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164、信願行三者是什麼關係?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嗎?


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無信願。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有信無願不名真信。有願無信不名真願。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蓋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所以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篤哉斯論。不可不知。


(印光大師文鈔)





163、依哪八句話。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餘裕?


今謂只此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餘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誠。汝能始終守之以誠。則更無可言矣。談玄說妙。弄口頭。求神通。宜置之東洋大海外。方可親得實益耳。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
(印光大師文鈔)




【千萬不要向阿彌陀佛請假】


能念佛的人,都是善根深厚的。他能在這一生對淨土生信啟願,能在走路吃飯時念佛、能在入眠時心中默念佛號慢慢進入夢鄉,絕非偶然。若無宿世善因深厚,則對這一當生了生脫死的法門斷無啟信。

要知道每一聲佛號都不虛念,一聲佛號一聲光明,只是凡夫眾生業力障故,不能得見。當真肯念佛,此人必是第一功德、第一善、第一福德!別的不說,比起那些只知一路前行、無助的直抵死亡歸宿的眾生,淨土行人能夠等待阿彌陀佛的接引,不知要幸運多少!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對阿彌陀佛不肯啟信的眾生奔向沉淪苦海,阿彌陀佛的孩子走向光明,最終一生成佛!

要請假,我們往生淨土以後再請假,那時我們是倒駕慈航,是協助阿彌陀佛幫助眾生回家的,那時我們不是到六道沉淪來了,而是菩薩行了,不僅濁世過得來,淨土更回得去!而且能夠救助更多的眾生一起回去!
(大安法師)



印光大師云:念一句佛八識田中永久不滅



印光大師云:念一句佛八識田中永久不滅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頑而念一句,亦於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 。



念一句南無佛遇我得道

佛在世時,一老人欲投佛出家,五百聖眾,觀其八萬劫來,毫無善根,拒而不納。其人在祇園外號哭,佛令召來與之說法,即證道果。五百聖眾,莫明其妙,問佛。佛言,此人於無量劫前,因虎逼上樹,念一句南無佛,遇我得道。非汝等聲聞道眼所能見也。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亦有大功德。



念佛留心聽功德更大

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到好處去了。其父云,我不念佛,那有佛。其子曰,你佛多的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隨你要多少,拏多少,其子即死。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係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





162、為什麼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淨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必須要真為了生脫死。以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菩提心。修持之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必須要真為了生脫死。以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菩提心。以深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故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乃最簡便之要訣。 
    淨土法門。大綱在信願行三。修持之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須多說。依此力行。則自可親得其益矣。


                                                                   (印光大師文鈔)

161、往生淨土需要哪三資糧?


          具足信願行。即是淨土三資糧。同時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嗔癡。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更合佛意。臨終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生到極樂世界去。 


    念佛的人。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克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嗔癡。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更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

(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大師曰,天之所以成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

印光大師曰,天之所以成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

(凡夫執著,隨業升沉,故苦樂、順逆、禍福不一)

唯在當人,具通方眼(真實智慧),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

(真修行人,歷事鍊心,放下執著,以願力轉外境,則苦樂、順逆、禍福一如,皆是我磨鍊之地)

君子樂天知命,不怨天,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應當學。





【夢參老和尚開示】



無慚無愧障尸羅,學戒的人,第一個要有慚愧心。

戒律就像鏡子一樣,照到我們很多污點,如果我們內心無慚,對外無愧,滿不在乎,持戒就有障礙。

有慚有愧的人,他不違犯淨戒,如果犯戒了,心裡會很難過,想要懺悔清淨;就像衣服髒了,要把它洗乾淨一樣。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



【問】:記得看到一本淨土宗書籍有一首某祖師的淨土詩中有句:「念到心空佛也無」,照此說法,念佛要念到心中無佛,此豈非與「憶佛念佛」,「念念從心」,以及「心憶佛,口念佛,耳聽佛。」之意義相違了嗎?且照學人自己的經驗,如真的實行「念到心空佛也無」,那麼魔就要乘虛而入,無法抵抗,所以某祖師所說「念到心空佛也無」學人無法接受。未知某祖師所說「念到心空佛也無」,其真義何在?根據淨土宗哪一部經典?敬請長者詳為開示!(堯澤)

【答】:念佛之法有四:「持名」僅是其一。即以此而論之,先由淨念遣妄念,功夫熟時,淨念之相亦無,所謂無念而念,無念即常寂,而念即常照,此之謂「實相念佛」。乃次第漸進之功,非一蹴而成之事也。至「憶佛念佛」「念念從心」「心憶口念耳聽」等,皆說因地;「念到心空佛亦無」,是說果地,並不矛盾。此句「到」字「心」字,大須著眼。心作念頭講,到是得到,若一念俱無,尚何有佛?此「佛」字指念頭所念之「佛名」,念頭既無,真心真佛斯顯矣。小本理一心不亂,即此境界。倘仍懷疑,再舉一喻:「有念有佛無礙土,無念無佛常寂光」。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淨土類)

印光大師云:五殿閻羅



                         蕅益大師見聞錄,載湖北一生員,權理五殿閻羅王事。一夜至陰間,見一簿,載其妻盜殺鄰雞,連毛一斤十二兩,因折其簿角記之。醒問其妻,何得盜殺鄰雞。其妻不承任。曰,汝還瞞我,陰間簿上已載,汝盜殺鄰雞,連毛一斤十二兩。妻言,院中曬東西,雞來吃,以物擲之,即死,尚未動。令稱之,果一斤十二兩。令持雞,並一雞之價錢以還,為彼說其來歷,祈勿見怪。其夜入陰視簿,則折角仍舊,一字已無矣。汝以陰間刑罰為佛設,可謂辜負佛恩之尤者矣。

                        折福折壽

            僕婢多不知好歹,在大家人家做事,不知愛惜米穀什物,其折福折壽事,日不知有幾多次。近聞曹崧喬雲,一仙人附人體看病,一大家之老媽,稍似半身不遂,亦去求看。未至前,仙人云,汝勿來,汝遭殘主人米飯食物太多,不久當全身瘋癱而死。此話當與汝貞,昭娥二女子說,令其愛惜主人東西,培植自己福壽,亦可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遭踐柴米

            普陀法雨寺,光緒十幾年,一飯頭師,雖一二百人之飯,亦連湯幹。此人當了數年,所省柴火,日須一二擔,且多出飯,飯還養人。後一飯頭,每頓須撇幾桶湯,梢水桶滿,則倒之陰溝。庫房,客堂執事不過問。可知此飯頭,一年遭踐常住柴火米汁,其罪大矣。祈以此義,與一切人說,亦愛惜柴火五穀之一件大事也。

160、修淨業的要求是什麼?


  
           嚴持淨戒。發菩提心。具真信願。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


                                                                   (印光大師文鈔)

159、念佛決定往生的條件是什麼?


  
          信願行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三法具足。決定往生。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

     凡修念佛法門者。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普勸同人。求生極樂。果能如是。則萬修萬去。決不漏一矣。

              
                                                                   (印光大師文鈔)

印光大師云: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



                        由於不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事理,遂致任自己野蠻心,行弱肉強食,互相殘害之慘事。汝既皈依佛法,當以此事此理,由自行而漸及於他,俾一切內而眷屬,外而鄉黨鄰里與一切相識之人,同知此理,同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則殺業消而風俗淳厚,神人和而天下太平矣。諸惡莫作二句,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若能推致其極,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餘福慧果位乎哉。

                        瞞因昧果 假善人 佛門之賊
            
            每見學佛者亦有偽為,其實則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務,依舊是瞞因昧果,欺佛欺人。此種假善人,實為佛門之賊,當深以為戒。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動念,亦當以誠為事。果能真誠不欺,久而久之,必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則天地鬼神當常護佑,令其常得吉祥也。況佛菩薩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

                        錯因果事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聖人,烹凡煉聖之大冶洪爐。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則通宗通教之後,尚或有錯因果事。因果一錯,則墮落有分,超升無由矣。且勿謂此理淺近而忽之。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小,凡經中所說之大因果處,或領會不及。當以世間淺近者,為入勝之方便。如文昌陰騭文,太上感應篇等,(感應篇,上海中華書局有感應篇匯編, 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 文理俱佳,有二本。)俾熟讀而詳審以行之。則人人可以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不修實德

佛所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有謂因果為小乘,而不肯提倡者,是皆專事空談,不修實德者。如來成正覺,眾生墮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何得獨目之為小乘乎。

                        三世因果

            然一切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幹罪戾也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哀哉。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沒,親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縱情。縱畢生讀之,亦只學其詞章,不以希聖希賢為事,因茲當面錯過。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

                         心性二字

            世出世間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雖聖人猶有所不知。因果之事顯,縱愚夫亦可以略曉。

158、淨土法門(念佛法門)以什麼為宗?


  
           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印光大師文鈔)

157、往生以後有什麼勝緣資成道業?


  
          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游泳乎金地寶池。仗此勝緣。使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 

   若依念佛法門。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無論出家在家。士農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期斷而自斷。親炙乎彌陀聖眾。游泳乎金地寶池。仗此勝緣。資成道業。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


                                                                   (印光大師文鈔)

156、為什麼說佛法真利益多被愚人所得?


  
          老實頭顓蒙念佛。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淨土之妙。妙在於此。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淨土之妙。妙在於此。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倘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回不得出離。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嗚呼!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印光大師文鈔)

155、淨土法門的易行和利益體現在哪裡?


  
           專仗佛力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盡情空者。高超多多。可見淨土法門之殊勝。 


     須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一切法門。不到業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以唯仗自力故難。念佛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即可超凡入聖。以專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業盡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士農工商。在家出家。皆應修持。不唯不礙一切職業。而且能助一切職業得易成就。


                                                                    (印光大師文鈔)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154、此間發心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嗎?


  
           眾生願生西方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召感彌陀慈悲誓願攝受心。兩心相應。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花。 

     夫眾生之心。與阿彌陀佛之心。覿體相同。若以信願憶念相感。必致彌陀慈悲誓願攝受。故此間發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七寶池中。即生一朵蓮花。倘精進不退。則其華漸見廣大。待至其人臨終。佛與聖眾。即執此華。接引往生。宋荊王夫人。篤修淨業。姬妾使侍。無不率行。有一姬妾。無疾化去。夫人夜夢亡妾。殷勤致謝。又引其西行。見一寶池。其量廣大。中一大華。光明殊勝。妾曰。此夫人生處也。其中周圍所有之華。皆蒙夫人教。及輾轉相教以發心者。夫人醒已。悲喜交集。未幾。值誕生日。念佛立化。


                                                                   (印光大師文鈔)

153、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功德更大嗎?


        此事當從用工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 

        龍舒文。令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此事當從用工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何止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耶?

(印光大師文鈔)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楊定一博士 告訴你古人五千年來讓小孩子變聰明的好方法---讀經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


【問】:有人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們的佛教,但貴刊偏偏要弘揚念佛。這使我們初信的人,要發生懷疑了。請問念佛法門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麼實益?(王介一)

【答】: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譭謗。但此法門,為釋迦與六萬恒沙諸佛所共宣,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所弘揚,慧遠、善導、蓮池、印光諸祖所傳承,晉之劉遺民、雷次宗,唐之白樂天,宋之文彥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諸大名儒所遵修,若說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麼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揚念佛,也就是代表這些人說話。若這些人不足掛齒,本刊就不必說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麼益處,豈能片言道盡。


※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淨土類)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152、聽一聲佛號或念一聲佛號有多大功德?


  
           無心聽者有大功德。若留心聽。功德更大。至誠懇切常念。往生有份。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頑而念一句。亦於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佛在世時。一老人欲投佛出家。五百聖眾。觀其八萬劫來。毫無善根。拒而不納。其人在祇園外號哭。佛令召來與之說法。即證道果。五百聖眾。莫明其妙。問佛。佛言。此人於無量劫前。因虎逼上樹。念一句南無佛。遇我得道。非汝等聲聞道眼所能見也。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亦有大功德。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到好處去了。其父云。我不念佛。哪有佛。其子曰。你佛多得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隨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系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念經則無有重文。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留心聽。亦難清楚。況無心乎。可知念佛之功德殊勝。


                                                                   (印光大師文鈔)

151、三業未淨。念佛有沒有功德?

          

三業未淨。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淨。未淨亦有功德。切不可錯會。 



    則從此以後。當兢兢自守。凡有不好的念頭一起。即便生大慚愧。猶如裸露於稠人廣眾之中。慚愧欲死。如此久久。則壞念頭自然不起矣。意業一淨。身口亦隨之而淨。三業清淨。念佛名號。其功德便廣大莫名矣。然三業未淨。尤當志誠念佛。以求其清淨。切不可錯會。謂三業不淨。念佛無功德也。

(印光大師文鈔)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淨空法師法語



            明朝戚繼光是一位大將,他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有一次作夢,夢到一個陣亡士兵來求超度,求他念《金剛經》為他迴向,他答應了。第二天,他以很恭敬的心念一部《金剛經》,念到一半的時候,家裡傭人為他端了一杯茶,他沒有講話,用手搖搖告訴他「不用」,傭人就端回去了。那天晚上,夢到這個士兵來道謝,他說:「我只得了半部,因為你當中夾雜一個不用。」然後想到家人端茶,雖沒有說話,但念頭上有個「不用」。一部經裡,夾雜個「不用」,效果就減一半。到第二天,重新再念一部迴向給他。所以功夫最忌諱的是夾雜,一夾雜效果就沒有了。正因為如此,古人才說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因為愈簡單、愈短,不容易夾雜。真正做到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那就是功夫。

150、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


  
           以念佛。人皆能念故。 

     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以念佛。人皆能念故。念經。則雖有百僧。念者難得有五十人。有不識字者不念。有識字口齒鈍。其快如流不能隨。亦不念。有懶坯雖能念而不肯念。故成虛文者屬多半。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此極熟之六字佛號。彼若不塞耳。則此六字。歷歷明明由耳根以貫入八識田中。其人心中。固一句一句之南無阿彌陀佛。從始至終。常得顯現。雖不念。與念之功德亦差不多少。況一切來往之人。孰是塞耳不肯令聞之人。既不塞耳。則亦以此六字。由耳根以貫入八識田中矣。一句染神。永為道種之利益。唯念佛獨有。念經則無者。以文句各異。不熟者不知是何文。即熟者不攝心諦聽。亦難了了。光之愚誠。不僅為尊夫人計也。

                                                                   (印光大師文鈔)

149、為什麼要普勸一切有緣人共用念佛超勝利益?


  
           一句佛號無一人不能念。且利益超勝。念極超凡入聖。聞聲即種善根。故當普勸修持。 

     以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兩兩比較。故勝於念經多多矣。以念佛最極簡便。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曆耳根。即種善根。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


                                                                   (印光大師文鈔)

148、為什麼說佛法如錢。在人善用?念阿彌陀佛能滅定業嗎?


  
           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豈區區持此咒念此經。得此功德。不得其餘功德乎?善體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則縱說的多。汝仍是心無定見。有何益乎?


                                                                   (印光大師文鈔)

147、念佛能治好遺傳病嗎?



           當至誠懇切念佛及觀音聖號。當可即愈。而不復遺傳矣。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聖。況遺傳病有不即愈乎?

     遺傳之病。亦宿業所感。當至誠懇切念佛及觀音聖號。當可即愈。而不復遺傳矣。所言解脫之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今為汝取法名為宗信。以信願行三法。為淨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否則不名真信。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聖。況遺傳病有不即愈乎?


                                                                   (印光大師文鈔)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印光大師云:子有四因




            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


                        報恩者

            報恩者,謂父母于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而並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


                        報怨者

            報怨者,謂父母宿世于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小則忤逆親心,大則禍延親身。生無甘旨之養,死貽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掘墳夷墓,使天下後世,唾駡其人並及其親。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是也。


                        償債者

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財,為償債故,來為其子。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才得利而殞身。


                         討債者(一)

            討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財,為討債故,來為其子。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


                        討債者(二)

            接汝與明道師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爾夭逝,不勝慨歎。況汝教養多年,費若干精神錢財,心中能不感傷乎。雖然,切不可以自己一向熱心公益,皈依佛法,何以不蒙佛佑,而為怨尤。須知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惡業,無量無邊。或我欠人之債,或人欠我債,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以彼此有負欠故,致所生兒女種種不一。有還債者,有討債者,有報德者,有報怨者。汝今生雖居心事事甚

好,豈多劫多生,通通皆無罪業乎。故人當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發懺悔罪業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若能發懺悔心,不生怨尤,則所謂逆來順受,則後來之福,實難測度。


                         討債者(三)

            汝此子者,大約是討債而來,債已討足,故隨即去世。汝于債主已去,不生解脫業累之想,反生怨天尤佛之心,則成顛倒矣。民國八年,北通州王芝祥,字鐵珊,一子很聰明,很孝順。大子有神經病,鐵珊心中望此子承繼家聲。二十一二歲,已娶妻,生一女。一日,病重將死。鐵珊痛極。呼之曰,某某,汝既來為我兒子,為何此刻就要去。其子瞋目,作廣西口音曰,我哪是你兒子,我就是第十四個人。說畢,即死。先鐵珊在廣西作兵備道時,計殺降匪頭首十三人。先用極愛厚之法以安慰之,請其吃飯,尚請有大名之人作陪,每人犒洋二十四元。云,日間甚忙,來不及與汝詳談,到晚間來,當與汝等各安職務。此十三人,不知是要殺他,反拉其厚友同去,意欲以己之情面,求其亦派彼一好差事。至晚去,則進一門關一門,伏兵于華廳。其人既來,鐵珊抽佩刀砍,則伏兵同出殺之,得十四個屍首,亦不知是何姓名。豈知其人即為其子,徒用二十餘年教育之勞,至死反瞋目呵斥,不認鐵珊為父。


                        王鐵珊


            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眾,皆來逼惱,隨即驚醒。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人已困極,奄奄一息。其夫人勸令念佛,隨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癒,即長齋念佛。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印光大師云:報通三世



印光大師云:報通三世(一)
        
             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

                         報通三世(二)

            故經明三報。三報者,謂現報,生報,後報。現報,謂現生作善惡,現生受禍福,此世間凡夫所共知共見者也。生報,謂今生作善惡,來生受禍福,世間凡夫雖不知見,而大力鬼神天仙猶能知見。後報,今生作善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方受禍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見之。若至五六七八萬劫,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非如來五眼圓明者不能見也。

                        
                         報通三世(三)

            如來說經,報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報通三世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士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 .。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第三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如商周之王業,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無量無邊恒河沙劫,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

徹悟襌師語錄十種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后世)。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淨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

七、信願生即生(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眀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是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146、真信願持佛名號能否避免困苦?


  
           果能以真信願持佛名號。決定求生極樂世界。亦能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令過為困苦。然亦不可以念佛之故。妄欲得分外之好處。既有此心。致或反成不吉耳。 


     須各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庶可永出生死苦海。常享清淨安樂矣。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真信願持佛名號。決定求生極樂世界。自行如是。化他亦然。果能如是。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以真實修持。必蒙三寶加被。不令過為困苦故。然亦不可以念佛之故。妄欲得分外之好處。既有此心。致或反成不吉耳。世間禍福。相為倚伏。福能善享。則其福愈大。否則福未實得。禍已大臨。此種禍尚無禳解之餘地。以是因福而致之禍。其禍更為酷烈也。


                                                                   (印光大師文鈔)

145、為什麼說念佛法門是輔政化民的根本法輪?


  
           世人因不講盡誼盡分之道。福善禍淫之理。而釀至天災人禍。頻頻降作。若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遵行十善。以淨身口意三業。生信發願。念佛聖號。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也。由是言之。念佛一法。豈不是輔政化民之根本法輪乎? 


     現今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總因不講盡誼盡分之道。福善禍淫之理。至於六道輪回之事。念佛往生之法。更無從得聞。以心不注重于道德仁義。因果報應。縱聞亦不生信。以是之故。釀成大劫。天災人禍。頻頻降作。殺機彌漫。民不聊生。其有具憂世之心。欲為挽救者,咸皆提倡佛學。而修念佛法門。以此法。實為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如人習射。以地為的。發無不中。此法仗佛慈力。但肯依教修持。無一不成就者。是故各當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遵行十善。以淨身口意三業。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如是之人。生為聖賢之徒。沒登極樂之國。輾轉勸導。相觀而善。何難弭災息禍。修德膺福。敦本重倫。移風易俗。以迄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也。由是言之。念佛一法。豈非振興民力。輔弼政教。不據位而化民。不資刑而息惡之根本法輪乎?


                                                                   (印光大師文鈔)

【念佛可以解決煩惱嗎?】




居士:請問法師,念佛對解決當下的現實煩惱有什麼作用嗎?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終極關懷是解決生死問題,但它同時也關照當下現實的生命。念佛可以讓我們得到一種安心、一種清淨、一種快樂 。現在我們有很多煩惱都是因為心散亂,妄想雜念成片而無法降伏,所以我們經常會焦慮、失眠,甚至失去理智。

念佛有什麼好處呢?通過念佛可以達到一般所講的「萬法歸一」,以一念收攝萬念,澄濁為清。我們的念頭都是濁染的,但是這句佛號是清淨的。譬如一顆清水珠,投到一瓶渾水中,渾水就澄清了。佛號就如清水珠,投到眾生渾濁的心裡,眾生的念頭就趨向於像佛心那樣的清淨、有序、慈悲。這就是清淨法喜。

快樂有五欲的快樂,注意感官的;有精神上的快樂,禪定的;還有深層次的快樂——法喜,那是來自我們自性涅槃所顯現的輕安。淨土法門,在念佛的當下能得到一種快樂,它遠遠超過感官的享樂,也超過禪定的享樂,它是直接在無量光壽的實相理體當中產生的一種輕安,一種法喜。

禪是佛心,佛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就是實相的心。把心安在這佛號上,就等於安在實相上,安在無上深妙禪上。這個禪不是四禪八定的禪,也不是聲聞緣覺的禪,也不是權教菩薩的禪,它是大乘的無上深妙禪。

念佛三昧摸象記




念佛三昧摸象記

歲在丙午,予掩關于慈谿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手關傍。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于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


其為樂也,莫能喻焉。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餘年。于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祇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言之。


予曰,三昧境相,唯證方了。如人飲水,冷圓煖自知。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客固請不已。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


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迴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


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淨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


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罣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又問,人于日用,普應諸緣。何能觸目菩提,頭頭是道乎。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若了心體本空,何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心境一如,有何罣礙。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亙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雲臺寶網。咸宣性海,悉演真乘。豎窮三際,橫偏十方。


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場。心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離四句,絕百非,絕待圓融,何可得而思議也哉。上來所說,如盲摸象。雖未離象,恐非全象。筆以記之,以質諸親見之者。


(印光大師文鈔)





144、淨土法門對於世俗有什麼利益?


  
           世俗老幼男女。欲發展其事業。消滅其疾苦者。志心念佛。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 


     須知淨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水銀墮地。顆顆皆圓。不獨於格物致知。窮理盡性。覺世牖民。治國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農工商。欲發展其事業。老幼男女。欲消滅其疾苦者。無不隨感而應。遂心滿願。


                                                                  (印光大師文鈔)

143、念佛對於從事士農工商之職業者有什麼幫助?


  
           士農工商之職業者。常念佛號。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古之建大功。立大業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須知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已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士農工商之職業者。不但了無妨礙。且能啟發心靈。精於本業。以心不散亂。作事有主。如理亂絲。神凝則易。心躁則難。所以古之建大功。立大業。功勳遍四海。言行垂千秋者。皆由學佛得力而來也。


                                                                   (印光大師文鈔)

142、怎樣念佛才能對治不良習氣?


  
           清心寡欲。攝心念南無阿彌陀佛。綿綿密密。長時憶念。久而久之。宿業消滅。善根增長。種種惡習。當皆逐漸消滅矣。又若習氣深厚。尤當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以菩薩救苦心切也。 

      詳察閣下之病。由於一向好勝。故每每因氣受病。此其一。又以天性聰明。故帶聰明人習氣。致於女色。不加撙節。再加以忿怒之火。不時而起。譬如雙斧伐孤樹。已危險之極。又用同善社不良善之坐法。則又為病苦之助緣。以致種種現象。皆由之而生。今若肯依清心寡欲。攝心念佛之法行之。久而久之。宿業消滅。善根增長。一切失眠。鼻樑顫動等。當皆逐漸消滅矣。當先看《嘉言錄》中修持方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綿綿密密。長時憶念。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終日由佛不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若只偶爾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亦仍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則決不可得。凡事均以誠為本。修持可不用其誠。而欲得愈病滅苦之利益乎?又若習氣深厚。尤當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以菩薩救苦心切也。


                                                                   (印光大師文鈔)

141、反正在劫難逃。念佛還有益嗎?



          仗佛慈。或於小險中得蒙被佑。若夫大險禍來。不能獨不受劫而死。念佛人當承佛力生西方。縱不生西方。亦生善道。決不與不念佛之人同墮惡道也。 


    現在時局危險萬分。無論老幼男女。均當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以作預防。今之劫運。避無可避。防不勝防。唯仗佛慈。或於小險中得蒙被佑。若夫大險禍來。或致大家同歸於盡。雖念佛人不能獨不受劫而死。然死後之去處。各各不同。念佛人當承佛力生西方。縱不生西方。亦生善道。決不與不念佛之人同墮惡道也。此意不可不知。

(印光大師文鈔)




善用第六意識/淨界法師




善加利用第六意識好好學習經論,重新栽培一個美好的思考模式,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當然我們也有盲點,就是第六意識後面的根,就是第七意識——我愛執。


第七意識長久來都躲在第六意識的背後來控制第六意識,所以是「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所有第六意識的分別,都有第七意識的影子在裏面。你分別一動,就有我執法執的陰影在裏面。所以怎麼樣擺脫這個我愛執,就變成是重點了。


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整個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如果你有志於臨終的正念,你最好把今生的人事因緣慢慢的放下。因為你越攀緣外在的人事,你就容易去激發過去的生死業力,這對你臨終是極度的不利,你必須讓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所以為什麼萬緣放下就這樣子!


第二個你要好好利用你的第六意識,好好的做如理的思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第三個你要修習空正見跟願力,觀照力跟誓願力,好好的調伏引導第七意識。


因為第七意識你不去調伏它,它臨終會壞事的。所以你掌握了這三個重點,你就掌握唯識的整個綱要了。




修行從第六意識下手/淨界法師






在我們八識當中分成三類,第八識第七識跟前六識,異熟、思量、了境,你們猜猜看哪一個最重要?主導性最強是誰?


第六意識。


還有呢?


對!


第七意識最重要!


我說明一下,雖然第六意識管善惡,對不對,但第六意識有個問題,第六意識是生滅的,第六意識如果沒有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在一起,第六意識做不出很大的善惡,做不出來。


你看我們一天打很多妄想,我們百分之九十的妄想都沒有付諸行動,對不對?我們也曾經想要做壞事,但是你有去做壞事嗎?沒有,因為你沒那個膽量,那個膽量是誰?也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會給你膽量——思量。


所以凡是沒有帶執著的妄想,這個我們都不要太在乎,真正障礙往生的,都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個要注意喔,第七意識很可怕的,第七意識它夾在第八跟前六中間,它向內主導第八意識,它主導你的業力,第八意識是管業力的,向內主導第八識,向外主導你的思考模式,主導你的第六意識,這個是我們凡夫的執著。


這個執著有二說,當它是好的執著我們叫做堅持,願力,這是好的東西哦,我一定要去拜八十八佛,我每天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功課做完,這是不是執著?是!但是我們不給他叫執著,我們叫對佛法有堅持,其實這是第七意識了。


所以執著用到好的地方呢,叫做堅持,叫做發願,但是他起顛倒的時候,我們就叫執著了,這第七意識很重要了,第七意識是產生一種強大的業力,完全靠第七意識——恆審思量。


如果你有志要往生的話,你要注意第七意識,你不要去注意妄想,我們大部分的妄想,你一天打的妄想,百分之八九十的妄想對你往生都不產生障礙,因為他打完就忘,他沒有根,他只是一時的惡念。但是你讓惡念產生根你就要注意了,就是當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二個結合在一起,跟你的執著,我一定要怎麼樣的時候,這個惡念是有根的惡念,一定障礙往生!


很多人修行根本找不到重點,你還在對治妄想,其實妄想不障礙你往生,真正障礙往生的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


它有二個特點:數數現形,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第一個經常性的思想,你這個念頭經常打而且你打這個妄想的時候是深生好樂,內心堅固,不可動搖,這個念頭一定會影響你來生的生命。所以真正在影響我們的是第七意識的思量。當然問題在哪裡,第七意識他沒辦法改變,他是多生多劫養成的習慣,一種定格傾向。


但是第七意識有一個缺點,他沒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他必須要靠第六意識來調整他,所以我們修行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但是我們的目標呢是改變第七識!


我再講一次,我們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識的思惟觀照,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第七意識的執著,把它對不好的執著改成對好的執著,叫做發願。


所以我們整個八識大家很清楚了,我們分成三塊:第一個管的是業力,第八識什麼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惡,他只是保存業力釋放果報,第八識就管業力,管因果這一塊的;第二個管的是執著;第三個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三塊,這個很重要。




佛教的空間觀(三界二十八天)



佛教的空間觀(三界二十八天)

【十法界】

十法界:
佛、菩薩、辟之佛、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十法界中的佛法界,那是超出眾生之外,其餘的九法界--菩薩、辟之佛、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還在眾生之內,所以都叫眾生。

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

【四聖】

佛、菩薩、辟之佛、羅漢,已證解脫聖果,永離生死,不復往返六道,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

一、佛:

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二、菩薩

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自渡渡人,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三、辟支佛

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修十二因緣,沒有老師教導而自悟,自渡不渡人。

四、羅漢(聲聞)

羅漢(聲聞)修習四諦法(苦集滅道)而得證聖果,必有老師教導而悟道,自渡不渡人。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

一切眾生,沉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內,由其所造作之罪業不同,因而六道輪迴。六道有善惡之別,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屬於三惡道,亦稱三塗,即血塗、刀塗、火塗。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于遊樂,修羅道雖有天之福卻瞋心重,三惡道多苦難、多愚癡,故此五道皆難修行;惟有人道,苦樂參半,智慧較高,最適宜修道。

一、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謂十善,即[身]不造殺、盜、淫;[口]不言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行貪、瞋、癡。若修十善,又修四禪八定,將來所感的果報,即是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二、人

受持五戒,來世得生為人,六道中只有人才能修行。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受上品五戒,則大富大貴,若只持少分戒,雖得人身,卻感貧窮或六根不具的果報。由於每一個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有貧富、壽夭、智愚、美醜、高矮……等不同。

三、阿修羅

過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種種善事時,心存瞋恚、傲慢……等惡念,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遂感修羅的果報。

四、畜生

眾生因貪欲癡想心,是非不分,無智慧,飲酒過度,欠債等,造作下品十惡,而感畜生的果報。畜生道常為他所宰殺,或彼此弱肉強食,互相殘害,故又稱為「血塗」。

五、餓鬼

若慳貪不捨,不知佈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惡事,造諸惡業,則感餓鬼的果報。餓鬼道又有勝劣之別,有福者為神,無福者常在饑餓當中,經常受刀杖驅逼之苦,稱為「刀塗」。

六、地獄

六道當中,地獄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惡、謗法破戒,皆招感地獄果報在地獄當中,隨個人業力所感,苦報與壽命各不相同。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地獄道眾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稱為「火塗」。

【結論】

淨土:成佛中途站,可離開六道輪迴
(1)西方淨土:阿彌陀佛
(2)東方淨土:藥師佛
(3)彌勒小淨土:彌勒菩薩,下一尊佛

十法界不離吾人當前這一念心,悟者為聖,迷者為凡,所謂「三點似星相,橫勾似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每起一念,即落一道。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能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從善如流,依聖者之路,從因上努力,人生必定愈來愈光明,終而超凡入聖,果證菩提。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往生的條件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生與阿彌陀佛有緣,絕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執著,隨緣行善,老實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乘願再來度一切苦難眾生,我們早一天成就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就早一天得度,只有我們成就了,才能有能力幫助他們解脫,願一切眾生早日圓成佛道!

【三界】

三界指眾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間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羅,下至畜生、餓鬼、地獄等,因為此界為男女雜居,多諸染欲,因此稱為欲界。

二、色界

色界指遠離欲界的淫、食二欲,但是仍然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欲染,也沒有女形,眾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宮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為此界尚有色質,因此稱為色界。

三、無色界

無色界指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沒有物質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沒有任何物質之物,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心識,住在深妙的禪定之中,因此稱為無色界。

【二十八天】

天界有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禪十八天、無色界的四無色天。

欲界有六天:
(1)四天王天、(2)忉利天、(3)夜摩天、
(4)兜率天、(5)化樂天、(6)他化自在天

色界有共十八天:
<初禪三天>
(7)梵眾天、(8)梵輔天、(9)大梵天

<二禪三天>
(10)少光天、(11)無量光天、(12)光音天

<三禪三天>
(13)少淨天、(14)無量淨天、(15)徧淨天

<四禪九天>
(16)福生天、(17)福愛天、(18)廣果天、
(19)無想天、(20)無煩天、(21)無熱天、
(22)善現天、(23)善見天、(24)色究竟天

無色界有四天:
(25)空無邊處天、(26)識無邊處天、(27)無所有處天、(28)非想非非想處天

一、六欲天

六欲天,在身方面似乎離開了愛欲,但在心方面,還有少許愛念,尚未完全清淨,所以就叫做欲界眾生。欲界六天又分為地居天與空居天。

1.地居天:

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
地居天由於居於須彌山,因此名為地居,天神的男女淫事與人間無異。

楞嚴經對於淫欲果報,分析得十分詳細透徹,欲心重而兼犯禁戒,當然即墮阿鼻地獄,輕者逐漸高升。這六欲天亦因靜多動少,清心寡欲,欲心漸漸輕,生天層層高。要完全絕欲才能證無漏四禪天。淫欲為生死根本,不斷淫欲,想升天界猶不可能,況欲證無上菩提耶!所以想修三摩地,想出生死苦海,必須先過此關。

(1)四天王天:

有些世間人要修道,但又不知道怎樣求證常住真性,不生不滅法,又捨不得妻妾的恩愛。不過他遵守五戒,於邪淫方面,身既不犯,心亦不想。心不想就不會奔流縱逸,愛水澄清,心地自然光明,所以命終之後,就可以上生天界,和日月做鄰居,位於須彌山腰,這一類叫做四天王天,為帝釋外臣,保護忉利天的安全。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離人間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遠,身長七十五丈,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

(2)忉利天:

又名三十三天,在佛教的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須彌山頂,中間為善見城,天主為釋提桓因,四方各八天,共為三十三天。據《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所載,分別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頂天、善見城天、缽私地天、住俱吒天、雜殿天、住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樹園天、險岸天、住雜險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處天、住柔軟地天、雜莊嚴天、如意地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月行天、閻摩娑羅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住輪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焰輪天、清淨天等。

對於自己的正式妻子或丈夫,淫愛已十分微薄,情欲亦十分清淡。雖然於清淨獨居時,還未能完全清淨無欲念,這人命終後就能超日月之光明,生須彌山之頂,好地居天,和人間不接觸,這叫做忉利天,即三十三天,距離人間六百七十二萬里,身長一百五十丈,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

2.空居天:

包括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1)夜摩天(須焰摩天):

夜摩意思為時分,此天對於欲境知道節制有分。若在夫妻相會時,只是逢場作興,事過之後,毫無回憶懷念。於人世間,動少靜多。於獨居時,內心已得全清。這個人命終之後,就生在虛空之中,安住在一片光明雲中,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之處。這些人自身能放光明,互相照耀,故常在光明中,沒有黑暗,只以蓮花開合來分晝夜,這叫做須焰摩天。也就是空居天,因為離開須彌山,距離人間有一千二百八十萬里,身長二百廿五尺,壽命二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二百年。男女相愛,只是執手以示愛,而不行淫。

(2)兜率天(兜率陀天):

兜率意思為知足,對於欲境知道止足。若人時常都在清淨中,已完全無淫念,有時遇有應行之欲觸,還未能違拒,猶有順從之念。這等人命終之後,即上升最精微處,不和下界人天相接觸,乃至世界壞滅的時候,火、水、風三大災難不能波及,這一類叫做兜率天。這天分內外二院,外院有小摩尼殿,是凡夫天人所居,內院有大摩尼殿,是彌勒菩薩所住。彌勒菩薩常在內外兩院說法,教化眾生。該天距離人間有二千五百六十萬里,身長三百丈,壽命四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四百年,男女相愛,只是一笑。

三災是:火燒初禪天,水淹二禪天,風刮三禪天。要做天人就要少欲知足,但天人終非究竟處,天福享盡,還要墮落。如果天天談情說愛,那就往死路走!我們為何業障這樣重?就是因為情欲心重,如不覺悟,再跟情跑,不僅死路,還要趨向畜生地獄路上呢!

(3)化樂天(樂變化天):

樂於變化,欲心微薄。本來已完全沒有欲心,但為繼承家業,只得勉強從事。但於玉體橫陳時,味同嚼蠟,全無樂趣。這些人命終後,就生在樂變化天,距離人間有五千一百廿萬里,身長三百七十五丈,壽命八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所有一切五欲樂具,都能隨願變化滿足自己受用,男女相愛,只是熟視而已。

(4)他化自在天:

於五欲境界自在變化,欲心漸無。沒有世俗的男女心念,厭惡淫欲不淨,故雖有夫妻名分,但於行事時,不只索然無味,而且心在在焉,神游境外,了然超脫。這些人命終之後,就能超越一切化無化境,凡五欲樂具,不需要自己變化,都由其他天界所變現,而自己得以自在受用。這天界叫做他化自在天,距離人間有一萬萬零二百四十萬里,身長四百五十丈,壽命一萬六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男女相愛,只用眼一看便滿足。

二、色界天

生到色界的天人,純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色,全是男相,沒有女人。色界四禪天依禪定的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共有十八天。

1.初禪三天: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初禪以上已不食人間煙火,因此沒有鼻、舌二識,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識所生起的喜、樂二受,以及尋伺思惟的能力。

這三種天都稱作勝流,因其身勝、樂勝、能勝下界的各趣的眾生,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雖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但因持戒的定力,心中常能清淨,已不為欲界諸煩惱所搖動,這叫做初禪天。於九地中,是離生喜樂地,即離開欲界諸惡趣,而得清淨喜樂。但是因為仍有覺觀之火,故到劫盡時,仍不免為劫火所燒。

2.二禪三天: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二禪以上只有意識,沒有眼、耳、身三識以及尋伺思惟,因此只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這三天又勝於初禪,以初禪乍離欲苦,成恐復墮,故有憂愁掛慮,須時時提高覺觀,修持禪定。現在二禪已離欲漸遠,沒有恐懼心,亦無一切憂慮,雖不是依不生滅為本修因,而修正定,但於清淨梵行,已伏心中粗漏,叫做二禪。於九地中,叫定生喜樂地。雖然火災不能侵,但心有喜水,故仍難免要受水災。

3.三禪三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三禪天只有意識活動,與樂受、捨受相應。

此三天又勝二禪之流,初禪只是苦惱不逼,不得隨順。二禪憂慮不逼,五識已伏,只得隨順。至此三禪已得寂滅,六識已伏,不起現行作用,故得大隨順,身心安然,自在不動,受無量樂。雖非真得正修實證之三摩地,但清淨心中,已安樂無苦,歡喜畢具,於九地中屬第四離喜妙樂地。離開初、二禪之喜,而得三禪之妙樂,但出入息尚存,故劫壞時雖水災不能侵,但還難免風災。

4.四禪九天: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

此四勝流即福生、福愛、廣果和無想四天,世間一切苦樂境界不能動搖,三災不能侵害。但是他們初生之時,宮殿園林,隨之而生,死時宮殿園林隨之而滅,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以修習捨定時,認為是涅槃,希望能得到涅槃果位。一有所得心,就是有為法,故只得有為功用純熟,不加勉強而能任運不動,而不是真的不動地,故通名四禪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五種『阿那含天』即不還天,是三界聖人寄居之處。若不是修行淨土法門,則從這裏出離三界。此天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即與生俱來的貪瞋癡慢的微細思惑。這思惑於九地中,各有九品,合共八十一品。三果聖人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不起現行,習氣亦除,故說九品習氣俱時滅盡。因惑盡苦亡,故欲界已無卜居之處,三禪亦非遊樂之地。三禪以下的境界,又不是他們的眾同分地,同時他們所修乃是苦樂雙亡的捨禪,故只好在色界天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準備斷盡其餘七十二品思惑,求出三界,證阿羅漢果。

四禪天只有與捨受相應的意識活動。

三、無色天

無色界的有情,雖然沒有物質,但依定力相應而感得的業報有深淺不同,因此也分為四級。

這四空處天,前二天是窮境,後二天是窮心,欲令心境俱空,而不瞭解空的道理。凡夫不知人空,羅漢不知法空,其實心與境本來是空,豈待銷滅而後空?若從五不還天修習聖道,以窮空之定力,來斷盡三十六品思惑,便可證得人我空,成為阿羅漢超出三界。如果從此保守不再前進,還是不回心的鈍根陳羅漢。利根則能回心向大,少修二十萬大劫,即超三界而得成佛。如果從無想外道天,或從廣果凡夫天,而入非非想處天,來窮究空理,修習有漏禪定,不知回頭,迷於有漏之天,錯作無為之想,終至八萬劫滿,無可歸托便墮入輪迴,隨自己的業障,流轉六道中,所謂『饒他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1.空無邊處天:
指厭於色身繫縛,不得自在,欣求虛空無邊,由加行入空無邊處定為因,所得定地的果報。

2.識無邊處天:
指厭離空無邊處天,由識無邊之定所招感的果報。也就是思惟清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識之相,觀察照了無邊的識相,以先思惟無邊的識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第二無色定,稱為識無邊處。

3.無所有處天:
指厭患識無邊處,捨諸一切所有,寂然安住不動,到了加行成就時,不但所思惟的空沒有了,連觀無邊心識的能觀心也沒有,因此名無所有處天。

4.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天的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因此稱為非想;此天尚有細想,因此稱非非想。此天位於三界九地的頂上,因此又稱有頂天。

【天界的殊勝】

上面所說的六欲天、四禪天、以及四空天。除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所住以外,其餘各天,都是凡夫所修得的善業為因,得到善果的酬答,酬答盡了,依舊要墮落輪迴。

在十法界中,天道比鄰人道,兩者都是苦樂交集的地方,而且各有殊勝之處。根據經典所載,天人有以下幾點殊勝:

一、壽命長久

欲界六天中,四天王天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忉利天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夜摩天壽命二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二百年;兜率天壽命四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四百年;化樂天壽命八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他化自在天壽命一萬六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

色界天中,初禪的梵眾天壽半大劫,梵輔天天壽一大劫,大梵天天壽一大劫半;二禪天的少光天二大劫,無量光天四大劫,光音天八大劫;三禪天的少淨天十六大劫,無量淨天三十二大劫,遍淨天六十四大劫;四禪天的福生天一百廿五大劫,福愛天二百五十大劫,廣果天、無想天五百大劫,無煩天千大劫,無熱天二千大劫,善見天四千大劫,善現天八千大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大劫。

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二萬劫,識無邊處天四萬劫,無所有處天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大劫,約等於世間成住壞空八萬次。天人壽量之久,可見一斑。

二、身體高大

四天王身高半由旬(約人間十里);忉利天身長一由旬(約二十里);夜摩天身長二由旬(約四十里);兜率天身長四由旬(約八十里);化樂天身長八由旬(一百六十里);他化自在天十六由旬(三百二十里);色究竟天一萬六千由旬(二十二萬里)。月球距離地球平均只有二十二多萬里,色究竟天的人,手不必舉,便能摘下月亮,宇宙虛空之廣大無邊,及天人身體之高大,實非凡人智識所能想像。

三、衣食殊妙

天界眾生身體越高,穿的衣服越輕。如欲界四天王天衣長二十里,重半兩;忉利天衣長四十里,重六銖(一兩有四十八銖);夜摩天衣長八十里,重三銖;兜率天衣長一百六十里,重一銖半;化樂天衣長三百二十里,重一銖;他化自在天衣長六百四十里,重半銖。

色界的梵眾天穿衣與否,並沒有分別,隨著身形自然有光明勝妙的天衣披身。

其次說到飲食,欲界的眾生吃自然食、淨揣食,以衣被細滑為食、澡浴感受為食;色界有情以法喜為食,以禪悅為食;無色界有情則以意識為食。

四、禪定法樂

從色界乃至無色界的眾生,已經不再以世俗紛亂動蕩的欲樂為滿足,而能安住於甚深禪定之中的靜謐輕安。

天界雖然有許多殊勝妙樂,但是天人一旦福報享盡,難免五衰相現,依舊要墮落到六道輪迴受苦。

另外,天界仍屬三界之內,仍然難逃成住壞空的劫難,當世界壞滅時,還會產生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打三禪的三種苦難,如同世界末日來臨一般,即使無色界也逃避不了國土危脆、諸行無常的現象,所以生天固然有生天的福報,但是天界並不是一個最好、最究竟的地方。因此,學佛的人不應以求生天界為最終目標。所謂「三界如火宅」,如何出離三界,如何解脫生死,獲得究竟涅槃之樂,這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


                     (圓登法師)

印光大師云:張太太



印光大師云:張太太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喫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隨擁護。
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對,不能為害。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詎於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係一極信佛之張太太,喫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喫素,心極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

後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後,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殮。余聞悉之下,心中非常驚惶,至今疑盛不解。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說箇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勝感德之至。

                         轉重為輕

            接手書,知閣下於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一途麗道之報,市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但吾入既無他啗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麗報。
為善而得麗報,乃宿世之雇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啗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
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態。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

印光大師云:戒賢論師


印光大師云:戒賢論師

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

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瘉。至三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

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入,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


勿生怨恨


汝母何以病不見瘉,蓋以宿業所致,殆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於此時以了之乎。玄奘法師臨終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譯之經,或有錯謬。有菩薩安慰言,汝往劫罪報,悉於此小苦消之,勿懷疑也。當以此意安熨汝母,勸彼生歡喜心,勿生怨恨心,則決定可蒙佛加被,壽末盡而速瘉,壽已盡而往生耳。


宋理宗


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於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

嬭母抱之遊行,至挂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遂將其圖取下,嬭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於其子生日,斷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獨修會利殿。及年二十,寧宗崩,無子,遂令彼過繼,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屬慘死,使無常哭不止,見舍利圖則不哭,人誰知此子,乃此僧斷手慘死者之後身乎。此事載阿育王山志,光於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數十日,看之。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複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係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



吸煙之害處



吸煙之害處,足以封閉頂門之梵穴,於臨終時難以從此處上生三善道或脫離輪迴。

即使修『頗瓦』亦甚為困難,會因此穴封閉而救助失敗。修行人必須為他人及自身著想,不可吸煙。


夏紮法王《特別告誡吸煙人士》




九品蓮花圖解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