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

李炳南老居士  

「人身不易得」

念佛,在六道內都可念佛往生,可是人道往生最容易,除了人以外,其他畜生、地獄、餓鬼就難了。天道也難,還不如人,因為天享福太大了,他的心一肚子地享福,也不求往生西方,就是人最容易修行。所以偈上頭一句就說「人身不易得」,此話經上皆有提及,非只是我如此說。

「人身難得」,在經典中有譬喻:在高山頂放一條長線,山下有一針,此線要穿過針孔,但是風一吹,此線不知跑到何處?莫說是一條線,即使是一千條、一萬條線,是否正好有一條能穿入針孔,其機會實在非常困難,人身之難得正是如此,現在大家都得了人身,應當尊重,因為得人身才有機會聽念佛法門,才有機會念佛,才有機會得解脫。

「三途真可怕」

要知人身難得但易失,很容易就壞了,中國人喜說好聽的話,生了孩子就恭賀長命百歲,可是一百歲的人究竟有幾個?台灣雖有,但是很稀罕,俗雲:「閻王要你三更死,誰也留不得到天明。」

經上記載,佛問弟子:「人命長短,汝知否?」有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間」,佛說:「對了!」這口氣呼出去,未必能再吸回來,就是如此呀!這個生命誰也不敢給你保險能活多長!

人身一失如何?大家注意聽,要再得人身就很困難、得不到了。那要上那兒去呢?變畜生、變餓鬼、入地獄。到那三途壽命很長,到了地獄有八萬四千歲,受苦時間長得很,若到了那兒,苦是受不了的,給諸位說說,不用功念佛,轉眼就是三途,三途真可怕呀!

「極樂人人去」

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容易去嗎?經上說過:「萬修萬人去」,誰要念到一心不亂,誰都能去,不是很容易嗎?可是要當生,這生去不了,就下三途,就完了。全在這一生,到了極樂世界就永遠不生不滅了。

「三毒心放下」

去極樂世界是心去,心乾淨了才與阿彌陀佛相應,心不乾淨,如照鏡子,雖然鏡明,但有物遮,則照不了物(即不感應)。

三毒:貪、嗔、痴。

貪心——什麼東西看了就想要,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皆是七寶莊嚴而成,你不會要。光看眼前,光貪眼前、眼光大小,貪戀娑婆之心要放下。

嗔恨心——此最厲害,某人對不起我,他怎麼對不起你?他若對得起你,你就往生了嗎?他愈對不起你,愈好,對不起你,就遠離他,少操心,你個人就修你個人的。

痴——愚痴、邪知、邪見。講因果,他都聽不進去,光看名利,看見是非,這是害你與阿彌陀佛不感應。

念佛必得將貪嗔痴三毒放下,放下則心乾淨,就能感應道交,就能去極樂世界。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

此二句合著說,大家平常在家不專心念佛,來此道場還談是非,還亂七八糟,這個道場是要你求一心的,若在此還不一心念佛,在家裡之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說「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若心不改,嘴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欺騙佛,有何用處?這就等於在說空話。

「心口若相應,立見佛菩薩」

心口若相應,就與阿彌陀佛過了電,感應就是感電,一直心口相應,立見佛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佛來接引、菩薩來接引,此大家皆知。你去不了,你不知路頭,佛來接引你,可是你不去,佛就在眼前,但你有貪嗔痴在那擋著,與佛接不上電。若能放下三毒,心口相應,你立刻就可見到佛菩薩了。

咱們念佛要緊,現在大家把亂七八糟的心,全部放下,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






佛學常見詞彙


【二種佛土】
1真土和應土。真土是真佛的住處;應土是應佛的住處。
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應土。

【二種羅漢】
1時解脫羅漢和不時解脫羅漢。時解脫羅漢是鈍根的羅漢,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才能證羅漢;不時解脫羅漢是利根的羅漢,不須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隨時都能證羅漢。
2慧解脫羅漢和俱解脫羅漢。慧解脫羅漢是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的羅漢;俱解脫羅漢是不但解脫慧障,連定障亦解脫,於滅盡定得出入自在的羅漢。

【二種涅槃】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如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衣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到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二種資糧】福德資糧和智德資糧。福德資糧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是由修習正觀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後一度。

【二種寂靜】身寂靜和心寂靜。身寂靜是捨家棄欲和離開喧鬧的都市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閑居,身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心寂靜是杜絶貪瞋癡等諸煩惱,修行禪定以使心不散亂,意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有愛就有痛苦


有愛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舍衛城裡有一位婆羅門居士,他所鍾愛的獨子死了,使他深受打擊,因而丟下工作,茶不思飯不想,常常到他兒子的墳前思念悲泣,幾乎就要崩潰了。 

  這天,這位婆羅門居士漫無目標地走著,正好來到祇樹給孤獨園,就進去拜見佛陀。 
  佛陀見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樣子,便問他原因。 
  婆羅門居士將他失去愛子的事,悲傷地向佛陀訴說了。 
  佛陀聽了,回答婆羅門居士說: 
  「正是這樣啊,居士!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瞿曇!怎麼這樣說呢?瞿曇!你應當知道,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啊!」 
  佛陀再三地說,婆羅門居士再三地反對,然後不滿地離開了。 
  婆羅門居士走出祇樹給孤獨園,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賭博,心想:賭博人大多比較聰明,我來請他們評評理。 

  結果,那群賭博的人都同意婆羅門居士的看法,認為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婆羅門居士聽了很滿意,點頭離去。 

  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餘飯後裡傳開了,還傳進王宮,到了波斯匿王的耳裡。 
  波斯匿王也質疑佛陀的教說,就去問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誠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說: 
  「是啊,大王!正是這樣啊,大王!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末利!當弟子的,一聽到傳言中老師怎麼說,就附和了。沙門瞿曇是你的老師,所以你就跟著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自己去問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於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鴦伽」的婆羅門,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那利鴦伽婆羅門說: 
  「那利鴦伽!我問你,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母親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所以,可見得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從前,這舍衛城裡有一對恩愛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後,夫家家道中落,為娘家所嫌棄。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願意妻子被奪,結果,丈夫殺了妻子,然後自殺殉情。那利鴦伽!從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那利鴦伽婆羅門將佛陀所說的,帶回去稟報波斯匿王,證實了末利皇后的說法。 
  這時,末利皇后更進一步地為國王作了解說: 
  「大王!你愛你的兒將毘琉璃嗎?」 
  「愛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那你會怎樣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我會愁慼、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見、全然正覺的世尊會說:『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大王,同樣的,你的愛臣尸利阿荼、愛女婆夷利、愛妃雨日蓋,或者領土迦尸與憍薩羅有了無常變化,你也會愁慼、哭泣、憂苦、煩惱、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證明:『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大王!你愛我嗎?」 
  「愛啊!」 
  「一旦我有個三長兩短的,大王會怎樣?」 
  「末利!那我一定會愁慼、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想想這些情況,就不難知道確實是『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議了,末利!世尊智慧的洞察與所見,是多麼地深徹啊! 
  來吧!末利!幫我把禮敬前淨身用的水拿來。」 
  於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腳,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禮,然後三稱「禮敬世尊」。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中部第八七愛生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經》。 
  二、愛,依所愛的對象,可分為對自己的「自體愛」,以及對自身之外的「境界愛」。其中,「自體愛」是由「自我感」的我見、我執所推動,而「境界愛」則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類。一般所說的愛,如故事中所舉的例子,都屬於「境界愛」的「我所愛」,相對於「自體愛」的深潛難察,這是比較粗顯易覺的。
  三、不論是對「自體」的「我愛」,亦或對「境界」的「我所愛」,兩者都與「自我」緊密關連著,不離「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愛的對象發生變化,痛苦就跟著來了。 


阿含經故事選




為什麼念佛時間不長的人也能往生?


為什麼念佛時間不長的人也能往生?

  佛之念眾生,甚于眾生之念佛。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願,十念尚能往生。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

  或以後生小子,念佛未久,何以便得往生。須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願,十念尚能往生,況荷生從事淨業,已有年餘乎。《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云:“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九願云:“若有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由此三願觀之,知佛之念眾生,甚于眾生之念佛。

  凡臨終人,果具信願念佛求生之誠,又得眷屬誡勖助念之力,於斯佛正垂慈接引之時,若無頑冥無知眷屬破壞,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固不須論修持之久暫也。十念尚生,況年餘乎?況眷屬眾僧之相助乎?如人墮海,忽遇救船。有相助者,則上船,有相破者,仍墮海。生死存亡,只在瞬息間耳。於此上船一助一破既不疑,又何於助念破壞生疑乎?於此生疑,即不信佛言。縱修持力深,亦難往生。何以故,以有此疑情,便與佛不相應故。既與佛不相應,則何能承佛慈力乎?凡修淨業者,必須深明此義,則不負佛恩,不虛己願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95頁 沈荷生生西決疑)




為什麼說求來生不求往生的人是世間罪人之中之罪人?


為什麼說求來生不求往生的人是世間罪人之中之罪人?

  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複能誤一切人故也。

  佛言世間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見。破戒之罪尚輕,破見之罪甚重。何謂破見,即如汝所說,求來生不求往生,乃是邪執謬見。乃是破壞佛法之邪見,及引一切人起邪執謬見。其罪極大極重。以其心與佛相反,複能誤一切人故也。我說這些話,汝且莫當造謠言騙汝。我要是騙汝,當有所為。我不為名利勢力,平白騙汝一素不相識,只見一面之老太婆,豈不成了癡子呆子了麼?因為汝相信我,以我為師。汝子對你說,你不信。教我對你說,要你現生就要了生脫死,永離世間一切苦,常享極樂一切樂。汝要知好歹。我如此與你說,你要不聽,還照自己愚癡心相,即為忘恩負義。不要說辜負了佛的度眾生恩,並辜負了我這一番不惜精神與汝說這許多話的苦心了。你要發起決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兒女媳婦孫子及親戚朋友,同皆發決定現生即生西方心。則教人之功德,輔助自己修心之功德,臨命終時,即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你登九品蓮台之最上品矣。我若騙你,便是佛騙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與汝說故。佛豈有騙人之理乎?汝宜盡舍從前之下劣知見心,則定規得生西方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1頁 複智正居士之母書)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李炳南老居士:念佛成功的助緣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念佛成功的助緣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丁、念佛成功的助緣

 一、善惡簡單的標準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緣,這好比鳥有兩翅,才能高飛。但是善惡的界線,普通人還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惡事不知是惡。現在根據《十善業道經》,舉出一個標準來。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惡。為著一目了然,列個表在下面。

 身三業—

┌殺生
┼偷盜
└邪淫

口四業—

┌妄語
┼綺語
├惡口
└兩舌

意三業—

┌貪
┼嗔
└痴



以上是「十惡」,如果能不犯「十惡」,就稱「十善」。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不論大小,只要傷害他,就是殺生


凡是財物,或是名譽,不論多少大小,不是本分應得的,不經對方許可,明奪、暗竊、強佔、騙取,皆是偷盜


正式夫婦以外,凡與一切眾生行淫,不論什麼理由,總是邪淫



意存欺騙,說虛假的話,叫作妄語


不論言語、文字,寫出來、說出來,凡是提倡著縱慾,或是影響到傷風敗俗,叫作綺語


粗暴的話、罵人的話,叫作惡口


挑撥兩方是非,離間他人感情,叫作兩舌



種種的物慾,戀念不捨,得了還想得,就叫


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發怒氣,就叫


沒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說的道理,聖賢的經書,皆不聽從,更不相信因果,就叫




二、往生極樂三大要訣—— 信、願、行

念佛往生極樂,是佛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個特別方法,叫作「門余大道」。事雖簡單,理實深奧,不是三言五句,就能講明白的。要知佛的道德,比任何人都高,說的話絕不會騙人。只要相「信」極樂實有,念佛就可以去,便是成功的第一要訣。

再肯看破這個五濁惡世,發出真心來,「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訣。
也信了,也願意去了,那就得依著方法,每天按時去實「行」做功課,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訣。




往生西方,蓮花化生,沒有父母,誰來撫養長大呢?


往生西方,蓮花化生,沒有父母,誰來撫養長大呢?

  問:往生西方,蓮花化生,沒有父母,誰來撫養長大呢?

  李炳南居士答:花開出生,自然和淨土聖眾身形相等。好像我們這個地方的竹子,筍尖一冒土,一夜之間就能長大,並不是要繼續幾年。在西方出生的人,都有金色美好的相貌,並且獲得了神通,哪裡還需要受人撫養呢!




蓮花有什麼奇妙的地方?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蓮花有什麼奇妙的地方?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問:西方蓮池、蓮台、蓮花化身,或者很多佛菩薩都腳踏蓮花,到底蓮花有什麼奇妙的地方?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李炳南居士答:佛法有權有實,或者為權而顯實,或者廢權而立實。必須權實同提,才不落兩邊,合乎中道。蓮花為花中的特別品種,一生出來就同時有花有果,顯示權實互融,合乎中道的意思。

第二,娑婆世界為穢,西方世界為淨,蓮花顯示清淨,一塵不染,說明西方淨而不濁。

第三,蓮花雖然清淨,但出於污泥,顯示菩提從煩惱所轉,佛法從世間而來。

第四,蓮花雖然亭亭淨植,但仍然不離泥沙,顯示西方固然清淨,但總不離污穢的眾生,象徵乘願再來的意思。




什麼叫做事一心?什麼叫做理一心?


【什麼叫做事一心?什麼叫做理一心?】

李炳南居士釋疑:

持名念佛,有事有理,所以一心功夫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信願念佛,不去攀緣,聲聲貫注,這就叫做事持。

明瞭此心是佛,能念所念,都是空無,這就叫做理持。不論事持、理持,如果做到見思盡斷,就叫做事一心;如果做到心開見性,就叫做理一心。事和理雖然表面上分為兩個,但實質上是一個。因事到圓時,都出於理;理到圓時,都出於事。只要執著專一,就是事理圓融。初學者宜從事上著手,精進專一,自然就能明瞭諸法實相。




萬千功德,敵不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萬千功德,敵不過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念佛不專一》中說,以前自己在叢林參學的時候,有一次一個方丈和尚跟僧眾講,中元日要作盂蘭盆齋。當時蓮池大師以為肯定要設盂蘭盆供,想不到沒有,沒有念《盂蘭盆經》,「唯念佛三日而已」。
這是很有意思的,盂蘭盆齋,最後是念阿彌陀佛三天而已。

後來又聽說寺廟的院主因為官司被抓起來了,堂中的首座和尚就要「集眾救護」,出家人要念誦一些經咒。但最後是念什麼呢?也是高聲念阿彌陀佛而已。

這是蓮池大師講了自己以前參學的時候,見到有些善知識道場裡面是這樣的,他說這兩件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值得我們認作榜樣去隨學。

後面蓮池大師接著說:但是現在念佛的人呢?說是專修念佛,最後呢?如果要延長壽命,他就念《藥師經》或者藥師佛;要想滅罪業,他就去念《梁皇懺》;碰到有厄難的時候,就念消災延壽藥師佛等消災的咒;求智慧就念大慧禪師的《觀音文》,原來所念的這句阿彌陀佛就束之高閣了,好像於事無補。

1
但是他不想一下,阿彌陀佛壽命無量,怎麼不能延壽呢?念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難道不能滅罪垢、厄難嗎?同時要想,就像經裡面講的「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阿彌陀佛又叫智慧光佛,難道不能開智慧嗎?

但是有一些人沒有信心,不知道這一句名號的利益。本來這句名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但是你現在反而三心二意、沒有真正信服。你自己信心不夠,那就沒有辦法了。

2
龍褲國師念佛超度皇太后
根據《龍褲國師傳》:當時皇帝和龍褲國師講:「我想要報母親(也就是已經去世的皇太后)的恩德,要作什麼經懺呢?」希望龍褲國師能告訴他。
龍褲國師就說:「經懺我不會,只會念佛,可不可以?」

皇帝想了一下,就說:「念佛也是超度,那也可以吧。但是不知道超度時候應該怎樣結壇呢?」
後來龍褲國師就說:「可以結壇如台式,高丈許,以安靈位,再制一個招魂幡。」
但是皇帝覺得,就這一點點,也太簡略了。以皇帝的身份超度皇太后,怎麼能這麼簡單呢?但還是依龍褲國師。

到了第二天早上,上臨壇,龍褲國師就拿著招魂幡召請皇太后的靈魂。向著靈牌(靈位)就說了一個偈子:「我本不來,是汝故愛。連根拔起,超升天界。」
講完這四句之後,就以招魂幡三招,念了「南無阿彌陀佛」三聲,然後馬上就跟皇帝講:「已經超拔了。」
當然這時皇帝有點懷疑:「怎麼超拔得這麼快呢?」他生起了這樣的懷疑,正準備要起來問一問,這時空中就有聲音告訴皇帝:「蒙聖僧法力,現在已經獲得上升天上。你現在可以為我禮謝三寶以及聖師的恩德。」

這時候皇帝望著空中的聖母,眼睛看見了、耳朵聽到了這樣的感應,心中就不懷疑了。這時他想跟母親說話,但是因為見到了親生母親,內心非常激動,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了。這時候他就依母親的要求,給龍褲國師頂禮。

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三聲,就把亡人超度了,歷史上就是有這樣的公案。對真正有信心的人,這絕對不是誇張,確實就是這樣的。何況這樣的成就者,不用說三聲,實際上念一聲就夠了。

3
蓮池大師念佛祈雨
蓮池大師在雲棲寺(那時還沒有雲棲寺的寺廟,相當於結茅棚)住的時候,當地大旱了很長時間,後來當地的老百姓就請蓮池大師來求雨。

蓮池大師就說:「求雨我也不會,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當然他老人家是故意這樣講。而這些老百姓也不懂,念阿彌陀佛也行,反正只要能求雨就行了。
後來蓮池大師就拿一個木魚,在田梗上邊走邊念「南無阿彌陀佛」。這邊敲著木魚念阿彌陀佛,後面雨就跟來了,剛念雨就來了。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也可以祈雨,立桿見影。

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現身說法,說明瞭這句名號的功德。


仁禪法師《往生論注講記》




不懂得伏惑,於臨命終時給你助念,你也不聽這一套


【不懂得伏惑,於臨命終時給你助念,你也不聽這一套】

李炳南居士佛七開示:

能夠一心是很好的功夫,但是必得去掉心中亂七八糟的念頭,如何去法?說與諸位聽聽。佛理不是我們凡夫懂的,‘一心’經典上有‘理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是‘實相念佛’,此一般人完全不懂。‘事一心’也難懂,連理一心、事一心都不懂,你算什麼一心?只要事一心、理一心就斷惑,這在彌陀經上有說,但是我們博地凡夫不懂。

諸位要是一心的話,就不再打妄想,你心裡想東、想西,想著那家好、那家壞,是是非非打妄想是大毛病。禪家講的是一念不起,不打妄想就成功,這是句總話。

但大家不能不打妄想,說實在話,大家沒這功夫,有一句話‘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你打妄想,一打妄想就看好:‘我打妄想了,怎麼辦呢?’就得趕緊覺悟。若能伏惑,於臨命終時,大家助念就能得力,你不懂得伏惑,於臨命終時給你助念,你也不聽這一套,功夫全在平素。知道是妄念,就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妄念打跑了,此叫‘伏惑’。

說到這裡,打妄想就是六道輪迴,就是三途種子,就這麼一句話,你相信了,就得利益;你若不信,也沒辦法,事實明明如此擺著。平素同修都有很大毛病,會是是非非,爭名奪利,若都讓你稱心如意了,死的時候就是帶不去,帶去的就是罪業,這還想不開?所以還是念佛要緊。

念佛要求得一心,往後還有三天,前面四天我沒來,好壞我不知,今天看到了,多少可知一點。我在台灣就講了三十幾年,在大陸講的暫且不提,我可以說最少講了七十年,我可以多少看出點來。

從前有人說靈山寺打佛七,地上掉下一根針,大家都聽得見,現在還能這樣嗎?在家裡就東扯西拉,張家長、李家短,就鬧這些事情。來了這個道場,還弄這一套,你是來一心念佛?還是來扯事情?這成什麼功?唉!說到這裡以一首偈做結束,大家求一心,不得一心,生命到了時候就入三途。





念佛漸漸能夠覺察心中動靜,但時有時失。淨宗成就是否靜存動無,就是心佛合一?


【念佛漸漸能夠覺察心中動靜,但時有時失。淨宗成就是否靜存動無,就是心佛合一?】

李炳南居士釋疑:

念佛時能夠覺察動靜,在佛法裏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靜存動無,當然是好現象,但向更深一層來說,還是妄念罷了。


【念佛的心都是佛嗎?有這樣容易的事嗎?】

問:心裏念佛,心即是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那麼念佛的心都是佛嗎?有這樣容易的事嗎?

李炳南居士釋疑:

成佛不難,只在覺心。心是什麼?不可言說。心在哪里?無處尋覓。一定要尋根究底,就是您當前的一念,空曠靈活,無有邊際。如果是念佛生起的心,這個心就是佛心;念其他的心,當然就不是佛心。從這個地方入手,狠下功夫,修行就會漸漸得力。做到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境界。


【.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李炳南居士釋疑: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條路才能走向極樂,可以脫離危險。在念佛這個時候,就是生死關頭,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斬斷,才能奔向極樂,稍一遲疑,就會落到火坑。這樣去觀想,就是信願懇切。





要能滅除多生多劫來的煩惱,唯有一心念佛才得力


【要能滅除多生多劫來的煩惱,唯有一心念佛才得力】

李炳南居士戊午年新春結七念佛開示(上):

在家結七念佛,為佛七念佛中,方便中最方便的,但念佛要得大利益還必需明白道理,若不明白道理,雖得利益,但不大,因身口二業,口念佛,身居道場中至少也不造業,但心卻不易把持住,還是不免造業。

因心即理,理不明即是迷惑顛倒凡夫。此‘理’如何講呢?凡學佛不論十年,一百年也不離修福慧二字。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初學佛者多半注重修福,老同修多注重修慧,其實福慧為一樁事,不可以打做兩橛。今將此理解釋出來,不敢說是開示,還請仔細聽,聽後好好研究。

諸位同修想想念佛為的是什麼?不外現在能消災免難,將來能往生西方。消災免難即是修福,往生西方即是修慧,若現在不能消災免難就是沒有福,現在既是不能消災免難,將來要往生西方就很不保險。

既是不能往生西方就是沒有慧,就是沒得一心,此理極為平常,也很易明白。諸位同修想想現在能不受災難否?想必大概都還不能,此是因過去已造了業必得受報,要不受報就得不造業,過去的業已造就無法挽救,只有從今起改變心理,將心變為‘阿彌陀佛’,清淨的念,不再造業才有辦法。

諸位或許會想,念佛很久了都不得力,此是我們念佛時間太短,而無始來所造業太多,經上說:‘惡業若有體相者,盡虛空不能容受。’譬如有一棟房子起了大火,要拿一杯水去把火熄滅,這是不可能的事,只有消防車一大車的水,而且能繼續增加水,而能使火勢不蔓延,就必然能消滅火。

此火譬如無明煩惱,水如佛法甘露,水能滅火喻佛法能對治煩惱,但要能滅除多生多劫來的煩惱,唯有一心念佛才得力,經上說:‘至誠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同修們必須咬緊牙根,從今起諸惡莫作,如同不再往大火中添加木炭煤油等助燃物,而加緊用功念佛,如同一車一車的水來滅火。

但滅火也不必全滅,只要滅了七分,剩餘的三分火,因有水氣在,也漸漸減弱,終而全部消滅。諸位同修真的照此做去,不久,自己也可以感到念佛得力處。

現講福慧是怎麼一樁事呢?本性本清淨光明,但有無明覆住透不出光明,喻如鏡體有塵埃而不能照,現修福時,如以抹布來拭鏡,只要塵去了,光也就透出來,所以修福即是修慧。他宗明心見性,就證羅漢果,就能了脫生死,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就跳出了六道輪迴。




在蓮花裏要坐十二大劫,其情形是否和娑婆世界的動物冬眠相似呢?


【在蓮花裏要坐十二大劫,其情形是否和娑婆世界的動物冬眠相似呢?】

問:
觀經說下品下生的人在蓮花中要坐十二大劫,在蓮花裏要坐這麼長的時間,其情形是否和娑婆世界的動物冬眠相似呢?

李炳南居士釋疑:

為什麼要這樣想像呢?動物冬眠昏沈,往生住於蓮胎則類似禪定。雖然暫時沒有花開見佛,但在蓮胎裏非常自由,內有七寶宮殿,遊戲快樂。時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無量壽經說「並無劫數之名」,華嚴經說「娑婆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夜」。既然往生,就已經解脫,雖入蓮胎,如入禪定,十二劫只是一瞬間的事。經說要住十二劫只是說明眾生有利鈍,開悟有早晚。時間來自於心,心能轉變時間,時間並不能轉變心。




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李炳南答:一生到那個國土,就馬上獲得了神通,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但所問‘他們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個自己呢?無量劫來,自己改頭換面不知有多少了。修淨土的人,要發大乘心,並非只度自己的眷屬。更不能因恩愛習氣不斷,而阻礙了往生。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大安法師:【佛號是清淨至極的功德寶珠】


大安法師:【佛號是清淨至極的功德寶珠】

我們修行,大家肯定都有感覺,一修行,感覺最重的就是心散亂,不是昏沉就是掉舉。這種散亂的心,想東想西,八萬四千塵勞,無量無邊的妄想雜念 ,沒有辦法來對治它。你想要按捺妄念,它的力量更大,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

那怎麼辦呢?如何對治我們散亂的心、生滅的心、染著的心、貪欲的心、瞋恨的心?這就要靠佛號,這句佛號以它甚深的功德投到我們眾生無明、散亂的心中,在裡面放光動地,把我們散亂的心有序化。

古德曰:「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確實有種寶珠叫清水珠,《華嚴經》裡介紹,清水珠有能夠把一切染著的水使之清淨的功能。

清水珠放在渾濁的水里,放進一寸,就有一寸的清水;放進兩寸,就有兩寸的清水;放到桶底,一桶水全都清淨了。再濁染的水,清水珠一投下去,水就變清了。這是清水珠的德能所致,所以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因為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大平等心、大清淨心、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之最高結晶,是清淨至極的。投到眾生濁染的心裡,就對眾生的心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轉換。

佛號使濁染的心變得清淨,使愚癡的心變成智慧,使我們妄想顛倒的邪知邪見變成佛知佛見,使我們汩沒在世俗的心具有一種超越的意向,使我們對五欲六塵貪染的心產生深刻的厭離,使妄想紛飛的心能夠攝到一念。

無量壽讓我們產生寂定,無量光讓我們產生智慧。念佛的時候,無量壽就在我們心中結跏趺坐;無量光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所以念佛就是清淨心的至要!





為何弟子越是拚命念佛,煩惱越重,脾氣越大,究竟是為什麼?


為何弟子越是拚命念佛,煩惱越重,脾氣越大,究竟是為什麼?

問:弟子有一些疑惑,為何弟子越是拚命念佛,煩惱越重,脾氣越大,究竟是為什麼,是弟子不適合學凈土法門嗎?請慈悲為弟子指明一條修行的道路。

大安法師答:首先你念佛,心態要調整好,心平氣和、綿綿密密。你為什麼要拚命念佛呢?跟誰拚命呢?這個拚命念佛的心是一個燥妄的心,燥妄的心就把你燥妄的煩惱習氣給調動起來了。
念佛一定要有深信切願的心。念佛,不需要去拚命,念佛是一個很快樂的事情。你能夠綿綿密密,能夠念清楚、聽清楚,以此都攝六根。當你念佛的時候,無量壽、無量光就在我們心性上,來引導我們自性的性德,我們越念心裡越清凈,越念越法喜。

由於名號有無量光壽這樣的德能,就能把我們阿賴耶識里凈業、善業的種子激活,串系起來,所以應該是越念越安樂,越念越歡喜,這才是正確的。

每一個眾生都適合學凈土法門,問題是你學念佛的時候心態要擺正。





烏鴉 與 豬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說:「我今天開示佛法要用烏鴉與豬兩種動物來做譬喻,大眾聽聞後應當善自思惟。」眾比丘們齊聲答:「是,世尊!」並專心從佛受教。

 佛陀開示:「什麼樣的人會被比喻像烏鴉呢?就像有人在寂靜之處,常耽溺於淫欲中,造作種種惡行,事後感到羞恥而心生悔意,於是便向他人坦誠自己所犯的過失。這樣的人,雖然被修清淨梵行的人指責其惡行,但仍有羞恥心,知道悔過,就像烏鴉常受飢餓之苦,總是吃一些不淨的穢物,吃完便趕快擦嘴,深怕有其他的鳥類看見而嘲笑說:『這烏鴉總是吃不淨的穢物。』如同有人在閑靜處,耽著淫欲,做不善行,事後因羞恥的緣故,便向他人發露懺悔。這樣的行為就如烏鴉的習性。」

 佛陀繼續說道:「什麼樣的行為會被譬喻如豬的習性呢 ? 如果有人在閑靜處,時常耽溺於淫欲,造作種種惡行,卻絲毫沒有羞恥心,更遑論會懺悔過失。不但如此,還驕傲地向他人自誇說:『我在財、色、名、食、睡五欲中悠遊自得,有誰能夠像我這樣自在快樂呢?』這種人做了壞事,毫無羞恥悔改之心,就像豬的習性,總喜歡吃不乾淨的穢物,總是睡在骯髒的地方,還會到豬群當中蹦蹦跳跳。如果有人喜好淫欲、造作壞事,無羞恥心又不知悔改,還大言不慚地自我稱讚:『我在五欲中悠遊自得,沒有人能夠像我這樣快樂自在!』這樣的行為就好像豬一樣的習性。」

 「諸位比丘!不論是烏鴉或是豬的習性,都是修行人應當捨棄與遠離的。大眾應當要朝此方向學習。」諸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後,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七.火滅品第十六(三)》




佛陀普渡眾生了嗎?



佛陀普渡眾生了嗎?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那爛陀地方遊化,住在那羅村一位賣衣人家的芒果園中。
  當地有一位村長,因為他家世襲以鍛造刀子為生,家族就以「刀師」為姓。

  這天,這位刀師村長去見他的老師尼乾子,尼乾子對他說:
  「你會不會以一種兩難的詭辯術,論敗沙門瞿曇,讓他啞口無言?」
  「老師!有什麼兩難的詭辯術,可以論敗沙門瞿曇,讓他啞口無言?」
  「你先問沙門瞿曇,看他是不是要普渡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也讚歎能讓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的人。

  如果他回答『不』,那就嘲笑他跟平凡的愚夫沒什麼不同。
  如果他回答『是』,那就質疑他,為何只對一些人說法,不對一切眾生說法。
  這樣的兩難詭辯術,就可以論敗沙門瞿曇,讓他啞口無言。」
  刀師村長受了尼乾子的慫恿,就到芒果園見佛陀,想用尼乾子所教的那一套來問難佛陀。

  刀師村長說:
  「瞿曇!你不是要普渡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也讚歎能讓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的嗎?」
  「村長!長久以來,如來一向是慈悲利益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也常常讚歎能讓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的人。」
  「瞿曇!如果這樣,那為何如來不對眾生一視同仁地說法,只對某些人詳盡地說法,而對其他人卻不詳盡地說法呢?」

  「村長!讓我來問你,請你照實回答。
  譬如,有人擁有三塊田,第一塊很肥沃,第二塊中等,第三塊很貧瘠又帶有鹽分,村長!你說田主人會先選哪塊田播種?」
  「那當然是選最肥沃的那塊先播種耕作囉,瞿曇!」
  「然後呢?村長!」
  「然後再選中等的那塊,瞿曇!」
  「最後呢?村長!」
  「最後剩下來的種子,才考慮去播種最貧瘠的那塊,或者根本就放棄那塊最貧瘠的不播種,將剩下來的種子拿去餵牛。」
  「為何要這樣做呢?」
  「這樣才不會浪費種子,將來的收成也會比較好啊!」
  「村長!我也是這樣。那些傾生命的全部投入,跟隨我出家修學的比丘、比丘尼們,就像是那最肥沃的田地,所以,我樂意常常為他們說全然純正的善法,同時也以我一生清淨修行的身教,展現出來教化他們。為什麼我會這樣全心全力地教導他們呢?因為他們聽了我的教說後,會以我的教說為安住處,為依靠的島嶼,為保護,為庇蔭,為歸依,他們能常常這樣地自我反省,自我勉勵:
  『世尊教導我的,我都要憶持實踐,使自己能得到利益安樂。』
  
村長!而我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優婆夷們,就像那塊中等的田地,我也樂意常常為他們說純正的善法,展現我清淨修行的身教,而他們也會依循我的教導,努力修學,使自己能得到利益安樂。

  村長!那些像尼乾子之輩的外道異學,就像那塊含鹽分的貧瘠田地,我也樂意為他們說純正的善法,展現我清淨修行的身教,他們能聽進去多少,就算多少,即使只聽進去一句法,也能享有一句法的利益安樂。」

  「好奇特喔,世尊!用這麼善巧的三種田作譬喻解說。」
  「村長!讓我再打個比方:譬如有三個水瓶,第一個水瓶完好無缺,也沒有漏水裂縫,第二個水瓶外觀完好,但有漏水裂縫,第三個水瓶不僅有漏水裂縫,還有缺損,村長!你想人們會先使用哪個水瓶來裝水?」
  「瞿曇!當然是先用那個完好無缺,也不會漏水的水瓶了。」
  「然後呢?」
  「瞿曇!然後再用那個外觀無缺陷,但有裂縫的水瓶。」
  「如果兩個瓶子都已經裝滿了,還有剩餘的水,怎麼辦?」
  「那只好拿那個有缺損的破瓶子來裝了,或許還能短暫儲存,作小小的用途,也或許根本不使用它,將剩餘的水拿來洗碗盤。」
  「村長!那完好無缺,也沒有裂縫的水瓶,就像我比丘、比丘尼出家弟子們,那稍有裂縫的水瓶,就像我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弟子們,而那破損的瓶子,就像尼乾子之輩的外道異學。」

  佛陀輕易地就連舉兩個貼切的例子,論破了尼乾子自以為萬無一失的兩難論,聽得刀師村長大為恐怖,毛骨悚然,趕快頂禮佛足,懺悔說:
  「世尊!我是那麼地愚癡,不辨是非,竟然在世尊面前胡言妄語。」


按語

 佛陀普渡眾生了嗎?那也要看眾生是否有被渡的條件,這是相對的。佛陀當然會先在良田播種上用心,先選用完好不漏水的瓶子。


阿含經故事




大安法師:做不到的就全交給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做不到的就全交給阿彌陀佛

我們因無明的煩惱沒有斷,俱生我執堅固,會有什麼清凈啊!有什麼慈悲啊!有什麼無我啊!我們內心朋從爾思的大多還是貪嗔痴三毒煩惱,這些都是業啊!阿彌陀佛悲憫我們,不舍一切眾生,舊業新業一攬子解決,這個大航船啊!我們原來的呀!比如呀!業力四十由旬的大石頭,然後我們再加點新業五十里的大石頭放在這個航空母艦上,它照樣運輸過去呀!

但是並不意味著反正帶業可以往生,我現在就造作很多惡業吧。不能這樣啊!一個真心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凈業三福,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啊!

念佛行人盡最大努力消舊業,儘可能做更多的善業,但在起心斷惡修善業的過程當中,滲合著貪、瞋、痴的煩惱,這種雜毒之類是在所難免的,在這世間上做事,我們常會犯錯誤,能找一個不犯錯誤的人嗎?我們就是在錯誤當中成長的啊!

如果這個念佛法門搞得非常嚴格,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那我們都沒有辦法啦!所以這個一定要把它辨識清楚,我們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好好地凈化自己的心,然而確實煩惱重重啊!

我做不到的地方,那就全交給阿彌陀佛了,他老人家會憐憫我等,會有慈悲願力,一攬子給我們解決問題的啊!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速成佛,這凈土法門的異勝方便,圓妙妙法,吾人當深信不疑。




大安法師:【不要怕自己根機愚鈍淺陋】


大安法師:【不要怕自己根機愚鈍淺陋】

省庵大師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對這些正面來勸勉,不要怕自己愚鈍、不要怕自己根機淺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夠得到好處,就能達到目標。他用兩個比喻來說明:比如種樹,樹剛種的時候,那個根是很淺的,是吧?那你不能由於根淺,經不起狂風猛雨的摧殘,你就不種了。

你還是要種啊。根淺你要好好地呵護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紮得越來越深了。它紮得越來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夠接上,然後上面接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它慢慢地才能長出參天大樹,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是說種樹要有一個長久的過程,它才能根深葉茂,不是開始就能這樣的。

這就好比我們剛開始發心,可能各種功德都沒有,煩惱習氣也很重,甚至常常會退轉,但你要堅持它,鍥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鬆,慢慢地我們這顆菩提種子,就越紮越深、越紮越深了。

再加上我們的大悲水來澆灌,再加上佛的陽光雨露的滋潤,我們也就破土而出,以後也長成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菩提樹。這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為什麼要動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讓我們這一顆小小的種子,以後長成一顆覆蔭多少萬里的大樹,不覆蔭自己,而且覆蔭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比喻。

再比喻磨刀,你說你很鈍,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鈍的刀,你不能說這把刀既不能砍斷東西,又不能斷煩惱,我就不要它了。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鐵、有它的鋼在裡面,它就有鋒利在裡面。只不過是現在鈍,鈍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這鈍的刀就成了一把鋒利的刀。

到這把刀成了鋒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樣,開始我們般若智慧總是被凡夫的知見、習氣所掩蓋,起不了空性的作用。所以面對煩惱,面對執著,沒有辦法,一籌莫展。但以後我們常常訓練這種觀照:

自性空,無所有,如夢、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訓練這種觀照,訓練久了,對照五欲的境界,對照我執來的時候,這種空性的智慧就上來了,他就能夠破煩惱賊。所以就像磨一個鈍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所以這是對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眾生,在發心上的一種正面鼓勵,你要去發心。




佛學常見詞彙

【二種施】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貿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他人演說。

【二種愛】貪愛和信愛。貪愛是一種有染污的愛,如愛妻是;信愛是一種無染污的愛,如愛師長等是。

【二種病】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們身體上所發生的種種疾病;心病是人們心理上所發生的種種病態。

【二種三寶】自性三寶和別相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己的性上顯現出來,叫做“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有各別的形相,如佛有法報應三身的分別,,叫做“別相三寶”。自性三寶是體,別相三寶是用。

【二種心相】心內相和心外相。心內相是指心的本性,清淨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隨諸緣,而生種種的對境。

【二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們在三界內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薩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見二死條。

【二種回向】淨土門所立。
1、往相回向,即以自己所修之功德,回施一切眾生,願與一切眾生,同生極樂。
2、還相回向,即願生彼土之後,回入娑婆,普度眾生,共生極樂。




夢參老和尚:因果相續不斷


夢參老和尚:因果相續不斷

    佛教不講斷滅,說我們人死了!你死不了的,永遠死不了,這叫相續。你過去所做的善也好、惡也好,你所累積的財富,來生還可以繼續享受。有的做貿易一做就發財,有的一做就賠。為什麼?這就是我們佛教講的,過去的福報、過去的因。佛教是講相續不斷的,你今生所受的是前生所做的,你要問你未來如何,你今生做的,未來要受。說我們欠人家錢,你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還。下一輩子人家當主人,你給人家打工,還是要還。這就是佛所說的因果論。你前生的因今生受果,你不要抱怨,這叫因果循環。 

    有的人看起來一生很幸福,有的人一生波波折折,生活非常困難,坎坎坷坷。如果身體經常害病,不一定是現生的業。你前生所做的殺業重,今生就會經常害病。像愛吃海鮮,殺業就很重;你斷了畜生的生命,今生的壽命也不長。如果你沒殺過生,壽命一定長。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論。什麼因、結什麼果,你種桃子絕對不出結出梨來。雖說現在有的是嫁接,但是這需要科學手段,你沒有這個手段,就改變不了。 

    如果信佛了,就讓你改變了人生。這是可以改變的,把過去的業消了,就等於你今生還債了。但並不是說你信佛,就把業消了,信了以後你還要做。知道前面的念頭不對,馬上停下來,這樣的話,你遇到的事情就可以轉變。假使知道自己的思想不對頭,然後進行了改變,對我們佛教來說,這才算是有信心。 

    信佛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燒香拜佛就算是信佛了。要從心裡信才算。能夠知道自己前面錯了,然後進行改變,這算是信佛,入門了。就是覺得前念不對後念能改正,這叫有信心。 

    修這個信心得修多長時間呢?你看每一個出家人,他不是今生才發心的,而是多少生的。在我們出家道友之間有一些人智慧很大,一學就會,有一些人學十年、學二十年還學不成。為什麼?前生沒有這個因。我們有很多道友做貿易,有一些做貿易順順利利達到目標,達到什麼目的呢?發財。有一些人做生意一樣的做,你做就賠,人家做就賺。什麼原因?都不是現生的。





淨界法師:今生沒有往生  下輩子就更難往生了

智者大師,你看天台宗它念佛法門——多障眾生念佛觀,念佛它不一定用於往生,你看很多經典也講到念佛,它是當消災、破障用的。但是到了五濁惡世的時侯,那你就要考慮求生凈土的問題了,因為五濁惡世的問題,就是它環境的刺激使令我們善根退轉。

你想想看,你今生沒有往生,你今生善根修得不錯,但是你沒有往生,來生再來的時候,福報很大,你爸爸很放逸,你媽媽也很放逸,你姐姐在那邊看電視,你在中間拜八十八佛,可能嗎?你們家四個人,三個人磁場都釋放放逸的磁場,你——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可能!我看不可能!你要抗拒太多的負面的力量。

所以印光大師說,末法時代,就像是逆水中的魚。就是說,你走出來啊,你看到所有人都在放逸,你怎麼辦?你只好陪大家放逸,要不然你還有選擇嗎?你也做不到無住嘛,因為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熏習,你耳朵聽到也是熏習。這樣講了,你每天用功,剛好抵消掉人家給你的負面的能量,剛好保持原狀,就不錯嘍!那逆水中的魚,能夠不動,游得很辛苦,不動就不錯了。因為它所有的努力,剛好抗拒那個負面的力量。沒有一個人幫助你的,沒有人給你鼓勵的,都是說,哎呀!放輕鬆了,怎麼樣了……因為大環境,都是往放逸的方向走了,好的都已經到凈土去了,留下來都是比較差的了。

所以你要想想看,我們這樣講:你今生不能往生,你來生更難往生了!真的哩!諸位說:我這輩子拼不過去,怕啥?再來一次,不對!這觀念不對。你今生一天如果用功四個小時,你來生大概要八個小時,因為你要抵消負面的能量。它這個往生的車班是這樣:這一個車班來,坐一百個;下一個車班可能剩六十個;再一個車班剩三十個……所以你越晚往生你越難往生,你知道嗎?越難呢!

這個事情如果下定決心的話,你不要拖,真的!你今生如果這樣子都沒有往生,下一輩子更難往生了,更難了!因為它負面的力量加強了,在五濁惡世佛陀就預言了:世間上是往壞的方向走了。不是明天會更好,明天會更好這句話是騙人的咧!那是一種心中的期望,但是跟事實不符了,以後只有更糟糕。




淨界法師:留點福報臨終時用很重要


淨界法師:留點福報臨終時用很重要

我們一般的業都是保存到什麼時候才開始算賬?臨命終,就是無常到的時候,把你過去生、今生的業一起算,強者先牽。所以這時你一生就像做夢一樣,這個夢即將要結束了。當然夢境裡的東西都帶不去,但是,你在做夢的過程中所做的行為、業力保留下來了。

這個地方說出了兩件事情:第一個,萬般帶不去。就是人生是沒有結果的,如同做夢,沒有什麼結果。你在夢中不管做到什麼夢境,醒來時沒有結果。但是,你的過程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面對你的人生,這個業力會貫穿死亡,來生繼續受用。

尤其是淨土宗的人,臨終時,按照印光大師的規劃,你今生的福報要留四成,平常只能受用六成。有些人,他福報大,就死命地花福報,這人是愚癡。因為生命的轉變在臨終,臨終時把自己弄得很痛苦,你很難生起正念。所以平時你想買一百塊的東西,最好買六十塊就好,這樣沒有錯,就是你要留點資糧,到臨終時用。我們必須為臨終的正念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你不能把福報都享盡了。

我自己的觀察,老一代的,懺公師父那一代的,他們修十分的福報,我估計只花三分而已,他們留七分。到我們這一代,大概十分花五分,花一半。到年輕一代就很可怕了,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有些年輕人,他是死命地花福報,那臨終就非常不利了。因為壽命雖然在,但是福薄,福報享盡時就很糟糕了。福報享盡,那當然是罪業起現行,臨終時肯定插滿管子,罪業的相貌完全現出來了。

所以諸位!你如果有志於拼往生的話,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請你留點福報臨終時用,這很重要!善終,願我臨終無障礙。因為福報不一定能幫助你往生,但是它會創造一個讓你保持正念的好環境。就像我們平常一樣,如果在一個很安穩的環境,我們容易提起佛號;如果你身體病痛,牙齒又痛、肚子又痛,你佛號就提不起來了。臨終算總賬那是非常殘酷的,“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所以我們一定要為未來考慮,一定要把臨終時的福報規劃下去。




為什麼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容易?


為什麼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容易?

  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無量劫來所造罪業,更是無量無邊。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求生西方,仗佛力加被,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今幸遇淨土法門,當生信發願,求生西方,則不負佛恩。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當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來生。你今活了幾十年,不知經過多少回刀兵水旱饑饉疾疫等災。若未遇佛法,且複皈依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話,任自己的愚見,胡思亂想,想來生還做人。

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得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

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200頁 複智正居士之母書)




不信因果的危害是什麼?


不信因果的危害是什麼?

  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從而成為淑世善民。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皆為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

  吾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舍因果而言論,不過稍愈皮膚之病。若夫心病,則反令增長,決無能愈之理。彼唱高調者,謂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乃佛騙人之妄談。其人不但不知因果,亦全昧世間正理。

聖人窮理盡性,如來斷惑證真,皆不出因果之外。人果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矣。彼以意誠、心正、身修,為淑世善民,希聖希賢之據。

而極力破斥因果輪回,不知能令人誠意、正心、身修之權,唯因果輪回之事理。既無因果輪回,有幾肯從事於誠意、正心、身修乎?欲人皆誠意、正心、身修,先破斥令人不得不誠意、正心、身修,不敢不誠意、正心、身修之權,其誣往聖、誤來學之罪,罄竹難書矣!

彼猶自矜能崇正除邪,淑世善民,以致現出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等象,皆此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彼若夢見此禍,縱以粉身碎骨之刑,逼彼提倡破斥,亦有所不敢。況只求無關緊要之虛名,而又何敢為之乎。

甚矣,眾生之惡業深重,而感此學說,以重增其業,豈不大可憐哉。願一切同倫,同懷自利利人之心,勿存彼此門庭之見。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以馴至於明心見性,斷惑證真,及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由此一杯,直登如來之大願船,以誕登覺岸。又複傳傳相渡于盡未來際,庶可不虛此生此遇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685頁 杯度齋文集序)




廣欽老和尚:我沒聽過師父您出聲念佛,請問沒有口動出聲,究竟怎樣念佛呢?


廣欽老和尚:我沒聽過師父您出聲念佛,請問沒有口動出聲,究竟怎樣念佛呢?

某在家弟子問:

我沒聽過師父您出聲念佛,請問
沒有口動出聲,究竟怎樣念佛呢?

老和尚答:

念佛重在心念、專精,且晝夜不間斷、
不雜亂,但你們如果能口念、耳聽、
心想,就是下手功夫,慢慢自然就會
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
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必有成就。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念佛要念得「心佛兩忘」


大安法師:如何理解念佛要念得「心佛兩忘」

問:《印祖文鈔》里我似乎記得念佛要念得心佛不二、心佛兩忘。如何理解心佛兩忘的「忘」,還有「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建立信願之後,我們在念佛功夫上還是要努力,精進,要「取法於上」,要趨向於念佛的這種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現在講的這個心佛不二、心佛兩忘就是念佛三昧的境界,能念的心、所念的佛打成一片。

那麼怎麼去達到這個目標?就要用大勢至菩薩那個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句佛號先在事相上你把得牢,念念都不落空——念念都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先從不離開開始,然後才能夠念得熟了,千念萬念,念到最後一念,這個念頭脫落,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打成一片,成了一大光明藏,能念的心是子光,所念的佛號是母光,子母的光明融為一體,自己的這個虛妄的身心都消融了,正定正受現前,這就是三昧的境界。

那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念」是我們造作的一種功夫,那麼「無念」是我們的真如體性,剛才講無念的體性。那麼從一般的功夫上來說,我們的念是熏習阿賴耶識的一個種子,不斷地熏習,這叫真如熏無明,名號就是真如,念念熏我們無明的種,無明的阿賴耶識種熏習一個種子。

這個種子如果熏習到一定程度,它的功能力量就自動地會產生自動化,等你不有意去念的時候,這個佛號還能夠現前。所以,具有無念無為的心體,但你這個念佛的佛號又能孤明歷歷,這就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




大安法師:往生是什麼意思?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什麼?


大安法師:往生是什麼意思?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什麼?

往生,一般是指舍娑婆世界,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

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凈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凈土門之至要骨目也。

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觀無量壽經曰:「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往生最殊勝是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極樂凈土是比彌勒凈土更加易修的凈土,具足信、願、行即可往生,永脫六道輪迴之苦。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凈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

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

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及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往生的最終目標是令往生者成就佛果,永離諸苦。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不是我們本來該來的地方,我們由於生病的緣故,虛弱不堪業力,故流轉至此受苦。

佛為度眾生方才來此世界,雖然也會受到業力,但佛功德圓滿,不被業力轉,故稱如來。我們只有依教修行,爭取早日脫離這業力苦海,才算不虛度日月。往生法門便是以此為首要目標。

- 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什麼?-

往生的條件乃是信願持名。尤其是信願。往生就是要你有信心,願意去,其他的可以說無條件。不需要你修多少福報,需要給寺院多少錢供養,需要讀多少經典,需要打坐幾個小時,都沒有這些條件。更談不上要功夫成片,要清凈心,都沒有這些要求。

只要你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無量壽經里說,乃至十聲,一聲,再進一步說,乃至一念信心歡喜迴向都能往生。還有什麼條件?這些都是佛說的,大家儘管相信而已。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語)。

凈業行人往生西方凈土,全仗阿彌陀佛威神願力作為強緣,並不僅從一己功夫上論。西方凈土乃實報莊嚴土。

如從通途法門之修因證果來判,靠自力的功夫,不唯凡夫無能生彼,即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也去不了。然業力凡夫以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此為能感之機),阿彌陀佛即以果覺願力加持接引(此為所應之法)。

一念感通,彌陀的全體功德便顯現在念佛人的身心,令其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往生安養,速成佛果。是故信願持名乃凈業三資糧。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由行證所信滿所願。

有深信切願,其持名功行,自會如決江河,沛然莫御。念佛能達到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固是嘉事,能增上往生品位。念佛功淺,心未清凈,然具足信願,亦可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

是故不必過分執著念佛功夫的高低。念佛法門乃安樂法門,信心建立(信關透過甚難),深知自己已然蒙阿彌陀佛救度,作得生想,慶快平生。孜孜持名念佛,堅固落實信願。凈宗念佛大體即獲,無須尋枝摘葉,自尋困擾,令心不安。




大安法師: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祖師們都這麼修!


大安法師: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祖師們都這麼修!

中國大陸凈土宗的傳承是專一持名,不必再帶觀想。我們要有自信心,不要以為觀想好像更高級,我持名好像更低一點;持名最高級,持名最稱阿彌陀佛的本懷;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名號就是萬德洪名;所以無餘無欠哪!持名成佛都有餘裕,何況其他?對這一點,持名代表觀想。

在唐代有個大行禪師,他早年是修禪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擇一下法門,就在很多的經典當中隨便來拿,看抓到什麼經?他一抓就抓到《阿彌陀經》,就開始念《阿彌陀經》。他念《阿彌陀經》念了21天,就顯現境界了:顯現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靜,也很虔誠,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沒有跟別人說。他曾經有過三次見琉璃地的經歷,他沒有去做觀想,就是念《阿彌陀經》,就是念佛。第三次見的時候,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把他為什麼念《阿彌陀經》的原因,及見到琉璃地等寫出來,夾在《阿彌陀經》經本里,他走了,是後人在他往生之後看到的。

這就證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觀想念佛在裡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觀想佛,先從水觀,再轉為冰觀,冰再轉為琉璃,他沒有作這個程序,直接就見了琉璃地。《觀經》講琉璃地現前,決定往生;因為琉璃地是西方凈土真正的依報莊嚴。

所以這一點,我們對持名一法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要以為持名好像不夠,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薩在因地當中,建立以名號度眾生的法門。我們凈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懷非常如實地傳下來,而且是以身作則,這就是持名。

第三個傳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雖然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中國凈土宗祖師在這樣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門教下融合的一點,還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門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會由於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嚴守戒律。

慧遠大師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門的行人,一般比較洒脫一點,不一定注意到行為的威儀啊!細節,但慧遠大師不一樣;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脫,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為上真的是非常嚴謹。由於慧遠大師的因緣,十誦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遠大師的敦促請求下完成的。十誦律出來後,他就真修實幹,他過午不食那是非常嚴格的;到臨終的時候,他示現生病,有人請他喝點米湯,他不答應,因為過了中午;就說搞一點蜂蜜調水,給他吃;因為非是漿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準,讓律師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許?因為律藏卷很多啊!還沒有找出來,慧遠大師就往生了,說明慧遠大師對細節都是注重的。

善導大師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幾個細節,他的眼睛從來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單獨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說閑話;他單獨走,還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師的行為,我們自己都會慚愧的無地自容啊!我們走路可能還恰好相反,要幾個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與眾不同的、特立獨行的風範,這樣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師的德業。善導大師不睡眠,這也不是我們能夠學得到的;夜不倒單啊!永明延壽大師,他很注重梵網經菩薩戒,他有一個基本觀點:你要求上輩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國的戒律很松馳的時候,甚至戒壇都廢棄了很長時間。一般禪宗比較興旺的時候,比較洒脫一點,對戒律比較松馳。蓮池大師重新恢複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缽啊!從蓮池大師開始。然後對比丘戒、對菩薩戒、對沙彌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還有蕅益大師。蕅益大師他對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歲的時候主要是禪法,徑山坐禪,開悟。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深入律藏,三次閱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他看到禪宗的弊端,不在於所謂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沒有戒律之相;不在於教法很多,而根本就沒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來匡正那個時候的狂禪,空腹高心的狂禪。

蕅益大師就自己一邊學,一邊帶一批人學;但是從那個時候我們都能看到跟他一起學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隨眾十來個人,有時候六、七個人,最後剩下了二、三個人。蕅益大師後來就說:「庶幾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學戒律的就是二、三個,甚至二、三個人還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覺得戒律太難弘揚了。在五十歲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時說:「我早年有一個大的志向,就想恢復佛世的芳規,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為戒律講,無論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還在這個世間。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後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說現在我不再是那個志向了,我現在是念念求生凈土。現在講點法無非給眾生種一點圓頓的種子而已,不再像年輕時候,年輕時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眾生一網度盡的這個願望現在沒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以後再說了。可見戒律很難弘揚,但是蕅益大師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揚。對持戒和念佛的關係,蕅益大師是非常明確地表明: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師,說是自己行在梵網,志在西方;印光大師對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視,我們看到中國凈土宗祖師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目前有些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末法眾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於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這些觀點,本來原來還吃素,一聽這個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沒有關係,也照樣往生呢!這些都是很偏頗的。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壽命,是佛教的生命。我們作為佛弟子怎麼不持戒呢?我們的態度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萬一持不到,要生慚愧心、懺悔心,是這樣的態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為上總能做得到吧!先不談你的念頭嘛!念頭以後再說,你行為上先做到,必須要有這種態度,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中國凈土宗祖師對戒律重視的這個家風傳承下來。

釋迦牟尼佛在凈業三福裡面,第二福就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也要我們持戒。那就是進行一個精進剋期取證的念佛,《無量壽經》也特別提出一個前提:要齋戒清凈嘛!齋戒清凈,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現在我們為什麼晝夜念佛,包括十天百萬佛號,我們要受八關齋戒,這都不是我們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經典來說的;

經典要我們齋戒清凈嘛!我們要奉行八關齋戒,我們就受,是這樣的一個來源。所以不是說戒律就可以放任了,這一放任呢,我們種種的煩惱都現前,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信願,甚至影響到我們整個的佛教形象。包括昨天大家提問的,你去預測一些不相干的、災難性的東西,實際上戒律裡面是不許可的。如果你真正持戒,你就不會做這個事情;但你不持戒,你這樣做,顯異惑眾,你就破壞了佛教形象。人家政府怎麼看佛教?你們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這跟戒律是有有關係的。這是持戒問題。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