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廣欽老和尚開示:《 是對是錯,嘴裏不要亂說,肚子裏明白就好!》

廣欽老和尚開示:《 是對是錯,嘴裏不要亂說,肚子裏明白就好!》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裏不要亂說,肚子裏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別人的行爲好,我們心裏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爲不好,也不起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

 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麽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棱有角的,總是要寬懷大度,自身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爲了,與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

 我們不論到什麽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麽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的含義是什麼?為什麼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有三種義:

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
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

有三種義:

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
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
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

(印光大師文鈔)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夢參老和尚:光口裡念心裡不想,那極樂世界跟你門兒都沒有!世外家園。

夢參老和尚:光口裡念心裡不想,那極樂世界跟你門兒都沒有!世外家園。

問:如何得清凈心?

夢參老和尚答:這個問我清凈心。咱們就舉這個念佛例子吧!當你念佛的時候,當你正念“阿彌陀佛”,心裡全神貫注,憶佛,想佛。這個時候你的心只有一個佛,什麼外邊境界都斷絕了,清凈,只是這麼個時候。當你不念了,馬上就不清凈了,就想別處去了。光口裡念,心裡不想,那極樂世界跟你門兒都沒有、邊兒都沒有。你得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所以你修行不是全心全意的注重到它。像我們在家道友也有念經的,也有拜懺的,為什麼效果不大?因為你付出的不夠,心不能全心全意都在佛的境界。

我剛才說你憶佛念佛,不僅口裡念佛,還要心裡全是想佛,你試驗看看。你這樣憶念地做一個星期,你每天晚上做夢都夢見佛,你結合了,到你臨命終的時候,當然能生到極樂世界去。那就泛泛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裡在念佛,心裡想別的事,這類事很多。

信佛的道友很多,真正進入的道友很少。真正的,你這個進入佛門還得要經過多生累劫,去修吧!這生沒修成,來生;來生沒修成,再生,漸漸的進入。如果你一生成就,聞到了就自己實際去做,真正付出,才能有收入。泛泛的只能得什麼利益呢?生天、得福報、發財、陞官、家庭平安、孩子聽話、讀大學讀得很好,這個得的到。這個你一念佛、一學佛法就能得的到。至於談到了生死、證解脫,這個不容易了,這個你得修,不修得不到。





夢參老和尚開示:心本來是清凈的,是你後來給它增加負擔

夢參老和尚開示:

心本來是清凈的,是你後來給它增加負擔

要信你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是你後來給它增加負擔,犯了很多的錯誤,起惑造業受苦,一生一生的,越迷越深,越深越造。你可以消除這個果報,從你現在的善念開始,善念逐漸增加,善果逐漸生起,惡果逐漸消失。

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修行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懷疑。

例如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可他不信能往生,總感覺自己業障重。「我在生活里還有這麼多障礙,業障沒有消失,還能生極樂世界?」你這樣認識怎麼能生呢?生極樂世界是佛力加持,因為你念佛,心與佛相合。

古德叫我們老實念佛,老實就是一心,你要信心不疑,沒有信心,一切都談不上。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嚴重到你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成佛!





生死觀

生死觀 


有一位婆羅門教修士,熱心訪道,一路上聽得人家傳說:舍衛國的人多慈多孝,多明經達道,是別國人所不及的,於是便不遠千里,一路問路,走進了舍衛國國境。

在舍衛國,一處田野,看見父子二人在耕作田地。一時犁頭擊破了蛇穴,毒蛇憤怒地從破穴出口爬出,咬了農人的兒子一口,老農也不去營救,仍然耕地如故,一下子農夫的兒子就中毒死了。老農夫見兒子死了,也不傷痛,比一個路人還不如,修士很覺詫異,便問老農:「這人是誰家的孩子?」

老農說:「是我的親生兒。」
「既是你的親生兒,他死了為何不見你痛哭,倒還若無其事地耕地?」

老農說:「物有成毀之日,人也都有死的一天,善人得到善報,惡人就得到惡報,愁憂啼哭,甚至廢棄飲食,究竟對死者有何裨益呢?我家就住城東,您進城的時候,麻煩傳話給我的家人,說我兒已死,不須送兩人的午飯來了。」

修士覺得這人,兒子死在地上,既不痛哭,反想到吃飯,真是不慈已極。便向城東走來,到了農夫家,見了晨婦,便說:「你的愛子,不幸被毒蛇咬死了,他父親囑我傳個口信,說今日只送一人用的午飯去。咦!看你怎麼也沒有絲毫悲傷的模樣?」

農婦對修士做個譬喻勸解:「兒子,如過客,暫時來相見,來的時候固然不拒絕他,去的時候也無須悲戀,來和去兩無心,因為此中有時限,悲傷哀痛又何其愚癡?」

修士見這作母親的也無回轉心,就轉身對死者的妹妹說:「小姊姊,你的胞弟已經不幸死了,為何不見你流一滴淚?」

姊姊向修士進言:「兄弟和姊妹,投生在一家,譬如那樵夫入山砍得

柴來,暫用繩索綁住了,放在水邊,一旦勁風吹來,繩索鬆了,那木柴便逐流隨波,彼此再也難相看顧,悲傷又有何用呢?」

修士知這人也無回轉心,又對死者的新婚太太說:「你的丈夫死了,你頭上的一方青天崩了,為何不見你悲啼呢?」

婦人對修士說:「我們夫婦的相聚,原是因緣和合,緣盡了,便須分離,譬如林中的鳥兒,晚來共棲一枝,天明又南北東西各自飛了,人的壽緣都有定限,又何必疑惑呢?」

修士見這婦人也無回轉心,又轉身對他家的老奴說:「你的小主人沒有造化死了,你怎麼也不痛哭?」

老奴也曉喻修士:「主人就如同大牛,家奴就如小牛,奴從主人就食,就如同小犢依怙母牛,大牛遭了難,小牛就無計策,人壽本來無常,悲苦又有何益處呢?」

修士的一腔熱血,聽了這許多冷言冷語,正如頭上澆淋了幾盆冷水,一時之間,心神恍惚,頭昏目眩,幾乎不辨東西了,等定了一回神,才自言自語的說:「我慕名訪道,來到此國,豈知一進國境,未遇一個可意的人,卻碰到五個硬肚腸、無血性的人,真令人失望啊!」

於是又問路,走到祇垣精舍,到釋迦如來面前,訴說途中所遭遇的事,問這五人的主張,究竟對不對,要請如來金口,下一個判決。

如來讚歎說:「這五人皆是深明大義,樂天知命,曉得諸行無常,不論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都有這蛻化的一天,這斷非憂悲泣淚所能挽回,況且死了,並非真了,從無量劫來,流轉生死無有休息,四十九天之內,才死又生,而一期的餘福或餘殃,卻如影隨形,自作自受,業重的眾生,沈淪長劫,而修十善的人則招來人天的福報,只是福報盡了,仍然墮落,在生死海中,無處歇腳,這就是芸芸眾生相,啊!而要隨妄沈迷或是去縛去鎖,要緊都在心地,性海不起波,出苦自有分,像這五人,就做到這一點了。」

修士聽了這一番懇切分析,如夢乍醒。由此可知:吾人多生累劫的思想、觀念、習氣,若非借佛法,何能轉移,而轉移不了,又何能超脫?但此轉移工夫,一點一滴,實皆關卡,就如同活生生將此頭與身,作一百八十度?乃至三百六十度的轉換,就要在血淚苦痛中,護守一視一聽,一言一動,向那背塵合覺道上,不斷奮勵、不斷懺悔、不斷改過,並深心仰祈,分分秒秒在佛慈加被中,終得預生蓮池海會,此生其庶幾乎!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什麼叫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什麼叫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大安法師:《佛號是消業障之王》

大安法師:《佛號是消業障之王》

這個念佛,特別是閉關念佛,他首先直接地知道自己的念頭。

而且不僅知道當下的念頭哇,我們就是從生到死的所有的做的壞事啊,都現前了,都照面了。

原來我們做的一個壞事,或者無論是意識、不意識的,他都有一個想法把它隱藏起來的這種本能,所謂的隱私嘛,但是你在念佛當中都藏不起來,你最見不得人的事情都現前了,照得清清楚楚。


你才知道我們今生乃至多生多劫我們是什麽情況啊,這是在直面自己啊,你不能逃避的:這是你做的所有的行為,這是我們打的所有的念頭,都在阿賴耶識裏面儲存了檔案哪,這個檔案是永不消失的,這個檔案儲存在那裏面一定會結果的。所以我們今生的際遇、我們的命運,包括我們身體健康,都是阿賴耶識的念頭決定的。

那麽念佛直接就面對這個生命生存的念頭來照面,它當然就有消業障的巨大的功德。

我們常常聽那些念佛的人說,哎呀,他看到滿房間都是蛇:他只能自己看到蛇,別人看不到。他害怕自己被咬,他就想出關。

我們接下來都會鼓勵他:“你這是業障現前,你趕緊念佛,你出關幹嗎?

出關了你還是回避不了這個所有的毒蛇,這個毒蛇就是你心裏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的現前嘛,你得要趕緊念佛。”

他就慚愧心念佛,至心念佛,兩天以後沒有了——全房間的蛇都沒有了。

或者他在關房裏面念佛,忽然全身地燥熱,他身上出來一種非常難聞的味道,他也受不了。這時候他就反省,那種味道都好像是魚的味道,他真的想起來了,他原來十幾歲的時候曾經用那個毒藥毒了很多池塘的魚——毒死了,這個業障它也翻起來了,他至心念 啊念,味道消失了。

所以這個講消業障,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講:這個通途法門每個法門都有消業障的功能,或者有的法門、有的懺悔的方法可以消淫欲的罪業,有的可以消嗔恨的這個業力,有的可以消這個殺生的罪業,有的消這個嫉妒的罪業,但是對於誹謗大般若的罪業,這些方法都懺悔不了;唯有念佛三昧不僅能夠消前面所有的罪業,而且能夠消這個誹謗般若經典的罪業。

所以念佛消業障的這種功德很大,我們是在這個念佛的體會當中,非常明顯地體會出來。所以念佛三昧稱為一切三昧當中之王,叫寶王三昧。




大安法師:不要怕自己根機愚鈍淺陋

大安法師:不要怕自己根機愚鈍淺陋

省庵大師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對這些正面來勸勉,不要怕自己愚鈍、不要怕自己根機淺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夠得到好處,就能達到目標。

他用兩個比喻來說明:比如種樹,樹剛種的時候,那個根是很淺的,是吧?那你不能由於根淺,經不起狂風猛雨的摧殘,你就不種了。你還是要種啊。

根淺你要好好地呵護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紮得越來越深了。


它紮得越來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夠接上,然後上面接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它慢慢地才能長出參天大樹,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就是說種樹要有一個長久的過程,它才能根深葉茂,不是開始就能這樣的。這就好比我們剛開始發心,可能各種功德都沒有,煩惱習氣也很重,甚至常常會退轉,但你要堅持它,鍥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慢慢地我們這顆菩提種子,就越紮越深、越紮越深了。

再加上我們的大悲水來澆灌,再加上佛的陽光雨露的滋潤,我們也就破土而出,以後也長成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菩提樹。這都需要一個過程。

所以為什麽要動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讓我們這一顆小小的種子,以後長成一顆覆蔭多少萬裏的大樹,不覆蔭自己,而且覆蔭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比喻。

再比喻磨刀,你說你很鈍,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鈍的刀,你不能說這把刀既不能砍斷東西,又不能斷煩惱,我就不要它了。

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鐵、有它的鋼在裏面,它就有鋒利在裏面。只不過是現在鈍,鈍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這鈍的刀就成了一把鋒利的刀。

到這把刀成了鋒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樣,開始我們般若智慧總是被凡夫的知見、習氣所掩蓋,起不了空性的作用。

所以面對煩惱,面對執著,沒有辦法,一籌莫展。

但以後我們常常訓練這種觀照:自性空,無所有,如夢、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訓練這種觀照,訓練久了,對照五欲的境界,對照我執來的時候,這種空性的智慧就上來了,他就能夠破煩惱賊。

所以就像磨一個鈍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

所以這是對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眾生,在發心上的一種正面鼓勵,你要去發心。





徹悟禪師告訴你,心的力量有多大?

徹悟禪師告訴你,心的力量有多大? 

心能造業,心也能轉變業;業是由心造的,業也能隨心轉變。心不能轉變業,就被業縛住;業不隨心轉變,就能縛住心。

心為什麼能轉變業?因為心與道相契合,心與佛相契合,就能轉變業。業為什麼能縛住心?因為心依隨常情,任隨運勢擺布,就被業縛住了。


一切現前的境界,一切未來的果報,都只是業力所感應,只是心所變現。因為只是業力所感應,過去境界來報應,都有定數,因為業能縛住心;因為只是心所變現,過去境界來報應,都沒有定數,因為心能轉變業。

如果人正當在業能縛住心、過去境界來報應並有定數的時候,而忽然發起廣大的心,真修實行,心與佛相契合,心與道相契合,那麼心就能轉變業,過去的境界來報應,就定而不定了。再說心能轉變業,過去的境界來報應並沒有定數的時候,而大心忽然退失,實行有虧缺,那麼業就能縛住心,過去的境界來報應,就不定而定了。

那麼業是以往造下的,這也無可奈何,有幸的是發不發心,那機緣卻在我掌握中,造業轉業,不由別人掌控。比如我們現今就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或者觀想依報正報的莊嚴;或者持佛名號,念念相續不斷。觀想和念佛到極至,那麼心與佛相契合,合了又合,合到極至,那麼心就能轉變業。

而過去的娑婆境界,轉為極樂境界;胎獄(坐胎如坐牢)的果報,轉為蓮花胞胎,便是極樂蓮邦的自在人了。如果正在這時,那心或者偶然失掉覺照;或者忽然生出退悔,不與佛相契合,那麼業能縛住心,而過去的境界仍舊不變,果報依然,還是娑婆忍土的苦眾生啊。

然而我輩有志出離、求生凈土的人,能不惶恐而警醒、奮起而發心嗎?

《徹悟大師語錄》白話譯




淨戒法師:得位、得時、得中、得理要饒人

得位、得時、得中、得理要饒人

習氣

習氣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和弟子阿難,一同走到市場,經過賣魚小攤,腥味四溢,非常難受。阿難心裡感到很奇怪,世尊今天怎麼帶他到這種地方?這時佛陀卻叫阿難過去,用右手摸摸綑魚用的草繩。


他們繼續行走,當經過一家香燭店時,聞到一股芳香的氣味,世尊又叫阿難過去,用左手摸一摸包好的檀香。

他們又繼續行走一段長路;突然世尊叫阿難聞聞右手再聞聞左手,結果右手腥味難聞,左手芳香宜人,心想雙手只是觸及包紮用的草繩,兩種不同的味道卻久留不去!臉上顯得非常疑惑。

世尊說:這就是習染的原故,修行的人如果心心念念在求道上,氣味就顯得芳香清爽;如果離經叛道,追求名聞利養,氣味就顯得腥臭難堪了。




母造惡業墮餓鬼,供齋兩次方解脫

母造惡業墮餓鬼,供齋兩次方解脫

《百緣經》中有一則公案,優多羅降生後不久,父親不幸過世,他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過得比較富裕。由於他天生對佛法心生敬信,於是向母親請求出家。

母親堅決不同意,告訴他:「只要我活著一天,絕不允許你出家,等我死後,再隨你的意吧!」

優多羅被拒絕後,準備自殺.....母親非常害怕,只好軟言相勸:「你千萬別這麼做!不如這樣,從現在起,只要你想供養修行人,我就準備一切所需,隨你所願供養。」

優多羅聽了,才不堅持出家,但經常邀請沙門到家裏應供。

優多羅的母親,看到這麼多沙門在家中出出入入,覺得很厭煩,便辱駡他們:「你們這些人不事生產,成天靠在家信眾過活,看到你們就令人生氣!」

有一天,優多羅正好不在家,她就將準備好的食物全倒在地上,還攆走了前來應供的修行人。

優多羅回來後,母親騙他:「你剛才不在家時,我用上好的食物供養了好幾位修行人。」優多羅信以為真,非常高興。

過了不久,優多羅的母親去世了,死後因生前的惡業而墮為餓鬼。優多羅則按先前的心願出家修行,由於他非常精進用功,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

一次, 他在河邊的石窟裏禪坐,突然看見一相貌醜陋的餓鬼,痛苦地走到他面前,對他說 : 「我是你的母親,已變成餓鬼二十年了。」

優多羅說:「不可能!我母親生前樂善好施,供養了許多修行人,不可能墮入餓鬼道!」

餓鬼回答:「我雖佈施供養,但心卻慳惜不捨,甚至對沙門等修行人,無恭敬心,橫加辱駡,所以才遭此果報。你若能為我懺悔,廣設齋食供養佛及僧眾,我定能脫離餓鬼之身。」

優多羅聽後,非常悲憫母親,於是盡力為其供齋回向。

第一次齋會之後,母親轉生為「飛行餓鬼」;第二次才投生於「天界」。

可見,淪為餓鬼之後,得不到飲食的時間極為漫長,而且很難以解脫。





夢參老和尚:生死一念間

夢參老和尚:生死一念間




開松老和尚開示:修行不能間斷,像呼吸一樣,呼吸不能間斷,修行不能間斷。

開松老和尚開示:

修行不能間斷,像呼吸一樣,
呼吸不能間斷,修行不能間斷。

修行是什麼?
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修這個。

用什麼方法修?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這個,
無量法門,門門也是修這個。
從眼見色,根、塵相接這個地方來修。

凡夫從哪裡下手?
先修不執著,這是最外面的一層,不要執著。
不執著你就不受染汙。

如果是自性性德現前,那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虛雲老和尚開示:修行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

虛雲老和尚開示:修行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  

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何以如此呢?因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沉淪汩沒。

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沉溺。

所以宗教淨三家,及一切法門,都以戒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才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為錯路修行。三學圓明,才得上上戒品。




道證法師講述: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道證法師講述: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蕅益大師講了一句話很有道理,他說:好比是一支秤的兩頭,一頭如果放得比較重,另一頭就比較輕會翹起來。我們如果把這個世間的雜事秤得很重,當然阿彌陀佛那邊就會相對變輕翹起來。

如果把阿彌陀佛秤得很重,世間的雜事自然就輕了,這叫「如秤兩頭,低昂時等」,所以並不一定念佛的年資愈老愈好,因為人有時候會老油條,念久了反而不專心,甚至還感覺到自己是老修行了反而生起驕傲輕慢的心,不但沒有功夫去降伏本來的煩惱,又加重了驕傲的煩惱和面子的罣礙。





蓮池大師開示: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

蓮池大師開示: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

         這個我們容易懂,不難體會。世間不容易看破,可是你要看戲就比較容易了,人生也不過就是一場戲而已。當我們夢醒的時候,想一想夢中那個境界還能夠記得很清楚;人生也跟夢境一樣,確實不真實。

所以何必要為難自己?何必要造作惡業?佛在經上常常勸我們,這世間「萬般將不去」,沒有一樣能帶走的;「唯有業隨身」。你說這多可怕!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決定不造惡業;在這世間我們吃虧上當,還是歡歡喜喜,絕不在意。為什麼會不在意呢?因為曉得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所以心自自然然是平靜的,自自然然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就對了。淨宗這個法門,最極殊勝、無比殊勝的是,教我們抓到一個真實抓住阿彌陀佛,決定求生淨土。

這是其他宗派法門裏面沒有的;其他宗派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輪迴,一生得到圓滿成就,給諸位說: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何必要求生淨土呢?

在我們中國這將近兩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禪宗開悟了,教下大開圓解了,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那是徹底究竟覺悟的人。他知道什麼呢?他知道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這一個是真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這一生非常非常幸運遇到這個法門。






夢參老和尚:修行要天天堅持不斷

夢參老和尚:修行要天天堅持不斷





念佛時還有妄想能否往生?

念佛時還有妄想能否往生?

幽溪大師《彌陀略解圓中鈔》:

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乘大願船,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
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雖然念佛,但是“浩浩見思實未伏斷”,浩浩的見思惑不用說斷除,要想伏惑也不容易,很困難。

而臨終的時候我們眾生能心不顛倒,不是靠自力能主持的,而是全仗阿彌陀佛他力加持,“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本來以我們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有正念的,但是靠佛力加持,“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幽溪大師把這個道理說得非常明白。

這樣我們就知道,不要以為自己平時念佛沒有到一心不亂,沒有伏惑,所以就不能往生,這樣想就會障礙自己。而臨終的時候是依靠佛力加持“令心不亂”。

摘自仁禪法師《凈土或問講記》





大安法師:念佛人的目標定位要清楚

大安法師:念佛人的目標定位要清楚

  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每天繫念佛號這很好,但有妄想、雜念、煩惱的干擾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雜念, 沒有了妄想雜念,你就不是凡夫,是聖人了。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為聖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了。


  所以有煩惱是正常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發會脾氣,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念佛過程當中,你可能第一次發脾氣會火冒三丈,經過一段時間念佛,再發脾氣的時候可能火就不竄那麼高了,有一個過程。五濁惡世末法眾生,其根機也只能這樣。

  如果你總是希望通過念佛的方法來息滅貪、瞋、痴,那麼這個目標定位要調整。念佛要志在求往生,至於伏斷煩惱,要順應自然,不可強求。我們要念念想到業障深重,靠阿彌陀佛趕緊讓我們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是正確的目標。善導大師的水火二河白道喻告訴我們:我們走在這條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貪欲之水與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走在這狹小的白道上,度過生死急流,到達極樂彼岸。

  貪、瞋、痴等煩惱本質是虛妄的,是空的,我們不要理會它,要專注在這一句佛號上。那麼如何能專注在這句佛號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額頭上。我馬上就要死了,這時候你專注不專注?我須臾間就撒手人寰了,這個時候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但念無常,才能懇誠念佛求往生。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臨終生愛,作鼻中蟲

臨終生愛,作鼻中蟲

有一個很信佛的居士,持戒修道,精進不懈。有一個和尚已經放下萬緣,了脫生死,並具有神通,和他是很好的朋友。



  這時,居士得了病,醫藥無效。他妻子非常悲痛,對他說:“你我是夫婦,現在你一人受苦,如果有辦法,我願意替你分擔一部分病苦。如果你死了,我又依靠什麼?!兒子還小,更沒有依靠!”

  他聽後更加留戀難捨。但壽命已盡,不久病故,神識仍然回來,變化成一只蟲留在妻子鼻孔裡。他妻子放聲大哭,自己不能控制。這時和尚前來,會見他妻子,准備勸慰她,節制哀思。

  他妻子看見和尚來了,更加悲痛,訴說她丈夫已不幸病故的情況,這時蟲隨著鼻涕忽然掉在地上,他妻子正要用腳去踩,和尚對她說:“不要踩死它,是你丈夫變成這只蟲。”

  他妻子說:“師父,我丈夫平日誦經持戒,精進不懈,一般人都比不上。為什麼死後竟變成小蟲。”

  和尚說:“這錯在他產生留戀心,所以現在變成蟲。”和尚給蟲說經,並說:“你生前能夠精進,誦經持戒,福報本應生在天上,親見諸佛。但是,由於產生恩愛難捨的心,墮落為蟲身,應當慚愧忏悔!”

  蟲聽後領悟,自己忏悔,即時死去,便得生在天上。

  (錄自《居士物故為婦鼻蟲經》)

  ——《經律異相》





達賴喇嘛教你認識嗔恨

達賴喇嘛教你認識嗔恨

         憎恨所帶來的許多問題,包括我們的健康。持續的生氣會有血壓、失眠、厭食等這些症狀,即便是對你最親近的朋友都會產生負面情緒。因此憤怒對於全球、國際、家庭、個人都會帶來災難。有時候生氣會帶來強而有力的能量,但這種能量我通常稱之為盲目的能量。


即便透過嗔恨會帶來其他的附加能量,但這種能量基本上是盲目的。

因此無法確認,由這種能量所生之果是破壞性或非破壞性,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對抗這種情緒,如果某些人無理、不合法的佔你便宜,我們當然有權利去反抗,但必須是不帶瞋恨,這我們是可以做到的。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我們是可以做的,這種解決的途徑應該透過分析的觀修,而非嗔恨再去對抗,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對抗是較有效率的。這是塑造我們內心的一種方式,時間久了之後,你會更明白負面情緒是有害、無用的,是具有破壞性的。


一方面,你會歡喜由正面情緒所帶來的效應,再加上對負面情緒的全面觀,現在的你會更謹慎,從心深處與負面情緒保持距離。因此,負面情緒會自然減少,負面情緒不會像之前一樣出現的這麼頻繁,在此同時正面的情緒會增加。這才是轉變我們內心的方式,越多這方面的訓練,無論是解剖分析式的觀修或專注一境的止修都是讓我們的心更加敏銳,警覺心也會增加。對於日常的工作也會更有效率。




慧律法師【 真心 】

真心

廣欽老和尚:修行最先攝住心猿意馬

廣欽老和尚:修行最先攝住心猿意馬



  修行最先就是要攝住這個心猿意馬、隨心所欲的心,不讓它出去放逸,這很不容易,但我們要發願,為消這些無始來的習氣罪業,要提出勇氣,努力修苦行,難做的,要去做,別人不願做的,我們要去

做,發願自己要成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如此的信願行,業障才會消。業障消,則做任何事情都愉愉快快的,不覺其苦,雖住娑婆界,猶如西方境。


【收攝六根不外馳】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譭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

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清明節的故事

清明節的故事:

 馬上清明了,很多人可能要回家掃墓,但是清明節的來歷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春秋,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

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

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

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又發現一血書,上寫: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國的清明節對感恩,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

人,卻沒有對活著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明了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個

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感恩節,在中國就是清明節,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那些有益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真希望清明節對於我們,不僅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慧律法師【 真學佛 】

真學佛

廣欽老和尚開示:【把「我」看得很重,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會有煩惱】

廣欽老和尚開示:【把「我」看得很重,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會有煩惱】


     我們的耳朵像偵探,總是豎起來很注意聽 —— 聽看看有沒有在說我的壞話?眼睛也是在看有沒有對我不好的?這樣對我們修行不利。

父母生我們下來時懵懵懂懂,長大以後就惹塵埃,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煩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統統別人不好、自己好。若人家說你好,就高興;說你不好,就生氣、難過,這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則心不能安。

    若存我相,就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分別計較),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會有煩惱。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的故事 ─ 貧女乞齋 學習平等心(動畫)

李炳南居士全集:《往生極樂世界真實秘密的訣竅》

李炳南居士全集:《往生極樂世界真實秘密的訣竅》


這時代能夠好好修凈土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的。他是末法時代眾生的大慈舟航。修這個法門,要緊的就是要深信切願,好好地努力念佛。
  
講到努力念佛,有正功夫跟助功夫。正功夫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來說明:
  
第一個層次,我們念佛的時候必須時時心存恭敬,應當了知,如來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的;不但大殿佛像才看他是佛,其實一色一香,莫非是佛的妙色妙心。如此我們對所處的環境一一皆作佛觀,那麽我們的言行自然恭敬,不再懈怠。恭敬乃是為趨向無上菩提之秘訣。
  
第二層的功夫,既然我們念佛有時候靜坐下來,就應當放下萬緣,將平日的雜事、妄念掃除。然後攝心一處,系於一句的萬德洪名。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之聖號。就好比湍流的船舫,栓於樁上,自然能免除流失的災難。
  
第三層功夫,正持名的時候,必須將此六字洪名,或者四字,從心想起,由口念出,依耳攝入。就好比三輪來回轉動。務必心要想得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清楚楚。如此自念自聽,字字靠緊,其中勿使打失一句。
  
第四層的功夫,我們念佛的時候,無論口誦、意持,應當使令完全沒有雜音,單純佛號之音。而因為阿彌陀佛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佛的光明也是周遍一切處,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由我出心聲,心聲入於佛的光明,佛的光明入於心聲。所謂的心聲就是能念佛的心發出所念佛號的聲音。如此心聲佛光就交融一片,那麽我就是彌陀,彌陀就是我。這個我就是我們能念佛的真心,當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能念佛的真心。
  
能夠依照上頭所說精進的修去,層層的拶入,使令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我們最熟處,也就是我們凡夫眾生,貪染五欲六塵的心是最純熟的,要逐漸把它轉變成為生疏的;生疏的佛號,我們要轉變得非常純熟的,那麽等到我們修到第四個層次,就是一心不亂功成的日子。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戒神離去

戒神離去  

    佛在《灌頂經》說:「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於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人能持守五戒,有二十五位善神衛護,災消福至。若犯了戒,則戒神離去。

    北宋善卿禪師,撰《祖庭事苑》。他說,我曾經讀過贊寧法師編撰的《宋高僧傳》,書中記載:前蜀王氏乾德初年,有一個陳姓小軍官,娶中書令高駢的孫女。高中令持不殺戒二十幾年,後來在蜀為兒子娶媳

婦,依當地禮節須屠宰牲畜,高中令本來不想要這樣。親戚們說:「你自己持戒,但是行禮酒席時,將用甚麼來娛樂賓客呢?」就在遲疑不決的時候,廚房裡已經宰割了許多牲物。

    過了不到十天,高中令得了很奇怪的病,口裡儘是講一些恐懼不安的話,後來第三天晚上甦醒過來,述說這幾天到陰間的事。

    剛開始被黑衣使者追蹤奪取魂魄,又進入岐府城隍廟,廟神戴著高大的帽子,穿著寬大袖子的衣服,和金甲武士對坐。使者帶領高中令去見廟神,武士說話多而雜亂,譴責高中令破戒。不斷憤怒地責罵:

「我是守護你的戒神,為了你二十年來,沒有空好好地吃頓飯,不能安安穩穩地睡飽覺,整天操勞忙碌。那裡會預期到你忽然起了殺心,一下子戒律節操都毀了。你的命雖然保住了,罪過卻也頗深,必須把你送到陰間的官府,懲罰你故意違犯。」   出自(宋高僧傳)




對佛經不恭敬,永遠都不會開悟!天祥菩提精舍。

居士基本守則

二、恭敬三寶、護持三寶

佛書要恭敬整齊地放置

各位皈依三寶後,對佛法僧時刻存著恭敬心。因為「一切唯心造」,若心常恭敬三寶,久之自然與三寶合而為一,而成為佛寶、法寶、僧寶。皈依後,遇到佛像均要恭敬禮拜。佛書均要放在世俗書上及尊重的地

方。佛經最好恭敬整齊地放,不可放在樓梯邊人走路的地方,要放在乾淨的地方。時刻尊重佛法僧戒,切不可存輕慢之心。

看經書時應該把書放到桌子上;要是放到腿上,第一不恭敬,不恭敬佛經,這就是不恭敬三寶。第二,經典放到桌子上看,低著看不要緊;如果放到腿上,低著頭很難看的。不但容易睡覺,對法也不恭敬。以前因為沒有這麼多桌子,沒有辦法了;現在有桌子,要是照著經本看,就須把經本放到桌子上。

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我們要注意,凡是佛的經典,一定要恭敬。《金剛經》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經典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有佛,經典就是佛的法身所在之處。我們要恭恭敬敬,將放置經典的地方整理得乾乾淨

淨,不要有一種污穢的行為。佛經一定要放在其他經典的上邊,或普通書籍的上邊,否則就是不恭敬。並且一定要把佛的經典放到頭這一邊,不要放到腳那一邊;放到腳那一邊,這也是不恭敬。尤其我們睡覺的

床,是一個最不幹凈的地方,所以經典切記不要往床上放。凡是佛經,或其他佛書,我們都要恭恭敬敬。恭敬經典,應像恭敬佛那麼恭敬;如果不恭敬經典,也就是不恭敬佛,也就是毀謗三寶。

對佛經不恭敬,永遠都不會開悟

你對佛的經典不恭敬,那你永遠都不會開悟的,永遠都不會有所得的。為什麼?你對佛經典不恭敬,你對佛也是不恭敬。人為什麼要恭敬三寶,見到僧人要叩頭呢?這是佛當初留下的制度,任何人也不可以隨便說:「我要改佛的制度。」你是不是佛?不是佛,你有什麼資格來改佛的制度!

那麼我們每一部經都要恭敬,都要保護。恭敬對待這個經,不要放到不恭敬的地方。譬如你到廁所也帶著一本經,到廁所去念,大小便完了把經放到地上,這是最不恭敬,最不可以的!你就再用功,也不可以把經拿到廁所去,到那個地方去看經、讀經、背經,那真是「背經」——違背經典。

無論哪一部經,你必須要常常把它保護得很完整,不要把這一部經拿出一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令它不在一起。經也有經的眷屬,經也有經的完整,從「如是我聞」到最後「皆大歡喜,作禮而去」,這都是一部的,一卷也不可以缺的。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