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律航法師:念佛往生須破三疑闖四關


律航法師:念佛往生須破三疑闖四關
 
破三疑 

一、疑自己業障太重,恐不能往生:經云:‘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只要深信切願一心念佛,一切罪業,悉皆消除,決定往生,不必疑惑。 

二、疑自己愚魯太拙,恐不能往生:世智辯聰,為八難之一,障礙信心,不如颛蒙念佛,減少妄想,暗合道妙,決定往生,不必疑惑。 

三、疑自己妄想太多,臨命終時,恐佛一身不能遍來接引: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如明月高升,江河海渠,同時皆有一月,何患佛身不能遍接。至於妄想,為意地問題,三果聖人尚不斷盡,只要信願念佛,決定帶業往生,不必疑惑。 

闖四關 

一、邪師諞惑,改修邪法,斷絕慧命:現值末法,邪教橫行,稍一不慎,即被誘惑。要闖此關,須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老實念佛,不要貪便宜、喜近功。 

二、偶遇順境,借口事忙,中途懈怠,盡廢前功:每見佛教徒,在困難時或病苦中,很懇誠的念佛,一旦有了差事,或病痊愈,即故態復萌,貪戀世樂,把念佛工夫,置之腦後,前功盡廢。要闖此關,須把‘死’字掛在眉頭,則怕死心切,自可仍回了生脫死的大道上來。 

三、偶為病苦纏身,經眷屬勸誘,破齋犯戒:此關因信心不堅,經人一勸,或殺生食肉,補養身體,或吝惜色身,不再禮念,因此犯戒破齋,自毀淨業,廣造罪惡,佛不能救。要闖此關,惟有堅定信念,在佛前至誠忏悔,甚至叩頭流血,方可清淨三業。 

四、念佛本求往生,有病反又惜死,祈求鬼神保佑:此關皆為不明教理,信心不堅。要知人之壽命長短,皆系前生業報,自作自受,因果不爽,佛尚不能強為主宰,何況其他鬼神?念佛的人脫去臭皮囊,即得大安樂,又有何可怕?若有重病,惟一心念佛,並請同道助念,則有壽者自可速愈,無壽者自然往生。




善用其心


【夢參老和尚開示】

《 善用其心 》

         修行沒什麼奇特,並不是打坐才叫修行,非到佛堂磕頭才叫修行。就在日常工作當中,你念念都在修行,端看你怎樣用心就是了。

         在《華嚴經》的淨行品裡,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一切末法眾生,要想得到佛智,要想得到無礙智,要想得到殊勝智,怎樣才能得到呢?要想不被一切魔障所困擾,要想一切資生之具都得充足,怎樣能做得到呢?」

文殊菩薩答覆四個字「善用其心」如果你善用其心,你都能得到。我們經常護念三寶,就是善用其心,念念不忘眾生,念念求成佛道,就是這個心,善用其心,善護其心就是這樣。

         依外的境界,回歸你自己自心的無境界,就是用你自心的三寶,轉外界的三寶,心能轉境,當下即是佛。正心誠意的信念不退,你感覺平安,現在就是福,理上明白了,事上可以自己處理。

          一切諸法都由我們心裡產生,我們就得觀察觀察我們的心。當我們內心生起煩惱的時候,你要靜下來找出原因。憶念煩惱,過去不存在了,你想起來就是煩惱。想過去得意的歡喜也是煩惱,叫做留戀過去。你看不破,放不下,怎麼自在。

       「事」一切法,就看你怎麽用,如果你要用,得會觀察,文殊菩薩所說的「善用其心」這個就是觀。




怕死的心不得往生


怕死的心不得往生

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裏,囚在監牢裏,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續下498頁示華權師法語


真佛弟子

● 汝欲學佛,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能如是者,乃真佛弟子。若所作所為,與佛相反。則縱能精修,亦難感格於佛。以心行與佛相背故也。


三下622頁複王智卓居士書




宣化上人:夫妻不和,兒女不孝的前因後果!107、9、21

宣化上人:夫妻不和,兒女不孝的前因後果!107、9、21

那麼人為什麼做人?我們做人,就是來還債的。還什麼債?還倫常的債、還世間的因果債。你還這個債,就能了這個債;你不還這個債,債就不能了。也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我們欠人的錢,就還人的錢;不還,債就不能了了。人在世間上,也就這樣的。  

我又想起來一個公案。有個家庭養了一隻驢,就天天用它來拉磨。磨坊的主人嫌驢走得慢,在磨坊里,天天拿著一把竹掃把打它,趕著這驢拉磨,叫它來為他做工。那麼這一生完了,來生這隻驢就轉生做一個男人,打驢的人就轉做一個女人,兩人就結婚了。
  
結婚,你說怎樣呢?這個男人一天到晚就打這個女人,無論拿起什麼東西就打,或者吃飯的筷子拿起也打;一天到晚連打帶罵,她做什麼都不對。啊!打來打去,這一天這個女人遇到寶志禪師來了,就說:

“唉!我的丈夫不知道為什麼天天都打我?您老修行是得五眼六通的,請看看我們這是什麼因果,為什麼他天天這麼打我呢?”  

志公禪師說:“喔!你們兩個什麼因果啊?你前生是個男人,在磨坊裡頭,用一隻驢為你磨麵粉,你天天打這隻驢。現在這隻驢就轉生做男人了;你啊,就是打驢那個人,現在做女人。你們兩個結婚了,所以他天天打你,就因為你以前天天用掃把打這隻驢。一隻掃把是由幾百條竹子做的,你現在要想解這個冤結,我教你一個方法。你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收起來,就留一支用馬尾織的拂塵,那個叫蠅甩子。他看沒有其它東西可打的,就會拿拂塵打你;打完了,你就告訴他說,前生你是個趕驢拉磨的人,他前生就是那隻驢,因為天天被你打,所以現在他也天天打你。那麼他用馬尾子織的拂塵打你,這個一下子就有幾百條,所以他打你一頓,今天就把以往的債都還了。你對他說明白以後,他就不會打你了。”  

她果然就把所有的物件都藏起了。她的男人回來,不由分說,就要打她;各處找東西都找不到,只找出一支馬尾子,劈頭蓋臉就打。以前他打,這個女人就跑;這一次打,她就坐在那兒挨打,等他打夠了,就問:“喂!我以前打你,你就跑;今天我打你,你怎麼不跑?” 

她說:“你不知道你打我是有前因後果的。今天寶志禪師來,我請教他,為什麼你天天這麼打我呢?他告訴我說,你前生是只驢,因為我叫你拉磨,天天打你;所以今生你投生做一個男人,我變成一個女人,兩個人結婚,因此你天天要來打我。他教我把拂塵放在這兒,等著你來打我,叫我不要躲避;那麼你今天打完了,我們倆的債就沒有了,以後再不會打架。”這個男人一想:“喔!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那我現在不可以再打了,我今天若打她多了,來生她又要打我。”從此之後,兩夫婦不再打架了。
  
由這一點看來,人世間誰和誰有緣,誰和誰沒有緣,誰和誰是夫婦、父子、兄弟,這都在往昔有一種因果,所以今生才做這種眷屬。我們若明白因果,就應該要改變因果── 往好的做,不要往錯的做。

來討債的兒女

◎宣化上人

人來到這世界,都是有因緣的。有的人是有善緣來做父子或母女。有的人是報冤來做父子或母女。所以有還債的兒女,也有討債的兒女,所謂“無兒無女無冤家”。在因果來講,有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車載斗量,不勝枚舉。茲舉出一個公案,作為參考。

從前民間的風俗,凡是結婚,生小孩,辦喪事等,都請和尚來誦經。目的為吉祥如意,消災延壽,往生蓮邦。

有一天,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到齋主家應供。齋畢,齋主夫婦抱嬰兒到和尚面前,請和尚慈悲,給嬰兒加持一番,意圖長命富貴。和尚用法眼觀察,知其因緣,此嬰兒是來討債的,為替雙方解冤消仇,乃叫齋主夫婦抱著嬰兒到河邊去。和尚乃將嬰兒拋到河中。此時,齋主夫婦大哭,向和尚要兒子。

和尚對他們說:“你們回頭看看你們的兒子!”齋主夫婦回頭一看,在水中現出一個男人身,怒目對該夫婦說:“誰是你們的兒子!我乃是三年前乘你們的船過河那個商人,你們見我囊中有銀子,起了不良之心,謀財害命。船到河心時,乃將我推落水中,侵佔我的財物。我是來討債的,今幸遇和尚慈悲,替我們和解。否則,不能善罷罷休,一定搞得你們家敗人亡。”說完不見其蹤。這時,該夫婦嚇得目瞪口呆,非常慚愧。於是恭請杜順和尚作水陸法會,超度孤魂野鬼,皆得往生。從此之後,該夫婦誦經拜佛,茹素終生。




學佛人的一天(之四十八) ─── 不昏沉

學佛人的一天(之四十八)─── 不昏沉 

明倫月刊,智 展

「昏沉」是「大隨煩惱」,也是學佛人在修行中常常遭遇的障礙。《成唯識論》云:「云何昏沉?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毘缽舍那(觀)為業。」簡而言之,昏沉就是神志昏昧不清,不能專注在所觀的境界上,使得內心不得安適。

雪公說︰「昏沉不是睡覺,是心裡不清楚,一點精神也提不起來,不曉得自己幹什麼事情。」(〈辛亥年靈山寺佛七講話〉,《明倫》三二三期)念佛時若昏沉,就變成有口無心,嘴巴雖在念佛,但內心其實不在佛號上,如此長久下來,是無法獲得一心的。會性法師說︰「像我們這些具煩惱縛的凡夫,其心念,不是昏沉,就是散亂;如果不假借身口禮誦之力,想要得一心不亂,『末由也已』!」(《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可知,若任由昏沉狀態持續,毫無覺察,不思對治,修行欲有所成,實為不可能的任務。

對治昏沉之法

昏沉既為凡夫通病,該如何對治以免其害呢?雪公說︰「少食,斷欲,心不攀緣,體無過疲,昏沉自滅。」(〈佛學問答〉)在日常生活中,適時對身心各方面進行調適,是避免昏沉的最佳「抗體」。又,蔡惠明居士另點出了修行免於昏沉的關鍵處:「我們在家學佛,一天工作和學習頗為緊張,身體疲勞,在念佛時容易昏沉。對治昏沉方便很多,重要的是心要懇切。昏沉時要振作精神,提起心來。如果提不起來,可以站起來繞佛,繞佛仍不行或因地方狹小,不便繞佛,那就不妨拜佛。再不行時,可用冷水洗臉,或喝茶提神。總之,關鍵在於心要懇切。」(〈修持要對治昏沉與散亂〉,《明倫》二○五期)昏沉不只是身體疲勞的問題,更是心力、心態的問題,若能在念佛前提起懇切之心,再搭配種種醒神的方便法,自能掙脫昏沉的泥淖。

此外,念佛中若覺察昏沉,「高聲念」是驅走此弊的好方法。雪公說︰「高聲治昏沉,低持治散亂,各有妙用。課時或低或高,臨時採用,不必拘泥一法。」(〈佛學問答〉)昏沉、散亂都是大隨煩惱,經常同時出現在念佛修行的過程中,障礙念佛人不得一心,持名念佛若能依當下的身心狀況,「高聲」、「低持」交互運用,就等於掌握了對治昏沉、散亂的訣竅,念佛就比較容易得輕安與一心。又,雪公在〈淨宗簡介〉(《明倫》一六七期)一文中,還提出念佛時用心記數,「三、三、四,為十,再二十,再三十,念到一百,再從頭起」的「記數法」,及「兩手搓耳」、「冷毛巾揩臉」的方法,都可提供吾人作為對治昏沉的參考。

臨終不昏沉

學佛人對於昏沉若不以為意,臨終之時陷入昏沉就會變成理所當然。學佛、念佛一輩子,卻在最重要的關卡陷入昏沉,如何與佛感應、往生西方呢?為此,印祖就提出警示︰「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臨終何能清白?」(〈復呂智明居士書〉)想要臨終時不昏沉,正念分明往生西方,平常就得踏踏實實用功,累積「信願行」三資糧,若是不把念佛修行當一回事,以輕忽、散漫的心情對待,怎能期待臨終時能清清楚楚提起正念呢?

除了平常用功念佛外,外緣的助力也可避免吾人臨終陷於昏沉。有人曾問雪公︰「平素念佛雖然有恆,至臨終自身矇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雪公答曰︰「朦朧即是昏沉,臨終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預防昏沉,仍是助念穩當,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決條件。」(〈佛學問答〉)助念、家庭佛化,是吾人臨終跨越生死關卡的最大保障,有學佛、念佛的家人在一旁幫助提起正念,吾人就比較不易陷入昏沉。當然,得此保障的先決條件,自然是自己在生前必須規劃、安排,若曾點點滴滴於此致力,得善終的機率自然大增。

對於「昏沉」這看似不具威脅的煩惱,雪公有一首偈子可供吾人作為警惕︰「昏散應知業未消,求生恐有萬年遙。彌陀時被貪瞋蓋,自己修橋自拆橋。」昏沉、散亂來自於自身的業障未消,若不對治、處理,求生西方恐怕還需要萬年的時間。既然昏沉是自身的煩惱,吾人就得自己想辦法加以消弭,倘若視而不見,它終將變成搗毀往生大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什麼是淨業三福?修淨業三福對往生有何重要意義?


什麼是淨業三福?修淨業三福對往生有何重要意義?

  淨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人天福)。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二乘福)。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大乘福)。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回向淨土,皆得往生。

  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修此淨業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所以,曆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

  又須令念佛者,各各盡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自行,複以此化他。則無知之人,不敢妄生譏毀。倘不能盡己之分,縱有修持,亦難與佛相應。而且招彼無知者,妄謂佛法無益于倫常世道也。曆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是以《觀經》三種淨業正因,第一即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師長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業殺盜淫),口四(口四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意三業貪嗔癡),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15頁 複朱石僧居士書一)




守五戒能獲得97種福報

【 守五戒能獲得97種福報 】

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抽煙。

每持一種戒,就有5個善神守護在身邊和自己家,使萬事吉祥。

不殺生,能獲得23種善報;

手足健全,身體高大,靈活敏捷,步履穩健,優美,柔軟,潔淨,勇敢,大力,口齒清楚,受大家喜愛,柔和,友誼不破,大膽無懼,不受侵害,不會受攻擊而死,隨從眾多,容貌端莊,外表俊美,健康少病,快樂無憂,與所喜愛,可意的在一起而不分離,長壽……等等。

持不殺戒得如下5善神守護:

(1)茶芻毗愈陀尼;護持戒人身,辟除邪鬼。

(2)輸陀利輸陀尼;護持戒人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悉令完具。

(3)毗樓遮那世波;設持戒人腹內,使五臟平調《五臟即心肝脾肺腎》。

(4)阿陀龍摩坁;護持戒人血脈,悉令通暢。

(5)娑羅桓尼和婆;護持戒人爪指,無所毀傷。

不偷盜,能獲得11種善報;

大富大貴,豐衣足食,財產無量,獲得還沒有的財富,已擁有的財產安全,容易獲得想要的財富,財產不會被王,賊,水,火,不孝子孫等所敗,獲得奇珍異寶,世間最上,無所不知,生活快樂等。

持不盜戒得如下5善神守護:

(1)坁摩阿毗婆馱;護持戒人出入往來,使得安寧。

(2)阿須輪婆羅尼;護持戒人所啖飲食,悉使甘香。

(3)婆羅摩雄雌;護持戒人睡夢平安,覺悟歡悅。

(4)婆羅門地鞞多;護持戒人,不為蠱毒所中。

(5)那摩呼多耶舍;護持戒人,不為霧露之毒所害。

不邪淫,能獲得19種善報;

沒有仇敵,一切人所喜愛,獲得食物,飲料,衣服,住處等,睡眠安樂,醒來快樂,解脫苦界的怖畏,不會生為女性或不男不女,不忿怒,光明磊落,無慚顏,無愧色,男女互相喜愛,諸根圓滿,五官端正,無猜疑,清閑,生活快樂,無飛來橫禍,不會跟喜愛的別離等。

持不邪淫戒得如下5善神守護:

(1)佛陀仙陀樓哆;護持戒人,口如鬥諍不行。

(2)鞞耶藪多婆;護持戒人,不為瘟瘧鬼所持。

(3)涅坁醢陀多耶;護持戒人,不為縣官所得。

(4)阿羅多賴都耶;護持戒人,舍宅四方,驅逐凶殃。

(5)波羅那佛曇;護持戒人,平定舍宅。

不妄語,能獲得14種善報;

諸根明淨,言語清晰,甜美,牙齒整齊潔白,不太粗,不太細,不太短,不太長,所觸舒適,口有蓮香,隨從恭順,言語受歡迎,舌頭如蓮花,青蓮花般柔軟,不掉舉,不輕躁等。

持不妄語戒得如下5善神守護:

(1)阿提梵者珊耶;護持戒人,不為塚墓鬼所嬈。

(2)因台羅因台羅;護持戒人門戶,辟除邪惡。

(3)阿伽風陀羅多;護持戒人,不為外氣鬼神所害。

(4)佛曇彌摩多哆;護持戒人,不為災火所延。

(5)多賴叉三密陀;護持戒人,不為偷盜所侵。

不喝酒抽煙,能獲得30種善報;

很快明了過去,未來,現在所應做的事,正念常現前,不瘋狂,有智慧,不懶惰,不愚鈍,不懦弱,不迷醉,不放逸,不愚癡,無恐怖,不激憤,無嫉妒,言語真實,不兩舌,惡口,雜穢語,日夜無懶惰,知恩,感恩,不慳吝,樂施舍,有戒行,正直,不忿怒,有慚,有愧,見正直,大智慧,具慧,智賢,明辨是非等果報。

持不喝酒抽煙戒得如下5善神守護:

(1)阿摩羅斯兜嘻;護持戒人,若入山林不為虎狼所害。

(2)那羅門閣兜帝;護持戒人,不為傷亡所嬈。

(3)薩鞞尼幹那波;護持戒人,除惡鳥鳴狐鳴。

(4)闍鞞門毗舍羅;護持戒人,除犬鼠變怪。

(5)迦摩毗那閣尼;護持戒人,不為凶注《陰司注寫凶惡之事》所牽。

各位好朋友,你們必須要注意,心直口快容易跟人結怨仇。


各位好朋友,你們必須要注意,心直口快容易跟人結怨仇。

決定不要跟人結冤仇。你說他的過失,他記恨在心,招得來生的報應,他要報復你,那又何必?

「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啦,不能跟人結冤仇。

話多了不是好事情,心直口快容易跟人結怨,
這是缺點,這個要改。

必須要察言觀色,看到人家的表情不對,趕緊就別說了。

人家有好處,要讚歎;人家有缺點,別說。

普賢菩薩教我們「稱讚如來」,如來是代表性德,與性德相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有這種念頭、行為,要讚歎他。

在佛法裡頭持戒、修定、講經教學,值得讚揚的。

要如此學習,我們一生處事待人接物才能圓滿,結的都是善緣,不結惡緣。

開松老和尚

快樂的泉源──


快樂的泉源──
來自面對每件事,都能正向思考
(往好的方面想、相信我是可以的、心善必感得善緣)。

觀察自己的毛病,改變自己的毛病,才能改變命運。

毛病越少命運越好;毛病越多命運越差。

開松老和尚




智 慧

【 智 慧 】 

燒開一壺水的智慧,一位青年滿懷煩惱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地為自己樹立了許多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一事無成,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小屋裏讀書。

智者微笑著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青年看見牆角放著一把極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灶,可是沒發現柴火,於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來,裝滿一壺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內放了一些柴便燒了起來,可是由於壺太大,那捆柴燒盡了,水也沒開,於是他跑出去繼續找柴,回來的時候那壺水已經涼得差不多了,這回他學聰明了,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於柴準備充足,水不一會就燒開了。

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你該怎樣把水燒開?

青年想了一會,搖了搖頭,智者說,如果那樣,就把水壺裏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智者接著說,你一開始躊躇滿志,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水壺裝了太多水一樣,而你又沒有足夠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柴。

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後,他把計畫中所列的目標去掉了許多,只留下最近的幾個,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幾年後,他的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用柴火比喻自身能力,而把水燒開來比喻達成目標,真的是非常貼切,讓一個人看清一件事,與其用說的,倒不如讓他起而行,再從中去發現自己的不足,只有自己省悟,才能夠真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刪繁就簡,從最近的目標開始,才會一步步走向成功,萬事掛懷,只會半途而廢,人生,就是不斷地撿拾柴,才能使人生不斷加溫,最終讓生命沸騰起來。




最危險的敵人


「最危險的敵人」,是自己心裡的習氣,所以不要想去改變他人來合自己的意。

應改變自己,遇事需用善的、和諧的方式
去處理它然後放下它,落實念佛,為自己往好的因果路走,才能真保護自己。

開松老和尚

夢參老和尚的叮嚀


【夢參老和尚的叮嚀】

「求人不如求己!」

這句話,看著很普通的話,你說求佛、求菩薩、求護法神,求這個加持、那個加持,自己怎麼不加持加持自己?

求外人沒得用!

《八十華嚴講述》




講一次地藏經 遂多半不念佛;



講一次地藏經   遂多半不念佛

● 唐閘居士林,很認真。去年一林員頗聰明,講一次地藏經,從此一般不知念佛法門,是凡夫仗佛力現生了生死之法門,遂多半不念佛,而專以聽經為事矣。林長請光與講經者說。因示之曰,佛法如大海,一滴具萬川之味。佛法如帝珠,一珠具千珠之光。在大通家分上論,粗言細語總一真。在未到家分上論,當以就路還家為省力。況已證等覺,欲圓滿佛果,尚須念佛求生西方。而將墮阿鼻,十念成功,亦可高預海會。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續上277頁複章緣淨書

-----------------------------------------------------

凡做功德 不必改念地藏經

●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念佛一法,最易得益。

三上183頁複陳慧恭居士書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為何老實讀經念佛的人,身上有光明照耀?

願生極樂,有二十五位菩薩保護你。

為何老實讀經念佛的人,身上有光明照耀?

在《十往生經》中記載,「如果有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會有二十五菩薩如影隨形,使修行者無病沒有煩惱,阻止惡鬼、惡神擾亂此人,令他常得安穩。這二十五位菩薩分別是:

觀音菩薩,雙手捧紫金台。

這位菩薩反聞自性,證耳根圓通往生極樂世界。又以普門分身千遍億尋聲救苦,與耳根最利的娑婆眾生有親緣關係。若人所求千百事,菩薩皆可隨心滿足他的願望。

大勢至菩薩,結未幢蓮花印,即蓮花合掌 。

這位菩薩以憶佛念佛,證念佛圓通往生極樂世界,乃法界念佛初祖,攝受念佛之人往生。中國印光大師,日本法然上人,皆是此菩薩化身而來,教導修行人信願持名安心起行。

藥王菩薩,手持幛幡玉幡。

這位菩薩曾燃身供佛,證一切色身三昧。在因地修行時發願,接引一切有緣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葯上菩薩,雙手捧玉寶幡。

葯上菩薩與藥王菩薩乃兩兄弟,不僅同發心接引眾生往生,還發願以菩提清凈力,滅除眾生無量病苦,使其消災延壽。若能隨喜讚歎二位菩薩,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命終即生極樂世界。

普賢菩薩,雙手持寶蓋。

此菩薩在華藏世界接引修行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若人修學普賢十大願王,菩薩即乘坐六牙白象,分出百千個化身在此人面前。縱使此人業障深重,一時不能夠看見菩薩,普賢菩薩也會在暗中為他摩頂,並且擁護安慰他,讓他逐漸成就普賢行。

法自在菩薩,手持蓮花。

這位菩薩於一切法得自在,相似於佛,可現一切身度化眾生,其神通道力能摧伏一切天魔外道,護念修行人安心求生凈土。

獅子吼菩薩,手持腰鼓。

這位獅子吼菩薩又名妙音菩薩。通曉一切眾生語言音聲,又能普現色身,以美妙殊絕的音聲遍吼十方世界,廣為宣傳佛法。眾生聽聞無不念佛念法念僧,故名獅子吼。

陀羅尼菩薩,在左面跳舞。

這位菩薩又名總持菩薩,即總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幫助一切眾生開啟正信,滅諸噁心而行一切善法。

虛空藏菩薩,在右面跳舞。

這位菩薩具大威德,他來自西方一切香集世界。能以神力除眾穢惡為純凈香潔。不僅護念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求圓滿。還能使修學佛法之人,增強記憶,久而見聞不忘。

德藏菩薩,吹笙。

《維摩詰經》記載,這位菩薩以「有所得」與「無所得」入不二法門,幫助眾生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寶藏菩薩,吹笛。

這位菩薩來自東方寶燈世界,曾向釋迦牟尼佛求得「廣大寶秘密善住清凈陀羅尼法」可滅除眾生一切罪障。護念修行人增益善根,成就世出世間一切事業。

金藏菩薩,吹蕭。

這位菩薩具大神通,影護修行人,不令惡鬼惡神惱亂。

金剛藏菩薩,吹琴。

這位菩薩常以明王身,現忿怒相,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謂之金剛藏。菩薩曾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眾生本來是佛的一乘教法」讓末世一切眾生得金剛決定信,永斷所有疑悔。此菩薩又名金剛薩埵,即文殊師利菩薩。

光明山王菩薩,手持琵琶。

這位菩薩手持琵琶代表辯才無礙,以和旋妙音除人污穢。如光明徹照,滅除眾生無量身心煩惱。

山海慧菩薩,手持箜篌。

這位菩薩欲度脫一切眾生,於是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學什麼法門的人,他的功德最為第一」世尊告訴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的人」。菩薩即面西合掌正身,帶領大眾親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華嚴王菩薩,持磐。

這位菩薩入華嚴不思議境界,曾化身唐代清涼國師,元朝正順法師,專修專弘《華嚴經》。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護念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眾寶王菩薩,持鐃銅鈸。

這菩薩持鐃銅鈸,亦如影隨形,使修行者無病沒有煩惱,阻止惡鬼、惡神擾亂此人,令他常得安穩。

月光王菩薩,持折鼓。

月光王菩薩來自東方琉璃世界。在過去世電光如來時,有一梵士醫王,養育日照、月照二子,發心愿利樂眾生,二子亦發願供養。梵士醫王即今之藥師如來,二子即日光、月光二菩薩。

日照王菩薩,持葛鼓。

日照王菩薩與月光王菩薩同心同願,以慈悲願力攝受眾生,現世消災延壽,命終往生與琉璃世界無二無別的極樂世界。

三昧王菩薩,持方鏡。

這位菩薩代表念佛三昧為三昧中王,又表往生極樂即得三昧中王。

定自在王菩薩,持大鼓。

這位菩薩曾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地藏菩薩本願」為眾生求得「往生凈土之法」圓滿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大願。

其法相,身穿天衣,把大鼓置於前面,雙手做擊鼓狀,卻未擊出,寓意定者為心,以心為定,遠離眼耳鼻舌身意的執著。又菩薩擊鼓,動作很大,鼓槌卻未落下,寓意敲醒的是世人沉迷的心,不是耳朵。

大自在王菩薩,持花幢。

這位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一生補處大菩薩。他享受五種自在,法身八種自在,以及六波羅蜜十種自在。逍遙自在的大菩薩,護念眾生快樂自在地往生極樂世界。

白象王菩薩,持寶幢。

這位菩薩性情柔和而有大勢。如白象六牙比喻六度,四足象徵四如意。而法身無漏無染,稱之為白。護念眾生行住坐卧如白象舉止威儀,具足戒行。

大威德王菩薩,持曼苶羅花。

這位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忿怒化身,又名降焰魔尊、六足金剛。菩薩具大威德力,能斷除一切魔障,摧伏一切惡龍。眾生若一心憶念阿彌陀佛,祈求往生極樂世界,菩薩護念修行人不受惡神邪鬼打擾,身心遠離煩亂昏沉。

無邊身菩薩,持戒香火舍。

這位菩薩來自意樂美音世界,他身軀龐大無比不可思議,每一毫毛孔里生出一朵蓮花,每一蓮花上有八萬八千城,裝飾著七種寶物。

城內街道寬闊,兩旁種植七行多羅寶樹,花果茂盛,微風吹來,發出如天仙演奏的音樂。河中妙水盈滿,清凈香潔,水中有七寶船,眾生在河中嬉戲、浴身。住宅如花園般美麗,宅內花香水凈。城中各居住著八萬四千個國王,周圍又有無數臣民,豐衣足食,安樂吉祥。此無邊身菩薩,以身護念修行人,日夜常得安穩。

這二十五菩薩代表其它法門的利益,皆可從發願往生中一併獲得。只要願生極樂,即得菩薩們晝夜守護,直至阿彌陀佛手持蓮花前來接引,與菩薩們一同回到極樂世界。所以老實人念佛讀經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華。又如太子雖未登機,卻已貴壓群臣。




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



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

  以念佛,人皆能念故。

  念經、拜懺、做水陸,何以不及念佛?以念佛,人皆能念故。念經,則雖有百僧,念者難得有五十人。有不識字者不念,有識字口齒鈍,其快如流不能隨,亦不念,有懶坯雖能念而不肯念,故成虛文者屬多半。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即懶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此極熟之六字佛號,彼若不塞耳,則此六字,歷歷明明由耳根以貫入八識田中,其人心中,固一句一句之南無阿彌陀佛,從始至終,常得顯現。雖不念,與念之功德亦差不多少。況一切來往之人,孰是塞耳不肯令聞之人。既不塞耳,則亦以此六字,由耳根以貫入八識田中矣。一句染神,永為道種之利益,唯念佛獨有,念經則無者。以文句各異,不熟者不知是何文。即熟者不攝心諦聽,亦難了了。光之愚誠,不僅為尊夫人計也。

(《法雨涓滴錄》附錄:印光老人複黃涵之道尹書節要)




為什麼說信願念佛法門是藥王中之藥王?


為什麼說信願念佛法門是藥王中之藥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乃藥王中之藥王也。

  大覺世尊,名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藥,其數無量。戒定慧三,攝盡無遺。以故此三,名為藥王。若能服之,即凡成聖。然藥雖美妙,修合實難。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輪。戒定慧三法,當念悉得具足。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藥王中之藥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897頁 募建藥王篷序)




淨宗行者為什麼要切戒不接受佛力?


淨宗行者為什麼要切戒不接受佛力?

  一個人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藐視佛力,喪心病狂。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心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890頁 淨土指要)




念佛用功的方法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念佛用功的方法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我們凡夫不可能沒有妄念,有妄念不怕,古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怕的是覺悟太慢,又跟著妄念跑,我們現在問題出在這裡,總是覺悟太慢了。

妄念起來,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提起一句佛號,把這個妄念代替過來。如果發覺得太慢,不知不覺跟著妄念不曉得跑了多久還不知道。跑了也沒關係,發覺了再趕快提起。這樣在生活當中練習,練到最後警覺性就會提升,妄念稍稍一動,你就會發現了。

念佛時一面念,一面妄念起來,這個也很正常,你也不要怕。古大德說:「不要理會就好了。」蓮池大師在《疏鈔》開示說:平常我們妄念就是那麼多,只是沒有念佛你沒有發現,你念佛的時候才發現。好像屋子裡面地沒有去掃,看起來還是滿乾淨的,掃把一掃,怎麼灰塵飛起來那麼多?不是掃的時候才有,是你沒有掃就是那麼多,你沒有掃的時候沒發現,一掃才發現。我們的妄念就跟那個地上的灰塵那個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念佛,好像沒有什麼妄念,不是沒有妄念,我們沒有發現,念佛的時候才發現。

念佛發現有妄念不要怕,不要擔心,妄念起來就讓它起來,好像我們掃地灰塵飛,飛就讓它飛,你繼續掃,掃到最後掃乾淨它就沒有了。念佛也是這樣,妄念起來就讓它起來,不管它是善念惡念,什麼奇奇怪怪的念頭,一概不要理會。我們要理會這句佛念,抓住這句佛念,其它你都不管,起來讓它起來。這樣念,久而久之那個妄念自然它就減少,到最後它就沒有了。如果你很擔心那個妄念、害怕那個妄念、回憶那個妄念,這個妄念又加妄念,這樣就不對。所以念佛用功的方法關鍵就在這個地方,要會用功,不要怕妄念,你只要抓住佛念,一直念,其它不管,這樣妄念到最後它自然就會沒有。

你佛念得很清楚,妄念起來你也很清楚,這個就不怕了,知道那是妄念,它就不起作用了。我們現在會被妄念牽著跑就是不知道它是妄念,就跟著跑,就跟著跑就迷了。我們佛念保持,妄念起來,好像小偷進來,我看得見,你是小偷,他不敢動,是有小偷來了沒有錯,但是他看到你發現他是小偷,他就不敢偷東西,他沒有作用。你發現那個妄念,它就不起作用。如果不知道,那就隨它去,那我們功德法財都被這個偷光了。南無阿彌陀佛!






【夢參老和尚開示~了生死】

《一切事物是會轉化的》

※ 一切事物是會轉化的,不是人家說怎樣,就怎樣,你自己得想辦法轉化。這個肉體跟你的精神(在我們佛教講的是心),怎麼了生死?了生死,了的是心,不是說你的肉體。你能叫它永遠不老?你也不是妖精,肉體就是要老的,要變化的。

但是在這個變化當中,你有個不變化的,你的心跟物質是兩回事。學佛講求的是性。性是主體,來個什麼相,就做個什麼相。是隨緣的;性不是隨緣,性體隨緣而變一切相。變人、變個什麼,那叫業性,隨你所作的業,就造成種種的樣,種種的形相;你把業消失了,變化沒有了。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不管經過多少的時間,你作的業不會消失的。你要是還了,就沒有了。不還永遠跟著你,不論什麼時候遇到,你的業緣遇到了,一定得還債。你不作沒有,一作絕對有。那叫業性,這個性跟你那個,體性的性是一個。

「業性本空唯心造」,能造業的是你的心。你要是把你的心轉化了,妄心消失了,業還存在嗎?所以說心也亡了,罪也消了,「心亡罪滅兩俱空」,那你就成了,這才叫真懺悔,真正的懺罪是這樣懺的。

《心跟肉體分開,你的生死就漸漸了了》

你有沒有驗證這個心?自己可以驗證。現在在這個世間事,無論任何的事情,你沒有貪戀,沒有顛倒。我們這個心,都在貪戀顛倒當中,明明是假的,你把它當成真的;明明是生滅的,你把它當成真實的。等你達到不顛倒了,認到真實的時候,那就見性了。

禪宗明心見性的時候,就是驗證自己,看你對一切事物,還有沒有貪戀心,有沒有想歸為己有,連你自己的肉體,都不認為是自己的。如果這個心,跟你的肉體分開,精神跟物質是兩回事情,你分開了,那你的生死就漸漸了了。為什麼?被你的身體給栓住了,你的心就不能明白。不能明白就不能了,不能了,生死怎麼了呢?

※  到了「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的時候,你就明白你的心。有貪戀、有顛倒,你明白不了你的心。




真誠不欺 久而久之 人所信向



真誠不欺  久而久之 人所信向

● 汝既宿有信心,欲皈依,當認真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為真佛弟子。每見學佛者亦有偽為,其實則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務,依舊是瞞因昧果,欺佛欺人。此種假善人,實為佛門之賊,當深以為戒。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動念,亦當以誠為事。果能真誠不欺,久而久之,必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則天地鬼神當常護佑,令其常得吉祥也。況佛菩薩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

三上189頁複寧德晉居士書二

【夢參老和尚開示】別看菩薩相是泥塑木雕的,但卻比我們還真實。



【夢參老和尚開示】

別看菩薩相是泥塑木雕的,但卻比我們還真實。


什麼都可以壞,唯有信仰之心不壞,菩薩的願力不壞。 ​​​




什麼是,供香?


什麼是,供香?
「香」是代表信香,一支就好,不要點很多,它表法的。

燃一支香,見到這個香,聞到這個香,
就是要提醒我們,對於佛陀在經典裡面的教誨,我們必須深信不疑。

它表信,一定要相信,一定要依教奉行。
所以啦,香是表信香,表相信。
香也代表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什麼?
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它表這個意思。

那個香不是讓佛聞的,我們一定要懂得。

開松老和尚




什麼是「供燈」?



什麼是「供燈」?
燈在從前點的是油燈、蠟燭,
那個表法的意思非常明顯,它代表什麼?
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犧牲奉獻,
我能夠捨己為人,所以供燈是表這個意思。
佛菩薩出現在世間都是捨己為人,
一切為眾生的利益,為社會的利益,從沒有想到自己。
所有自己一切工作都貢獻給社會,都貢獻給大眾,
燈表這個意思。
現在一般燈都用電燈,
電燈這個意思很不容易看出來,很難看得出來。

可是我們明白也行,知道這個意思就可以,燈取這個意思。

現在居住得很密集,電燈還是比較方便,
油燈、蠟燭現在比較不方便。
但是各位朋友要曉得燈代表什麼意思,
不僅僅是代表智慧光明,最重要的是代表捨己為人,
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服務別人。

開松老和尚




供水可獲得八種功德

【耶奢蜜多緣】

供水可獲得八種功德:

持戒清淨
享百味食
身心壯健
意念柔順
意念清明
淨除罪障
成就妙語
健康無病

發歡喜心 出讚歎語 亦屬心口功德


發歡喜心  出讚歎語   亦屬心口功德

●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


續上6頁一函遍複




念佛人都想達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念佛人都想達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大安法師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

  一心不亂,諸多的注經家又分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蕅益大師說,事一心不亂就是伏斷見思惑。伏住見思惑,可能是觀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斷見思惑,那就是阿羅漢的水平。但是,進而還有塵沙惑。要達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破一品無明的境界。破一品無明就是法身大士了,所證的是跟十方諸佛同一個東西了。

  所以,念佛三昧也有功夫淺深的差異。

  但總之,從哪下手呢?還是要從降伏、對治粗重的煩惱念頭開始。那降伏、對治,它不用其他方法(後面會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你的佛號從心裡念出來,耳根聽進去,能念的心和所念出的音聲產生一個緊密的關聯。

  你能念清楚聽清楚,你的心就在當下,叫念茲在茲。你的心跑了,你這個佛號是聽不清楚的。想到自己手上還有很多股票:怎麼今天是熊市啊,虧幾十萬哪!他的思想就到那上去了,你念佛是念不下去了,你再念阿彌陀佛,可能念成股票、股票。

  所以,一定是心聲相聯,這樣念久了,你的念頭才漸漸地澄清。

  慧遠大師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專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處在寂靜的狀態。因為我們的思和想,就是第六識和第七識都太活躍了,我們的心就是心猿意馬,就像孫悟空一樣的,一下子到天宮去,一下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要把它攝住。

  蓮池大師站在唯識的角度,就談這個專思寂想怎麼下手。這個八識心王,心王有心所,在心王當中有八種識,你一定要把八識以及這個心所給它攝在一處 —— 制心一處。

  開始是用耳識,其實念佛也是作用於耳根的,但你聽到的那個聲音還不屬於聞性,還是屬於耳識的范圍。先用耳識聞這個佛名,然後用意識來專注憶念。

  你的第六識給它專念故,那就不會跑,就把六根攝在這個佛號當中。最難攝的,一個是耳根,一個是意根。擒賊先擒王,你的耳根就是自念自聽,意根為什麼專注憶念?如果萬一意根還攝不住,那就用記數法,念一句佛號記一,念一句佛號記二,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攝意根的。

  其他四根都好攝。眼根,你念佛的時候眼睛垂下來,不能東張西望,看看別人穿件衣服是不是時尚的衣服,還要分析一番,眼根不要去看這些。鼻根,不要到處亂嗅。舌根,你就拿舌去念佛。身根,你端正自己的身業。一般耳根和意根攝住了,眼鼻舌身都好攝住。

  那這個六根、六識都讓它不產生活動狀態,這樣你就去念,念念念,念之久了,叫念極而忘。而忘,就是我執、法執沒有了。我執、法執沒有了,第六識就脫落,不去分別它。

  其實我們眾生就是分別心太重,慢慢地就不分別,不分別美丑、善惡、誰好誰壞。吃飯也不要分別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好吃的就貪心,撐得肚子要摸著牆壁離開,看到不好吃的就皺眉頭。

  所以你看我們眾生貪瞋癡,就在吃一頓飯當中都體現無余。好吃的,貪心上來了;不好吃的,瞋恨心上來了;然後吃飽了就要睡覺,無明上來了,昏沉。

  第七識是末那識,它一般是不斷地去思量的,但如果第六識不跟它輸送思量的材料的話,它也會中止下來,這叫思寂,思惟就寂下來。

  第六識、第七識,這兩識是修行當中最重要的,要把住的。《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成佛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智慧德相,唯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他講妄想執著,就是指第六識、第七識,第六識的妄想就是分別,第七識就是執著。

  那這兩個淡下來,忘之不已,忘極而化,空性你能契入。而空也不執著空相,空空亦空。在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當你妄的那一面消解之後,那你的真如這一面就會彰顯出來。這樣,第七識、第八識都不“行”的話(不活動的話),原來我們的心,心意識裡面都是波翻浪卷的,有時候是萬丈波濤,又很渾濁,所以你的七識、八識不行,原來很湍急的濁水就成了靜止的水,原來八識的濃雲薄霧,這時候都一片晴空,萬裡無雲萬裡天。這時候我們本具的真如自性,一心,就彰顯出來。唯是一心,更無余法。這時候就契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什麼境界呢?那當然可以見到佛,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的情形。蓮池大師有一段契入念佛三昧的表述,就是:你所有的妄想雜念都休止了,清淨一心,就是一心不亂現前了,那是“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

  那這個很美的語句。當下不離跬步,就在當下這個空間當中,實際上就是極樂世界。七寶池就湧出青黃赤白的四色蓮華,不離開這個庭院,當下就是黃金地,七重行樹遍布,到處能聽到阿彌陀佛說法。其實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講經說法,我們現在聽不到,你證得念佛三昧就能聽到阿彌陀佛現量地在講法,處處阿彌陀佛在說法。時時蓮蕊化生,就是在這個七寶池裡面,那個蓮華化生的菩薩,時時都湧現出來。

  從佛光裡面化成的種種百寶之鳥與這個世間的鳥,共同發出哀雅的音聲。極樂世界七寶的樓閣與我們這個世間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共同放出奇異的光彩。那不是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就在一處嗎?

  所以講多維空間問題,重重世界的問題,平行世界的問題,實際上佛經以及修證的境界可以透顯一些信息。

  所以,念佛三昧透過能念之我和所念的佛號契入到三昧境界,這是念佛法門最終的歸宿。得念佛三昧,修淨土法門就到家了。




為什麼念佛一定要有定課?



為什麼念佛一定要有定課?

  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

  印祖皈依弟子趙茂林至蘇州報國寺叩關求見大師。大師詢問皈依一兩年中“信願堅定如何”,“念佛功課定否”。並隨即開示說:“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

(《印光法師年譜》278頁——天地出版社)




什麼時候宜默念?什麼時候宜出聲念?



什麼時候宜默念?什麼時候宜出聲念?

  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
    

(印光大師文鈔)




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往生?


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往生?
會性法師

  憨山大師說: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往生,往生沒有瑞相,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佛隨便念,生死心不切,沒有努力,沒有用心,所以得不到受用!

  舉一個比喻說:推車,我們平常念佛,像推車下坡,車有輪子,不必出力,人站著,車子自己會走。我們平常念佛,往往是這樣的念法,沒有用心。所以我看有些人念佛,念珠一直掐,實際上他在打妄想,在看旁邊種種的東西,根本沒有用心。

  念佛如果像推車上坡一樣,須用大力。以前我推過車,推車上坡要很大力,才能往上推,若一不出力,車子會退下來,有生命危險。所以車子推上坡要努力,很出力。念佛如果像推車上玻這樣念,才有作用,這樣念佛才能得到真實利益。

  若一邊和人說話,一邊念佛,就像推車下坡,這樣念一百年也不過這樣。所以難怪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而心不在焉,根本心裡沒有阿彌陀佛。如果這樣念一百年也沒有效,就是喉嚨念到破了,也得不到利益。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這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

  我平常往往看到人手拿念珠在念,實際上他的眼睛看來看去,都是在看,沒有一樣沒看到,他念的都是境界,沒有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以前有一個人在念佛,他的師父坐在旁邊看,有一只雞走過,師父就問他:「你有看到什麼嗎?」「有啊!一只雞從那裡過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雞!」(大家聽得哄堂大笑)假定有一只鴨走過,又問他,「你現在看到什麼嗎?」「有啊!一只鴨從這裡過去。」「那你不是在念佛,你是念鴨!」我們平常這種毛病太多了,不要聽得好笑!

  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沒有歸宿?毛病出在這裡!老實告訴你!不要說:念佛念得很熟了,沒有趣味!沒有意思!看經較好!但是我告訴你,臨命終時不能看經!臨命終時還能看經嗎?眼睛就要閉上了,還能看經!阿彌陀佛若念不好,臨命終時就很危險!不要認為容易、簡單。初學的人結緣是好,若久修的人,這點就要特別注意!

  所以不要看很多念佛的人,到了臨命終時不能往生,聽人說:就要靠修密宗來幫助,才有把握,較妥當,才能往生,錯誤!這種的想法絕對錯誤!錯誤在那裡?信心沒有了,你根本沒相信阿彌陀經中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下面有叫你持咒嗎?

  注意!你看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下面有叫你要持咒嗎?除了你自己加上去,絕對沒有!你念佛的人信心自己就站不穩,那能往生?問題就出在這裡!

  你若念佛就一直專心念佛,擔保你能夠往生。祖師說:你專一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若不能往生,老僧入地獄,甘願!你看過去歷代祖師,那一位曾說過要持咒才能往生的?兼持咒,兼修沒有關系。

  但是不能說,怕阿彌陀佛的力量不夠,要藉持咒來幫忙。就像一個火車頭怕拖不動,後面再加一個推。這個想法不對,根本你自己本身站不穩,你根本就沒有信阿彌陀佛的大願,你根本沒有信釋迦世尊所說的話。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念阿彌陀佛當然可以往生西方,可以了生死!不必一定另外再持咒來幫助。念佛不能往生的人,根本問題就是你念佛沒有用心,生死心不切,像唱歌一樣。

  還有一點,你對娑婆世界的愛心不割——古德曾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你恩愛心若沒有很重,就不會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的眾生,個個都愛心很重,所以才會墜落娑婆世界;現在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念頭若沒有深切,不專一,不能往生。

  只要你有一點點愛心牽住,就不能往生。軟繩要剪掉,要切掉,臨命終時才有希望,不過聽到這裡,你不要誤會:若這樣,我的兒子,孫子我都放下他,我不要看,就跑遠遠的去五指山!不是這個意思!叫你切斷,是要知道,我們往生,這些都帶不去。

  要走!自自在在走!萬緣放下!現在聚在一起,就像大家同修。我們能度,盡量度他們,勸導他們念佛同修,將來也往生西方,更好!但是不可以被他們綁住。才能像東瓜和尚一樣,想要走,就走!像黃打鐵那樣,要走就走!自由自在,那樣就是無掛無礙。世間的恩愛,完全不能礙到你,不能綁住你,有這種道力,才能往生。

  絕對不可以認為藉其他的法門幫助,兼修可以,兼修有如吃點心。正餐好像正修念佛法門,兼修其他法門,譬如說:持往生咒、大悲咒,持其他的咒幫助往生,那個叫助行。所以助行是幫助,就像我們吃點心,有點心可吃,當然更好,沒有點心,三餐吃飽就好,沒有關系,這個要分清楚,不要認為阿彌陀佛的力量不夠,藉密宗的力量幫助,這樣就不對。

  我們兼修可以,作助行幫助,吃點心,不要石棉瓦上面再加鉛片,會讓人笑話。若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對佛法外行,我比較不客氣,我說這句話,其用意是要堅固念佛人的信心,假定你信心沒有堅固,願力沒有深切,你要求往生,持咒不但不能幫助,就是三藏十二部都來幫助,還不夠。你自己沒有那個力量,就像你自己就不想上去,一直要讓人硬拉的,那有可能?所以修行學佛要注意這點。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當然念阿彌陀佛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既為法門,當然可以度人出生死,絕對沒問題!要相信釋迦世尊所說的話,好好念佛!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 欲證心性而成覺道,若不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下手。何異鳥無冀而欲飛,木無根而欲茂乎哉。三下765頁佛教

淨業社流通部序


眾善奉行

●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

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

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

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

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

之邦,願汝勉之。



三上488頁複蔡契誠居士書三人




大安法師:一念相應一念生,寶池蓮華已標名



大安法師:一念相應一念生,寶池蓮華已標名

淨土宗祖師大德常常開示一句話:「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一個淨業行人當下這一念,如果能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相應,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相應,發的願和彌陀的願相應,那麼當下就已往生,不是要等到臨命終時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在信願持名的當下,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就長出了一朵標上念佛人名字的蓮華。可以說,當下他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雖然身體還在娑婆世界,但已是極樂世界之嘉賓。這是非常神妙的。

根據《淨土聖賢錄》記載,宋代有位荊王夫人,是宋哲宗之叔父荊王的妻子。

荊王夫人信仰淨土法門,專門念佛,而且引導家中的妾和婢女一同念佛。其中有個妾懈怠散漫,夫人呵斥說:「不可因你一人,而壞我規矩。」遂將她驅擯。妾因而生出慚愧之心,從此念佛非常精進,後來預知時至,無疾往生。

往生之後,這個妾託夢給另外一位妾侍,請她替自己感謝夫人,因為夫人的督促,自己得以成就往生淨土。荊王夫人知道後,說:如果她也託夢給我,我才相信她真的往生。

當天晚上,往生的妾果然前來入夢,以相同的言辭對荊王夫人表達了感恩之意。夫人問她能不能帶自己去極樂世界看一看,妾說可以。

荊王夫人跟隨其後,到了極樂世界,看到蓮華池裡諸多蓮華,但相狀不同,有大有小,有榮有枯,便問為什麼。妾跟她解釋,世間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才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

夫人看到有個穿朝服的人坐在蓮華上,身著寶冠瓔珞,相當莊嚴。妾說,這是楊杰。

楊杰是當時的一個大居士,雖然是參禪的,但是也修淨土,所以七寶池中有他一朵蓮華,並且本人已在華中。此外還看到一個叫馬玗的,也是那個時代的官員。

夫人問:我的蓮華在哪裡呢?妾帶領她又前行數里,遙見一朵巨大的、放著熾盛光明的蓮華台,妾說這就是夫人的蓮台,上品上生的金台。

荊王夫人醒後,悲喜交集。後來她於八十歲生日那天,在佛像前手持香爐點香時,站著往生了。

所以,正如釋尊在《阿彌陀經》中所宣說的,“若已願則已生,若今願則今生,若當願則當生”,當我們信願念佛時,身體雖仍滯娑婆,神識卻已登極樂。

這是淨土法門的神妙之處,極圓極頓,難思難議,淨業行人唯有仰信遵從而已。




天大罪業 當不得一個悔字



天大罪業 當不得一個悔字

● 天大罪業,當不得一個悔字。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堯,舜,佛,菩薩,與吾人之心,同一覺體。但以吾人逆性而修,則淪於業苦眾生之中耳。汝既知非,應力改過,能事事力改,則可至無過之地。若只暫時發愧悔,仍然因循不自修持,則仍舊在罪業海中漂泊沉淪,莫之能出也。祈詳讀各書,當步步入勝,庶不至虛生浪死,與木石禽獸同生於天地之間,生無益於人,又有害於人也。


續上45頁複湯文煊書二

懺悔達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懺悔

懺悔達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懺悔


夢參老和尚 

懺罪。我們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這樣的認識,因為佛的教導,「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作百千劫,在你沒有成道之前,業報是不亡的,成了道之後是不是業報就盡了? 沒有,佛還是示現受報,雖然他受報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覺,因為他沒有痛苦,他受報的時候,沒有感覺,沒什麼障礙。

另外像我剛才所講的,你觀照成功了,這些都沒有了,為什麼呢?假使說我們業報不能轉、不能消滅的話,學佛有什麼用處呢?我們永遠也成不了佛,這是了義的說法。業性本空,就像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說業沒有自性的、緣起的。業的體又是怎麼樣的?是空的!「業性本空唯心造」,都是我們自己心所造的。

所以現在我們修的這個心是妄心,必須達到「心境雙亡」的境界,「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亡,罪也滅了,兩個都沒有了,根本什麼都沒有,都只是幻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達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懺悔,一切法都是緣起的。

我們時間不夠,本來我想講「緣起性空」,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為什麼會緣起?為什麼是性空?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因為緣起故,說它沒有自性才能空,這是兩面活用的。我們剛才講修行,這是心裡的觀想,而一切物質是緣起的,在心裡上,我們就說它是性空,讓「空」和「有」相互溝通一下,「空」、「有」無二。這種觀想法門,大家隨時要觀,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你就修這個觀!佛在教導方面所用的文字太多了,但是你要想修行,就要用這個法則來對治你的痛苦,對治你的障礙。你一觀照就沒有了,因為你已經修成,你在定中就沒有了。

一切境界皆由心起,心要是亡了,境界就沒有了。所以懺罪是心亡罪滅兩具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個懺悔是你起心造念的心滅了,誰也拿不出心和罪來,都拿不出來,就心亡罪滅兩具空了。這才是真懺悔。我連我自己都沒有了,誰來受呢?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誰來受?一切都是幻化的。

「業性本空」,業性沒得體的,是空的。你所造的業,是空的,「唯心造」,是你的心造的。修道者,你要把妄心轉變了,把你的胡思亂想啊、貪嗔痴慢疑的心啊,都轉,消失了,心就空了,妄心沒有了。心都沒有了,心所造的業還有嗎?業性沒有,是你心造的,你心都亡了,妄心把它消失了,修行者就是消妄心、顯現真心的。「心要亡時罪亦空」。能造罪的心都沒有了,所造的罪還有嗎?「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亡了,罪也空了,兩個都沒有了,「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樣懺,是最究竟的。向這個方向懺。

不要太執著,什麼事都推著你的業,業沒有的,不要太執著!要看破、放下,觀想在觀自在菩薩上,「照見五蘊皆空」。凡是一切和合的法,都不存在。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印祖呵斥他:什麼叫念好?十念就能往生!

印祖呵斥他:什麼叫念好?十念就能往生!

仁禪法師講公案

王柏齡是印光大師的弟子,印祖給他取的法名叫王慧常。

王柏齡乃民國時軍界高官,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和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第一任教育長等重要職務。創建黃埔軍校的時候,蔣介石為主,王柏齡可以說是第二把手。王柏齡年少時與蔣介石是保定軍校同學,並一同赴日留學,所以關係非同一般。

王柏齡大約在1928年與佛法結緣,於1930年冬季到蘇州報國寺皈依了印光大師。親近印祖日久之後,為印祖德行所感召,對印祖佩服得五體投地。

王柏齡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冬天生病大吐血,可以說危在旦夕,但是他觀察自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說明他學佛學得還不錯,有一定的定力),但是,內心唯一覺得遺憾的是自己念佛沒念好。

病癒之後,王居士跟一位出家法師朝禮江浙諸山,到了蘇州,去拜見印祖,報告了自己當時病危時的心態。

印祖聽了之後就大聲呵斥他:“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王居士聽了之後,當時感泣涕零:“師破去我自障矣”!他明白了,病中懷疑自己佛沒有念好的那種疑心,實際上是自己障礙自己。

從此以後,王居士就常生自信:我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我絕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

這裡要注意,“我已是西方人”,相當於“親自往生想”;“我決定往生西方”,相當於“往生心想成就想。”


之後,王居士就把自己當成極樂世界的人,凡作事動念,都以西方人來比量自己、觀察自己:極樂世界的人能做這樣的事情嗎?有這樣的念頭嗎?凡舉止動念不與西方人相合的就立即懺悔、遣除,決不稍事容留。

王居士在文中說印祖破了他的疑心障礙,實際上,這種不自信的障礙我們念佛人幾乎都有,說句不好聽的話:這種疑障,十個人裡面五雙都有!一般人都有這種懷疑:我念佛念得不好,離一心不亂還差很遠,我能往生嗎?就像印祖呵責王柏齡居士一樣:什麼叫念好?十念就能往生!

印祖在文鈔中講,取乎法上,僅得其中,高標準要求自己,希求一心不亂,當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你因此而生起“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恐怕不能往生”的懷疑,那就是自己障礙自己往生了。

了知以上道理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人不管是修觀,還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抉擇信願,這一點非常重要。





怎樣念佛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如此信願持名,決定往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又近世之人,多務虛名,不修實行。口雖念佛,心與佛違。譬如藥忌並服,何能愈病。必須念念克治自己習氣,心心憶念彌陀洪名。凡有與佛不合之念頭起,則自責曰,汝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何可起此念乎?正念一起,邪念自消,決不許其稍住頃刻,必使心中淨無瑕穢,如淨琉璃,內含寶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持名,決定往生,方為真正修淨土人。
  
(印光大師文鈔)




念佛欲得一心應該怎樣行持?



  發真實心,真為了生死。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

  念佛欲得一心,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須善於用心,勿致過為執著,或致身心不安,或致起諸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依此而行,決無歧誤。
  
(印光大師文鈔)




為什麼說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



  今之學佛人,真者亦多,偽者亦頗不少: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如優人作戲,苦樂悲歡,做得頗像,究其實,了無真情,皆假裝耳。此種人何能令人景仰?

         吾人學佛,當常努力。凡一切時須對治自己習氣。對治習氣,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習氣少,即是複禮致知之端倪。

  接手書,知宿有善根,故於弱冠之年,即能崇信大法,不勝欣慰。現今社會,陷溺已極,若再不依佛說因果報應生死事理,並改惡修善,敦倫守分,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等法門以行,將見人道泯滅,大地黑暗,不見天日矣。汝既得聞佛法,發心皈依三寶,當常努力,凡一切時須對治自己習氣(對治習氣,即是克己格物之功夫),習氣少一分,即是學佛得一分益處(習氣少,即是複禮致知之端倪)。世有學佛之人,了不對治習氣(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如優人作戲,苦樂悲歡,做得頗像,究其實,了無真情,皆假裝耳),此正所謂以佛法作門面行為,仍舊何能令人景仰。譬如插酒幌子賣毒藥,初則人猶謂是,久則誰受彼瞞,適足自辱自壞而已。今之學佛人,真者亦多,偽者亦頗不少,彼以佛菩薩之言論,作迷惑世人劫奪財產等招牌。
  

(印光大師文鈔)




大安法師:【熏習的力量】



“大智度論”裡談到這麼一位國王,是虔誠的優婆塞,也有修行。他問佛陀:“我常常在處理政務,與他國的戰事問題時心很散亂。若我在臨命終時,如果心散亂,沒有在念佛上,能不能到好的地方去 ?是不是要到不好的地方去?“

佛對他說:“你不要擔心,你平時有熏習的力量,就一定能到好地方去,不在於你臨終時的狀況。”

佛就說了一個比喻:有一棵樹,它的傾向性是往東邊倒,東邊倒 ,東邊倒......它已經形成這個傾向如果有人要將它砍倒的時候,無論從哪個方面砍,怎麼砍,它一定是向東邊倒的。
所以如果我們阿賴耶識熏習佛號的力量是很大的,臨命終時,無論怎麼樣死亡,阿賴耶識脫離四大的時候,那個最大的力量就會牽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是修行的功夫,再加上佛的護念!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都在繫念著我們,關照著我們,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是臨命終時,臨命終時的困難在什麼地方。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馬上就會現前,來顯現他的無作妙用。

若能信願持名,一方面你就已經登上阿彌陀佛的大悲願船了。另一方面你平日熏習的力量就在那裡,有傾向性了所以你平時只要堅持信願持名,到時就能往生!

但你不能口裡說我要求生西方淨土,而一天二十四小時想的都是五欲六塵,求人天福報。如果你熏習的求人天福報的力量大,那是往生不了的!所以修行為什麼要做真實的功夫,這裡面不能去做包裝的,不能有一絲的虛假的!
因為你欺騙不了你這顆心。你的阿賴耶識是靈明不昧的法官,良心審判就像法官,我們的阿賴耶識是個大檔案庫,你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舉心動念,都在阿賴耶識裡面存下檔案的。





虛雲老和尚:兩則動中取靜修行成就的故事



一九九五年閏三月十四日開示於雲居山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

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

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惡心,心裡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

白雲端禪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剛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

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煉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製兵器,日夜不休息。

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錘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

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彆,自言往生西方去也。

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

我們現在也是整天忙個不休息,若能學黃打鐵一樣,在動用中努力,又何患生死之不了呢!

我以前在雲南雞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說給大家聽聽。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聖寺當小工。後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功,《早晚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

終日種菜不休息,夜裡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眾會下,眾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

後朝四大名山,閱八年,再回雲南。是時我正在興建雲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情都肯做,什麼苦都願意吃,大眾都歡喜他。

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眾,然後向大眾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籽,他將幾把禾稈,於雲南省雲棲下院勝因寺後園,自焚化去。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袍鉤環,雖皆成灰,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見者都歡喜羨歎。

他每天忙個不休息,並沒有忘記修行,所以生死去來,這樣自由。動用中修行,比靜中修行,還易得力。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