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娑婆苦極樂樂


李炳南居士:[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應採取什麼辦法?]



李炳南居士:[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應採取什麼辦法?]

    這是工夫不深的緣故,時間久了就漸漸能夠約束自己的心了,現在不要勉強,恐怕方法不妥當,越除越多。念佛的時候,六字洪名從心裏生起要清清楚楚,從口裏出來要清清楚楚,從耳裏聽到要清清楚楚。這樣念下去,妄念就自然一天天減少了。


李炳南居士:[人人念佛往生,阿彌陀佛一個人怎麼忙得來呢?]

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滿虛空,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李炳南居士:[有人說女人罪障深重,難以往生?]

         這是胡說!恐怕是你聽錯了。往生淨土與成佛不同,並不分男身和女身。《阿彌陀經》分明把善男子和善女人相提並論,哪里有女子難以往生的道理。往生傳裏那麼多女人往生,證據確鑿。男人有男人的優點,女人有女人的優點。女人思想單純,更有慈悲心,又對淨土深信不疑,所以末法時代反而比男子更容易解脫。


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雪廬老人,明倫月刊

六根清淨要緊的是管好第六識,叫「防意如城」,拿意識當作城一樣,關好城門,不許裏頭的識往外走,也不許外頭的六塵進來,用城牆把它倆隔開,意識說清淨了。你的心終日染塵,做好也罷,做壞也罷,怎麼勸也不肯防意如城,不肯真正為了求道,臨終不能往生,可不要怨別人。

防意如城之外,還得「守口如瓶」,言語要像嘴窄肚大的瓶子,一肚子的東西都出不來。現在沒有一個人不好多說話,祖師教人要「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今人相應不理。耳根聽的若皆是阿彌陀佛在說法,耳根就

清淨了。我們學淨土宗信願行,現在有那一根清淨了?修淨土就得「淨念相繼」,乾淨念頭相續不斷,什麼叫乾淨念頭?什麼也不想,心念就乾淨。這很難,淨土宗就換上一句佛號,心念只有這句佛號,佛號就是佛種子,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佛字一直不斷,就成功了!

「淨念相繼」要成功須有一段時間,才上來,必須出聲念,叫「口念耳聽」,口念得清清楚楚,口就沒閒功夫說別的話,耳朵再聽得清清楚楚,口耳連成一塊,心就不往外頭跑了。第二步是「心念心聽」,六根清淨,就不必用嘴念,可以「心念心

聽」,在這裏坐著喝茶搧扇子,可是心在念佛。我說一句妄誕的話,不是自誇,我現在也學著「心念心聽」。到了第三步叫「神念神聽」,連心都不想,等於孔子的「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莫換題目

大安法師:我們一定要了解《阿彌陀經》的修行的宗旨


大安法師:我們一定要了解《阿彌陀經》的修行的宗旨


  這句六字大經王具足圓融、圓滿、頓捷。所以大家遇到這樣的一個持名一法,一定要生稀有難遭之想。不是什麼人都能聽聞的,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相信的,更不是什麼人能夠一如既往,盡形壽把它抓得住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緊緊地抓牢,我們今生就解脫了,就往生了,就一了百了了,就快速成佛了,就能夠度無量的有緣的眾生了,就在這個名號當中一攬子解決了。

  所以成就往生一願,就等於成就一切願,你怎麼成就往生?就是老實地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淨土宗很多祖師,臨命終時,他所開示的,大家希望他留幾句開示,就是用他一生的修行來留一二句非常重要的話。

  那你看留下的話實際上都是“老實念佛”、“死盡偷心”、“莫換題目”、“只要至誠懇切念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說來說去,還就是這幾句話。但這幾句話是用這些祖師們的一生換來的,深契佛心的。

  我們別看這些很平常的話,實際上它就是解決我們問題的話。而實際上是我們很難做到的,試問我們能做到老實念佛嗎?不容易的。

  我們的心,凡夫的心都不老實,念念不老實是,念念要與眾不同啊!念念要標新立異啊!念念是喜新厭舊啊!念念是腳踏兩邊船啊!這山望著那山高啊!所以他不容易的。

  如果你能夠死盡偷心、專門念佛、莫換題目、這是要大善根、大智慧,才能夠做得到啊!所以就不斷地要說,不斷地要灌輸,不斷地要重覆,告訴我們持名一法,究竟圓滿。

  所以我們要了解《阿彌陀經》的修行的宗旨,一定要深信、切願、持名上下足夠的功夫。如果在這三法上得以成就了,那麼我們讀誦《阿彌陀經》,研討《阿彌陀經》就收到了效果。




佛說罵意經


人持戒乃孝順,報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殺萬物得長生,不盜物皆富,不淫不亂不欺皆信,不飲酒皆淨,父母有時墮是中便安隱。
——《佛說罵意經》

【注釋】

人持戒才是真孝順,才能報答父母恩,為什麼呢?因為不殺生得長壽,不偷盜得富貴,不邪淫得貞良配偶,不妄語得信任,不飲酒得清淨,這樣父母才放心。




108、修淨業人應守什麼樣的家風?


108、修淨業人應守什麼樣的家風?

  學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如是信,如是行,則利益大矣。

  但修淨業人,著不得一點巧。倘或好奇厭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者,為有實益。若肯守此平淡樸實家風,則極樂之生,定可預斷。否則不生極樂,亦可預斷矣。祈切實令社友如是信,如是行,則利益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22頁 復江易園居士書一)

  雲棲大師立法教人,皆從平實處著手。依之修持,千穩萬當。斷不至得少為足,著魔發狂。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54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念佛之人,勿自仗聰明智慧,須拋之於東洋大海外。不然,恐為所誤,自貽伊戚,蓋以其知見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婦之念佛,正心誠意,而受益甚眾。故念佛一法,最好學愚夫愚婦,老實行持為要。俗言,聰明反被聰明誤,可不懼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31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107、如何正確理解心清月現?


107、如何正確理解心清月現?

  心清月現,各現淺深不同。唯佛方為究竟清現。

  心清月現,何可死執以論。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聲聞有聲聞之清現,菩薩有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若如法說,其餘一切皆非清現,唯佛方是清現。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

如此。凡夫之清現,乃觀行之清現。聲聞斷見思,乃相似之清現。菩薩在內凡位,從初信至七信,亦與聲聞同。八九十信破塵沙,證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無明,證法身,此分證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覺(等覺,乃分證

位之後位。分證位,凡佛所證者,皆證之,但未圓滿究竟證耳。)四十一位,乃分證之清現。唯佛方為究竟清現。且即一位中,尚有無量無邊淺深之不同。譬如外國人到中國,一到中國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國。而從茲尚有數千里之途程,方可到中國京都。在汝意既云到,即無所謂途程。既未得道,說清現便成錯謬。且於仗佛力帶業往生之事相違。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蓮池大師所說有不恰當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2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十)




106、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與西方之淨土及佛是什麼關係?


106、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與西方之淨土及佛是什麼關係?

  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其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

  有唯心淨土,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淨心,感生西方之淨土。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

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倘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其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況說此話者,皆是一班擔板漢脫空漢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後之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2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105、淨土諸古德所說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含義是什麼?


105、淨土諸古德所說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含義是什麼?溫光喜居士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乃謂西方淨土,不出唯心。阿彌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於此中圓彰。

  從前諸祖宏法,均按時機,導利後學。不得謂為偏執。須諒當時苦心。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語本無病。病在學人不解圓義,死執一邊,便同徐六擔板耳。宗家未得之人,只執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謂淨土彌陀,皆非實有。此種人本不知宗,

何況淨土。淨土諸古德所說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乃謂西方淨土,不出唯心。阿彌陀佛,不出自性。性相,理事,因果,悉於此中圓彰。閣下病其偏執,不能普攝。謂學者根鈍,難以領會則可。謂古德此語有病,則不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7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五)




居心忠厚 慶及子孫


居心忠厚  慶及子孫

清蘇州孝廉曹錦濤,精於岐黃,任何險症,無不著手回春。一日,欲出門,忽有一貧婦跪門外,泣求為其姑醫病。謂家道貧寒,難請他醫,聞公慈悲為懷,定可枉駕為治,曹公遂為往治。曹公歸後,貧婦之姑枕下,白銀五兩,不知去向,想為曹公偷去。婦登門詢之,曹公即如數與之。貧婦歸,其姑已將銀取出,婦大慚愧,復將銀送還謝罪。問:「公何以自誣盜銀?」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認,汝姑必定著急加病,或致難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說我盜銀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謂至極無加矣。
所以公生三子,長為御醫,壽八十餘,家致大富。次為翰林,官至藩台。三亦翰林,博通經史,專志著述。孫曾林立,多有達者。彼唯利是圖之醫,縱不滅門絕戶,則已微之微矣。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謂餘慶餘殃,乃報在子孫者。本慶本殃,乃報在本身者。餘慶餘殃,人可見之。本慶本殃,乃己於現生,及來生後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見之,天地鬼神佛菩薩,固一一洞知洞見也。須知本慶本殃,較之餘慶餘殃,大百千萬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獲慶而除殃也。曹公甘受盜名,救人性命,而善報在於子孫。若自己更能替子孫念佛,求三寶加被,令子孫亦各吃素念佛,善報當在西方矣。

(三編下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極樂佛子最幸福

念佛回家

在家門口,下跪三拜/告別了鄰居,我走了。


[好文分享]
在家門口,下跪三拜/告別了鄰居,我走了。

我朋友有上台大和清華的兩兒子,我朋友還是進了養老院!

這是目前裏熱傳的一篇文章,也是在網上引起衆多反省的文字。作者是一位退休作家,即將去養老院時發出的感慨。

我要去養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會去養老院的。但是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女又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孫子,無暇顧及你時,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

養老院條件不錯,乾淨的單人房間,配有簡單實用的電器;各種娛樂設施齊全;飯菜還算可口;服務也很周到;環境也很優美;就是價格不菲。

我的退休金肯定無以支撐。但是我有自己的住房,將它賣掉,錢就不是問題了。我養老花不了,不久的將來剩下的就作爲遺產,留給兒子。兒子很理解:你的財產應該您享用,不要考慮我們。剩下的就是我要考慮做去養老院的準備了。

俗話說:破家值萬貫,指的是東西多。過日子針頭線腦什麼也少不了,箱子、櫃子、抽屜都裝滿了各種日常用品:四季的衣服,四季的牀上用品,堆積如山。

我喜歡收藏,郵票集了一大堆;紫砂壺也集了百十來把;還有許多珍藏的小件物品,什麼翠、核桃等小把件、掛件,還有二條小黃魚。特別是書,整個一面牆的書櫃,裝得滿滿的。

好酒什麼洋酒,也存了幾十瓶;還有全套的家用電器;做飯的各種器具,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各種調料,再把個廚房也塞的滿滿的;還有積攢的幾十本像冊...,看着滿滿的一屋子東西,我發愁了!

養老院只有一間屋子,一個櫃子,一張桌子,一張牀,一個沙發,一個冰箱、一個洗衣機,一臺電視機,一個電磁爐,一個微波爐。根本沒有存放我這些平生積攢的財富的地方。

在這一瞬間我忽然覺得,我的這些所謂財富都是多餘的,它們並不屬於我!我只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它們實際上只屬於這個世界。輪番降臨的生命,都只是過客。故宮是誰的?皇帝認爲是朕的,但是今天,它是人民的,是社會的。

爲什麼比爾·蓋茨要把自己身後的財產全部捐獻;爲什麼馬雲都宣佈要把他博物館的全部藏品全部捐獻...,那是因爲他們明白了:這一切原本就不是他們的,他們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倒不如沽名釣譽,落得個積善行德。多麼明智!

我的這一屋子東西,真想捐獻,但是拿不出手。要處理現在成了個難題。子孫能接受的寥寥無幾。我能想像,當兒孫面對我的這些苦心積累的寶貝時會是怎樣的情景:衣服被褥全部扔掉;幾十本珍貴的照片會全部毀掉;書被當作廢品賣掉;收集的藏品不感興趣會處理掉;紅木傢俱不實用,會賤價賣掉。

正如紅樓的結尾: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真乾淨!

我面對着如山的服裝,只揀了幾件愛穿的;廚房用品只留了一套鍋碗瓢盆;書挑了幾本還值得看的;紫砂壺挑了一把喝茶的;再帶上身份證、老年證、健保卡、戶口名簿,當然還有銀行卡,足夠了!

就是我的全部家當!我走了,我告別了鄰居,我在門口跪下拜了三拜,我把這個家還給這個世界!

是啊!人生只能睡一張牀,住一間房,再多的都是看着玩的!

人活一輩子終於明白: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並不多,不要被多餘的東西束縛住了快樂!

四句話:
爭名奪利挺荒唐
焦慮算計天天忙
等到最後才明白
人生不過一張牀

對於60歲以上一族,是應該好好地想想,人生最後一程的路怎麼走?放下幻想和包袱,放下那些吃不完、穿不盡、也帶不走的東西。



九品蓮花化生


淨土百問 | 計數念佛好還是用清淨心念佛好?


【淨土百問 | 計數念佛好還是用清淨心念佛好?】

信眾:請問法師,用計數念佛好還是用清淨心念佛好?

大安法師:對初學者來說,宜從計數念佛入手,功夫漸深,自然與彌陀名號的功德相應,令心趨向於清淨。

凡夫眾生開始念佛的心都是污染的、生滅的,只要是在心意識範圍都不是清淨心,真正的清淨心是要離開心意識的。

「 心」是阿賴耶識,「 意」是第七末那識,「 識」是第六分別識。未離開心意識,又稱眾生心、生滅心。吾人信願念佛,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泯為一體了,全佛即心、全心即佛。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將心安頓在不生不滅的法性理體上,如是即有一定程度的清淨心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還不叫究竟清淨,唯有佛才是究竟清淨。
了解這些修因證果次第後,還是要從老實計數念佛開始,每天至少念一萬聲以上,多多益善,念清楚、聽清楚、想清楚、計數清楚,每日數量用功課冊記下來。
是否有清淨心不必理會,功夫境界是水到渠成的,如果老是去琢磨,就會成為一種負擔。
往生一法全憑信願持名,我們有信願才會去計數念佛,通過計數念佛又能夠增上我們的信願,是由吾人計數念佛這樣懇誠感通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加持,令我們橫超到西方淨土。
念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求往生,只要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畢竟臻於清淨,因為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法性土,有極大的加持力。
而在這個世間想求清淨卻甚難甚難,因為這個五濁惡世,整個的環境和眾生的心都是染濁的,吾人處在這種濁染的時空中,不能不受影響。
所以我們要明白,是通過計數念佛漸次獲得清淨心,不是想有清淨心便能得到清淨心的。
是故我等淨業行人當在計數念佛上下功夫。制訂定課與數目,循規蹈矩地完成,日積月累,自然成辦往生資糧。
附錄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万,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印光大師《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編者按:
當年慈舟大師就是向印光大師請教而獲得這個安心法的,他在《大師教我念佛方法》一文中說:
「 (慈)舟因大師十周紀念,想起昔年大師送舟於靈巖為住持時,得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須在心中記一句至十句數,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常時如是,不用數珠,若以珠計百、千、萬則可。」
舟即依教奉行,果然與前數十年如一人與萬人敵之難,若有所釋,如是自覺可喜!一人喻正念,萬人喻雜念。 」
自後於蘇州報國寺見大師時,請問大師:「此十念法於淨土諸經及《聖賢錄》未見出處,大師從何得之?」大師笑云:「此借用五停心觀中數息觀以數佛耳。」(《印光大師紀念文集》)
---------------------------------------------------
●【 淨土宗祖庭 廬山東林寺】




了生脫死之道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


自淨其意


慧律法師:【 讚歎、隨喜】


慧律法師:【 讚歎、隨喜】


心理學家說:「讚歎別人要在大庭廣眾。」我們讚歎別人,要當著大眾;責備一個人,或建議一個人,則要在私下底下。

佛教講「隨喜功德、稱讚如來」。對什麼事情,人家有成就,我們要隨喜歡喜,不要常常責罵別人。要用愛心、慈悲心、忍辱心,慈悲語、愛語、關心的語言,來愛護眾生。因此千萬要記得,我們讚歎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別人,要在私底下。

佛陀說:「那些整天注意別人缺點的人,他本身就是缺點,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把時間都浪費在注意別人。」

我們整天把精神專注於別人的行為,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呢?我們只是把別人的垃圾煩惱,搬到我們家中,污染了我們的清淨心,本來可以逍遙自在的,卻跟著人家也煩惱痛苦起來。




往生西方生死即可了斷


釋尊姨母大愛道泥洹記


【 釋尊姨母大愛道泥洹記 】

釋迦牟尼佛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住舍衛國的王園精舍。當她聽到佛陀及諸漏盡比丘即將入涅槃,心中想道:「我不忍見世間將無如來住世,世人將無真理之道可依歸,也將無法成就正覺的道果。我不忍見諸位尊者入涅槃,我當於如來及諸位尊者入涅槃之前,先取寂滅,入於無為。」

佛陀知道大愛道比丘尼想先佛入涅槃的想法。於是告訴阿難:「大愛道念曰:『吾不忍見世尊及諸位尊者入涅槃,故我欲先取滅度。』」阿難馬上頂禮說道:「聽到世尊您這著說,頓時讓我感到心智閉塞,茫然不辨東西。世尊誕生七日後,生母即驟逝,大愛道比丘尼如慈母養育世尊成長,於佛實有弘恩!」

世尊嘆道:「如你所言,大愛道對我有乳哺、養育之重恩,此恩實難酬報。但對於慈母,我已報答難酬之恩;大愛道因佛陀開示而歸命三寶,漏盡諸苦、道眼開顯,一切煩惱結使徹盡且心無所著。若教人生生世世歸命三寶,使愚者解開疑惑,悟入佛智,得正解脫者,此恩超越須彌山高。所以,阿難!我對大愛道亦有無量弘恩。」

此時,大愛道與比丘尼五百人,一起到佛所,頂禮佛足合掌而立,大愛道稟白佛陀:「我不忍見佛及諸位尊者入滅,祈請世尊聽我請求,允許我先入涅槃。」

大愛道並恭敬地頂禮佛足,說道:「此是最後仰覩如來尊面,今日別後,入於無為,永不能再見如來尊面矣!」

五百比丘尼皆如此祈請佛陀,佛陀默然許可,並為說生、死、憂、悲、苦、不如意……種種身患,身患今若滅度之安樂。五百比丘尼聽聞世尊開示,法喜充滿,繞佛三匝,頂禮而去。

大愛道與五百比丘尼返回王園精舍,各自就座。大愛道此時,為使眾生生起對佛法的敬仰與信心,隨念現神足威德,於自己座上隱身不見,從東方上升至虛空,在虛空中作十八變化,在八方上下亦作如是變化。又從自身放大光明,光耀所有闇冥之處,光明朗照至諸天界。五百比丘尼亦作種種神變,並同時入於涅槃。

此時,佛陀告訴阿難:「你明早入城,到耶游居士家,告訴耶游居士:『佛母及五百位耆年比丘尼,皆已滅度。世尊勸囑耶游居士作五百輿床(輿床,火化亡者前,擺放亡者之床架。)、麻油、香花、樟柟、薪材,各五百,及莊嚴的伎樂以供養法事。因五百耆年比丘尼皆已證得六通四達,功德圓滿,今得泥洹(涅槃)道,為佛所讚歎。你今天因緣具足能夠供養,所得福報無量。』」

於是,阿難遵照佛陀囑咐,隔日清晨入城,至耶游居士家。耶游聽到阿難尊者一早就來,內心驚怖而汗毛直竪。耶游心想:「尊者一大清早就來,一定有非同小可之事!」

當耶游聽到阿難尊者轉述世尊的指示後,當下即癱軟在地,悲痛的說:「自今以後,惟耶梨精舍將變為空寂;街道、村落、里巷將無法再見到智慧通達的比丘尼了!家園的路上將空無賢人,這真是令人十分心痛啊!」

阿難回答:「佛說:『世界雖長久,有始必有終,萬物亦是生生滅滅。三界無常,如幻、如夢;想求長生不死、會合永不分離,有智之人都應該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耶游聽聞後,心情才慢慢由悲痛轉為平靜。

隨後,尊者離開耶游居士家,又去諸梵志理家,正值諸梵志在講堂聚會,阿難尊者告之曰:「佛陀勸諸賢者,昨天五百位耆年比丘尼皆已入涅……」阿難剛說到這裡,所有梵志都仆倒在地,宛轉哀泣著。阿難尊者開示:「三界如幻,皆為無常;此身為苦器,為煩惱、苦痛所聚集,唯入泥洹永為常樂,是諸聖賢之所歸。」梵志理家聽聞阿難所說,心即了然,稽首奉辦五百比丘尼後事。

阿難不久後回到佛處。梵志與居士等隨即備五百輿床、麻油、香花、樟柟、薪材、伎樂,往奔精舍。此時王園比丘尼精舍已經關門,一行人乃設法請精舍開門。精舍講堂內的沙彌尼三人,一人已證不還道,一人證斯陀含果,最年小者已得須陀洹果。

沙彌尼告訴居士們:「師父們正在坐禪,入於寂定,請勿擾動。」居士們回答:「法師們已捨壽,取泥洹道,並非入寂定。」沙彌尼聽到之後,馬上昏厥倒地,不久後才甦醒,哀痛而言:「今後,誰教誨我們呢?聖訓傳承將斷絕了!」居士們聽到,都同聲哀泣,告沙彌尼曰:「佛已宣教,一切恩愛、聚會,終必別離,我輩當勵志精進,證悟真理成羅漢果。」

居士們辦妥荼毘事後,恭敬地捧著舍利前往佛的住處。

佛告阿難:「你當合掌面向東方,右膝著地,如此說:『有直信、直業、三神六智,功德俱已圓滿者,皆來赴此法會。因佛母及諸五百位比丘尼,今皆善逝入涅槃,藉此因緣,應當四方群集,共此法會。』」

於是,東西南北四方,各二百五十位已證無漏之羅漢,同時以神足飛來,頂禮佛足。共千位尊者,跟隨佛至大愛道舍利處後,隨即就座。

佛告阿難:「取舍利,以鉢盛之,置吾手中。」阿難以鉢盛舍利,長跪授佛,佛以兩手接之,告訴比丘們:「這些舍利,從前本是染污穢身,是兇、愚、急、暴、嫉妬、陰謀,乃至敗道壞德之類。但大愛道等早已拔除女人種種兇愚之穢習,行大丈夫之所行,得無漏、證真道,歸於本來無為,何其善哉!今告比丘眾及諸理家,宜共興塔廟,應修供養。」眾人齊聲答允。於是四眾、天人、鬼、龍神等,造廟、立剎,並修種種供養。

典故摘自:《釋迦譜卷二.釋迦姨母大愛道泥洹記第十七》




念佛以誠敬為主


念佛人應當吃長素


大安法師:你布施出去的東西,最終還是你的


大安法師:你布施出去的東西,最終還是你的

      你布施出去了,你就創造了一個人天福德之身,那人天福德之身,你布施出去的東西,最終還是你的。這個道理是很深邃的。

  佛法他用一個比喻來幫助我們理解,你布施出去的東西還是你的。比如說一間屋子,你的房屋起火了,這時候,一般人就肯定是把房屋裡面貴重的東西要搬出來。搬出來之後,那個房子燒就讓它燒掉,但我的金銀首飾財寶搬出來之後,我可以拿這個金銀財寶再去蓋房子。

  那麼布施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房子代表我們的身體,包括這個世間,無常的大火要燒掉,燒掉它,你趕緊把你的東西搬出來,搬出來就等於布施出去。布施出去,搬出來以後,等到你轉生到下一輩子,布施的財富還是你的,你再把那個你的功德所感召的財富,再來蓋房子,再來享受你下一世的這種福德。

  如果你不及時布施出去,就等於這個財物在這個已經燃上烈火的房間裡面被燒掉一樣,被燒毀一樣。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有錢趕緊布施,這就比存在銀行裡面還要保險,存在了廣大的眾生那個地方去了,存到了整個宇宙那邊去了,那就是連本帶利的,千萬不要做守財奴。

  這就是作善布施,能夠造人天福德之身,那你的富貴榮華依然還在這裡。所以明白這個道理,那麼饒裳把這個田賣掉布施,實際上他不是棄田,乃是置產,給自己置了產業。如果一個人能夠有這麼深廣的眼光,這樣置產業,那才可以說聽憑永遠管業,聽憑你永遠管這個產業,說這句話也未嘗不可。

  但如果像守財奴一樣的一毛不拔,那你就不是你永遠管業了,馬上是轉一個人來管業了。



鬼來索命 念佛即去


鬼來索命  念佛即去

宋朝陳企殺過人,一日見其人來,知來索命,急念「南無阿彌陀佛」,怨鬼即站到不前來。愈念的很,怨鬼即去。陳企遂認真念佛。又活數十年往生西方。尚回來附其孫女身,說他往生事。家人謂汝在家,未畫像。肯現像,當畫以供養,便現西方之像。

(三編下.覆淨善居士書四)




鬼來逼惱 念佛即好



鬼來逼惱  念佛即好

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眾,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癒,即長齋念佛。

(增廣上.覆包右武居士書二)




104、什麼是念佛三昧?


104、什麼是念佛三昧?    

  三昧即三摩地。亦云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11頁 復楊煒章居士書)

  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正受。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不為雜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 拜竹居士書三)




103、念佛以哪兩重工夫融于一心?


103、念佛以哪兩重工夫融于一心?

  即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0頁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102、“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準確含義是什麼?


102、“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準確含義是什麼?

  以彌陀果德,薰染眾生業識妄心,久久心與佛合,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是如是。
  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念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薰染自己業識妄心,熏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如是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80頁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101、什麼叫帶業往生?念佛為什麼能帶業往生?


101、什麼叫帶業往生?念佛為什麼能帶業往生?

  眾生無力斷惑業,靠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10頁 複吳思謙居士書)





  彼世之不盡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例。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眾苦常受諸樂之果矣。修淨業者,尚鑒之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2頁 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隱)





  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51頁 複甯德晉居士書二)




100、什麼是自他俱念,禪淨雙修?


100、什麼是自他俱念,禪淨雙修?

  自他俱念即禪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

  至於自他俱念,即所謂禪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淨雙修,實為有禪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倘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自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禪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1頁 彌陀聖典序)





大安法師:為何佛的恩德,還超過父母的恩德?



大安法師:為何佛的恩德,還超過父母的恩德?

諸佛的恩德很難報答,他超過父母的恩德,那父母之恩對我們來說,是至為深重,那現在為甚麼說佛的恩德,還超過父母的恩德呢?它的依據在甚麼地方呢?

這裡提出五點來說明:
第一:
父母對子女的恩德,也只是在這「一世」,那諸佛對我們的恩德是「盡未來劫」,他的時間長。

第二:
父母的恩德只是養我們的「色身」,那諸佛對我們的恩德,是救濟我們法身「慧命」,他恩德的對境不一樣。

第三:
父母對我們的教育,也有教育、庭訓、教誨,但大多數都是引導我們怎麼事業成功,無非離不開名和利,如果對這些教誨「誤用」了的話,反而去「造業」。

父母對子女期待很高,那子女為了符合這個期待,可能會用不正當的手段,那諸佛菩薩給我們的教化,是給我們究竟圓滿的利益,給我們微妙的「法門」,如果我們聽從如來的教誨,就能快速的出離輪迴,這跟父母給我們教誨的這種效果不一樣。

第四:
從態度上來說,父母如果遇到的是一個「逆子」,不聽話,那麼可能這個父母還會有瞋恨心,頑劣的子女老不聽話,可能父母就覺得:「算了,我不管你了,你就不是我的兒子」,可能會這樣。

但是佛菩薩對眾生的態度,哪怕是遇到了誹謗佛、誹謗法的人,甚至是出佛身血的人,都是「悲憫」心,沒有一念瞋恨心,就好像歌利王這麼一個殘暴的人,國王,那忍辱先人對他那種殘忍的行為,沒有瞋恨,只有憐憫,只有發願「等我成佛了,我要度你」。

第五:
除了前面四種之外,父母愛他的子女,從本源上說,還有希望他回報的心,所以養子防老哇!養兒防老,還有求回報之念想,那至於說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幫助,沒有絲毫的「希望」,希望他回報的心,他以種種般若的空性,雖然度一切眾生,但無一眾生而得度,心非常清淨,所以這樣看起來,諸佛對我們的恩德超過父母。

所以世間上第一等負恩的事情,無過於誹謗佛陀呀!所以呂公不願這種誹謗佛的人,生到自己家裡作孫子,這樣的見識確實非常卓越的。




淨界法師:佛法與世間法的差別


淨界法師:佛法與世間法的差別

「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詩字,吾見右軍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見散亂艷喜,愚痴特迦大事已辦!」

我們一個人的生命,有一定限量的精神體力,你有兩個選擇:第一、你把精神體力用在世間詩字上,世間法都是向外攀緣的,結果你頂多就像右軍: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書法造詣之高深,能夠把木頭滲入三分。李白跟杜甫他們是詩人,王羲

之是字寫得好。李白跟杜甫是寫詩,他們也有些意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人他寫詩寫得好,他能夠用短短的幾個文字,攝持很多很多的意境,你讀完之後,你心中會出現詩的意境出來,但是他依止攀緣心,不出生死,他那種才華,沒有解脫煩惱的力量,沒有這種力量,它不能對治煩惱。

佛法它不是向外攀緣,它是向本性中安住,所以「吾見散亂艷喜,愚痴特迦大事已辦!」蕅祖以佛弟子當中,兩位善根最差的做例子:

一位是「孫陀利難陀」:難陀尊者是佛陀的弟弟,他是心不甘、情不願,被佛陀勉強去出家的,但是他在佛法當中熏習久了,他的散亂心也慢慢調伏了,也成就了阿羅漢果。另一位是「周利槃陀伽」:他讀四句偈,百日不能成誦,一百天四句偈背不起來,他有愚痴的障礙,但是他不斷的在佛法中努力修學,他最後也是成就阿羅漢果。

「佛法」有對治散亂、對治愚痴的功能,這個是世間法所不能比的!

所以說,我們今生的精神體力,你用在世間法上,那是不能解脫生死,你死掉以後,你今生的努力,心中的妄想,全部破壞了。你在佛法中栽培的善根,你能夠不斷、不斷的積功累德,總有一天"大事已辦",得到真實的解脫。所以佛法它跟世間法的不同,佛法有「乘」的功德,有到彼岸的力量;世間法沒有「乘」的功德,沒有解脫煩惱的力量。



妄想來時怎麼辦?



妄想來時怎麼辦?

  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7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如何才能作到夢中與佛相應?

  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欲夢境相應,當於日間力求相應。若醒時常相應,夢中自可相應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3頁 答俞大錫居士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坐久及念久不覺久是怎麼回事?般舟三昧是否可修?


坐久及念久不覺久是怎麼回事?般舟三昧是否可修?    

  此系心靜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為得。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切勿好高務勝。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問:弟子無論居何地,清旦盥漱後,即披衣禮拜觀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後,即就地趺坐持名。有時過於勞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亂想;間亦有身心暢適,坐半時許,如數分鐘之短者;亦有時手撚念珠,不覺從頭至尾三百餘顆之念珠,斯須即盡,心亦似知朗朗稱誦,但不甚明瞭焉爾;亦有時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覺糊裡糊塗念誦佛號。此等畢竟是何境界,尤望發引。

  答:坐久不覺久,念久不覺久,此系心靜神凝所致,但不可以此為得。從茲努力做工夫,自可上進。若以此為得,則即此亦不得矣。況上進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識隨妄心正念轉變而現。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顛倒錯亂矣。

然此顛倒錯亂,猶屬工夫所使。設無工夫,則並此糊裡糊塗之念亦不可得,況明白不錯乎。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説,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得益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71頁 復恒漸法師書二)




王象居士到每個兒子家吃飯,每到兒子家,就說:我下個月就要走了!



鑑因法師講述:[王象居士到每個兒子家吃飯,每到兒子家,就說:我下個月就要走了!]

 現在要來說的這個亡者,叫做王象,他很有福報,活到八十九歲才臨終,他是住在彰化縣田尾鄉,這個田尾,你們有的不知道,所以要為你們介紹一下,這個田尾鄉,他住是在田尾鄉。田尾鄉是以出產花木聞名,人稱公路花園。

   這個王老先生,雖然年紀這麼大,卻是身體很健壯,一個很老實的農夫,你看他八十九歲,還在做五、六分田,身體很健壯,雖然做五、六分田,雖然是一個農夫,卻是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這篇文章是他兒子寫出來的,本來學人與他公子並不認識,學人自從去年,在北斗成立一個念佛會,每個星期一都要去和他們共修,學人為什麼星期一不來,要星期二來?就是為了要和他們共修,為他們成立念佛會共修後,才和他們認識,他們全家人都是正信的佛教徒,全家人都很精進。

   這個老人雖然年紀這麼大,又是農夫,還在做五、六分田,但是,他的修行可以做別人的模範,他早上修三小時,晚上修三小時,一天修行六小時,風雨無阻,括大風、下大雨、做颱風照常,真可做我們的模範,很值得我們欽佩,只是他還沒有皈依,雖然沒有皈依,很用功。念『南無阿彌陀佛』,就算皈依了,『南無』就是皈依。

   這個老人,念到預知時至,這個老人雖是農夫,沒有皈依,不過這個老人,他宿世有很深厚的善根,做人非常的慈悲,對孩兒孫子,或是對外人,不曾罵人一句,一般莊家漢都會有口頭禪,他這個人沒有口頭禪,這個人不但慈悲,還肯喜捨,人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個人真的具足,他自己家的花園弄得很漂亮,他是住在加油站的後面,他家在過去就是田尾國小,就是田尾公所。平時,若要去國小或是公所的人,都要走到大馬路上去,他覺得學生那麼多,老師那麼多,公所上班的職員那麼多,走到大馬路上去很危險,現在交通很混雜,聽說全省統計,出車禍最多就是彰化和北斗,員林和溪州車禍最多,所以,這個老人就在住屋前面自己的土地,他就自己開一條路,開了一條六尺的路,自己開,自己挖,土也自己挖,請那些學生職員走。你看一般的人,人說寸地難移,你佔他三寸,他就告你,但是,他不是這樣,自己不但獻出土地,還自己挖土,做馬路給人家走,所以,這就是福德善根很深厚。

   他這個兒子這麼說,說他爸爸每天早上四點鐘就起來拜佛念佛了,十幾年來,早晚都沒有間斷,早上三小時,晚上三小時,風雨無阻。於民國八十年,也就是去年的十二月,月底時,睡在床上,他有好幾個兒子,三四個兒子,都在外面賺錢,家裡這五、六分田地,就是他兩個老人,尤其是他本身自己在做,兩個老人都八十幾歲。第二個兒子很孝順,他住在台北,看到老爸老母年紀這麼大,他就不敢住台北,他就搬回來和老爸老母住在一起,照顧他們,每晚都和他老爸睡在一起,學人(鑑因法師自稱)有親自去瞭解他家的情形,田莊的房屋矮矮的,通舖很大,通舖靠馬路這一邊,有一個窗戶,窗戶旁有一面牆,牆上掛了一個時鐘,時鐘下有一張圓椅,去的時候,他兒子就睡給我看,他爸爸睡靠窗戶,他爸爸睡在前面,他睡在他爸爸旁邊,大家的臉都向著窗戶。

   在十二月底時,他父子兩都有看到,看到一朵很大朵的蓮花,從窗戶和那面牆壁進來,慢慢的進來,進到房子的中間,民間的房子中間都高高的,旁邊斜下來,房子中間有一盞電燈,日光燈,兩父子躺著在睡覺,還沒有睡著,就看到這朵蓮花進來,兩人還躺著,一直進到日光燈下,才停了下來,日光燈在睡覺時,已經關掉了,在日光燈下停了下來,就在那裡閃爍閃爍,他是在去年年底,也就是八十八歲,八十八歲的老人,可能眼睛比較模糊,看蓮花看得比較不清楚,他這個兒子,是五、六十歲的人,當然看的時候就很清楚,蓮花很大朵,看的很清楚,這個老人想要看的清楚一點,就起來開日光燈,一打開蓮花就不見了,這是去年年底。

 年底以後,他就住到兒子那邊,一個人吃一個月,他去到他兒子那邊就說:我這次來是最後一次了,我要走了哦!

不知吃十天還是一個月,總之,是輪流到每個兒子家吃。蓮花有多大呢?像米斗那麼大,金光閃閃,慢慢、慢慢進到裡面。他都到他兒子家、親戚家說:我這次來是最後一次了哦!

   今年八十一年,正月中,和第一次來時一樣,同一個時間,他們都是十一點躺下去睡,第二次,蓮花又來了,第二次蓮花來時,只有他爸爸看到,他兒子去了台北,所以沒有和在他在一起,沒有看見,第二次時,和第一次一樣,一樣來到日光燈下就停下來,雖然和第一次一樣,所不同的是,這個蓮花來到時,正月還很冷,看到蓮花後,聽到外面有人在叫他的聲音:阿象啊!阿象啊!(他叫王象)阿象
啊!阿象啊!

 他回應了一聲:啊!聲音:我下個月要帶你走了哦!他說:好啊!正月外面很冷耶!他就站起來,房內還有蓮花,他聽到外面有人在叫他,他就起來,將門打開,並喊著:進來啦!進來啦!進來裡面坐啦!外面很冷啦!

   門一打開,沒看到人,而看到一道光明,咻!一聲就這樣飛上去,就一道金光直衝而上,回到屋內看,蓮花已經不見了。這是第二次蓮花來,第二次之後,他又去他兒子家,現在,他在每個兒子家就不住那麼久了, 他說:我再過不久,就要走了!下個月我就要走了!以前是說,這次來是最後一次,現在是說下個月就要走了。兒子說:爸爸,你不要開玩笑啦! 他說:真的啦!

人家來帶很多次了。 就這樣,就到每個兒子家吃一吃,每到兒子家,就說:我下個月就要走了!

    不但這樣,這個老人的兄弟,大家都信佛,大家年紀都很大,可以說無量壽,所以說,念佛就是這麼好。有的兄弟住的很遠,沒有住在一起,我那天去看時,他家有兩個兄弟住一起,他可能還有二三個兄弟住在別處,他就說要到他的兄弟家坐一坐,並跟他說:我下個月就要走了!兄弟兩談得很高興。

   今年,二月十二時,他哥哥的兒子結婚,也就是他的姪子結婚,他做阿公的人,他就去參加婚禮,住了幾天就回來,回來後的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十六回來,二月十八早上六點半,因為他四點就起來用功,本來都用功到七點才吃飯,那天,提早半個小時,身體洗一洗,衣服穿一穿,田莊人都隨便穿,那天,穿的漂漂亮亮,穿一件西裝褲,不曾穿西裝褲,那天竟穿起西裝褲,穿一雙布鞋,田莊人都打赤腳,不曾穿布鞋,那天卻穿布鞋。身體洗一洗,這樣打扮一下,然後,跟他的孫子講,並說:你電話幫我打一下,全部這些兒子孫子,全部給我叫回來,都給我叫回來。

 孫子說:阿公啊!大家都忙的不得了,全部叫回來,要做什麼?

   他說:我要走了!你那些阿伯全部叫回來,我要走了!我去北斗市場那邊買些菜,他們回來時,需要買些菜給他們吃。

   他自己就鐡馬牽著,菜籃子釣著,田尾鄉再過去是北斗鎮,北斗鎮的市場並不大,在大路邊,就到市場去買菜,想說今天兒孫今天會回來,今天要去極樂世界,於是,菜買一買,就要回家,回到半途,七點半時,路過的人有看到,說有一輛大卡車,速度開很快,早上七點多開的很快,那條路現在拓寬,很大條,很平坦,開很快是南下,他老爸買菜回去是往北,這輛車和他相會而過,才一相會過後,看到他老爸就從鐡馬上面倒下來,當場死亡。

   臨終後,他這個孫子本來說,這個路不時在出車禍,還不曾去觀看過,那天好奇,聽人家說那裡死一個老人,就好奇去看,一看,說:

   啊!這不是阿公嗎!叫我去打電話叫人,怎麼變成真的,怎麼說走就走!

   回家馬上電話聯絡,打給他阿伯阿叔,又叫派出所,派出所就來處理,請檢查官,法院就來查驗,查驗結果,全身都沒有傷痕,不是被車撞到,是車子過去時,開快時所起的風,被風吹倒,這樣才臨終的,也沒有生病,也沒有被車壓到,三個月前就預知時至,十二月底就知道。

   之後,經過兩三個鐘頭,就扶回家。北斗這個地方,學人去成立念佛會,很多蓮友很認真和我助念,北斗若有人死掉,有人來請時,電話就打來,車子就會來載,就這樣很認真為人助念。

   那天說有六十人去助念,六十人分為兩班,和他們自己的家人,和蓮友,合起來六十人,分為兩班,一直為他念佛。助念三小時,死後六個鐘頭,忽然間,他爸爸眼睛睜開,開三分眼,嘴笑著,臉色紅潤的像關公一樣,紅紅的,這些兒孫大家看到這樣,很感動,他和他的太太、兒子,總共五個人,每個兄弟助念兩小時,互相輪流,他和他的太太、兒子,總共五個人,他就念十二點到兩點,念一念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第三次的蓮花又出現了,念到一點四十分,這次蓮花出現,很大朵,有三朵蓮花,是西方三聖,出現在大門的外面,很大朵,在屍體的面前,速度很快,來到屍體的面前,停留之後,速度很快,這樣咻--!蓮花的光明,向天上衝去,他們五個人他太太和孩子看到時,就一直拜一直拜,『阿彌陀佛』一直念一直念,真是不可思議。

   就這樣都依佛制來做,做了之後,經過一個月,他算一算,剛好一個月,那天晚上,十一點時,現在他爸爸死了,他一個人睡那間通舖,他媽媽睡在他媽媽的房間,他說他躺下去睡,看時鐘是十一點,他睡覺的前面牆壁上,有一個時鐘,擺來擺去那種大時鐘,他躺下去睡時是十一點,睡一睡時,冥冥中,看到他爸爸回來了,他爸爸一樣從窗戶,和上次蓮花來時一樣進來,坐著蓮花,很莊嚴,身體都是金色的,他爸爸回來時,就先叫他:阿希啊!他叫王錫希,王錫希居士。他爸爸叫:阿希啊!

 他說:爸爸!你回來啦!哦--!你怎麼變的那麼莊嚴,那麼年輕,像二十幾歲一樣。他爸爸說:是啊!極樂世界都是這樣。

   兩個人就在那裡談話,這樣講一講時,他爸爸的手就將他的手牽著,他感覺熱熱的,他就看時鐘,十一點五分(他是十一點上床,才剛過五分鐘而已,是清醒的,不是在做夢),他爸爸牽他的手時,是十一點五分,而且感覺熱熱的。這樣講一講後,他爸爸說:我要走了哦!然後,他爸爸就合掌,說:阿彌陀佛!他也合掌,對他爸爸說:阿彌陀佛!

   之後,他爸爸就由原先進來的地方,就這樣飛出去,和蓮花這樣飛出去。他再看時鐘,十一點十分,可以說,非常殊勝。之後隔天,他看他的左手,就是被他爸爸拉他的那隻左手,從手掌一直紅,紅到手眼三寸的地方,這樣紅紅的,說和他爸爸往生時的顏色一樣,紅紅的,紅多久呢?紅了三天不退。你看這麼感應,真不可思議,希望你們能夠深信。



22、古今知識,為什麼極力宏揚淨土法門?


22、古今知識,為什麼極力宏揚淨土法門?

  時當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來宏誓願力,其誰能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乎?唯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最為合機。以故古今知識,極力宏揚此法,以期上報佛恩,下度同倫也。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淺深,合機者妙。時當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來宏誓願力,其誰能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乎?譬如病入膏肓,雖和緩亦無從措手。然肯服此阿伽陀萬病總持之藥,則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者,固人人皆可親得,而了無所難焉。何也?以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決于臨終蒙佛接引,即獲往生也。

既往生已,長時親炙彌陀,參隨海眾,尚當圓滿菩提,徹證究竟涅槃,況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乎?是知當此時節,唯此一法,最為合機。若舍此仗佛力之法門,而修仗自力之法門,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縱令上根,亦斷難以一生成辦,多皆但種來因,難得實益。以故古今知識,極力宏揚此法,以期上報佛恩,下度同倫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淨土輯要序)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回頭是岸


《宣化上人開示語錄》【百苦交煎】


《宣化上人開示語錄》~【百苦交煎】

佛修道時,父系親屬有三人,跟著他出家;

母系親屬也有,二人隨佛修道,這幾個人最後,卻離開佛了。

什麼原因呢?

有三人說:佛修道太苦,受不了這苦,故離佛而去,修另外法另門。

有二人:見佛喝牛奶粥,以為佛受不了苦,貪圖享受,故也離佛而去。

你看看…眾生的根性,是沒有法子滿足。所謂…諸佛菩薩,難滿眾生願。

眾生所願意的,是種種不同,他所願意的,就是他所貪的,沒有滿足之時。

你這時滿足他這種願,但他又生出另一種欲,故貪欲是無底洞。

什麼時候,也不能滿足,貪來貪去,從有生以來就貪。

從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一生皆在貪求。

貪求名,就死在名上;貪求利,就死在利上。

貪求名,就被火燒死;貪求利,就被水淹死。這是…水火二災。

再貪求…榮華富貴,就死在風裡。眾生…都把世事看得,那麼重要,放不下。

佛修行時,忍苦耐勞,一同修行的人,都離他而去,轉而修外道法。

我們現在依照,佛法來修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同意;

都以為修道…吃虧太大了。他們拿不出真心,發不出真願。

有些人出家後,仍是混吃等死,不理會自己的,生死有沒有了;

隨隨便便,就讓一天空過,等無常鬼來到時;就一點把握都沒有,生死俱不自由。

所以這樣的出家,是空過光陰。

我們不要以為在佛教中,就可以隨便造罪業,這樣是佛教中的罪人!

佛…修人所不能忍受的苦行,終於開悟成佛!

他首先轉四諦法輪…苦、集、滅、道。

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是貧窮的苦。壞苦:是富貴的苦。行苦:是不貧不富的苦。

略述如下:

(1). 貧窮的苦苦

本來連房子也沒有得住,又沒有禦寒之衣,也沒有避熱之衣;

而且又沒有飯吃,你看這有多苦。這是…苦上加苦,苦中加苦,萬苦交煎。

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苦呢?

因為在往昔中,不好好修行,或欺師滅祖,或輕法慢教;

或做種種惡事,盡聽自己伶俐蟲,精細鬼的教唆;

因為不知道修行,就墮落而受這樣的苦。受這種苦的人…大多數是畜生轉。

因前生…譭謗大乘,欺師滅祖,故墮落到地獄中;

而後轉變成…餓鬼、畜生;最後做人,但又諸根不具,五官不端正。

(2). 壞苦

這不是貧窮人所受的苦,而是富貴人所受的苦。

富人衣食住行俱全,有飛機、輪船、洋房;

但突然遭到大火,把一切都燒盡,以致什麼都沒有了;

或者突然飛機失事,喪失生命;

或輪船撞翻於大洋中,而淹死於海洋中,這都是壞苦。

本來很好,但一下子,意外發生,什麼都沒有了。壞…不是壞苦,而是壞福。

(3). 行苦

既沒有貧窮的苦苦,也沒有富貴的壞苦,而是平平常常的。

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念念遷流,自己做不得主。

老邁時眼花耳聾,甚至手腳不靈活,這是一生的行苦。

三苦…在這世界人類中,有很大勢力。

無論什麼英雄豪傑,有時就被苦給苦倒了,甚至苦死了,你說可憐不可憐?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報應有早晚,禍福是絲毫不爽的。

我們不要任一時之性,而造無窮之罪業。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我們在世間,無論如何,要作正氣者。

出家…要護持正法,行持正法,時時刻刻循規蹈矩;

不能有絲毫,違犯戒律的地方,你如果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業。

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人…若不守規矩,一定會墮地獄的;

一點也不客氣,因為明知故犯,所以罪加三等,不是很好玩的。

不可以想…佛菩薩都見不到我,就可以胡作非為了。

要知道…你肚裡想什麼,天都知道,更何況佛菩薩!

不要以為…佛菩薩不睜眼,你就可以亂來。

這樣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以後到受果報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就是說…我們人有種種執著,放不下;就因為…被關到五蘊的籠子裡,不能出去;

生出種種執著,種種分別,種種妄想,所以不能了生脫死。

在佛教裡說有八苦,以前已講過三苦,故今天講講八苦。

八苦總括來說有八種,實際上何止八種,而是有無量無邊的苦。

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求不得苦。

這八種苦…是世界上,害人最甚的。

(1). 生苦

人生來…已經受很多苦難了!在母腹中,母吃涼物,就像住在冰山中。

吃熱的東西,就像住在火山中。有種種…不如意事發生。

到出生時,猶如被兩大山夾住,故小孩子一出生,就哇哇叫!

只會說:苦!苦!苦!想說很苦,但也不會說話,只會哭叫。

人若無身體,就不會有,苦痛之感覺;但有身體,就有種種苦痛。

剛出生時的苦,猶如生龜脫殼,痛苦難忍!

(2). 老苦

老時…眼花、耳聾、牙掉、腿不聽指使,身也做不得主。

(3). 病苦

人體乃由四大…地、水、火、風,假和合而成。

若火多了,水就少了;或風多了,土就少了;或水多了,火就少了。

四大不調合、不均勻,身體就會有病,有病就有痛苦。

有人頭痛,或腳痛,或胳臂痛,或腰痛,或有心臟痛,或有脾病、腎病,

各從其類,各有各的來源。若好色…腎就會有病。貪財多了…就會有心病。

脾氣大…肝就會有病。生惱怒…肺就會有病。盡怨人…脾就會有病。

心、肝、脾、肺、腎病,是由恨、怨、惱、怒、煩所起。

恨人就傷心,怨人就傷脾,惱人就傷肺,怒人就傷肝,煩人就傷腎。

這四大不調,是由恨、怨、惱、怒、煩,及七情在作怪。

或者喜太多,或恨太多,或哀痛太多,或恐懼太多,或欲太多;

都能令四大不調,生出種種病。病苦就容易老,故接下來有老苦。

(4). 死苦

有生就有死,到死時四大分離,被業風所牽,痛苦難言。

這是…生、老、病、死苦,這四種苦都是,令人不自在,令人生很多煩惱。

(5). 愛別離苦

人為什麼做人?就因為有愛,才到這五濁惡世來。

若愛減輕了,就會生到,其他世界中,如極樂世界,或琉璃世界,或其他世界。

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業不空不生極樂。業盡情空就是佛,業重情迷是凡夫;

被情愛所迷,打不破關頭,以為是無上的。世人認為…男女愛情,是最有價值。

其實…愛越重,情越深,被纏迷的就越重。

有人明明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越要往裡鑽。

男女一長成,就想趕快結婚,走這條老路。愛是一種…情牽物累。

有人愛財,也有人愛色。財屬於身外之物,色是精神上之需要。

情牽物累,也是因為愛,精神痛苦不自在,受了打擊,皆因這愛。

故有愛別離苦,本來兩人相愛,如膠如漆,如魚得水。

但有種特別的境界來了,迫不得已要分開;這種極度…難捨難分的場面,非常痛苦。

這種精神上的折磨,不容易制止。

(6)怨憎會苦

人若有緣,一見面談話,皆很融洽,做事也不衝突。

但有一類的人,一見面就無緣,就討厭對方。

故要遠離對方,到別處去。但到了別處,又碰到對方。

越怨憎他,卻又越碰到對方,這也是精神上之苦。

(7). 求不得苦

有所求就有所貪,貪不到就生出,種種煩惱,這也是苦。

求名、求利、求財、求色,皆求不得是苦,不能遂心滿願,隨心如意。

縱使求而得了,也不能算是樂。譬如錢,未得之前,就患得之;

已經得了,又患失之,故晝夜提心吊膽。所以求得也是苦,求不得更是苦。

其餘之物,也是如此類推。未得前,患得之;得後,又患失之。

總是覺得…不平安、不快樂、不自在。

(8). 五陰熾盛苦

五蘊:色、受、想、行、識,又叫五陰。都是不容易降伏,很不容易看空的。

五蘊熾然而盛,如火般燒得,精神痛苦萬分。這八苦…令人煩惱萬分。

你若有…安心法、安身法,這八苦就能,漠不相關了。

故說: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無妨。




佛七加被 病得痊癒


佛七加被 病得痊癒

去年李雲書居士,因其弟婦病重,來太平寺欲作佛事。我勸他打念佛七。其弟婦之病,經許多醫生醫不好,末後一醫生憫其受苦難堪,令吃快活藥以速死。雲書因為設法求佛加被,故此來與光商。光令打念佛七。不久光回山,亦不知得何利益。至今年四月初七,光往居士林看諦閑法師。李雲書亦來,言去年當打佛七第一天,他的弟婦得了一夢。夢見在三聖堂同僧眾在一處念佛,工夫甚久,且甚清爽,病遂漸輕。雲書對彼說:「我在太平寺為你念佛,不是三聖堂。」彼弟婦言:「不是太平寺,是三聖堂。」後來打聽方知太平寺是普陀三聖堂下院。可見有病之人,若能念佛,必蒙佛力加被,令病痊癒。此其明證者一也。


今年七月間,李雲書自己有病,當病重時,請數居士念佛,後以昏迷不懂人事乃止。繼思去年弟婦打佛七事,著人至太平寺訪我,及真達和尚。因我二人同在普陀,遂寄信祈來滬打佛七。以七月間普陀香市已過,時正清閒,遂在普陀三聖堂打佛七,擇於七月十四日開壇,二十日圓滿。光十三日即與雲書信,十七日彼回信,云已好了八九了。現在李雲書病體全好,只是體氣尚未復原。李雲書如此重病,藉佛七加被,得以痊癒。靈驗如此,此其明證者二也。

(三編下.淨業社開示法語)




聖嚴法師:調整觀念讓苦變為樂


聖嚴法師:調整觀念讓苦變為樂

苦與樂,往往不是來自於物質條件的富不富足,也不一定是因為身體的健康或不健康,例如有些人雖然很貧窮,或是身體不健康,卻過得很快樂;有的人即使很富有,身體也很健康,卻活得很痛苦。

所以苦與樂實際上是一種心裡的感受、狀況與態度。如果你的心態苦,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苦的。

有的人認為上天堂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其實如果你的心中煩惱很多,即使上了天堂也等於在地獄;反之,如果你心中一點煩惱也沒有,即使你在地獄也等於在天堂。

既然苦樂是心裡的感受,我們便可以調整觀念來轉變心念。例如永遠看事情光明的一面,這樣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會認為這對自己是有助益的,就會歡喜的接受它,這也是離苦得樂的一個好方法。

當自己的身心獲得快樂利益時,也願一切與己非親非怨的人,都能獲得。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