養福報。是出家人對在家人有恩,要明白這一點。

所以下次,你供養三寶,要說:“感恩三寶,感恩師父給我培福的機會”。居士要有這樣想。如果到邊地下賤的地方,連佛像佛廟,乃至出家人都沒有。要怎麼培三寶的福田啊。所以能見到出家人,給我們結緣,要感恩出家師父。




廣欽老和尚開示:修行是向內修學 不是向外追求


廣欽老和尚開示:修行是向內修學   不是向外追求

21、凡事都説自己不對,説懺悔教我,而不起煩惱,則是(無我相),就不會壞念頭。

22、每個人從無始以來所造的(業)無量無邊,如果不靠修行來消除業障,到臨命終時這些業識就會現前,看你(著)什麼事,(貪念)什麼東西,到那時就會現出這些境來,若沒定力,沒有正念,你就跟著這些妄識去輪轉生死了。

23、如果情執不斷,嘴巴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

24、凡事不要執著,有時碰到某些事,總想要使它比較完美、比較理想,一直把事放在心上,追求、一直追求,這就是執著。

25、不要執著好壞。若執著壞的,則永遠停留住,不能進步,例如自己做錯事,心裡就感覺很難過,心不開,一直執著這件事,就無法安心辦道。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過了就算了,若執著即生煩惱。

26、過去無始以來因習氣多,就沒光明,光明顯不出來。佛的光明顯不出來,習氣多、妄想多,煩惱就多,就沒有(覺)。

27、起心動念都是自己不對,此是因為還有個(我)在;此是細相,一念才起,相便起。除你我相,修行就是要做到這個,這才是真功夫。
28、不能説(我)怎樣,否則貢高心就跑出來。所以時時刻刻不要有個(我),説(我)怎樣怎樣。自己的心念自己要知道,不可自己起了貢高心自己不知道。

29、每個人都有一種煩惱心,在(我相)內計較。不要把(我相)執牢牢,這樣煩惱不能解脫。不論有多煩惱,也是一句(阿彌陀佛)!

30、修行是向內修學,不是向外追求,要內心裡自然法喜,而不是外面環境好才生歡喜。所以要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讓這個(心猿意馬)去攀緣外面的環境,要修到(我沒有怎麼樣)才是老實修行。




何愁不解經義乎哉 


何愁不解經義乎哉 

● 答幻修學人問三下九二一頁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
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
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
何愁不解經義乎哉。祈勉力。




妄想起時



妄想起時

●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
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
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
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三下592頁複溫光熹居士書一





雜念紛飛

●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
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
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


三上387頁複丁普瀞居士書




墮地獄想

●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應酬外緣,致心中雜念紛至沓來。當作將
死,將墮地獄想,一心念佛,則妄念便可消滅矣。


三上481頁複方聖照居士書五




花開花謝對佛陀的體悟


花開花謝對佛陀的體悟

「無常」的道理大家雖然常聽,但卻很難體會這兩個字更深層的道理;就算能體會,也很容易忘記。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先體悟「無常」。

 

用心思考體會 無常修行有關聯

佛陀在祇陀精舍時,有天,弟子羅陀比丘問:「佛陀,常聽到您對很多弟子說法時,都離不開『無常』;我雖然每天聽,卻還是不了解,到底無常的道理與修行覺道有何關係?」

佛陀說:「無常的道理是我說法的基礎,如果不懂它的道理,就無法進入真理的初階段,所以你要用心聽。」

佛陀接著說:「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無常,你聽得懂嗎?」羅陀比丘摸摸頭說:「佛陀,您說『色』是看得見的東西都包含在內。可是,我每天看很多東西都一樣!為什麼說它是無常呢?」



佛陀回答:「花朵還沒綻放前的含苞模樣,你看過嗎?花開之後的樣子,你又看過嗎?」「有啊!可是,含苞待放時是花;花開花謝,不也都是花嗎?」「對!名稱都叫『花』,但是過程中的名相卻不同。」

「佛陀,我還是不了解其中的道理。」羅陀比丘據實以告。



「那是因為你沒有用心去想。」佛陀進一步說明:「要多去感受。看到花開,就要去思考這朵花為什麼會開?

看到含苞待放的花朵,也要想為什麼這朵花會含苞?甚至要追究這朵花在含苞、發芽之前的形態。」

羅陀比丘摸摸頭說:「是不是一粒種子?」

佛陀說:「對!一朵花最初的形態,就是一粒種子。種子入土後,因緣成熟,就會發芽進而生枝,然後含苞、綻放。花開後,不久必然凋謝,種子就會結成、落下來,這也就是『無常』的循環。」

羅陀比丘說:「佛陀,這太深!我要怎麼去感受?」

佛陀說:「要用心去思考、體會。世間一切無不是在行蘊中,就像花的種子,從入土、發芽、開花到花謝的過程中,受到陽光、土壤、空氣等因緣和合,方得結果。

正如人生一切事物皆非恆常之相,總是不斷地變換輪轉,而人的所有造作、感受、煩惱都落入八識田中,最後帶著業的種子輪迴而去。」



佛陀勉勵羅陀比丘:「知道一顆種子入土會有不斷的循環,這是初步,繼續用心,就能從事物中體會人生的道理。」



證嚴法師著作《美的循環--談生生世世》

-------------------------------------------------------
當我們有敏銳的觀照能力之時,我們會發現那一些干擾我們的事物不管內在或外在的,它們都只是生起與消失的現象而已。

我們的觀照越是成熟,我們對生起與消失的現象越能接受它們的這種無常的變化性,因為這是事物的本質。

我們認識並接受事物的本質(無常)之後,我們就會慢慢的離開事物的干擾,因為我們不再認為那是干擾。

因此事物只是事物,感受只是感受,念頭只是念頭,現象只是現象,它們生起後接著就會消失。我們的認知如果能進到這一個階段,干擾就不會再是干擾,世間的一切終將歸於寂靜。







大安法師:王打鐵 預知時至 站立往生


大安法師:王打鐵  預知時至  站立往生

         念佛一法可在平時的行、住、坐、臥中修。走路不用腦筋的時候,可以步步佛號;等車,可以念佛;坐在車上,能念佛;切菜,也能夠念佛。

         《淨土聖賢錄》里記載,有個王打鐵,以打鐵為生,一天不打鐵就一天沒有生計。夏日炎炎,也要在高溫爐膛旁掄著很重的鐵錘,所以他常常感覺到人生很苦。有一天正好有個出家人路過他打鐵的地方,他趕緊請那個出家人過來,供養茶、供養點心。供養了之後,他就問:有沒有一個法門能夠不妨礙我的工作,也能修行求解脫的?這位出家比丘說:有啊!就給他介紹念佛法門,告訴他念佛號不妨礙你打鐵,你打一下鐵的時候,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抽風箱的時候,拉一下念一句阿彌陀佛,推一下一句阿彌陀佛,教他這個法門。他覺得這個好,不需要離開工作另外去打坐、去誦經,一邊念佛一邊不妨礙他的工作。他就開始念了。他念得越來越有勁,他的妻子都說他:“看看你,打鐵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口里叨叨的念什麼,不是更辛苦了嗎?”他說不。他發現念佛後,一邊念佛一邊掄榔頭,覺得榔頭、鐵錘不那麼沉重了,覺得比較輕了;推拉風箱的火也不像原來灼熱了,所以他就一直念,一邊打鐵一邊念,念了三年。

有一天他對妻子說,他要回家了。他妻子說:“你頭腦是不是有毛病,你回什麼家,這不就是你的家嗎?”他說:“你不知道。我要回我自己的家,這不是我的家。”他換上幹淨衣服,打一塊鐵。

把一塊鐵燒紅、打完之後,說了一個偈子:“叮叮當當,百煉成鋼。太平將至,我往西方。”說完把鐵錘一放,站著走了。這是在湖南出現的事情,當時整個鄉里都轟動了,很多人都感動得開始念佛。

所以說,念佛法門,簡單易行。就是在生活中修持,也可以讓你不再輪回,往生極樂,就有這麼大便宜的事情。




如何放鬆身心念佛?


【如何放鬆身心念佛?】

問:弟子經常將佛號提在心中,唯恐丟失;同時時常謹記發菩提心與念死。但是有佛友指出弟子念佛的心太緊了,應該放鬆身心來念。懇求法師慈悲講述,如何放鬆身心念佛?

大安法師答:
你能把佛號提在心中,唯恐丟失,這很好。確實你這個心是緊張了一點,你應該放鬆去念。怎麼放鬆念呢?還是在信願上你要建立一個正確的心態:念佛往生是我們的目的,往生這樁事情是阿彌陀佛早已跟我們施設好了的,跟我們保證好了的;我們只要具足信願稱名,功夫上「乃至十聲」,阿彌陀佛都能保證讓我們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有信願稱名——「乃至十聲」,這樣的念佛人不能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

所以你看第十八願傳達的信息並不是在功夫,而是在信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甚至在《無量壽經》的下卷講的,你只要聞信這個名號,能夠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得無上菩提。你對於阿彌陀佛名號聞信了,能夠產生一念的信心,你這一念的信心、至誠心回向,都能往生。

所以對自己一念信心都能往生這一點,你有絕對的信心,你有絕對的這樣一個把握,你就放鬆了。於是我現在就用感恩的心去念,就用快樂的心去念。當然也應該念多一點,念多一點能夠提高往生的品位。如果工作很繁忙,念不到那麼多也沒有關係,阿彌陀佛決定能讓我去。你想一想,你的心是不是放鬆一點?




念佛時作已死未往生想有什麼益處?


念佛時作已死未往生想有什麼益處?

  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0頁 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念佛心不歸一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


念佛心不歸一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

  念佛心不歸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溫州之災,聞之慘然。天災人禍,無有底極。實足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證。亦堪為信願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歸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為悚然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21頁 致包師賢居士書)



廣欽老和尚: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


廣欽老和尚: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

11、只看到別人的過失,不審察自己的過失,是我們最大的無明習氣。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干?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12、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13、只有那些不開化、不明理的人,才會把不實在、沒有的事情拿來起妄想煩惱,這也是一種妄念愚痴。

14、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噁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痴。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鍊,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15、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16、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
17、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18、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

19、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鍊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煉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20、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託,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專志於念佛一門 為千穩萬當



專志於念佛一門 為千穩萬當

●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

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末淨,則依舊生死不了。

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

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續上五五頁復姚維一會




大陷井


大陷井

● 敬之一法,乃世出世間學道之根本。若不主敬存誠,縱有所悟,必不能實得其益。以一落狂慧,決難事理圓融。偏執理性,不重修持,縱見理不錯,亦與魔外相去不遠。況既執理廢事,所悟之理,亦難的當。故曰,不貴子見地,只貴子行履。此舉世聰明人之大陷阱,不受此病,方可名為聰明。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翻成自誤誤人之流輩也。


續上7頁致郭莊悟書




廣欽老和尚: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廣欽老和尚: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1、我們修行主要是專心於佛號,心心念念不離佛號,四體作務都是隨喜作的,掃地也阿彌陀佛,煮菜也阿彌陀佛,念念阿彌陀佛,事事隨喜不掛礙,心則漸入西方境。

2、如果要省卻煩惱,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不可強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聽自己的意思,這是忍辱的方法。

3、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4、我們工作,不要說你現在寺里為佛做事,或為師父做,而是為消自己的業障做。我這裡沒有什麼可學的。只是掃掃地,做些苦行。但是掃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會掃,要能高高興興地掃,否則,掃地掃得起煩惱,無明業障反而纏上來。

5、娑婆世界是我們客居的地方,一切皆幻化不實,如戲夢一場,到頭總是空,不要貪戀娑婆世界的一切,放下萬緣,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歸依處,是我們的故鄉。

6、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裝飾我相。

7、我們現在雖然出家,但是仍帶有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劫數。怨親債主,這些都會來討,我們要念佛,靠念佛的力量,一關一關地打破。
8、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惱心、無掛礙心,是心參。

9、不要嫌別人這點不好,那點不好,不是別人不好,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沒有智慧,不能越過。

10、別人沒有行的,做不到的,我們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則,批判別人,自己豈不也與他人同一類?




【夢參老和尚開示】 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你自己心佛顯現,才能得到外在佛力加持。


【夢參老和尚開示】

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你自己心佛顯現,才能得到外在佛力加持。外在是緣,你自心是本因,念念求加持,念念你的信心在成長,心佛一如。我們看的是文字,聽的是解說,而法要入心才得受用。 ​​​




夢參老和尚開示:什麼才是清淨心?



夢參老和尚開示:什麼才是清淨心?

         問:老和尚慈悲,本人聽到法師說,必須清淨心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什麼才是清淨心?

  答:法師跟你說的是不錯的,你必須以清淨心念佛,才能生極樂世界。我們請問諸位道友,如果你心已經清淨了,已經是佛,還須要念佛嗎?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假念阿彌陀佛使我們心能夠清淨下來,這是對治的方法,如果我們心已經清淨了,修行就不要了,已經成了,我們就是不清淨,假念阿彌陀佛聖號,來使你心能夠清淨下來。

  什麼是清淨心?這個我跟你解釋一下。什麼是清淨心?你自己問你看你心起什麼念頭?你坐這兒想,什麼念頭都沒起,因為你一念它,他什麼念頭都不起了;但是有個問題,看著這兒,唉!這個杯子不錯,我也去買一個,這是貪!看見那一個也想得到,看見那個你又生煩惱、想棄捨,這樣就不是清淨心。

  你先搞清楚什麼是清淨心,清淨心,心到了什麼程度才是清淨心?你發菩提心,這一念,行菩薩道很長的,你看過《華嚴經》五十三位大菩薩,每一位的心都是通的。要到達什麼地方才叫真正清淨心啊!成了佛了,成了佛才達到心清淨,釋迦牟尼佛得到清淨心才知道,原來的,什麼都沒有,不假修煉,何假修證,清淨心原來本來就是清淨的。

  從這個道理上講,應該是我們心不清淨,才有佛說這些法,都是對治我們那個不清淨的心,來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我們的目的,佛所說的法都是方便手段,用這些手段,來達到你清淨目的。現在我們都不是清淨心,你的心裡頭有煩惱、有見惑、有思惑、還有無明惑,一旦達到什麼惑都沒什麼了,這就是清淨心了。


印袓都叫人恭敬心、真誠心、都攝六根念佛




如何才能做到心不貪外事,專一念佛?


如何才能做到心不貪外事,專一念佛?

  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複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複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皰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複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3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二)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

  古人說,余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不斷煩惱,一生成辦,直捷簡易,名曰橫超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裡最下的一節。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這個蟲子要想出來,只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 破了,才能夠出來。這是比修別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

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間,才能證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只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複如是。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所以古人說,余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52頁 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常用佛法詞彙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與一切合為體的意思。<傳心法要>說:“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罣礙。”

【一月三身】以一個月亮的月體月光月影,來比喻佛的三身。<寶王論>說:“法身如月體,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月影。”

【一四天下】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所照臨的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

【一字不說】佛雖然對世人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所說都是親證之境,不是言語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說之法,本來如是,非佛創說或是說了之後才有,如此說同未說,故說“一字不說”。

【一處四見】又作一水四見。謂對於同一境界,由於見者心識之不同,故其所觀之境亦大異其趣,如鬼、畜生、人、天同見一水,鬼見是膿血,魚見是其居所,人見為水池,天見為寶飾莊嚴之寶池。




道證法師:業障與功德如同冰與水


道證法師:業障與功德如同冰與水

因為童子引述了『業障與功德如同冰與水』來講這個問題,末學就做一些補充。從本體上來說,冰和水是一體的,一樣的H20;可是事相上,冰和水有完全不同的形相和作用。冰是互相格格不入,又很局限的,而水是隨方就圓,自在得多。

它們雖然體是一樣的,可以說是一體,可是卻又不一樣哦,大家也不能忽略它的不一樣,更不能忽略冰所以能變成水的重要因緣。  冰和水差在哪裡呢?冰要如何才能變成水呢?冰要溫度提升,要加熱,要加上熱能的條件才能變成水哦。我們的業障要能夠化成水,靠自力發熱就很難哦。

假如加上阿彌陀佛無量光的熱能,就能很快速。所以業障與功德雖然是如同冰與水,可是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熱能,其實冰還是冰,又硬又冷,根本就沒有緣變成水呀。冰能夠變成水,可以說它那又冷又硬,又格格不入的障礙,都被佛的光熱給融化,成為柔軟的八功德水。

請問大家,『冰那格格不入的業障,被佛的光熱給融化』,我們凡夫的業障,經由『念佛』而被佛光融化,也是如此。

業障的冰可以變成有多功能的八功德水。是阿彌陀佛光熱的關係!




斌宗法師開示



【斌宗法師開示】

         在六根門頭指揮我們一切的就是真心------主人翁。

可是中間卻有一個假的,他和我們的主人翁,面目髣髴,常常在搗擾著我們。如果稍不留意,即被它瞞騙,使我們弄得亂七八糟,甚至能拖累我們到三惡道去,這是多麼可怕的呢!大家當萬分的注意和警覺!

到底這個是誰?坦白說,就是妄心!經云:「心為惡源,形為罪藪」(此心字即指妄心)。然而要怎樣去辨別它,方不被所欺?我來告訴諸位用一個最簡單而很標準的計量器,來計量它,便很容易找得出真假的答案。這計量器就是日常的反省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行事中,能夠於見聞覺知上反省一下------如逐境緣塵,貪染執著者此為妄心,亦名眾生心。如對境能無迷,清淨解脫者此為真心,亦名佛心。

大顛禪師示眾云:「但除卻一切妄想即是真心」。
要之凡一念心起,當迴光返照,去觀察它,所起的是: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喜捨心等,這就是真心。所起的是:顛倒心、執著心、嫉妒心、我慢心等,這就是妄心。所謂凡合情合理的善念,都是真心的作用;不合理合情的惡念,都是妄心的作用。比方說要認識一個人的好壞,當然要觀他的言行,如一一言行,都屬善的合理的,那無疑地他就是好人。要是他的言行一一都是惡的不合理的,不消說,他不是壞人是什麼?

吾人如能念念都是善,則何處不是真心的所在,如果念念都是惡,那麼,真心終不會給你見面,是永遠找不到它的啊!








【倓虛法師開示】 眾生的知見,共有三種



【倓虛法師開示】 眾生的知見,共有三種:

一、為本知   二、為能知   三、為所知。

   本知乃是「知見無見」的離念靈知,為諸佛的真實密因。能知與所知,乃是知見上又立知,頭上又安頭,為眾生妄惑的根本,若能明了一切法,皆是妙法,那麼能知與所知,自然就消滅,本知自然能現前,而成佛的真因即顯著。

    所以說必須有《大佛頂》的本知本見,方可成妙法。決不能把大佛頂的知見,歪曲為所知所見,因為必須窮盡所知,方可稱為大佛頂。

    須知的,所知為一切煩惱的根本,所知若生,能知共起,本來離念的靈知,就晦昧不明了,本知若晦昧,真如不守自性,隨著所知,去逞妄能,於是無量的煩惱,跟著就生起來了,這個損害可就大了。

或問:什麼是所知?他怎麼能成煩惱的根本?煩惱有什麼害處?

答:鳥語花香,見色聞聲,若能不著意,不分別,心像明鏡一樣,雖顯色相,而不留一點痕跡。那麼,花香鳥語,皆是妙諦,若是稍為著意,就成了「所知」了。

   至於「所知」所以為煩惱的根本:譬如吾人聽到一句話,但是未著意,不知是好話是壞話,經旁人加以批評,說「這句話是罵你」,那麼,煩惱馬上就會來了。(老和尚說:聽不懂,那有法。此處當用心體會)因此可見,「所知」是煩惱的根本。

    有了煩惱,就有害處,因為煩惱的本身,具足了貪瞋痴三毒的原素。貪是盜的因,瞋是殺的因,痴是淫的因,由三毒產生了,殺、盜、淫三種惡業,擴大起來,人與人爭,國與國戰,互相殘害,不了不休。

    縱然有人知道互相殘害是不對的,但不知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只知道揚湯止沸,以殺止殺,而殺永不能止,才造成這五濁惡世,所以說煩惱能釀成大害。

   由此看來,「知見的優劣」,可不詳加審辨嗎?大佛頂的妙玄本知本見,可不諦信嗎?我世尊,因信妙法,而修妙行,悟妙理,證妙果,原來的起點,就在明辨及確認「知見」之「優劣」啊!





若欲得往生 儻此心堅固不解



若欲得往生 儻此心堅固不解

● 修行人,心不可偏,若偏,即或受病。

身體孱弱,當息心正念,俾神不外馳,心自歸一,身亦可漸漸安康。

若欲得往生,儻此心堅固不解,或起魔事。

去來任業,鎮定由己。若欲即得,如瓜未熟而先摘,而尚能受用乎。


續上240頁複念佛居士書




過為執著



過為執著

●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

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

正上131頁複周群錚書




我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掉入了這些煩惱的過程中

我們如果有敏銳的覺知能力,在一天當中即可清楚的看到很多次,我們在無止盡的輪迴當中;即貪欲和黏著的生起,並引發出行為或想法。

我們看見我們的渴愛,我們被渴愛與黏著所掩蔽了。我們為了滿足這些渴愛與黏著,因此我們從事於各種身、口、意的活動。同理,假如我們享受某些我們聽見的聲音,渴望便馬上生起;當我們被渴愛掩蔽時,黏著便生起了,為了延長享受快樂,我們從事於各種活動。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嗅、嚐、覺和思上,任何時刻,我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掉入了這些煩惱的過程中。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

大安法師開示:要思惟死亡的痛苦,才能生起修道之心。如何以念死法修道?

有一次佛問比丘:怎麼才叫不放逸修死想?有一個比丘說:我思惟我只有七年的壽命。佛告訴他:這叫放逸修死想。有個比丘說:我思維我的壽命就只有七個月。佛說:這也是放逸修死想。有比丘思維壽命只有七天、六天、五天、四天、三天、兩天、一天,乃至於就是一頓飯的時間,佛都說這是放逸修死想。最後有一個比丘說:我思惟我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我一這口氣呼出去,保不准它能夠吸進來。佛才認可:你這樣思惟,才叫不放逸修死想,生命就在呼吸之間。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看,我們都是放逸懈怠者,我們總是認為我的壽命還很長,念佛可以慢一點,還有的是時間。如果這樣思惟,自己必定會在臨死時手忙腳亂。




宋朝金碧峰禪師故事


宋朝金碧峰禪師故事

宋時有位金碧峰禪師,禪定功夫頗為了得,能於天地間藏身,來無影去無蹤,平生修行了無罣礙,唯一的嗜好就是閑來喜歡玩弄皇帝所賜的玉缽,每在擦拭後,用黃布包裹著,置放在禪床下,不準任何人碰觸它。

光陰荏苒,秋冬易暑,金碧峰禪師本天地藏身,無形無色,只因接受人主的厚賜,貪著心一起,業報隨即現前,閻羅天子派出黑白兩無常,前來勾鎖魂魄歸案。但黑白無常來到金碧峰禪師住處,只見肉身未見魂魄,致無法勾鎖交差。黑白兩無常在百般無奈下,只好招喚土地神祗,查問原由,始知金碧峰禪師入定功夫已達出神入化,無法如常人一樣,可隨時勾鎖到魂魄。黑白無常只好再詢問土地神祗:

「平時金碧峰禪師常在什麼時候出定?」

「並無一定的時間。」

「那有什麼法子可以叫他出定回來?」

「有。他最喜歡御賜的玉缽,只要你對著玉缽,輕輕彈三下,他就會出定回來。」

「玉缽現在放在哪兒?」

「就放在禪床下,用黃布包裹著的就是!」

無常鬼果真在禪床下取出玉缽,並在金碧峰禪師的耳邊,重重地彈了三下。禪師聽到玉缽的響聲,因心繫愛缽,隨即出定,黑白無常一擁而上,正好勾鎖住他。

此時,金碧峰禪師才知道上當了,自嘆一口氣道:

「都是我對這個玉缽的貪著,害了我的修行全功盡棄!」

他只好用很誠懇的話向黑白無常說:

「請再讓我把玩一次玉缽,我就心甘情願隨你們到閻君那兒去!」

黑白無常心想:「我們已勾住了你的魂魄,還怕你跑掉?」

黑白無常現出一副很不在意的樣子說:「就是讓你把玩兩下子也無妨!」

金碧峰禪師從黑白無常接過玉缽後,隨即往地上一砸,玉缽頓成粉碎,然後說:

「從今以後,我再無罣礙了!」

就在當下,金碧峰禪師又再度入定去了,並在虛空中,告訴黑白無常說:

「四大五蘊本皆空,淨瓶摔破影無蹤;若能鎖得虛空去,回頭再拿金碧峰。」

另一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
再來拿我金碧峰。」

◎ 附註:

我們在臨命終時,最常割捨不下的就是這些親情、財物、事業…等等,它們都是解脫的致命傷,往生淨土的絆腳石。所以在平時就要「時時勤拂拭」這些塵埃,多作自我反觀的功夫,不要被這些執著,愛戀等沾黏上,自然往生有望,斷惑證真也就不遠了。

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一段文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若要真正達到涅槃之境,就要心中無罣礙,因心中一有罣礙,業報全部現前,三界就把你包圍起來,縱使你天上天下往還多少次,就是跳脫不出去;唯有般若真空的妙智,才能空去一切的執著與煩惱。

修行修什麼?說穿了就是在修我們自己的習氣,把凡夫的習氣去除掉,例如:貪、瞋、癡、疑、慢、見等,這些會讓我們墮落下去的習氣,將它們去除就是了。所以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念佛與戒律是什麼關係?



念佛與戒律是什麼關係?

  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

  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77頁 複四川謝誠明居士書)




為什麼淨土法門應當仰信,不可懷疑?



為什麼淨土法門應當仰信,不可懷疑?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我等博地凡夫,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古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48頁 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印祖為什麼勸念佛人: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


印祖為什麼勸念佛人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

  以彼系禪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淨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軌範也。光之所說,乃宗淨宗古德之誠言,非臆見杜撰之偏論。

  現今之世,謬亂已極。廢經廢倫,無可救藥。然以道眼觀之,是殆催人出此娑婆,生彼極樂之大警策。倘不懷出世之心,則將來之世,直無可為吾父母者。近來研究佛學者,實繁有徒,但天姿高者,每任臆見,偏重理性,不務事修。或以信願為著相,或以參究為親切。縱修淨業,不依淨土法門之宗旨,則致感應道隔,以現生了脫之法,作未來得度之因。令上等天姿,反不如愚夫愚婦,顓蒙念佛,為能得其實益,豈不大可惜哉!閣下既發心念佛,固當依淨土宗旨,凡離信願說念佛等開示,悉宜置之度外。以彼系禪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淨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軌範也。光之所說,乃宗淨宗古德之誠言,非臆見杜撰之偏論。請熟讀《淨土十要》,則自可悉知。印光《文鈔》文雖淺陋,其於禪淨界限,及普通特別法門之所以,佛力自力大小之得失,頗為詳悉。倘肯詳閱,亦未始絕無裨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9頁 致鄭鳴之居士書)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