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問:請問法師,「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問:請問法師,「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關於這個問題,原來在八十年代有些人曾有個觀點,認為凈土法門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帶業不能往生。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凈土法門的勝異方便就在於「帶業往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無量劫以來,由貪瞋痴,鼓動身口意,造作的惡業無量無邊。如果這個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都容納不了,我們又怎麼能夠消得了呢?

如果說念佛法門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那就談不上是慈悲至極的法門了。這個易行道,也就成了難行道了。

生死的苦海那麼漫長無邊際,如果要消盡業障才能往生就等於要我們自己游過去了;自己游過去,那麼就不是乘阿彌陀佛大願船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凈土法門一定是能夠帶業往生。

但緊接著又有人說,「帶業往生是可以,然而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這句話好像聽過去有道理,實際上完全不正確

何以故呢?因為我們只是凡夫眾生,即便信了佛,即便念佛,可我們還是在造業,舉心動念都是業啊。我們一天到晚所有的念頭,都是業啊,念念都能成形,念念都在輪轉啊。

試問我們一天有多少時間是把念頭放在佛號上?多少時間放在五欲六塵的貪瞋痴慢疑上?每天的心理不是都在造業嗎?念頭上的業甚至還直接表現在行為當中,所以怎麼能說一個人信佛之後能不造新業呢?肯定是有新業的。

但是阿彌陀佛慈悲就慈悲在這裡,凈土法門殊勝就殊勝在這裡:在這個造新業的過程當中,如果我們還能夠對阿彌陀佛產生深信切願,還能夠在無邊的煩惱裡面有持名念佛這條白道,就能決定往生!這是從理體的本質上來說的。

但是從事相上我們不能說「既然能帶新業往生,我就放心大膽地去造業」,那樣是不可以的!

我們念佛行人一定要在行為當中努力做到凈業三福,要盡量跟阿彌陀佛的身口意三業趨近,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持戒。

當然末法凡夫眾生的煩惱習氣很重,持戒未必能持得清凈,但是態度上一定要朝這方面努力去做。

這樣我們也不要擔心所謂的舊業新業,一切新業舊業,自性本空。我們能念的心懇切,所念的名號真實,兩個真實加在一起,就好像飛機到雲層上面去了,就是另外一個境界。所以不要擔心這些問題,信願持名是關鍵!




念佛發光是何種境界?


念佛發光是何種境界?

  念佛發光,乃屬魔境。勿以為是,久則自息。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

  彼念佛發光,乃屬魔境。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倘以此為聖境現前,則將來恐致魔鬼附體,著魔發狂,不可救藥。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遂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顛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

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須令其力依吾說,不以此境為是。即再發現,亦不生喜,亦不生懼,則其境自消。如賊入人家,認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賊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會,彼便無立腳處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修持中,特別要警惕哪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修持中,特別要警惕哪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問:往生全靠阿彌陀佛,好理解。那麼信願念佛呢,是全靠他力還是自力,或他力加自力?有人說自力是生滅法,一介入,稟受果德就短少了,反而往生邊地疑城,對嗎?日本凈土宗祖師法然上人、親鸞上人等十分強調他力,與中國凈土祖師的理念僅是流派風格的不同嗎?凈土法門修持中,當今特別要警惕哪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大安法師答:往生凈土全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這裡面就往生這一點全仗佛力。但是裡面是不是沒有自力呢?哎,也是有的,你能生起這個願——信願,肯去念佛:第一,得有你多生多劫自力持戒、修慧的善根;

第二,有你今生對這個人生的覺悟——苦、空、無常,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界的願心。難道這裡就沒有自力嗎?也是有的。實際上在本源意義上來說,自力、他力你很難劃分一個明確的界限。這個他力是從果地上來說,用天台「六即佛」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即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力量的加持,就是阿彌陀佛的果地。

自力是什麼?自力相當於天台六即佛的「理即佛」——我們自性正因佛性的力量。那麼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代表著自力他力的這種滲透、這種交融,所以全體的自力就是他力,全體的他力與自力無二。

所以蕅益大師有個很好的判言——凈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達全體的他力就是自性的功德力,所以不要在這裡過分地強調哪個是自力,哪個是他力,這裡面都有互動的。自力,我們說三個並重:

自性本有的功德力、名號的法力以及阿彌陀佛果德的加持力。這三力的結合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臨命終時佛現前接引,如果你沒有信願的自力的參與,阿彌陀佛也不可能現前,這個一定是要相互並重的。但凈土法門更多地靠佛力果覺的加持,自己的自性的力量也是不可忽略的。

因和緣:正因佛性——我們的信願是正因,阿彌陀佛的願力是強緣,這兩者因緣和合,就產生臨終帶業往生的情景。對這一點,中國的凈土宗祖師從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到善導大師,對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給我們決定的救度,已經有非常透闢的系統的闡釋。

那麼唐代以後這些經典傳到日本,法然上人、親鸞上人也是依據《觀經四帖疏》的理念來建立凈土真宗的基礎,所以他們的思想也是我們中國凈土宗思想的一種在日本這個島國的延續,這裡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文化背景的不同。

對日本凈土真宗大家也都有種種的討論,有種種不同的見解,我們還是有這樣的一個基本的判定:對於凈土宗本有的原則,它是法,是真理,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在日本島國,這種真理是不能增減的。

但是面對眾生的不同的根機,他的表現手法,方便權巧是有不同的,所以不能以一個國家的情況來界定另外一個國家的情況。所以我們對日本凈土真宗也不要輕加評論啊:或者十分地推崇,或者全面地否定。這兩個態度都不大好,我們還是有一個繼承——我們中國凈土宗祖師的思想

我們中國凈土宗祖師——已經十三代祖師,對這個凈土宗法門的理論和修持,它的原始要終,它的性相、事理、因果,以及根據中國大陸文化背景的眾生根機加以很好的施設,已經足夠了,很完備了,也沒必要來接受舶來品。但是對人家的這些東西我們要尊重,也不要去妄加指責,這個態度比較好一些。

那麼凈土法門在現代確實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要說起來很多了。總之我們要首先掌握一個辨別「法的是非邪正」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來自於凈土五經一論中國凈土宗祖師的思想,你要把這個參照系建立起來。然後跟這個參照系吻合的是正確的,跟這個參照系不吻合的就是錯誤的。那麼這個參照系建立是需要我們花一些時間、精力去不斷地去熟習的:

凈土五經你一定要很嫻熟,聖言量是最高的標準;那麼祖師——凈土宗的祖師也是對聖言量契入了,他進一步得到了一個解釋啦,也是不二的,這兩者是需要我們下點功夫的。

除此之外你看一些或者聽其他法師講什麼,看一些小冊子,這裡面都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印祖也說要「以古為師」,越古的東西越純正,越現代的東西越有風險,越有水分。如果一般的水分還好,如果這個水分裡面是摻了敵敵畏,那就更麻煩了。

比如說你看這個——原來台灣有本書叫《無相念佛》,他就提倡所謂的「無相念佛」,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極樂世界還是化城,還要在那裡面進一步地要斷煩惱什麼,這些就是似是而非的觀念。

包括前幾年出現的《墓林僧筆記本》,他整個的表現手法都是似是而非。還有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還要念他的名號,把他的像擺得最高。這些都是五花八門,我們都不要去跟從。

所以大家好好看《印光法師文鈔》,好好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些祖師的著作為好。這個現代人的東西少看為佳,除非你這個參照系建立之後,你再去看,就能吸取他好的地方,摒棄他不好的地方;要麼你參照系沒有建立,你一看,哎,一聽好像是很有道理,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

比如說念佛,往生怎麼往,生?一定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一定要清凈心才能往生,一定要臨終這個念頭在阿彌陀佛上才能往生,甚至你坐著才能往生,躺著都不能往生,諸如此類,這些東西就是自己建立了很多的這種規範。

這個往生的條件,這是阿彌陀佛所施設的,一定要按照阿彌陀佛的大願,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怎麼講的,我們就怎麼去理解去實施就好了。



2019年8月22日 星期四

50、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為什麼?


50、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為什麼?

  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於度外。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門,唯淨土最為第一。淨土宗要,唯信願行三法而已。蓮池之令人參者(即參念佛是誰),以當時宗門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為異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門中悉修念佛三昧也。蕅益之不須參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開悟為事,若求開悟,或置信願於度外。而念到極處,亦能開悟,不悟亦無所礙。縱悟到極處,若無信願,則斷難往生。以故大師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今人多多崇尚外道,以外道皆有秘傳,實則外道百千萬種,但只煉丹運氣一道而已。此系保養色身之法,非了生脫死之道。況其名詞多與欲事相似,妄人遂從此造無間業,可痛傷哉。

  竅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用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高深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復金慧暢居士書)




道理超出禪教律密


道理超出禪教律密

●又須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其道理超出一切禪教律密之上。
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必須斷盡煩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煩惱惑業未斷,任憑你見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濟事。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難。

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願志誠念佛者,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了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故龍樹菩薩稱為易行道。馬鳴菩薩稱為最勝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實則普度一切凡聖。

三下740頁複王雨夕王雪夕居士書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大安法師:怎麼樣才能讓浮躁的心靜下來?


大安法師:怎麼樣才能讓浮躁的心靜下來?

問:我自己的一個問題,我心非常浮躁,怎麼都靜不下來,也想念佛求得內心安寧。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我對佛一點都不懂。

答:心裡的浮躁,是這個時代眾生共同的特點,因為整個社會都浮躁。那怎麼辦?要想使這個狂躁的心靜下來,還唯有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有無量壽,無量壽就是讓我們心穩定下來的一種功能。

然而我們為什麼會浮躁?由於我們的心都往外走,都攀緣世間上五光十色的東西。現在心要靜下來,一定要把心向內收,要萬法歸一,歸到一念裡面。這一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念,你每天把這個佛號就是念清楚,聽清楚。

由於你散亂的心就像病嘛,病得很重,所以你這個佛號的葯還得加重劑量,所以你一天要念一萬、兩萬佛號,你就在那裡好好念佛。
這時候可能你一念又是浮躁,就是掉舉嘛。佛門講這個修行掉舉:掉舉讓你坐不下來,就(是)你心往外跑了,身體就呆不住,身體也想外跑。所以有很多人為什麼不能面對自己呀?他一天到晚,都要想著上卡拉OK呀,找朋友喝點酒哇,談點話呀,再不行上網啊,再不行就打手機打幾個小時啊,這些都是心往外跑的表現。

一個真正佛弟子,他是古佛青燈(的),他面對自己,耐得住寂寞,內心有一種法喜。要知道人的幸福滿足,你不能靠外面的東西,外面的東西都是靠不住的。唯有我們內心的這種喜悅、這種充盈、這種豐富,才是真正值得享受的。這就是:五欲的快樂,是趕不上法喜的快樂的。首先是五欲的快樂,然後下一步是禪定的快樂,再第三步就是法喜的快樂。

我們念阿彌陀佛就能在我們的內心最深處,得到一種法喜的快樂,這是無量光壽的快樂,這是我們自性涅槃實相的快樂。如果我們通過念佛得到這種快樂,將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快樂的人,就是人中芬陀利華。
所以阿彌陀佛給我們恩賜了一個最快樂的法門,一定要珍惜。正好彌陀名號就是治我們浮躁病的一句神丹妙藥。


大安法師講於杭州凈慈寺





道證法師講述:業障就是由妄想來的


道證法師講述:業障就是由妄想來的

信佛之「護念」,必勝自己「雜念」

一個有信心的人,會相信只要一念佛就會有二十五大菩薩在旁邊保護照顧,而且十方諸佛都會護念我,所以有信心的人不會怕東怕西,也不會煩惱一大堆。比如說,今天孩子比較晚回家就開始擔心,想說不知道會不會發生什麼壞事?然後打妄想,想出一百種恐怖的狀況來嚇唬自己,這就是不相信佛的人。如果是信佛的人就不會打妄想,去想那種恐怖又沒用的事,想那些無聊的煩惱,我們知道妄想是會製造出業障的,業障就是由妄想來的。

一個信佛的人,他的孩子如果晚一點回來,他就會趁著清淨沒有人吵的時候去念佛、拜佛,自然諸佛護念,會去照顧他的孩子,不但保護平安,而且會引導他們一條光明的路,比自己去擔憂嘮叨要好。我們想想看,如果您信的佛菩薩沒有能力護念您的孩子,處處要靠您自己去擔憂、嘮叨,這樣您所信的佛是不是比您更沒有功能?比您更沒有功能的怎么能算是佛呢?所以實在講來,真正相信佛具足大慈大悲又有偉大能力的人,他會了解諸佛護念比自己雜念(嘮叨)要好,他就會運用念佛,請諸佛護念,代替自己去雜念(嘮叨)、代替自己擔憂,這就是有「信佛」的人。真信佛,就安心,不偷偷煩惱抱著煩惱,哪有空手可以牽佛呢?真有信佛,自然您就念佛念得下去,念得安心,不會一面念一面又偷偷煩惱。所謂「安心」就是有「放下憂愁、煩惱的能力」才能安心。要念出「阿彌陀佛」並不是很困難,三歲小孩也會念,問題是無論什麼時候都能安心堅持念下去。

有的人很愛堅持煩惱,如果勸他不要煩惱,他就要說:「這種事不煩惱怎么行呢?」好像世界上如果沒有他來負責煩惱,全世界都活不下去一樣。到底他煩惱了一輩子,是解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愛煩惱的人,自然有很多事讓他煩惱。

別人不煩惱的,他也愛煩惱;◇很愛生氣的人,自然有很多事讓他生氣,別人不生氣的,他也生氣。愛嫉妒的人,常常會比別人差,才有人可嫉爐啊!這都是很捨不得煩惱,把煩惱抱得緊緊的。捨不掉煩惱,哪裡有空出來的手可以牽阿彌陀佛呢?

要牽上佛的手,先要把手上的煩惱丟掉。能牽上阿彌陀佛的手就什麼都有,什麼也不需要帶,什麼也不需要抱住。不只說您家那些垃圾,破銅爛鐵不需要抱得緊緊的,就是金銀財寶也不用抱啊!沒有「信願」的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是負擔沉重,心裡都是憂愁,也不會得到什麼!

有「信願」的人會輕輕鬆鬆、歡歡喜喜念佛,不但不會失去什麼,反而當生就可領到極樂國民福利,享受和彌陀慈父同出同入的喜悅,處處散播佛的心香⋯⋯!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如何對治念佛時雜念紛飛現象?


如何對治念佛時雜念紛飛現象?

  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久則自可澄清。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丁普瀞居士書)




念佛頂門痛癢怎麼辦?


念佛頂門痛癢怎麼辦?

  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當一心靜念,均可日見消滅矣。

  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當一心靜念。普為一鄉宣說,常在稠人中念。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劉慧焯居士書)





念佛時為什麼會發悲痛?


念佛時為什麼會發悲痛?

  念佛發悲痛系善根發現。然不可以此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則墮悲魔,切要切要。

  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劉慧焯居士書)


  當念佛時,湣彼苦惱眾生,心酸淚流,系善根發現。然不可以此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則墮悲魔,切要切要。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陳士牧居士書一)









念佛好靜厭喧是病相嗎?如不速改有何危險?


念佛好靜厭喧是病相嗎?如不速改有何危險?

  至誠恭敬,心系佛號,久久當靜鬧一如,則無驚厭魔事發生。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當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劉慧焯居士書)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大安法師:宿命通一看,你還敢結婚嗎?



大安法師:宿命通一看,你還敢結婚嗎?

  「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寇讎,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這是人和人的因果關係,也是非常錯亂顛倒的。

  「當年恩愛」,當年就是指過去生是很恩愛的,今生一過來就成為怨家對頭。要知道恩愛和怨仇是最容易轉化的,怨從恩生,所以無論是父子之間還是夫婦之間,見面分外眼紅,都是怨家碰頭啊!去年我在北京看到一個人,說他娶了個老婆,真的是天天晚上膽顫心驚,他老婆天天晚上都拿了把刀,隨時要殺他。所以他若干年膽顫心驚地度過。

這都是怨家碰面的。那麼以前的仇人,現在成了你的骨肉子女,為報仇來作你的兒子,還愛得不得了。尤其前生是你的母親,今生轉過來成了你的妻子;前生是你的父親,今生成了你的丈夫,這種事情是常常發生的。由於我們沒有宿命通,若有宿命通的人,他看到這樣的前因後果的相互來歷,他都不好意思看,很羞恥。有天眼通的人看到了會很可笑,也會很可憐。我們就在這可羞可恥、可笑可憐當中一概不知道,還活的很滋潤。

  有一個公案,就談這個事:有一個很富裕的家庭,夫婦兩人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生下不久,做丈夫的去世了。這個兒子非常聰明、伶俐,這母親就愛得不得了,百般的照料。但是不久這個做母親的也去世了。這個母親由於很愛她的兒子,也就投生在同一個村莊裡面,又在另外一個富人家做女兒了,也就是比她原來的兒子小那麼幾歲。她也投生了。

投生以後長大,長大一配配在一起,正好配到前生的兒子家做妻子去了。這兩個人碰在一起,由於前生有一種母子的恩愛,這一下做夫妻也很恩愛,愛得不得了。兩個人又生了個兒子,對這個兒子也是愛得如掌上明珠,這下小日子過得很紅火了。有一天他們殺了雞,殺雞烹食,夫婦倆有說有笑,在那裡對酌吃雞肉。懷抱著他們疼愛的兒子,夫婦倆一口一口的給他們的兒子餵雞肉。這種小家庭的場景不是其樂也融融嗎?

  正在很快樂的時候,有一個雲水僧出家人,忽然闖進來了。人家小兩口那麼親親愛愛的時候,你一個出家人來了真是大煞風景啊。所以這個男的就有點不高興,說:你怎麼回事啊?我們在這裡過小日子,你怎麼推門就進,你太不講道理了。就對他很生氣。這位雲水僧說:是我不講道理,還是你不講道理啊?就和他辯起來了。

他說,這是我的家,你跑進來,怎麼說我沒有道理啊?這個出家人說:你就沒有道理。你殺父、娶母、養怨家,你還有道理嗎?哎呀,這基本上是誹謗了。這個男的很氣憤,就把家裡人召集來,要打這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說:你慢點打,現在我可以把我的天眼和宿命通借給你看一看。這個男的心想,我看就看看嘛。

  一看,果然碗里的雞就是他前生的父親,他的妻子就是他前生的母親,他懷裡抱著的那個寶貝兒子就是他前生的怨家。講得一點都沒有錯。哎呀,當下翻然悔悟。趕緊給這個出家人頂禮,跟著這個出家人學道去了,以免宿世的怨仇再繼續下去。所以我們是沒有宿命通,如果有宿命通一看,你還敢結婚嗎?還敢吃雞嗎?都是很麻煩的。只是不知道,才很有滋味。所以「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顛倒的眾生。這是指人與人之間這樣一種宿緣的關係——顛倒。

  今生大家聞到凈土法門,今生若不能往生,意味著什麼?那非常可怕,前面講的地獄、畜生輪轉就是我們要去的家,要到那裡註冊報到,不可能到其它地方去。你觀察自己的念頭是什麼,就知道一定到哪去。所以在這輪轉過程當中,三惡道里黑暗冥冥,跟你的家親眷屬別離,以後是長劫可能再難以碰面。

你自作自受,到畜生餓鬼地獄得到那樣的惡報,你是自因自果,你造了這個因一定自己受這個果。這裡面的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這樣的痛苦也只有自己去擔當,就是父子至親也不可能相代。我們談到這裡,怎麼能不驚心動魄,怎麼能不膽顫心驚,怎麼能不把菩提種子激活出來啊!

  「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慾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勛,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是故」,就是承上面所描述的生死的種種苦況,是這樣的可畏。由於這個因緣,我們當下就應當發出一種心,要斷絕生死的長流,要超出愛欲的苦海。我們輪轉的根源就是貪愛,愛是生死根本,由愛就生起了慾望,由慾望就有這個身體。

我們投生是什麼?就是我們一念的貪愛過來的,才感得這樣一個業報的身體。由這個生就有苦,生老病死就一起來了,十二因緣的三世輪迴,一個一個的就接連不斷了。愛欲是生死流的根源,所以我們要斷愛欲。怎麼斷?就要有般若智慧的寶劍。

  所以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觀察淫慾如火坑,這樣斬斷了生死的源頭,自然就可以出離愛慾海的苦。所以無量劫以來莫大的功勛,莫大的功勛是什麼?世間的五欲六塵、功名利祿都不是什麼功勛。

生死是大事,你把生死的這樁事情解決了就是你最大的功勛。今生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最大的功勛就看這一世能不能成就,在此一舉。怎麼在此一舉?就是念生死苦,發菩提心。要生死心切,才能夠渡過生死的苦海,藉助般若的航船,到達涅槃的彼岸。一個生死心切的人,他自然就會遠離這種愛欲的誘惑。

  ——大安法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金剛手菩薩


金剛杵---金剛手菩薩即是西方極樂世界之大勢至菩薩經云"此菩薩坐下和走動時十方世界皆悉振動表示菩薩威勢力大無窮乃統攝十方一切金剛護法之尊。

某年,釋尊率領一大群弟子在靈鷲山教化眾生。..阿闍世王看見那位鼎鼎大名的金剛手菩薩,常常右手持金剛杵,伴隨在佛身邊。他對金剛杵的重量,突然起了疑心!「金剛手拿的金剛杵,到底有多重呢?金剛手力大無窮,那只杵拿在手上好像很輕的樣子。」

金剛手菩薩明白阿闍世王的疑念,開口說話:「阿闍世王,你好像對我手上這隻杵的重量起了疑問,其實,遠隻杵是很奧妙的,不重不輕,輕重全由拿的人的心來決定,而沒有固定重量。」

阿闍世王發現金剛手菩薩的眼力非凡,竟能看穿自己的心事,不禁吃上一驚,同時聽見杵的重量變化,係由持杵人的心來決定,也驚異得目瞪口呆。

「菩薩,為什麼這隻杵竟如此奧妙呢?」

「因為那不是普通的杵。有些人趾高氣揚地表示,自己的力大,或說頗有神通,而想高舉這隻杵的話,這隻杵為了懲罰他的高傲心,會使他難動分毫。反之,有些人正直謙虛,就能輕易地高舉這只杵了,可見這是何等奧妙的杵啊!」

菩薩一面說話,一面拿著金剛杵往地面撞擊,同時運用神通力,轉動了整個世界。

「怎麼樣?我現在把金剛杵放下,你不妨舉起來試一試。」菩薩說。阿闍世王聽到對方出言挑戰,自己生性不服輸,當然不甘示弱,而且對自己的力氣也頗有信心,他暗自尋思,「想在菩薩面前一展自己的力氣,無論那只杵如何奧妙,我一定要提動它。」

於是,阿闍世王使盡全力,握著金剛出,想要移動它,雖然它幾乎用盡了全力金剛杵好像生根似地,卻絲毫不動。一向自負頑強的大王,面對這種奇妙的事實,不禁對神通力量的奧妙驚訝。他懷著尊重的心,為了解除疑念,就走到佛前,和掌問訊:

「世尊,當年我率軍作戰時,曾披鐵甲,騎巨象,縱馳戰場,對自己得力氣頗具信心。如今用了全身力氣,想要一動這根小杵,竟不能動它分毫,這是什麼道理呢?」

「大王,這只金剛杵很重。你的力氣實在無法移動它,因為提拿不動,你才會悲觀。」佛回答得很乾脆,頓使阿闍世王像一條斷網似地,立刻垂頭喪氣。接著他對旁邊的帝釋天王說:

「憍尸迦(帝釋天出生人間時的名字)有三十三天之王的美稱,何妨也動動這只杵如何?」號稱三十三天之王的帝釋天,威風十足,勇不可當,又有神通力,在阿闍世王的勸誘下,躍躍欲試要拿起金剛杵,懷著高傲。心暗想:「總得勝過你的威勢」,只見他迅速手持金剛杵猛搖。不料,仍是絲毫不動,帝釋天忍不住大吃一驚。

「世尊,您知道當年我跟阿修羅王作戰時,曾經右手拿起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那輛大車,好像風車般地空中回轉,我有這樣大的力氣,現在竟然拿不動這隻杆,莫非您運用廣大的神通,暗中制止我嗎?否則,憑我的力氣不可能拿不動它。」

「憍尸迦,你說我使用神通力制止,事實上絕無此事。問題是金剛杵太重,你的力氣不夠。並沒有什麼奧妙可言,你知道須彌山有多重嗎?」

「我知道須彌山之重舉世無匹。」

「憍尸迦,這根金剛杵用鋼鐵打造而成的,重量遠比須彌山為重。金剛手菩薩輕易地拿著這根重杵,可把鐵圍山等諸大山峰,打成粉碎,就可知金剛手有多大力氣了。」

釋尊把金剛手菩薩力大無窮的故事說明一番,帝釋天王聽了更加吃驚。目犍連尊者站在旁邊也聽見,並也看到剛才的事實,帝釋要求他:

「目犍連尊者,你在世尊的弟子裏,一向以神通第一聞名,何不運用你的神通試試我們難動分毫的金剛杵呢?」

目犍連心想:在眾目睽睽之下,倘若無法移動這只杵,必會遭到長輩、同參和晚輩們的譏笑。這是關係自己聲望的一件大事。目犍連認為此舉必須成功,他一面準備周詳地運用神通力;一面慢慢從大眾中走到金剛杵前,伸手拿取。目犍連能不能用神通力拿起金剛杵呢?大家非常有興趣,無不爭相靠攏欲開眼界。

        這時候,四周一片寂靜。當目腱連的右手一觸及重杵,天地馬上震動,海水洶湧。而大家張大眼睛,手冒冷汗,驚訝地望著金剛杵是否動搖?目犍連滿身大汗握著杵,竟也未動分毫。參觀的人大失所望。事實上,自信心深受打擊且絕望的,莫過於目犍連本人。為了治療內心的創傷,目犍連走到佛面前問:

「世尊,不肖弟子向以神通第一自許,大家也常常讚賞我的神通力。我能把大海之水放進手掌上;轉動世界,就像用手指轉動銅板錢幣般輕鬆,我也能制止空中的日月運行,遮擋其光芒,也能把須彌山丟進梵天世界,而且降伏難陀,和鳥波難陀兩大龍王。我枉有這樣的神通,竟然不能移動一隻小金剛杵,到底為什麼呢?難道是我的神通力哀退了嗎?」

「不是,你的神通力並沒有減少。不過,由於菩薩的威力。及其加持的力量使然,才使菩薩以下的任何人,使出多少力氣,也不能移動這只金剛杵。」

「金剛手菩薩力大無窮,竟將我們難動分毫的金剛杵任運自由地動搖,實在很難得。」

「目犍連,譬如把三千大千世界的須彌山,合併放進一個須彌山裏,即使有人能夠不費力地移動這座寬廣的須彌山,也無法移動這根金剛杵。」

「那麼,金剛手菩薩,能輕易地舉起金剛杵,可見他的力量是無法想像的,但卻不知是天生的力量,抑或神通力呢?」

「目犍連,天生的力量,到底有限,而菩薩的神通力是無限的。倘若我在大眾面前顯示菩薩的神通力,眾人及諸天人、聲聞、緣覺都會驚訝自慚的。」

對於目犍連的質疑,佛陀就談到菩薩的神奇力量。不料,大家都以不可思議的眼神,懷疑菩薩果真有這樣偉大的力量嗎?佛陀洞悉大家的心理,為了消卻大家的疑雲,於是對金剛手菩薩說:

「你不妨轉勤一下金剛杵,讓大家開開眼界,以掃除大家的疑念。」

金剛手奉了佛命,慢慢走到杵前。接著,展示奧妙的神通力,先試試揮動三千大千世界,左手拿著無人能動分毫的金剛杵,輕易的從地上拿起,在空中揮舞,投上投下像風車似地呼呼不停。

眾人目睹菩薩的演示,不禁異口同聲讚嘆:「菩薩的神通力果然偉大,您怎麼獲有這種神力呢?」一面朝金剛手菩薩禮拜,低頭祈願:「的確不可思議,菩薩呵!我們難得一見片薩的偉大力量,也從此加重我們的尊敬心,請您大發慈悲,賜給我們雄厚的力量。」

阿闍世王不能動搖金剛杵,甚至連帝釋天王,以及素稱神通第一的目犍運也不能移動,只有金剛手菩薩輕易地提起、揮動、放下,阿闍世王看得目瞪口呆,暗暗稱奇,忍不住起立問道:

「世尊,菩薩究竟歷經多少修行,才能修得如此神通呢?」

「大王,你問得很好。現在,我就為你和在場的諸位說明菩薩如何證得神通力?大家不妨平心靜氣地聽。菩薩所以能得如此神通力,在於他曾修行十法。

十法就是:
第一、即使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肯捨棄終身正法。
第二、對人虛懷若谷,絕不在尚未得悟者面前,誇耀自已的證悟。
第三、憐憫許多弱小者,絕不毀損他們。
第四、看到飢渴苦惱者,欣然給予最好的食物。
第五、看到常常惶恐的人,立刻給予安樂。
第六、看到病患呻吟的人,給予藥物和醫療。
第七、施惠窮人,拯救危難者。
第八、看見佛塔、寺院及其佛像,發心打掃清潔、莊嚴佛像。
第九、常用喜悅的言語、安慰世人。
第十、看見身負重擔、困頓疲勞者,立刻慷慨協助。

十法的修行,言說容易,實踐極難。一般人若能實踐其中任何一法,實屬難得。

由於金剛手菩薩能完全修行十法,才獲得深奧的神通力。傲慢與自尊心強的人,大概可明白自己不能動搖金剛杵的原因吧!你們今後要努力修行十法,以成就偉大人格而證悟。」釋尊誠懇地奉勸大眾。





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蓮池大師開示警策大眾





  【蓮池大師開示警策大眾】
                 

一、我未出家時,對於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的事,即使別人教我做,而自己感覺羞恥慚愧,絲毫也不肯做。

為什麼?因為我前世親近好人,八識田中,含藏有好言語,所以今生自然見壞事便羞愧,不肯去做。

你們要切實親近好人,並在早晚發願時,求生生世世親近善知識。

二、我出家後,到處參訪。當時遍融大師的德望很高,我到京城拜見他,跪著向前,再三請求。

大師說:“你要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攀緣權勢,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我受教出來,同行的大笑,認為這幾句話,哪個說不來?
我們千里遠來,只說有什麼高妙東西,原來不值半文錢。

我說:“這個正看出他的好處。我們仰慕他,遠道來此。他並不說玄說妙,來嚇唬我們。只老老實實地把自己實踐過的,體會得深的,切實可行的工夫,叮嚀開示。所以說正是他的好處!”我到現在還踏實遵守,沒有拋棄。

三、十方僧眾當中不少是聖賢。我見到他們都很尊敬,他沒跪,我先跪;他沒拜,我先拜。

前次有個遊方僧,相貌醜惡,袖衣破爛,別人都輕視他。後來會見我,大談《楞嚴經》的妙理。所以你們決不可輕視人,記著記著!

四、要入佛法的門,信是第一。做壞事沒有信心也幹不成,何況善事。

比如做盜賊的,被捕後,政府雖嚴刑懲辦,可是釋放後,照舊不改。

為什麼?他深信這條門路,不帶一個本錢,自能獲利無算,所以受盡痛苦,也決不改悔。

現在人們念佛,不肯真切下功夫,由於沒經過一番深思,因而沒樹立真信。

不要說不信淨土,就是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道理上並不難理解。

你們眼裡親見,耳裡親聞的,不知有多少例子,現在你對這句話,還是信得不夠。

你如果真正信這句話,那念佛法門,不用我費盡氣力,千萬囑咐,你自會像“水往低處流”,万牛也挽不回了。

如前天送亡僧時,你們看這情景,當然心情沉重,互相警省說:“同道們,我和你今天送某僧,明天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到那時悔恨來不及了!務要急切念佛,時刻都不放過才好。”

我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等到殿堂念唱,照樣談笑自如。你就是不信“人命在呼吸間”嘛!

五、我看見新出家的人,才把一句佛號放在心頭,雜念妄想,愈覺翻騰。便說這念佛工夫,不能收心。

不知你無量劫來的生死愛恨,怎麼能一下斬斷?況這萬念紛飛的時刻,正是做工夫的時刻,邊收邊散,邊散邊收,日子長了,功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再說你之所以能察覺妄念多,正虧有這句佛號。
在不念佛時,一刻不停的思潮翻湧,你自己能察覺嗎?

六、念佛,有默念、有高聲念、有金剛念。不過高聲念太費氣力;默念又易昏沉;                                              只有綿綿密密地、聲音在唇齒之間的,叫做金剛念。 

自然也不必限定哪種念法,如覺費力,不妨默念;如覺昏沉,不妨高聲。

現在念佛的人,只是手打木魚,隨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

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個人在熟睡,另一個人喊道:“某人!”他就醒了。所以,念佛最能收心。

七、現在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事情。要將娑婆轉變為淨土,這不是小的因緣。

你只看這城裡,一天一夜,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就是生天道,千百人中,還沒有一個。有些自命為修行的人,只是不失人身罷了。

所以,我們世尊大慈大悲,開示這個法門,功德之大蓋過天地,恩情之深超過父母。我們粉身碎骨,也不能報答!

八、我童年時還不知道念佛,看見鄰居一個老太婆,每天念佛幾千聲。

問她為什麼這樣?她說:“我丈夫生前念佛,死的時候很好,所以我這樣念。

他死時沒有病,和人一拱手而去。”出家人,為什麼反而不念佛呢?




蕅益大師:「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蕅益大師:「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

此事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

天平一頭低,一頭必昂。

雖巧識強撚,不得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漢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況下者乎。」

贊曰:
秦皇、漢帝通天的本領也找不到不死藥,我們呢?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倓虛老和尚開示:【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倓虛老和尚開示:【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

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

“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

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

“佛”字是印度梵語,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國意思來說,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

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

如能發心念佛,則“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覺悟。”

“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誰不願覺悟?誰不願明白?

但是人們口裡只管說想覺悟,想明白,而心裡卻存著一些糊塗想。

由於心有糊塗想,身體就去做糊塗事。

什麼是糊塗想?就是意三業——貪、瞋、痴。

什麼是糊塗事?就是身三業——殺、盜、淫及口四業——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由於身、口、意三業不淨,所以整天六根對六塵,分別聲色貨利、是非好醜,在所知所覺上做活計。


念佛就是回生換熟,放下這些所知所覺,離開能知能覺,而恢復到本知本覺上去。

能夠恢復本覺,就能成佛。

  成佛也並不是另外添了些什麼東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們心裡那些骯髒東西,去得乾乾淨淨,骯髒東西去淨了,佛性也就現前了。

——倓虛大師《念佛論》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大安法師:凈土法門裡善男子、善女人的判斷標準


大安法師:凈土法門裡善男子、善女人的判斷標準

  如果有世間的人,雖然他是一個大善人,五戒十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做得很好,雖然行種種的善行,但是,他對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相信,也不發願,更不念佛。這樣的人,也許世間人都很推崇他,但是對凈土法門來說,他是一個非器。那這種人很多,甚至他是在社會上很有知名度,很富貴之人,他宿世沒有凈土的善根,一聽這個凈土法門他都搖搖頭,甚至笑一笑,他覺得好笑:哪有什麼極樂世界呀?

  還有一種人,雖然他可能煩惱習氣很重,造作了很多的過失,乃至於可能就是五逆十惡,這樣的人,槍斃幾次都有餘。但是這種人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他有信心,他願意往生。這種人也是凈土的法器啊,道器啊。所以《阿彌陀經》講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就是只要具足信願持名,哪怕你是五逆十惡的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反之,你就是世間一個大善人,你不具足信願持名,也夠不上《阿彌陀經》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完全就在有沒有信願行上,作為判斷標準。

大安法師:念佛人的目標定位要清楚

  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每天繫念佛號這很好,但有妄想、雜念、煩惱的干擾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雜念, 沒有了妄想雜念,你就不是凡夫,是聖人了。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為聖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了。

  所以有煩惱是正常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發會脾氣,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念佛過程當中,你可能第一次發脾氣會火冒三丈,經過一段時間念佛,再發脾氣的時候可能火就不竄那麼高了,有一個過程。五濁惡世末法眾生,其根機也只能這樣。

  如果你總是希望通過念佛的方法來息滅貪、瞋、痴,那麼這個目標定位要調整。念佛要志在求往生,至於伏斷煩惱,要順應自然,不可強求。我們要念念想到業障深重,靠阿彌陀佛趕緊讓我們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是正確的目標。善導大師的水火二河白道喻告訴我們:我們走在這條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貪慾之水與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走在這狹小的白道上,度過生死急流,到達極樂彼岸。

  貪、瞋、痴等煩惱本質是虛妄的,是空的,我們不要理會它,要專註在這一句佛號上。那麼如何能專註在這句佛號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額頭上。我馬上就要死了,這時候你專註不專註?我須臾間就撒手人寰了,這個時候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但念無常,才能懇誠念佛求往生。




你眼前的父母、妻子、兒女,都不是真的。



你眼前的父母、妻子、兒女,都不是真的。

 宣化上人   

把“有為法”看得淡了,就不被境界所轉。

什麼叫有為呢?有形有相的都叫有為法;有所做為的,有形有色,這都叫有為法。所以在《金剛經》上就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世間上一切事情都是虛妄不實的,都是不究竟的。

所謂“富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富和貴,這人人都願意,但是若不用合乎道理 這種方法得來的富貴,是不要的。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貧窮和卑賤的,這是人人所不願意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若不合乎道理離開這個貧賤,我也寧可不離開貧賤。

也就是說離開貧賤,也要合乎理、合乎法,凡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就是我能免去我的貧窮,我也不免。

我還要所謂“君子固窮”,君子就自己願意窮。 “小人窮斯濫矣”,那個小人一窮,他就不守規矩了。

富貴五更春夢 
功名一片浮雲
眼前骨肉亦非真 
恩愛反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頸 
休將玉鎖纏身
清心寡欲脫凡塵 
快樂風光本分

——《今古奇觀》

所以這個有為法是:

“富貴”是“五更春夢”,人發財、當官,也就好像做一場春夢一樣的,做一個好夢。

在那個地方,糊糊塗塗的也不明白,覺得是不錯,但是醒了,原來是作一個好夢。這個好夢,你說它是真的?是假的?我們人生也就是這樣子。

既然人生是春夢,那麼功名呢?人生願意得到功名、富貴榮華,可是“功名一片浮雲”,你就得到什麼好功名,也就好像空中一片浮雲似的,沒有什麼基礎,沒有什麼根基。

“眼前骨肉已非真”,我們今生大家遇到一起,你是我的父親,是我的母親,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姊妹,這六親眷屬遇到一起了,這不過都是一種因緣和合而遇,緣盡又都散了,所以說眼前骨肉已非真。

“恩愛反成仇恨”,你看那有的夫婦好得像一個似的, 等一不好了,又離婚、又乾什麼的,搞得很多煩惱,很多麻煩就生出來了。

恩愛反成仇恨哪!你人對人有一種恩愛,等一等太近了之後,又該打架、爭吵,然後就變成仇恨了、冤家了、對頭了。

因為這個,你若明白的人,不要把那個金的枷鎖套到脖子上,“莫把金枷套頸”。

“休將玉鎖纏身”,你不要把那個玉的鎖鎖到身上。

“清心寡欲脫紅塵”,要清淨其心,寡少其欲,而脫離這紅塵的苦惱。

“快樂風光本分”,這才是真正快樂的風光,每一個人的本分。若能常常這樣子,把這個有為法看得淡了,就不被這種境界所轉。

那麼又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就是作夢,幻就是虛幻的,泡就是水泡,影就是人的影子。

凡是有為法,也可以說是夢,也可以說是幻,也可以說是泡,也可以說是影。你都這樣地觀想,都是不實在的,沒有真實的體性。

“如露亦如電”,又像那個露水,又像那個電光石火似的。

“應作如是觀”,你應該這麼樣看。你能把它這樣看,就不執著,一切都是聽其自然地生生化化去轉變去,不會被這個境界所迷了。





49、禪宗與淨宗的宗旨有什麼不同?


49、禪宗與淨宗的宗旨有什麼不同?

  禪宗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明心見性,是悟非證。悟後當須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

  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大眾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吾保將來,成佛有分。勉之哉,勉之哉!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此義認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為事,則其誤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復張曙蕉居士書八)


  日者有居士詢余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彼實毫無心得。祖師之意,庭前柏樹子,巍巍大樹,學人當下即見,令人參而自得。不然,本明心地,無所發明,即見不過柏樹子而已。宗門所有言句,一一皆指歸即心自性,初無義路可以思量。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乃見自性天真之名字佛,非究竟涅槃、福慧圓滿兩足尊也。明心見性,是悟非證。悟後當須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迄十地、等覺,而了生死,學者切莫妄會。古人謂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樂字,惜世人不能全身靠倒。大眾聞法有素,深望至誠懇切修持去。吾保將來,成佛有分。勉之哉,勉之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世界佛教居士林觀音成道日開示法語)





48、修淨業與學教有什麼不同?



48、修淨業與學教有什麼不同?

  學教注重開解,修淨業注重實行。

  修淨業,與學教不同。一注重開解,一注重實行。縱有不知者且置之,再三看幾次,多有前後發明處。即令不了然,且體貼上下文義,當可以意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復穆宗淨居士書四)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念佛耳根發音是怎麼回事?


念佛耳根發音是怎麼回事?

  言耳根發音,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別境界。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如《自知錄》然,專門表示境界。實則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汝之清磬搖空,乃靜極所現。後知齒舌相擊,並非外境所現。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種希奇玄妙之想,由茲起自矜心,則便非得益之處矣。所言耳根發音,諸淨典不甚提倡者,以淨土法門,其要在於信願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別境界。善知識何可預先發表?若發表則得益者少,受損者多。如《自知錄》然,專門表示境界。實則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蓋欲借此以張大門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議境界。使光不阻止,則不知印幾多萬,以引人入魔乎?汝淨功雖好,于機于教,尚欠閱歷,故作此說。若有閱歷,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為斂默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復何慧昭居士書一)





修淨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觸與六妙?



修淨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觸與六妙?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至於定境中八觸、六妙不應注意。

  修淨土人,注重信願行三法。至於定境中之八觸及與六妙,不應注意。倘或工夫發現,亦當視為平常,不加欣幸。否則或恐以為勝妙,致將正修淨業,反視為等閒。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慧昭居士書)




禮拜時為何會出現種種震動?


禮拜時為何會出現種種震動?    

  皆提神過度所致。念佛人但遇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切勿合目。

  所言禮拜種種震動,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過度所致。以後禮誦,但志誠懇切而已,不必過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蓮華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蓮華,絕不計及自己之身在蓮華上。久之此種虛浮習氣,消滅無有。以此種現相,多半屬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工夫,則著魔發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惡境界亦不生怖。怖則邪必乘之,喜則必先失正。汝乃輕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後但不他視,切勿合目。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復楊慎予居士書)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原來這就是初一十五要吃素的原因!!!


原來這就是初一十五要吃素的原因!!!

農歷初一和十五,
對於佛教來說到底特殊在哪裡?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
就要提到《地藏經》,
經云: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
於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

十齋日中,初一和十五兩日均為
四天王太子巡視凡間的日子,是日,天神按行人建,評善量惡,
查量時間凡人罪惡深淺,增減凡人福祿壽命。
初一十五食素,不僅是增添了自己福份,也是為方圓之內的人祈福福份,造就自己的功德。

在傳統寺院裡,同住的僧人們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集會一處,反省過去半月內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而作為在家居士們,則應在這樣的日子里齋戒淨心,自然就只能吃素淨的食物了。 

現代科學證實,每當朔望日(即農歷初一、十五日),人體血液湧動的「潮汐」也因月亮盈虧影響達到最大值。
這時人的情緒會容易極端。
從這個角度來看初一、十五齋戒,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這時候吃素齋戒有更大的功德。

為什麼要在初一十五吃素?答案令人吃驚!
今天8月1日,農歷七月初一,值此殊勝日請廣行善業、吃素、放生等。

人與宇宙息息相關

佛教及道教認為,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宇宙外界環境的變化,勢必影響人體內的陰陽變化。人的身體是個「小宇宙」,要保持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宇宙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佛教的朔望齋戒(初一十五吃素),在今天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的支持。按照潮汐理論,月球對地球的影響力主要是施加於地球上的水體中的,它往往通過海洋潮汐的定期漲落體現出來。

人體的水分佔了身體的80%以上,而且,人體血液中的鹽分濃度也與海洋中鹽分的濃度幾乎是一樣的。

因此,每當朔望日(即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變化因月亮的盈虧影響而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我們人體內部血液湧動的「潮汐」也達到了最大值。

這時候,人的血氣要麼最盛、要麼最衰,總之,情緒就會陷入極端的狀態中。

國外有研究發現:

十五,犯罪增多日 

每當十五月圓之日,人們的情緒普遍會比平日更易激動,社會的犯罪率會陡增,車禍的發生率也大大高於平日;

初一,抑鬱多發期

而到了初一新月之日,人們的情緒則普遍比平日更低落,抑鬱症患者會增多,自殺率也會增加,一些有精神性疾病的人會比平日更難於自我控制。

 初一十五,大有玄機

 農歷初一,「合塑日」

當月亮圍繞地球旋轉到達太陽和地球中間的時候,即太陽-月亮-地球,同處於一條直線上。這時太陽照射地球的光,被月亮擋住(形成陰隱)。生活在陰隱範圍內的人類,就會受到影響,有些人感覺壓抑,相當於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好靜,不動好靜,氣血就會不足,血液流動就會減緩,血液也容易受阻。

如果在初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吃肉類、海鮮、葷類等酸性物質很難代謝出去,從而阻礙血液運行,損壞陽氣。因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也就是氣的生成要靠血液來生的,所以吃葷食等食物,人體就會感覺沈重。

如果改為吃素,則可使血液變清稀,使血液運行快。血液運行快就容易把血轉化為氣。氣就容易充足,人體就更健康有活力,所以農歷每月初一持齋吃素為好。

農歷十五,「對望日」

當月亮到達太陽與地球外端時,也就是地球處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太陽-地球-月亮,同處一條直線上)。這時向著太陽一面的地球被太陽全面照射,生活在這個範圍的人類因此受到影響,一部分人類就會好動(相當於陽氣太過)。陽氣太過就會不安分守已,喜歡動亂,喜歡招惹事非。

從氣血方面看,氣為陽,血為陰。當人體氣太過足時,就會上升產生實火,這種實火會使人變的爆燥,容易發脾氣。

素食

這也是為什麼高僧大德強調,初一十五吃素齋戒有更大功德的意義所在。

寺廟也選擇在這些日子誦戒講戒,也是因為人們在月亮潮汐最大值的影響下,最容易犯戒!

同住的比丘們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集會一處,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戒,以反省過去半月內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懺悔。而作為在家佛弟子的居士們,則在這樣的日子里齋戒淨心,吃素淨食物。

老人易吃長素

古老的中醫學一直是主張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膩厚味的。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翼方》中說:「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故食最鮮肴務令簡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

這裡說的「鮮肴務令簡少」,即是說一定要少吃葷食,最好不吃,不要因貪鮮味而傷身體,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更要三思而後食之。孫思邈還進一步說:「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
明天就是農歷七月初一了,
你準備好吃素了麼?





夢參老和尚開示:供佛的講究,很少人知道這些都可以供佛


夢參老和尚開示:供佛的講究,很少人知道這些都可以供佛


         我們要念經、要修行的時候,就得要供香、供花、供燈、供塗(即香油塗身),有好多要供養。但是,你沒有,就量你的力量所及,要是都沒有了,你合起掌來供養,你念幾句頌,或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都算報佛恩,都算供養。

我們拜懺的時候,觀想「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憶念供養,這是《華嚴經》裡面普賢十大願王的第三大願,供養一切諸佛,廣修供養。這種供養不只是一束花、兩束花,盡虛空供養,全是花了,全是香了。

還有,你要是穿新衣服,你先把新衣服供佛再穿;或吃好東西,先供供佛再吃。一切事物,給小孩玩的好玩具,也先供供佛,之後再給小孩玩,一切都供養。

你到過超級市場沒有?你只要走過的,不論美國也好,加拿大、法國、歐洲,哪一個國家它的超級市場你走過的,你都可以憶念做供養。你感覺很多了,這都是很少。如果你學過《華嚴經》,把極樂世界作供養,把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把十方法界一切請去供養,就看你心量大小,這個供養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在十大願王裡頭講的,一切供養,法供養為最。如果法供養觀想不起來,念《金剛經》也可以,念《彌陀經》也可以,隨便你記得哪部經的四句話,都可以做供養。

你看十大願王是禮佛、贊佛、供養佛,這三大願絕對是前後相連接的。我們一見到佛像先磕頭,磕頭了,這叫禮;禮完了就贊嘆,贊嘆佛,你隨便說四句,自己想不起來了,就是念著佛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也可以;之後,再去做供養,就這麼供養。這三大願是前後相續的,絕對是這樣的,哪部經都這樣說。




夢參老和尚開示:【佈施以後千萬別反悔,反悔就沒有功德了!】



夢參老和尚開示:【佈施以後千萬別反悔,反悔就沒有功德了!】


         我們做善事沒有根,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可能後悔。有這種事嗎?有,還很多。有的道友,勇猛善心一發,舍宅爲寺,把他家裏舍了,全做了寺院。以後自己連住處都沒有了,連飯吃都沒有了,他就後悔了,想那時候該留一點兒,那樣子就前功盡棄。

有沒有功德呢?有是有,解脫還是不行。有沒有反悔?有反悔。《地藏十輪經》專門講這個問題。如果我們佈施給三寶,後來親自看見這位和尚做壞事,你就很懊惱。

想起那時候怎麼佈施這麼樣一位和尚,這樣一想功德就沒有了。不管他如何,你供養的是三寶,他代表三寶。

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專談這一個問題。你供養了,因緣成熟了,你所做的一切事過去了,過去就算了,不要再把它拾回來,過去已經過去了,功德已經成就了。

跟你的修行一樣,到了第一步,第一步成就了,你就把它舍了,必須再做第二步。你要是緊緊抓着第一步不放,第二步就進不去;必須舍了才能進入第二步,第二步成就了,第二步也丟了,就進入第三步。
一直到你究竟成就了,一切都具足,千萬莫後悔。

凡是你投入的東西不要後悔,功德已經成就了。對方怎麼樣都跟你沒有關係。你做的是供養三寶,供養這間廟。我剛剛才供養,就發生戰爭,一個炮彈給炸燬了。

你心裏懊惱說:「我剛才供養的怎麼就毀了?」剛供養的因緣是成熟了,功德具足了。你供養的時候,供養已經成就了,天上的宮殿也給你修好了,是炸不毀的,只是你看不見而已。所以不要再去回顧,因爲你已經向前進了,具足了。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