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夢參老和尚 講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生滅是相對的,有生就有滅,這都是相對法。有垢就有不乾淨,那就有清淨。不增,增是增多,減是減少,或者滅了。這個「諸法」是指什麼說的?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包括一切法。世間一切相,離不開這個。一個色就包括無窮無盡的相,「空相」是什麼樣子呢?「空相」是拿「有」來比較的。這個「空相」是沒有比較的。這就是我們講的「實相」,就是一切諸法,真空實相。

      這個空相,以前解釋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法,那是幻有的,幻有不是真實。但是幻有非有,非有就是空的,那就是真空。空有相沒有呢?什麼是諸法的空相?這個諸法的空相,就是指著真空說的。諸法的本體是什麼?那就是空相,真空之相。

      有時候你坐著思惟修的時候,自己觀想,在你想的當中就是空相。當你思想空寂的時候,一動念你想到北京,北京相就現了。但是這個相不是真的,是心裡想的。你到過上海,一想上海就現了。但是你想的都是你去過的地方,有個印象,沒有去過的地方就想不到了。特別是想你的出生地,你生在什麼地方,乃至哪個鄉村,那個鄉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你清楚得很,一作意就現了。這是在你的心中,意識當中所現的假相,假相不是真實的,假相是虛妄的。有沒有假相?說沒有,你心裡頭能勾畫出來!似有,這個有不是真有,因為有那個真有,你才能想像的出來。

     要是你從來沒有去過,是聽人家說的,你就顯現不出來了。例如大家念《地藏經》,知道忉利天是什麼樣子?你也沒去過,想像而已。四天王天是什麼樣子?你沒有去過,所以這個相是指著諸法的時候。你修的時候去觀想,觀想你就可以體會得到,全部都是假相。

      我們讀《地藏經》,前面有個「覺林菩薩偈」,這是出自《華嚴經》。「覺林菩薩偈」就說【你這個心,能畫出來很多色相,但是心不是色相,色相也不是心。你想想這個吧!】這是非常的微妙,譬如畫畫,得心裡想,但是心裡想了,可心裡並不能畫,得靠手來畫。手來畫得有顏色、得有材料,沒有材料也不能畫。所以這幾種,心不是彩畫,彩畫所畫的畫也不是心。所以「自在未曾有」。

     我講這些的意思,是我們要想入般若波羅蜜真空,你先由世間相想,想完了形容著這一切是虛妄的,在生滅的時候顯現一切法,從生到滅。不生滅的時候,原來也沒有了。【當你在心裡頭作意的時候,一切相宛然現前。不作意的時候,這些思想都沒有了,打妄想的時候有一切相。妄想不打,靜下來了,什麼都不想,什麼也沒有了】。

     諸法的空相,我們前面都講五蘊,就是五蘊的空相,五蘊空相沒有,就是你的心念而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空相」是什麼樣子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就形容著諸法真空的相,這叫法空相。

     因為講空,講空相是對著一切法說的。如果你不對著一切法,你說空相如何理解?怎麼講?這是在諸法當體上看,即是真空之相。我們經常拿水跟月亮來比喻。水中的月影,你說有生相嗎?影子是沒有生相。在實相的理體上是沒有生滅垢染,沒有這些相,沒有這些相對法之相。不止這個世界的法,佛所說的正法,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攝,只是對機而言說的,讓你達到返妄歸真。我們要是能夠認得什麼是妄?什麼是真?光這一點就很不容易了。

    當你從《心經》上學,你不能進入。那你就從《大乘起信論》入手,一個生滅門,一個真如門,一心二門三大,你從這個去分析,一滅一如,生滅歸於真如,真如而起生滅。你從這個道理漸漸就能入了。不然的話,你從《心經》上來學,你不能進入的,得從十二因緣緣起法,才能進入。《心經》是扼要說的,一切法的因果,垢染是怎麼樣流轉生起的,完了我們在修行當中還滅,那就是四聖諦法的還滅,也就是道諦、滅諦。生起的是苦諦、集諦。苦是果、集是因,道是因、滅是果。一個是世間的因果,一個是出世間的因果。世間的因果就是流轉,出世間的因果就是還滅。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廣欽老和尚:【好壞對錯不要說,心裡明白就好。別拿別人習氣起煩惱!】



        寺裡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說,肚子裡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老和尚又繼續說:別人的行為好,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為不好,也不起憎噁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

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衝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棱有角的,總是要寬怀大度,自身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為了,與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

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什麼叫「自淨其意」?老和尚開示說:「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為'自淨其意',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干?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經,否則便是被經轉。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評他人,偵察他人有無做到,心生分別,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也是被經轉。」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老和尚說:「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花開見佛,什麼叫花開見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對人要親切和藹,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令人望之卻步,當法師的也要如此才能度眾。

凡事照道理來,就事論事,不可用煩惱心去應付,對人不論是善人或惡人,都是和氣地平等對待,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我們心也清爽,照這樣做去,心無煩惱,便是花開見佛。」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恆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

「參學是在參自心,參我們的煩惱心、對人善惡是非的分別心,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惱心、無掛礙心,是心參。」

老和尚繼續說: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麼事情不順眼,就把耳朵關起來,眼睛閉起來,裝作沒聽到、沒看到,睜一眼、閉一眼,對人要和顏悅色,再怎麼說,修行就是忍辱這兩個字。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楞嚴經淺釋~節錄

【楞嚴經淺釋~節錄】



《夢參老和尚講》

     我們學《楞嚴經》就是要恢復以前的妙明真心。把我們失去的真心再復原,再把它找回來,不是迷失丟掉,而是還在。【平時在思惟當中,認識我們所有的見,全是妄的。為什麼這樣說?以妄為體,認妄為真!】

     說顛倒眾生,就是顛倒什麼呢?把假的當成真的,真的迷了,要想恢復本來面目,識破一切假相,獨顯真常,恢復我們原來本具的真常。這個在經文上或者我們這樣講,好像很容易,可不是這麼一兩句話。我們在六道輪迴當中,時而捨身,時而受身,捨身受身全是妄身妄境,全是虛妄的。自己沒事找事,生些煩惱,虛妄生的輪迴相。你解放不了,因此才受生死苦。

      【我們都依著我們思想的惑,迷惑了才造業,因為造業就要受報,作什麼業、什麼因,就受什麼報。】說不造業了,不造業了報也沒有了。【自己作業自己受,也不是誰加給你的,這是天經地義的】。

     有些人認為世界不平等,看到貧富壽夭,有的壽命很長,有的壽命很短,有的很富有,有的很貧窮!有的別人一天身心非常健康,一切事業順順當當;而你自己煩煩惱惱,隨便做什麼都不順當,為什麼?【不知道自己作的業,胡思亂想。我們說是瞎疑鬼猜,就是這涵義。一天盡在這上頭轉,怎麽能開悟?怎麼能明了呢?】若想不受報,你別造業。一邊怕受苦報,一邊專造受苦的業,你說這是不是顛倒?


※ 【學法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思想的認識】。在這一段經文,佛跟阿難說,就是讓他認識本有的。在《法華經》我們講:「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就是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什麼呢?把客塵斷了,你要作主人,不要作客塵煩惱】。現在阿難明白了,頭自搖動與見性無關!光在左邊向左邊看,光在右邊向右邊看,不是見,頭自搖動,見無動。我們或者想的就不是了!見到左邊光向左邊,這是見!光在右邊向右邊,這是見!那不是見。阿難認得頭自搖動與見無關,見不動。

      【我經常跟女道友講,儘管我們在六道輪迴當中,第一個要打破男女相,這都是假相不是真實的,再說深一點就是佛相,菩薩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個是要參的】。這一段經義就連繫到參禪的話頭,我並沒有這麼引證,若這樣引證,大家可能不曉得聽到哪去了,【因此你自己要觀想】。


     我們經常講「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我們點一枝香在這打坐,【打坐是觀想本性,就叫迴光返照,迴光是把六根門頭的一切知見旋轉回來,不要向外,要向內,旋轉回來照什麼呢?反觀觀自性】。如果耳朵聽,反聞聞自性;如果是眼睛見,反見見自性。這段經文,佛說的很簡單,啟發阿難認性。不要認相,【我們向來所說的文字都是相,要離開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必須得與上一句聯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楞嚴經淺釋~上冊258--260頁)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淨界法師:不要低估無始劫來妄想的力量!

淨界法師:不要低估無始劫來妄想的力量!

有些人說,我們念佛就好,幹啥要調伏呢?問題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很強大的生死業力。其實空正見只是一個根本,這個調伏力跟引導力是一個別相。

我先講講生死業力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投胎,都是有業力而來的,但是業力形成的因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在《楞嚴經》上說,什麼

叫生死業力?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這個外境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一件事情——我們先有感受,這個時候沒有影像只有感受。如

果是滿我們心中希望的,我們是出現快樂的感受;如果它是違背我們心意的,我們出現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過去,馬上就經過我們的想

像,就會創造一個影像出來了。這個影像第三個就是受想行,我們就住在這個影像了,我們就深生好樂。

如果這個影像是來自於痛苦的,問題不大,痛苦的經驗對我們不會產生一種牽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經讓你感受到快樂、讓你感受

到幸福,對這個影像,你就會產生堅固的執取,叫愛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了以後,如果你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一定會來三界投

胎,一定會來的。因為你的內心深處對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事,有一種堅固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是一種愛取。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每一個

人對生命的了解都是片段的,我們沒有哪一個人看到人生的全貌,我們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現。

其實,人生苦多樂少。我們付出太多,得到的快樂太少。佛陀說,就像刀上的蜂蜜。為了要舔那個微少的蜂蜜,我們被刀子給割傷了,但

是,我們沒辦法記取教訓,每一次都願意來輪迴,因為我們被心中的影像騙了。

我們為什麼認為人生美好呢?因為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問題在這裡!當你在回憶人生時,你是把過

去的影像拿來回憶,所以你被自己的妄想嚴重地誤導!這叫做無明或者叫盲點。如果你在臨終之前沒有成功地把心中的影像給化掉,你不可能往生!

你說:我往生的願力很強,諸位!你念佛的業力再怎麼強,不可能強過你無始劫來那個「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那個多生多劫栽培出來

的業力,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師說的,你念佛是今生才栽培,扣掉你工作、吃飯、睡覺,你念佛頂多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

你打了二十小時的妄想,連睡覺都打妄想,你用四個小時的佛號,去拼二十小時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見得能夠念四個小時的佛號,你就知道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解決問題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轉,轉識成智!佛陀告訴我們要思惟苦諦。其實你心中的影像,雖然給你快樂,但是它

給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讓你生生世世輪迴,它讓你每一世的輪迴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甚至於嚴重一點,它把你帶到三惡道去,你付出

的代價太多,你得到的快樂太少,你劃不來!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我們到極樂世界,也是快樂的境界,而且快樂五塵也是有影像,但是

這個快樂沒有過失。你喜歡吃蜂蜜,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裡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們要透過智慧來化解心中的問題。你今天會坐在這裡,「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這個是六祖大師說的。你心中或多或少一定有

一個影像在牽引著你。諸位!在世間法說,這個是一種追求物質的動力——慾望。他為什麼辛苦地去讀大學?他為什麼辛苦地工作呢?他

心中一定有個東西在支持他,就是一種妄想,一種影像。每一個影像不同,有些人要買房子,有些人是想幹啥,這個都跟他過去的生活經

驗、他的遭遇有關係,可能今生也可能前生。但不管是怎麼來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它消滅,這個要靠智慧。

你必須跟你自己溝通,告訴你自己,放掉它對你是有好處的!我們的心中要有寄託,沒有錯,凡夫不能無住,但是你可以有更好的寄託。

你可以把你的心寄托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它也會讓你快樂,這個快樂沒有過失。你不要把影像寄托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價的,你何必呢!

所以,我們從內心的安住開始調伏,透過教理的學習,你開始檢查你的內心,你哪裡出了毛病。你今天會輪迴,你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

你不可能輪迴,除非你乘願再來。「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那個東西你沒有消掉,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念多少佛都沒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對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無始劫來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量,不要低估了它們。它生生世世陪伴著你,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教育來調伏。我們

只能告訴你觀念,當然做還是要諸位自己去做,但是我們把方法告訴你,怎麼去檢查你的妄想,怎麼去做一些修正,調伏你的愛取,把你

生死的業力斬斷,臨終時沒有人可以去束縛你了,你才能夠輕鬆自在地往生。如果你三界的業力,把你綁得死死的,你臨終是跑不出去

的。所以,為什麼要厭離娑婆,才能夠欣求極樂?你要把你這個三界的繩子先解開來,你才可能去的。如果說,不要處理我們的生死問題,那祖師直接講欣求極樂就好了,幹嘛要厭離娑婆呢?

所以,你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三界的繩子解開來;第二個才跳得出去。所以調伏力,這也是我們教育的重點。從苦諦的思惟,告訴

你自己,老是執著你心中的影像,雖然它會給你短暫的快樂,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後那把刀,你為了這個付出了多慘痛的代價!你想一想,值得嗎?





廣欽老和尚開示:【念佛,心才有寄託,才不會去著其他別的事】



「弟子們常常來請示師父修行的方法,您老總是叫我們念佛,但我沒聽過您出聲念佛,請問沒有口動出聲,究竟怎樣念佛呢?」 

「念佛重在心念、專精,且晝夜不間斷、不雜亂,但你們如果能口念、耳聽、心想,就是下手功夫,慢慢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必有成就。」 

我們只知道我們是父母生來的,可是在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本來的真正面目又如何呢?死了又將歸向何處?我們既聞佛法,知道有位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祂的名號,命終時即接引我們到西方。

祂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往生西方的願。我們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到臨命終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

但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 

念佛若沒正念則想東想西,嘴念心不念。有願就會專心,不專心怎麼念佛? 

念佛有很多障礙、妄想,念一句都不簡單。 

佛號要多念,這點最重要。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聽得清楚,念佛要與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靜下來,是心裏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別人也不知道我們在念,專心工作,別無妄想,這也是一心,此是佛心,與佛道合。

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所見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見,這也是佛心。 

念佛,心才有寄託,才不會去著其他別的事情。





廣欽老和尚開示:【把「我」看得很重,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會有煩惱】



     我們的耳朵像偵探,總是豎起來很注意聽 —— 聽看看有沒有在說我的壞話?眼睛也是在看有沒有對我不好的?這樣對我們修行不利。

父母生我們下來時懵懵懂懂,長大以後就惹塵埃,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煩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統統別人不好、自己好。若人家說你好,就高興;說你不好,就生氣、難過,這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則心不能安。

    若存我相,就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分別計較),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會有煩惱。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瀕臨死亡經驗


廣欽老和尚: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

廣欽老和尚: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

念佛是在念我們的心,把心靜下來,這個心能隨時保持在定中。用功就是用這個心,了生死也是這個心在了。

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要多念佛!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

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身、口、意要能『做到』三位一體。

修行「過程」都會「遇到」許多境,如果『對境當時,一念轉不過來』,不但『無明會起,煩惱也跟著來』,而修行,就是在修這一念轉得過來。

所以,念佛這一念要保持得好,時時刻刻都以阿彌陀佛念在心裡;以念佛來伏無明煩惱種子,對境轉心,這個心不起分別、無好無壞,這就是定。

我們修行要「一心」、要「專心」,一心就是時時刻刻依這個阿彌陀佛來行持,就能保持一心;不去想別的妄想,只想到『阿彌陀佛』就是一心。

這樣,在白天時,
遇到種種的緣、種種的境,我們的心就有主,白天若有主做夢時就有主;做夢時有主,在病苦時也是會有主,有這個功夫才「不會」被病苦所轉。

若在病苦中有主,有主就是心,『心都能夠念佛』,不會被這病苦、煩惱所轉,那在「臨命終時」就有把握。

何謂臨終正念分明?

【何謂臨終正念分明?】

“正念”是意根。無貪無惑故“分明”。 —省庵大師《西方發願文注》

“正念分明”,有很多人把正念僅僅理解為是念阿彌陀佛。當然也可以這麼理解,但是不能僅僅局限在這個地方。

正念,包括他願往生的念還在占主導地位。這個正念 —— 信、願 、行三者,他能夠保持願往生心,這也是正念。不一定非得是要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可,才叫正念,他有時真的是病得念不出來呢?病得念不

出來,張不開口,難道他就不能往生嗎?經典當中講,你平時具足信願持名,乃至臨命終時,你就是如睡夢去,他也是往生了。阿彌陀佛的願王,它導引我們神識的這種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呀!所以我們保持願往生心,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也是正念。這裡一定要有一個比較有餘地的解釋。

因為有人就很執著什麼呢?我們這幾年都聽到,很多人聽說臨終這一念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如果不念阿彌陀佛就不能往生。這個問題,粗粗一聽覺得有道理,但細細一想,不盡然。

你能夠正念分明,把這句名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很好 ,我們也要提倡,這是你功夫比較得力的表現。但也確實有很多人在臨命終時,這一念沒有朗朗地把阿彌陀佛念起來,難道他就會下三惡道

嗎?佛說,就像一棵樹向西面傾倒的勢已經形成了,無論你怎麼砍倒這棵樹,它都是向西面倒的。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引導我們的功能,因為他是接引佛,有時候我們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

地震、海嘯,疾病疼痛到極點的時候,這句阿彌陀佛確實起不來啊,這是我們的困難啊,這是我們的業障啊。但是我們確實平時發了深信切願之心,確實願意去呀,阿彌陀佛一定會解救我們的障礙。

所以對這個事情的考量,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但又不能說我們提倡臨終不要正念也能往生,不是這樣說的,我們說你保持願往生心,也是正念。

“諸根悅豫”,你身體沒有疾病,沒有碰到突發的厄難,就表示比較愉悅。一旦碰到疾病的疼痛和厄難的橫來,他就會恐懼,他就會慌亂。

從心裡來看,你沒有貪戀,對身見、家親眷屬沒有貪戀,對往生 ,對彌陀的救度沒有迷惑顛倒,這就叫“分明”。這個說法是蓮池大師說的,也是省庵大師這麼註解的,沒有貪戀、沒有迷惑就是“分明”。不一定你這句佛號念的聲音念得清清楚楚才叫分明,才叫正念。

所以有很多人自立章程,就把大家搞得又有一種不安了。誰能保證臨終這一念就把“阿彌陀佛”四個字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誰也不能保證。因為臨命終時是太困難的時候了,四大即將分離,無數劫的業

力種子正在沸騰、現行的時候,神識把控整個的場面就像猛風當中的一片樹葉,你還能夠從容地把這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有這樣的人,那是修行功夫很得力的人,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達到這個水平。

所以我們平時為什麼要訓練自己深信切願,尤其這個願,特別是《西方發願文》這個願,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占主導地位的,願往生心永遠不要把它丟失。

---------------------------------------------------
●【 淨土宗祖庭 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

【夢參老和尚的叮嚀】我們修行要用心法來觀。

【夢參老和尚的叮嚀】

我們修行要用心法來觀。

經常說「耳聽為虛、眼見是實」,這句話不可靠。眼見也不是實,耳朵聽的是假的,你眼睛看見的也是假的,沒有一樣真的。
明白這個道理,任何事物你都能得到解答。
--《般若心經講述》

怎樣降伏其心?“不住”就降伏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你做任何事,不起執著,就解脫了。“不住”並不是說一切法沒有了,不是滅這個相,是不執著而已。所以古德常說:“終日穿衣吃飯,也沒有穿衣吃飯”,應當這樣理解。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