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什麼是善?五福臨門 福禍相依

什麼是善?五福臨門 福禍相依

中國人常講「五福臨門」,就是五種福報。第一福是「長壽」,壽命很重要,沒有壽命其他什麼都沒有。第二福是「富貴」,富是擁有財富,貴是你有很高的地位。第三福是「康寧」,康是健康,身體健

康,精神愉快;寧是安寧,這些都是人人希求的。我們看一個人雖然長壽,但沒有健康,好不好?那根本就是受罪!我們也看到很多病人,躺在那裡只剩一口氣,一躺就是二十年、三十年,那就是活受罪。所以健康也很重要! 

第四福是「好德」,一個人的內心非常好善、好德,這是你的福分。這一條其實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修因,好善好德是福德的因,其他的是福德的果。人如果不能斷惡修善,不知道積功累德,他

怎麼能得到好的果報?而他的晚年便很堪憂,還有他的後代子孫絕不可能帶有福分,因為他沒有做一個好的榜樣,所以好德是五福中最重要的。

當我們自己有福分,在看到別人有需要的時候,要懂得樂善好施。假如沒有好德之心,可能又會因為福分而造作罪業。古人常說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現在的人在哪一世?大多數在第二世,確

1實自有人類幾千年以來,福報從未如此之大。過去皇帝吃得好嗎?很不錯!我們現在相差皇帝很多嗎?你看上餐館吃飯,一餐飯多少錢?福氣跟皇帝可能也不會差太遠,皇帝也沒有坐過汽車,也沒有坐過飛機。現在人享這樣大的福,但禍福相倚,所以我們要懂得惜福。

▲好德在五福中最重要

我常跟父親講:「您的命好,我的命不好」。一般人都覺得自己命不好,別人命好,但是我們細心去觀察,我父親那一代因為困苦所迫而勞動,所以身體健壯,再者,由於困苦的原因,所以念念都會想著要

報答父母之恩,要孝養父母,要友愛兄弟、朋友,念念都是善心,所以中晚年生活就非常愜意與幸福,果報殊勝。我們這一代是從小嬌生慣養,身體都很瘦弱,因為養尊處優,很多做人做事的能力都沒掌

握,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福分都折盡了,到了中晚年我們就堪憂了。所以,我們身在福中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我們如果今生不能成就

自己的道德學問,那還要蹉跎到何時呢?我們從這裡也了解到,給予孩子最大的福分絕對不是金錢,而是德行的榜樣,德才是萬福之根基,有德者,其福才能綿延不斷。

司馬光先生曾經說過:「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中國文字真的很有智慧。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老祖宗的智慧與恩澤。很多文字,你只要一看,就能領會其中的道理,比如說「錢」字,兩把刀重疊在

一起就會爭奪起來。所以只要是聚財,家庭就可能不會和樂,天天想著要如何分;國與國之間假如看重財富,可能就會造成爭戰。

第五福是「善終」,就是好死。記得我小時候偶爾還聽到某位長者很安詳的睡著就走了,可是近些年能安詳走的卻很少了。現在很多人在醫院走得多,而且之前的急救也非常痛苦。過去人為什麼能這麼好

走?因為他沒有罣礙、沒有執著,而且常行善事。如果我們對善終沒有把握,現在就要為臨終做準備,每當躺下睡覺時,就當作要往生了,自然就會積極的去積德行善。時時念死,才會好死。因此我們想讓自己的人生能夠經營得好,就要有一顆好善好德之心,時時行善積德,自然五福臨門。




即此色身全屬幻妄

即此色身全屬幻妄

         ●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竊謂不知其由,雖痛何益。須知一切眾生,隨業流轉,受生六道。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由罪福因緣,而為升降。展轉輪迴,了無已時。如來憫之,示以由惑起業,由業感苦之因緣。以及常樂我淨,寂照圓融之本體。

令其了知由無明故,遂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屬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復五蘊皆空。既知蘊空,則真如法性實相妙理,徹底圓彰矣。又恐或有執情固結,未能解脫。俾捨報之後,用火焚化。庶可令未離著者,速得離著。已離著者,速證法身。兼使現前大眾,悟知此身,無有真實。

正下六三八頁普濟寺化身塔記




271、崔母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有何依據?

271、崔母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有何依據?


  崔母五六年來,日夕繫念。臨終不起愛戀,密默念佛,竪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數端,便是往生之相,況沒後全身已冷,頂門猶熱,及至入殮,面貌如生,征于經論,謂頂聖眼天生之說,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見載籍,畢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說兼通,解行相應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復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證據,而知其決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淨土法門,全仗佛力。

仗自力,非見思淨盡,無由出離生死。仗佛力,若信願真切,即可帶業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雖同,其難易安危,奚啻天淵懸殊也。《觀無量壽佛經》示三種淨業正因,一者孝養父

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願念佛,悉得往生,況崔母之將及全備者乎。

又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令念佛,或至十聲,或止數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況崔母五六年來,日夕繫念者乎。言證據者,臨終不起愛戀,密默念佛,竪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數端,便是往生之相,況沒後全身已冷,頂門猶熱,及至入殮,面貌如生,征于經論,謂頂聖眼天生之說,其往生又何疑焉。


(印光大師文鈔)




為什麼有時會突然閃現非常惡的念頭 ?

【為什麼有時會突然閃現非常惡的念頭?】

問:有時非常惡的念頭會突然閃現,這是為什麼?

大安法師答:
俗話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為什麼是自己呢?你看到自己今生這個樣子好像很單純,像個人模人樣的樣子,但是無量劫以來,我們在各個道、裡面都待過,每一個道、裡面的這種行為、業力,都在我們

的阿賴耶識裡有它的種子。我們阿賴耶識叫含藏識,就是把所有的業力的信息都含藏在那個地方。可能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短,所以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儲存的業力的種子,可能不好的種子佔多數。

這就是你忽然有一個非常惡的念頭,念頭的顯現就是你的那個潛伏的種子起現行,以念頭的形式呈現出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得要生慚愧心。你那個惡的念頭大,如果你能壓得住,還不會在你的身口七支
顯現出來。如果你的惡的念頭太強了,馬上會使你的身業跟著這個念

頭去造惡,或者讓你的口業跟著這個惡念來造惡。所以這就是比況為
突然會罵人。你突然會罵人,這個突然罵人的這個動力在什麼地方?就是你的業力的種子。所以我們的修行困難就在於,我們內心不是一塊白板,是一塊白板就好辦了。我們內心有太多的東西了,太多的煩惱了,太多的妄念了。

有時候你念念佛,還擋不住這些妄念,這些惡的念頭。我們是在非常多的妄想雜念紛飛的背景當中,來念這句佛號,有時候這句佛號的力量很弱,整個被這個妄念給他趕跑了。所以你說念佛容易,實際上念佛也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內心太複雜了。一定要使這個佛號的念頭日

益地增強它的力度,至少能夠佔一個主導地位 ,不至於讓你的那個惡念來占主導。所以當這個惡念現前,你也不要害怕,自己就是罪惡生死凡夫,有什麼害怕的啊?你現在要把惡念轉為善念,轉為淨念,由淨念最終轉為無念,就是要通過這句名號,這個名號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我空法空

我空法空 

         ● 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謂於五陰色受想行識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了無主宰之實我可得。

法空者,於五陰法,了知當體全空。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其義。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實相。由破無明,證實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實相者,法身理體,圓離生滅斷常空有等相,而為一切諸相之本,最為真實,故名實相。此之實相,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
不能得其受用。

正上九六頁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270、凡夫的狂妄、愚癡二病表現在哪裡?如何對治?



  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愚癡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

  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則狂妄,二則愚癡。狂妄者,謂我本是佛,何須念佛;心淨則土淨,何須求生淨土。此系執理而廢事。其弊至撥無因果,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此人必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

以善因而招惡果,誠可憐憫。愚癡者,謂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不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但以煩惱惑業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顯現。譬如大寶銅鏡,經劫蒙塵,智者知是寶鏡,愚人認做廢物。佛憫眾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愛惜眾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遠迷失,故令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庶可親證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災,及不失人身,猶如以無價之摩尼寶珠,換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癡可憐,不識好歹為最第一矣。

(印光大師文鈔)




吃蛋沒有關係?等到你去做雞的時候就知道有沒有關係了!

妙蓮老和尚說:「你們吃了那麼多動物的肉,那些眾生的冤魂,三不五時在你們的肚子裏抓一下,你就病了,這裏痛那裏痛啊!」

宣化上人說:「吃蛋沒有關係?等到你去做雞的時候就知道有沒有關係了!」

有一位師姐邀一位師兄進早餐店,師兄說裏面滿滿的都是雞,我不能進去!因為早餐店賣蛋餅、夾蛋三明治,用了很多蛋!

有一位師兄在某一次供佛齋僧大會中供養一位比丘尼,這一位比丘尼很慎重的向他說:「你不要再吃蛋了!」這一位師兄大感駭異,因為他確實常常吃蛋;這是供佛齋僧的感應!

蛋是眾生的胚胎,吃蛋的女眾子宮及卵巢會有病變,男眾的腹部會有病變,吃豬腳及雞腿的人腳不好,吃眾生甚麼部位,其相對應的部位就會出問題,一邊吃肉一邊超度的人請三復斯言,南無阿彌陀佛!

有人說現在市面上的蛋有些是沒有受精的,其實生蛋雞若未受精就沒甚麼產量,養雞戶為增加產量,以人工方式取公雞的精打入母雞產道,採取人工受精增加產量,所以絕大多數的蛋都是有胚胎的,有一位賴居士特意到超商買蛋回來孵,平均每十個蛋可以孵出七、八隻小雞,因此吃蛋就是吃雞,必遭到動物靈的報復,吃蛋的人身上有很多雞而不自知,誠可謂可憐憫者,南無阿彌陀佛!

國內聲譽卓著,素孚眾望,治好許多急重症病人,我最尊敬的一位師父如遇病人求助,一定會要求病人及其親友從今以後吃全素(蛋及含蛋食品亦不食),不要再傷害眾生,老實念佛,虔誠懺悔;病人若表示還是要吃眾生肉、蛋(認為這樣營養才夠),這一位師父會告訴病人:「麻煩你去找比較厲害的師父,你的病,我幫不上忙!」




蛋不可食

蛋不可食

         ● 雞卵吃素之人不可食,以有生機故。即無生機,亦不可食,以有毒質故也。有謂無雄雞之地,卵無生機,此地甚少。昔一人好食雞蛋,久則腹中餘毒,生許多雞卵及小雞。諸醫不識其病,張仲景令煮蒜食之,則吐出許多雞子,及已有毛並無毛之雞。令一生勿再食,食則無法可治。可知雞卵之禍大矣。

按福州吃素佛弟子,往往患乏滋補,藉口無胚之雞卵,不具生機,儘可食噉,相習成風,貽誤不鮮,幾等於破戒,故弟子特墾大師開示此文,宜廣為刊登,庶可警人。弟子羅智聲謹註。

三上二二一頁復羅智聲居士書二

         ● 雞卵之食否,聚訟已久。然明理之人,決不以食為是。好食者,巧為辯論,實則自彰其愚。何以故,有謂有雄之卵,有生不可食。無雄之卵,不會生雛可食。若如所說,則活物不可食,死物即可食,有是理乎。此種邪見,聰明人多會起,不知皆是為口腹而衒己智,致明理之人所憐憫也。

三上三四六頁復真淨居士書

         ● 當喫淨素,勿以口腹,為心性累。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無礙,然亦係取彼脂膏,補我身體,亦宜勿食。

續上八一頁復鮑衡士書




日本高中實驗 沒有蛋殼的雞蛋也能孵出小雞

日本高中實驗 沒有蛋殼的雞蛋也能孵出小雞

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

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
上淨下界法師

蕅益大師解釋《彌陀要解》,主要就講兩件事情而已:第一個,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就是阿彌陀佛因地怎麼來的;第二個,它怎麼就能夠讓你受用,就是怎麼轉他成自。

這是講兩件事:第一個,佛力;第二個,心力。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怎麼創造的?這很重要;第二個,它創造以後,它怎麼就能夠讓你受用呢。它是講兩件事。

我們先看第一件事: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從佛陀的本願功德來說,前面的住處,就是宮殿、樓閣、寶樹這些住處的莊嚴,或者是生處: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這些種種的莊嚴,都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發了廣大的四十八願,然後用長遠劫六度的修學,有願有行,這種稱性的功德所成就的。所以能夠「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極樂世界為什麼能夠讓我們受用?因為佛陀因地的時候,他把眾生考慮進去了。你看,十方三世佛都有淨土,但是你去不了。你聽過哪一個佛說:我的淨土,你往生的時候,我來帶你走?沒有。你看藥師佛,他臨終有來接引你嗎?沒有。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那就不簡單了,那你阿羅漢都去不了。

印光大師說,要是阿彌陀佛沒有發臨終接引願——十八願,那不要說凡夫,十萬億佛土,連目犍連尊者都去不了,那是法身菩薩才能去的。

所以,為什麼極樂世界能夠得到三世諸佛讚歎呢?因為它的普遍性,它攝受凡夫。你現在看哪一個淨土有攝受凡夫的?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我不障礙你。只有一尊佛陀是:你來的時候,我親自在你臨終時把你接走。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來自於它能夠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

當然,就這個地方來說,佛陀已經怎麼樣?作為一個佛陀,我們看這一段經文,他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無論誰,無論哪一個佛陀,再發願,也不過如此了。他能夠接引所有的眾生,乃至於五逆十惡,只要臨終能夠一念的迴光返照,都有希望。




持名最穩

持名最穩

         ● 念佛念字,萬萬不可加口。許多人皆作唸,則失義之至。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觀像觀想,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否則或致起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攝耳諦聽,最為穩當。任憑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無弊病。

三上五三五頁復唐瑞岩居士書一




【角落心香】躺著看經、唸咒,來生會變成一種動物 HD


【角落心香】躺著看經、唸咒,來生會變成一種動物 HD


永離眾苦

永離眾苦

         ●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褻瀆之罪,當先受之,墮落三途,經若干劫。其罪畢已,當承此善因,又復聞法修道,喫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

續上一○頁誡初發心學佛者書




269、欲生淨土為何不可存“但求不墮惡道即已”之念?



  此念不可萌于心,形于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于心,形于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

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八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

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者。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

至云莫謂研究起信,並可隨力堪任廣讀三藏十二部,此話與上智之人說,即為契理契機之良言,對中下人,即有氾濫無所指南之過咎。談何容易!試問汝與化三,是此根性否?

宗門教人,看一句無義味語,淨土教人,專持佛號者,以約則易于得力,博則難于得益故也。即教家雖曰講演非博不可,然亦須有專業,方為實修。

(印光大師文鈔)




一切修行皆在修心

【一切修行皆在修心】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
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居士回答道:「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賬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就像我們必須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
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牠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它也在修行嗎?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
反而成了一種執著。
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還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
、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
如果我們慈悲喜捨,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
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噁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
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
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的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與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當我們打開一念心性接受無量光、無量壽的時候,我們未來有兩種功德!

當我們打開一念心性接受無量光、無量壽的時候,我們未來有兩種功德!

上淨下界法師

當我們得到彌陀的攝受以後,有兩個好處。就是,當我們安住一念心性,然後帶動一句佛號,這個時候我們有兩個好處:

因為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是無量光義,他顯現出來是一種空間的無量,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神足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見阿彌陀佛,又同時能夠見十方諸佛;能夠自度,又能夠到他方世界普度一切。為什麼?

為什麼當我們打開一念心性的時候,我們憶念佛號的時候,得到名號功德的加持?為什麼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能夠空間無障礙呢?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本來就有無量光義。阿彌陀佛把這個空間的無障礙的功德已經修了很久了,他放在這個佛號,我們是得到他的加持的。

第二個加持力來自於壽命的無量。前面是空間,這個講時間的無障礙。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民能夠當下就是一生補處,因為他壽命太久了。你不管怎麼懈怠,你在這一期生命足夠你修到等覺菩薩,你決定到此生即得成佛,至少到等覺菩薩,而沒有經過死亡的階段。

所以,當我們打開一念心性接受無量光、無量壽的時候,我們未來有兩種功德:一個叫做無量光,一個叫無量壽。




魔外知見

魔外知見

         ● 答曲天翔問二十七則續下五0三頁     

          問,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然則與西方之淨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

    (七)答,有唯心淨土,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淨心,感生西方之淨土。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倘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況說此話者,皆是一班擔板漢脫空漢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後之事。



由己之淨心感佛接引

         ● 淨土既是唯心所造,當云唯心,不當又言淨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淨土,何得只是唯心,別無淨土之外境乎。唯心淨土者,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及至臨終,由己之淨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淨土。

(三編補97頁)




268、極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帶業往生嗎?

268、極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帶業往生嗎?

  佛視眾生,猶如一子,于善順者固能慈育,于惡逆者倍生憐愍。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


  又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


  畢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視眾生,猶如一子,于善順者固能慈育,于惡逆者倍生憐愍。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又復眾生心性,與佛無二,由迷背故,起惑造業,錮蔽本心,不能彰顯。倘能一念回光,直同雲開月現。性本不失,月屬固有,故得歷劫情塵,一念頓斷,喻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猗歟懿哉!何可得而思議也。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

(印光大師文鈔)




難得相應

難得相應

         ● 然世人念佛者多,證三昧者甚少甚少。良由未能通身放下一念單提。故致心與佛難得相應也。座下之放下既真切,決無不得之理。所說了生脫死,明心見性,及證道把柄在手等,須稍分別。若按通教理而修,雖明心見性,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明心見性是悟,不是證。今人能悟者尚少,況能證乎。

正上二八O頁法海法海大師書




不要錯失千載難逢的往生機緣

不要錯失千載難逢的往生機緣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不可測度、超情離見,具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

諸如,為什麼臨終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呢?

為什麼念佛過程當中會聞到異香呢?

乃至於念佛三昧中能夠見到西方三聖呢?

一九九九年的時候,我們曾在九華山打過一次精進佛七,二十四小時佛號不斷。有幾個女居士,作些做飯的後勤服務,幾個女眾在一起,所謂“三個女人一台戲”,相互矛盾生煩惱。其中有一個居士很虔誠,冬天的雪地,她跪在石板上,每常向佛禮拜幾小時。

有一天,她對於人際間的違緣產生了深刻的厭離心,便跪對阿彌陀佛像前,合掌祈禱,“這個世界太苦了,太沒有意思了,我真心願往生”,就在她真誠的祈禱時,她清晰地看到阿彌陀佛那只下垂的左手向她伸來,至誠感應,正是因為她這時的祈願往生的心非常的純真、懇切,阿彌陀佛的手就真的伸過來了。

然而眾生啊,關鍵時刻就過不了關,吾人平時念佛,回向發願往生。也許他(她)平時長祈往生,然而當要動真格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阿彌陀佛的手伸過來時,她凝視著,心裡轉念想:“我還有一件事情沒有完成,好像還要再等幾年去往生才好。”這個念頭一動,就見到阿彌陀佛的手漸漸地收回去了。阿彌陀佛慈悲啊,恆順眾生。你真心想往生,阿彌陀佛即時援手接引,你放不下,不想往生,阿彌陀佛也不勉強。

佛七結束後,這位女居士將此事給我們講述,最後她說,“原來我對阿彌陀佛,對念佛法門也是有一定的信心,但不是十足的信心。這次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當時阿彌陀佛伸手來的時候,那確實是看得清清楚楚。”

當這位居士表述自己對阿彌陀佛產生真實的信心的時候,我們向她祝賀,然而,也為她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往生機緣感到遺憾。當時只要她勇敢地伸出手,阿彌陀佛從生死深淵中拔救出一個苦難眾生,安置到西方淨土了。

可見,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的願心成就,實在不是口頭說說的事!

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我們通過閱讀經教,聞善知識講法,知道了一些淨宗的事理因果,也許還發心吃素念佛,然內心還是有或多或少的懷疑。

阿彌陀佛的難思光遍照法界,令蒙光照觸的眾生信解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於難信法生決定信。這就是難思光。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德者,才之帥也

德者,才之帥也

蔡禮旭老師:

  大家冷靜來看一看,一個人文章寫得很好,一個人的才藝很好,假如他傲慢的話,他的文章跟才藝會變成他的災殃,。所以我們得要了解到,“德者,才之帥也”。很多人的災禍都是因為才華橫溢,因為才華去壓迫別人、去得罪別人才遭殃。所以“德者”,所有你的能力、才華是為德行所領導,它是所有才能的統帥,你得把根本找到。現在德行忘記了,只重視孩子的才華,他什麼第一名就不可一世,連父母都瞧不起,到時候要教就很困難了。所以古人教育都抓根本,“德者本也,才之帥也”。大家看,這些都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他最後的結果會如何?我們看裴行儉的分析:一個讀書人首先要什麼?度量要大,氣量要大。“識”是什麼?見識、智慧,要看得遠。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要有仁愛的度量,還要有智慧。而後才是學習文藝。

  我們現在冷靜想一想,我們現在教孩子把什麼擺在前面?那個一顛倒,很多不好的現象就會產生。要不就是傲慢,要不變成什麼?考試的機器,不會跟人相處。他沒有德。可是有一個數字大家冷靜去觀察,清朝末年出去了一百多個留學生。出去的時候十二、三歲,都還很小,出去了一百多個,這一百多個回來,沒有一個不是那個領域的佼佼者、領頭者,沒有一個不是。這個有沒有給我們教育啟示?這一批人,為什麼一百多個出去沒有一個不是佼佼者?這個比例也太高了!百分之一百成為人才,為什麼?因為這一百多個人十幾歲之前,都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他有這個根。所以回來之後他都有忠孝的精神,哪有不全心全意學習,之後全心全意報效祖國的道理?所以這個都是歷史給我們人生的啟示。

  從歷史來看,我們看度量,誰的度量令我們佩服?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諸位朋友,學這樣的度量好不好?你們好像不大願意。本來要說好,說:“這樣我會不會吃虧?”學傳統文化首先要學吃虧,你不學吃虧,度量大不了。那變成計較就不好了,小鼻子、小眼睛就沒福報了,量大福才會大。其實人明理了,就不會擔心吃虧了。為什麼?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吃虧是福,擴寬自己的度量,不要跟人家計較。范仲淹這麼有度量,包容天下。你看他的家道九百年都不衰。我遇過好幾個范家的後代都很有成就。九百年了!不都是這個胸懷承傳給後代子孫?諸位朋友,你們現在孩子出去跟人家講話,會不會說“我們家的家道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你看這種胸懷。他所有范家的後代,從小就知道他九百年前祖宗的胸懷。這樣的孩子,那種人格特質絕對不一樣。

本文來源弟子規公益網
http://www.dizigui.cn/clsfx_180110C.asp
,歡迎轉載,感恩!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何愁不解經義乎哉



● 答幻修學人問三下九二一頁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

(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義乎哉。祈勉力。


(印光大師文鈔)




266、“我業重,恐怕不能往生”,這種想法對嗎?



  不對。往生西方,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縱生到至極尊貴之非非想天,天福一盡,仍復輪回六道。若具志誠懇切念佛,縱將墮阿鼻地獄,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無真信切願,無由感佛故也。


(印光大師文鈔)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來生為僧

來生為僧

         ● 淨土法門,注重在信願。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為僧,宏揚佛法,度脫眾生。此種心念,要丟得乾乾淨淨,若有一絲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不往生,縱一生二生不迷,決難永遠不迷。迷,則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業,為可懼耳。惡業既造,惡報自臨,求出三途,恐無其日。

續上97頁復吳慧詒羅慧澍書




念佛為辱

念佛為辱 

         ● 淨土法門,名為難信之法。前有講華嚴法師,罵學者發心念佛,為下劣種性。近聞一法師,亦講華嚴,聞其學者為彼善信講心經畢,又與彼念佛一次。其法師云,汝已做銀行經理,何得又去賣五香豆乎。窺其意,蓋以念佛為辱浼也大矣。光非好說是非,且祈汝死心塌地,做愚夫婦修持,庶不至以善因而招惡果,為可憐可憫也。

(三編補57頁)




265、為什麼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仗佛慈力,不計業力大小,唯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閣下既相信光,當依光所說,方有實益。否則雖有信心,但作種未來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輪回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于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于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

  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決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癒,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閣下若信此話得及,則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印光大師文鈔)




功德

【功德】

◎學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應該越能夠謙虛。也因為能夠謙虛,所以能懂得更多、學得更多,這就是有容啊!

◎什麼叫做落實?就是實實在在的!做人要實實在在,才是做人的本份;而且要規規矩矩的,要是不規矩,就會顛顛倒倒,顛倒即前後不分,就會有危險。

◎功德是什麼?我們真誠的去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得到我們的好處,那才是功德。

◎佈施出去的恩惠,不要每天惦記著它,這就叫做真功德。修道、辦道不在於有形,而在於一顆心。最重要的是我們用自己的心做出來的事,那才叫功德。

◎信,為道源功德母,這裡所指的「道源」即是自性之意。「功德母」的意思就是《六祖壇經》裡所說的「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所以,在我們得授明師一點之後,能明心以清淨之心所發生之無為,即是「功德」。

◎「內功」就是內心修持的功夫。我們懂不懂自己的心?對自己了解嗎?看到自己的脾氣毛病在哪裡了嗎?心不平,就會惹出一大堆事情。所以,「外功」首先就要打從自己心裡去了解,心甘情願去做才算功、才叫德。




情欲為障道根本

情欲為障道根本 

一日,目連尊者因弟子生病,於是上忉利天詢問神醫耆婆醫治的方法。當時正好遇到天人們入歡喜園,目連尊者只好先站在路旁,沒想到一行人經過時,都沒人回頭看尊者一眼。後來耆婆路過,雖然有回顧尊者,卻也只是舉手致意後就乘車而過。

  目連尊者心想:“神醫耆婆本是我的弟子,竟然也因耽著天樂而退失道心。”即以神通力將車子停下。

耆婆下車後頂禮目連尊者,尊者喝斥耆婆,提醒他不可為種種因緣而退失道心。耆婆回答:“我因過去是尊者的弟子,所以才向您舉手問訊,您有看到其他天人這樣做嗎?因為當天人實在太快樂了,貪著於此,不得自在。”於是目連尊者表明來意,問耆婆:“我有一弟子生病了,該如何醫治?”耆婆回答:“要以斷食為醫治的根本。”

  後來,目連尊者勸天帝釋提桓因說:“佛世難遇,何不多親近佛陀,習學正法?”釋提桓因為了讓尊者明白原因,於是派人喚一天子來,但連喚三次,天子皆藉故不來。

釋提桓因告訴尊者:“此天子只有一天女,只會一種伎樂,即因染欲情深,即使天帝敕令,也無法斬斷情欲前來。”後來這位天子因為沒有見到天女,前來覲見天帝,天帝問:“你為何遲遲不來見我?”天子只好據實回答。

  釋提桓因向尊者解釋:“此天子只有一天女、一種伎樂,就如此自娛而無法自拔,更何況天王有種種天宮、無數的天女,還有自然可得的天廚美味、百千伎樂。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但因染樂纏縛,不得自在,又能如何?”


典故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


-----------------------------------

持戒基礎打的深厚,定慧開發就相對容易。而持戒關鍵,不只有表相上、威儀上,更重要的是「抖擻煩惱」,以及對一切境界的「清明度」~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如同鏡子般。

當戒法愈加深入、持守愈加精嚴,六根觸境時,能夠讓自己「漏」~失念的範圍會越加縮限。生活中面對一個境界、接著一個境界...當中,漸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如何用心?逐漸地,從靜中修,到歷緣對境修,自然而然開發出本有的寂靜定心與觀照空慧。



西方四土

西方四土

         ●(以下論四土)凡聖同居,方便有餘二土,乃約帶業 往生之凡夫,與斷見思惑之小聖而立,不可約佛而論。若約佛論,非但西方四土,全體寂光。即此五濁惡世,三途惡道,自佛視之,何一不是寂光。故曰毘盧遮那,徧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徧一切處之常寂光土,唯滿證光明徧照之毘盧遮那法身者,親得受用耳。


餘皆分證。若十信以下至於凡夫,理則有而事則無耳。欲詳知者,當細研彌陀要解論四土文。而梵網玄義,亦復具明。(毘盧遮那、華言光明徧照、亦云徧一切處、乃一切諸佛究竟極果滿證清淨法身之通號、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亦然、若釋迦彌陀藥師阿閦等、乃化身佛之各別名號耳、盧舍那、華言淨滿、以其惑業淨盡、福慧圓滿、乃約智斷二德所感之果報而言、)又須知實報寂光,本屬一土。


約稱性所感之果,則云實報。約究竟所證之理,則云寂光。初往初入實報,分證寂光。妙覺乃云上上實報,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覺,二土皆屬分證。妙覺極果,則二土皆屬究竟耳。講者於實報則唯約分證。於寂光則唯約究竟。寂光無相,實報具足華藏世界海微塵數不可思議微妙莊嚴。譬如虛空,體非羣相,而一切諸相,由空發揮。

又如寶鏡,虛明洞徹,了無一物,而復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實報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作二土說。

正上八九頁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



  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

  問: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夢到西方,或面見彌陀,或聞異香,或見蓮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見到。乃念佛十年,並無瑞相發現,設臨終亦如此,豈非難到極樂?究竟可否聽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與佛合,不須致力于見境界。心與佛相應,有真信願,決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應,有境界現,或致著魔。


(印光大師文鈔)




263、念佛未能心中清淨,也能得往生嗎?

263、念佛未能心中清淨,也能得往生嗎?

  只要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


(印光大師文鈔)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