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慧律法師:有人一生多磨難 是因前世修行不好嗎?


慧律法師:有人一生多磨難 是因前世修行不好嗎?


問:有的人一生受苦很多。如果按照因果來說,是因為此人前世一定修行不好嗎?

慧律法師答:不要這樣講,一輩子受了很多苦,反而容易入道。不要把苦當作苦,一定要把苦當作是一種增上緣,這是觀念的問題。一個人沒有經過痛苦的洗禮,我們本身就不會珍惜我們的生命,也不懂得該怎麼樣修行。

所以吃苦在佛教來講的話,不見得不好,逆境越多,成就它就會越大,是觀念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沒有吃過苦,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來的。這是上蒼給我們一個痛苦,但是它後面有很重要的禮物,那就是能夠自覺,能夠覺悟,能夠成佛。所以用痛苦來包裝,然後打開痛苦的禮盒,裡面卻含有佛性,清凈自在的佛性。所以這個是觀念的問題。

不要把今天所受的苦,包括婚姻、經濟、病苦,種種的,或者是兒女不孝順、孤苦無依,把它當作一定是前世的業。當然佛教講業的話,講起來非常複雜。

所以,沒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來的,要想活得更燦爛,你必需要經過很多的痛苦。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如果沒有經過痛苦、挫折,我們怎麼能夠動心忍性?我們怎麼能夠更成熟的、更進步的理解人生?

所以,苦,它是成就聖賢的階段,就像你爬樓梯一樣,每經過一個階梯往上爬,你會氣喘如牛,可是登到最高峰的時候,卻看到那麼漂亮的風景。沒有一個聖賢沒有經過吃苦他可以成就的,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現在是觀念的問題,不要把吃苦當作是吃苦,要把吃苦當作是吃補。






慧律法師開示:金剛經


慧律法師開示:金剛經

         這一句話注意聽,世尊所講的真正的福德,是你修一切福德, 當下體悟到空,不可得,不執著這個福德,即非福德性, 沒有一個真正有福德的東西,當下不執著,叫作即非福德性。 

你所修的一切無量無邊的福德,當下就是空,而不執著, 所以,如來才說:你的福德是最多。 
簡單講就是:不執著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行一切善,而不執著的人,就成就佛道,就是這個意思。 
簡單講就是:修無量無邊的有形, 比不上一念無相,這樣聽得懂嗎? 
拼死命地一直行善……可是卻沒有般若智慧, 
看不開,老是停頓在有,比不上一個統統不佈施的人,在那邊打坐, 瞭解萬法皆空的人, 何況世尊還叫你積極地去行善,不但積極地去行善,還要在行善當中不可得,動念執著都不行。 

故知住相佈施,即非福德性。 
你只要執著,就不是真的福德, 不是心性的福德, 
心性本來就是萬德莊嚴,你只要執著,統統不是本性的福德。 若人心無能所。 只要有一個人,沒有一個能,能就是心,所就是境, 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徹底放下這些妄想心,徹底放下外境,能夠把身心看得空的人, 識心見性。就瞭解見性。 方名福德性也。 
這才是真正的心性上的福德,不生不滅的福德。 
其實世尊講來講去,就叫你放下有相,進入無相; 
叫你放下執著,進入涅槃;叫你放下有為,進入無為;叫你放下有限,進入無限,統統在講這個。 

百丈禪師云。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
這裡注意聽,經典裡面講的仙人,就是聖人的意思,
這個不是我們拜什麼八仙過海那個仙,不要弄錯。
釋迦牟尼佛在戒律裡面講:是大仙人道,我們稱佛叫作大仙,就是聖人的意思。
四果就是四果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阿羅漢。
亦名六通羅漢。
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就講過了,天眼通、天耳能、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等,這個是名相。

自古以來,誦《金剛經》開悟的,不計其數。一切諸佛,以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是從無相下手的。無相福德。生出應身。
應身就是應化身,無相才能產生大智慧。

記得!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就看這個人能不能進入無相?這個人執著金錢、金銀財寶、世間的感情、男女、飲食,表示這個人的智慧沒有開通。
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為什麼?因為一切法不可得。
在座諸位,你今天要記住,無相才能開大智慧,
任憑你這個人大修行,怎麼搞,你只要站在有的角度,沒有辦法放下,輸人家一剎那之間。
所以,禪師就說:有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你聽過這一句偈頌嗎?
你要有相,用執著的角度拼命修行,百千萬劫;
統統放下,無相修行剎那間,統統放下,一念之間就徹底解決了,OK!沒事,閒來沒事。
六祖講的:長伸兩腳臥。什麼統統沒事,
也沒有看到任何人的是非人我,內心裡面也沒有執著、顛倒、妄想,無相修行,剎那之間就見性,
今天師父講的這一句話,比你中一百期的樂透更重要!(眾笑!)感恩喔!這樣的勉勵我,感恩喔!

無相智慧。顯出真身。 就是法性身。 謂從此己心中。 
從此在這個人的心中。 出菩提法也。 
所以在每一個人的心性當中,諸位!你們心性中下定決心,無相,你們統統是佛。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尊所講的佛法,其實就是空法,空性的法,
沒有一種東西叫作佛法,只要方便善巧,讓你解脫的,統統叫作佛法,但是也沒有一種東西叫作佛法。
須菩提,我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佛法,其實沒有這種東西,沒有佛法之相。
這一句話再講清楚一點:須菩提!我釋迦牟尼佛所謂的佛法,其實沒有佛法之相,無相嘛!
所以,即非佛法,上面加兩個字:
就是「其實」,底下加「之相」,意思更清楚。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其實沒有佛法之相,意思就跑出來了。

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
這句話要畫兩條線,雙黃線,開悟的關鍵。
你去大馬路,有看到畫雙黃線嗎?
表示你要特別注意,這一句話你看,注意看喔,看他怎麼說的?你怎麼成道?
「見如不見」,看到一切眾生的是非、善惡、恩怨,統統沒有看到,統統沒看到。
「聞如不聞」,聞到一些是非、善惡、贊嘆、毀謗,跟沒有聽到一樣,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心境空寂」,本來就沒有,自然就清淨了。
是故佛法非佛法也。
佛法沒有佛法之相。也不能著一個我在學佛之相,不可以的!

阿蘭若就是遠離城市三、四公里的地方。 
世尊在世的時候,不可以跑到深山裡面去, 
那是虎、狼、野生動物居住的地方。 
也不可以離開城市太近,離開城市太近,太嘈雜,不好修行。 
就像我們大蓮花居,這個就是阿蘭若,離城市沒有很遠,也沒有很近。 
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是托鉢,如果離得很遠,托鉢吃飯很困難; 
如果離得很近,跟世俗閒雜人等湊在一起,不容易修行。 
因此「阿蘭若」就是寂靜處。 

阿蘭若者是梵語也。此名無諍心。
這個諍,加一個言部,就是沒有是非的人,嘴巴從來沒有是非。若作是念。心有生滅。即是有諍心。
你跟人家爭論不休,表示離道太遠了。諍一個是非、人我、高下,你面對死亡的時候,又有什麼用呢?今天你贏了,你贏,帶什麼走啊?今天你受了委屈,一樣是生滅法,咽不下這一口氣,死的時候,眼睛上吊,一點幫助都沒有。即是有諍心。

內心寂靜,方便說,就像阿蘭若,心寂靜處,才是真的道場。
記得師父這一句話:心寂靜處,心無諍,你就是住在阿蘭若行,你就是住在這個精捨。
心無諍,無生滅,無分別,無執著,你就是住在阿蘭若。

只如今一切諸法。若於藏府中。
「藏府」就是心中。一切法,你在這個心中,
有纖毫停留。只要有一點點的停留,
是不出網。你跳脫不出這個煩惱網、生死網的。
但有所求所得。只要你有所求,有所得。
生心動念。盡是野乾。
這個野乾像獅子,可是,又不是獅子,表示是假的。
生心動念,就是不是本性的意思,不是真正的大般若。
你只要起心動念,統統是像獅子,而不是獅子,你只要起心動念,好像本性,可是,已經離了本性太遠了。

人我不起。是納須彌於芥子中。 
注意!這是表法的,納須彌於芥子, 
須彌的旁邊寫一個大,芥子的旁邊寫一個小; 
芥子在旁邊寫一個動念,表法的, 這是動念。 
只要你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起來, 所有無量無邊的人我,宇宙的這些,當體即空,就在我這一念間顯現, 宇宙萬有,就在我的心性、清淨心這一念,顯現出來。 
只要人相、我相、眾生相不起,所有再大的境界,不離開我們芥子這麼小這一念。 

對一切的境界,不迷惑,也不動亂。不嗔不喜。很平淡,是無事人。 
記住!這一句話很重要:對於一切境界當中,不迷惑,也不動念,不落動亂,沒有嗔恨,也不特別的專、執著、喜悅,這是無事人,這個就是見性無事人。 

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 
知解就是著知見而修行,叫作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 
頭陀是吃盡苦頭,把這個身體弄得飢餓, 
一個禮拜吃一餐、兩餐,吃一點點,吃盡苦頭, 
可是,卻執著自己的知見,認為: 
我最有修行,我能吃這種苦,別人不能吃這種苦。我說:你不是修行人。 
修頭陀行,內心還不能執著: 
我在修頭陀,我特別了不起,我特別能吃苦。 
眾生就是犯了一個毛病,佛教也是犯了這個毛病,自己很行的地方,就覺得別的道場不行; 
我自己覺得很行,就認為別的法師不行,這個就是最糟糕的東西。 
你修頭陀,就好好地修苦行, 
不要執著說:你很偉大,你在修頭陀。 
持律的人,常常看不起不持律的: 
哎呀!我持戒律,我最了不起了。 

弘法利生的人,看不起那些不弘法的人: 
住在山區的人就說:那些弘法的人,是攀緣五欲六塵。 
這些弘法利生的就說:沒有我這樣,那佛教怎麼興盛啊?這都不對的。 
                              





行住坐臥念佛有哪些注意事項?


行住坐臥念佛有哪些注意事項?

  念佛人靜坐也須念佛。行住坐臥都可念。行時聲默隨意,臥時宜心中默念,不宜出聲,坐時切不可掐珠,掐珠則神不能定,久則受病。臥時亦然。念時必須心口耳字字句句,歷歷明明,心自不散,常存正念。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睡時念,宜心中默念。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潔之處,心中默念,亦是一樣有功德。
  又念時必須心口耳字字句句,歷歷明明。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心自不散。又須心常存正念,不使一切貪嗔癡種種不正之念稍生。若偶生起,即以佛念制令消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復朱智貞居士書二)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此外一任行住坐臥,並做一切事,除作文算帳之用心事外,餘做一切事,均好念。睡時念,宜心中默念。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了,出聲念也好,默念、小聲念均好。若睡下,或初起,衣冠尚未整齊,或洗澡,或抽解,或至不潔之處,心中默念,亦是一樣有功德。若出聲念,於儀式不合。譬如小兒念母,一日之中,無時不想念其母也。縱睡眠洗澡抽解之時,豈能令心中完全忘卻念佛之事?既記得無礙,則心中默念亦無礙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復甯德晉居士書六)






【大安法師開示】念佛人不可思議

  
【選自:《凈宗法語大觀•第一編凈宗緣起•教起所因》】

念佛人不可思議
【原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爾時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贊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白話解】
這時,釋迦世尊告訴與會的諸比丘:今當為你們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在有佛,號阿彌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能正信受持阿彌陀佛名號,以此念佛功德,臨欲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菩薩聖眾到此念佛人住所,令其得見。此念佛人看見阿彌陀佛及聖眾後,旋即生起慶慰愉悅心。由是倍倍增上功德。以這樣的念佛因緣,神識所生之處,永遠離開胞胎污穢淫慾的形體,純然處在鮮白微妙珍寶合成的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朗耀盛大。這時,十方剎土恆河沙諸佛,全都讚歎西方安樂世界中所有佛法不可思議,諸往生者神通妙應變化,教化眾生的種種善巧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深信凈土之事理,應當知道這具信之人不可思議,由信願持名,所得往生彼土圓成佛果的業報也不可思議。

【按語】
凈土事理因果,全由佛的果覺智慧所施設,是故舉體不可思議,聞信不疑者,也屬不可思議。念佛法門難信,端在於超情離見。所以我們當在不可思議本位,信解凈土法門。






【大安法師開示】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選自:《凈宗法語大觀•第一編凈宗緣起•教起所因》】

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原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阿彌陀經》

【注釋】
①劫濁:各種濁惡之法聚集之時。人壽二萬歲時,即入劫濁。在減劫中,饑饉、疾病、刀兵等劫生起,衣食等資具衰損,人的道德情操漸次淪喪,是為劫濁。
  ②見濁:末世眾生執著於諸惡見而濁亂世間。主要為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
  ③煩惱濁:謂貪、瞋、痴、慢、疑五種根本煩惱,能生其餘枝末煩惱,惑亂眾生之心。
  ④眾生濁:由煩惱導致色心並皆陋劣,名眾生濁。
  ⑤命濁:因心果報並皆陋劣,壽命短促,是名命濁。
  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乃佛陀所證得之一切種智,超勝二乘之一切智與菩薩之道種智。

【白話解】
舍利弗!如我現在這樣,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利益,六方諸佛也稱揚讚歎我不可思議的功德,而這樣說:釋迦牟尼佛能夠成就極為困難甚為稀有的佛事,能在娑婆世界五濁穢惡的世間,即濁法聚會的劫濁、邪見熾盛的見濁、煩惑增盛的煩惱濁、身心粗鄙的眾生濁、壽命短促的命濁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並為諸眾生宣說這九法界眾生難以信受的法門。舍利弗!應當知道我在這五濁惡世,行持這樣的兩大難事,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為一切世間的眾生宣說這信願持名往生凈土的難信之法,實在是一樁很難很難的事情。

【按語】
釋尊轉述他方諸佛的讚歎:在娑婆穢土成佛難,說凈土法門難。釋迦本師以深重悲願成就這二難。我等眾生最宜銘心刻骨,死盡偷心,珍重此難得的凈土法門,成辦往生之勝業,庶不負釋尊一片婆心。





大安法師:【一念相應一念生,寶池蓮華已標名】


大安法師:【一念相應一念生,寶池蓮華已標名】

淨土宗祖師大德常常開示一句話:「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一個淨業行人當下這一念,如果能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相應,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相應,發的願和彌陀的願相應,那麼當下就已往生,不是要等到臨命終時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在信願持名的當下,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就長出了一朵標上念佛人名字的蓮華。可以說,當下他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雖然身體還在娑婆世界,但已是極樂世界之嘉賓。這是非常神妙的。

根據《淨土聖賢錄》記載,宋代有位荊王夫人,是宋哲宗之叔父荊王的妻子。

荊王夫人信仰淨土法門,專門念佛,而且引導家中的妾和婢女一同念佛。其中有個妾懈怠散漫,夫人呵斥說:「不可因你一人,而壞我規矩」,遂將她驅擯。妾因而生出慚愧之心,從此念佛非常精進 ,後來預知時至,無疾往生。

往生之後,這個妾托夢給另外一位妾侍,請她替自己感謝夫人,因為夫人的督促,自己得以成就往生淨土。荊王夫人知道後,說:如果她也托夢給我,我才相信她真的往生。

當天晚上,往生的妾果然前來入夢,以相同的言辭對荊王夫人表達了感恩之意。夫人問她能不能帶自己去極樂世界看一看,妾說可以 。

荊王夫人跟隨其後,到了極樂世界,看到蓮華池裡諸多蓮華,但相狀不同,有大有小,有榮有枯,便問為什麼。妾跟她解釋,世間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才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朵。若願心精進 ,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殒滅。

夫人看到有個穿朝服的人坐在蓮華上,身著寶冠璎珞,相當莊嚴。妾說,這是楊傑。

楊傑是當時的一個大居士,雖然是參禅的,但是也修淨土,所以七寶池中有他一朵蓮華,並且本人已在華中。此外還看到一個叫馬玗的,也是那個時代的官員。

夫人問:我的蓮華在哪裡呢?妾帶領她又前行數裡,遙見一朵巨大的 、放著熾盛光明的蓮華台,妾說這就是夫人的蓮台,上品上生的金台。

荊王夫人醒後,悲喜交集。後來她於八十歲生日那天,在佛像前手持香爐點香時,站著往生了。

所以,正如釋尊在《阿彌陀經》中所宣說的,「若已願則已生,若今願則今生,若當願則當生」,當我們信願念佛時,身體雖仍滯娑婆,神識卻已登極樂。

這是淨土法門的神妙之處,極圓極頓,難思難議,淨業行人唯有仰信遵從而已。





大安法師:世間的事務,永遠了不了


大安法師:世間的事務,永遠了不了

「修行要務,立願為先」,建立大願為當務之急。菩薩又向眾弟子開示:「你們都憂慮自己的身還糾纏在世網裡面。」就是在家居士上有老,下有少,要謀生,要養家活口,有很多的事務要去做。「所以就擔心自己念頭不得乾淨,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念佛。」對這麼一種憂慮,菩薩就開示了一個方法。這方法就是:你們只要發一個願。發什麼願呢?遠離娑婆、求佛加持度我的願,即煩惱為菩提。

世間的事情是很多的——紛繁複雜,你想了世間的事務,永遠了不了。如果有道心的居士,覺得家裡事情太多,太麻煩,恩恩怨怨、人我是非——這樣那樣是麻煩,但是麻煩裡面,你就感覺到這是我們的業力所感。我們有這個身體,就得為這個身體去操勞,就得要吃、喝、住、行;又有一個家庭,有子女、家親眷屬,這些子女、家親眷屬到這裡一來,又有緣——有善緣,有惡緣,有冤親債主,有什麼……錯綜複雜,於是人際關係也很複雜。

所以這些讓你就很麻煩,很煩惱,不得清凈。怎麼辦?遠離,厭離。一定下輩子不在這個人道裡面,糾纏這些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祿了。你要把這個願發起來。

        這個願發起來,我的心就牢牢地歸投到極樂世界去,我一定要見阿彌陀佛。當你的這個願心很強的時候,那就會有一種轉換的功能。實際上這個願心就是菩提心,當這個菩提心發出來之後,原來奔走那些世間功名利祿的心,就會被這個往生見佛的心所轉換。至少在你的念頭當中,這個厭離娑婆、求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的心佔主宰地位。

       雖然也有名利的心在那裡,但是原來的主宰地位退到了其次的位置。那臨終的時候,是願力最先顯現,往生就如箭出弦,直奔極樂世界。這就叫「即塵勞而覺路」。「塵勞」,就是這個煩惱五欲勞煩我們,這是凡夫眾生日常生活當中誰也避免不了的。在家人就是要進入這個塵勞,但是這個塵勞你能夠覺悟,能夠生起厭離心,能夠把它觀空,能夠轉換一種求往生的念頭,這就是即塵勞而覺路,即煩惱為菩提。就看我們的念頭怎麼轉換。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大安法師:【念佛相應的三個秘訣】


大安法師:【念佛相應的三個秘訣】

「一念相應一念佛」,體現了淨土法門的一個本質特點:以佛的果地覺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覺相互互動、感應、溝通。

首先我們從往生這個層面上來看,怎麼叫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要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到西方淨土,去得阿鞞跋致,去圓證佛果。我們凡夫也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心。凡夫願往生的心和阿彌陀佛願攝受眾生往生的心,這兩個願心相應,首先要這樣。

然後,從名號的功德來看,阿彌陀佛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 ,無量壽是豎窮過去、現在、未來超越時間的德能、寂定,無量光是橫遍十方超越空間的德能,所以無量光、無量壽就是法界的體性 ,就是一切眾生的本覺。

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的本覺,但都被汩沒在煩惱、執著裡面。現在我們一念覺悟,開始修行,這就是始覺。始覺就是淨心的過程,始覺和本覺合一就是究竟覺,就成佛了。

那麼這句彌陀名號,就是我們的本覺;我們以信願念這句名號,就是始覺。始覺和本覺相應,也就是我們能念的心是佛,所念的名號也是佛。佛佛相應,佛佛相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第二個相應。

第三個相應,就是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借助名號的媒介,投到了眾生修行、修心的因心裡面,所以叫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我們這一念念佛的心,就涵攝著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之海。阿彌陀佛全體功德之海全體地滲入到我們凡夫眾生的心裡,所以我們能念和所念當下呼應,相應了。

而這個相應是要以信願作為前提的,深信切願是相應的秘訣。所以我們一持念這個名號,馬上就和彌陀的願力共振、共鳴、溝通、互動。我們一念至誠地念,我們的始覺跟本覺相應,這就是「如子憶母」。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如子憶母」,「子」就是我們的始覺,「母」就是本覺。母子相憶,母子天性相關,這就像我們的本覺和始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同質地對應在一起。所以越念越親切,越念越歡喜,越念越超越人我是非的對待,把我們本有的無量光壽啟發出來了。所以念佛是清淨心的最上的一種行門 。

那麼從上面的討論來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完整地具足著「悟」和「修」。悟就是明心、開悟;修,就是淨心。這句名號具足這兩個重要法門的綱要。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大安法師:如是持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大安法師:如是持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眾生念佛大多以生滅心持念,然而六字洪名是從阿彌陀佛的清凈平等心流現出來的。這清凈無染的佛號似清水珠,投到眾生不清凈的心裡,能令眾生濁染的心漸次澄清。所以古德常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憶是記持不忘,念即系緣在懷。

我們二六時中,動靜閑忙,行走坐卧,挂念這個名號。就好象很重要的事情繫於心內,縱然忙碌,亦深心密憶,前事宛然不失。憶佛之心也是這個樣子。念佛的念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今心就是當下之心。念佛要用當下的心去念,全心去念,不是僅用口去念。

佛號從心裡流出來,從口裡念出聲,再從耳朵聽進去。心、口、耳的內循環要有心靈力量的貫注。憶佛念佛要有這樣的情懷:我一孤窮的浪子,要回歸慈母的懷抱,本有的故鄉。異國他鄉的伶仃飄零是怎樣的苦難歷程,真是不堪回首。

喜聞極樂故鄉的消息,獲悉故土有無盡的莊嚴,有諸上善人為嘉朋勝友,即以至誠懇切的心念佛,矢志求生彼土。如是持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大安法師:我們生命的輪迴,流轉是怎樣的?


大安法師:我們生命的輪迴,流轉是怎樣的?

  作為修行人應當知道十二因緣法——緣起法的真理。我們生命的輪迴,流轉門是什麼現象?煩惱是怎麼產生的?這就必須要了解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法所展開的眾生之煩惱、業力、苦果,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它非常明晰地把三世兩重的因果法則表達出來。大小乘法都會講十二因緣法,並且它通藏、通、別、圓四教。

  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流轉門所表達的緣起法。

  「無明」緣「行」,「無明」,顧名思義即不明白,由於我們多生多劫的煩惱、愚痴,內心很暗冥,就是無明。

  我們的本性是妙明本覺之性,本身是無量光。那怎麼變成無明的呢?就是於分別執著,一念妄動生起了主客體,能、所的對待,把本具的光明給遮蔽住了。

  無明又有業相、轉相、現相。一念無明生三細相,境界為緣長六粗,就使我們越來越在迷惑顛倒當中打滾了。《楞嚴經》中說「銷我億劫顛倒想」,億萬劫來我們都是迷惑顛倒的,無量的顛倒見啊!所以輪迴之根源就是我們煩惱愚痴所產生出來的「無明」。

  「緣」是生起的意思;「行」是我們由於愚痴昏暗,宿世所造的業。這行蘊,如急流水。

  「行」緣「識」,「識」就是阿賴耶識。我們阿賴耶識里是帶有著慾望的——最初的妄念,當看到父母交合的情形就好像看到了一束光,神識馬上過去,併產生一種排斥——同性相斥。如果它對男根感興趣,就會自然地排斥它的母親,自居為一個女人,產生一種快樂覺受。父母的精血一出來,神識馬上就昏迷,坐胎了,成為女孩;反之,如果神識對女根感興趣就會變成男孩。由此可見,生命就是由業力所生起的神識來投胎產生的。

  「識」緣「名色」,「名」就是精神現象;「色」是色法。「名色」就是六根。意根是名,眼耳鼻舌身是色,這叫名色。神識過來以後,人的六根就成形了。

  「名色」緣「六入」,「入」是一種本能地要向外賓士的生命能量。是指出生之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定會入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里去,就叫「六入」。有很多人做不到在家安靜地呆半天,非得要到街上去眼睛看看這個、耳朵聽聽那個,才會覺得充實。就是因為他的六根一定要入到六塵里,才覺得舒服,這就是「六入」。

  所以一個人要修心養性、迴光返照、關心自己當下的念頭,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與生俱來都是關心外在的東西,很少關心自己當下這一念,很少關心己靈。應該關心的不去關心,不應該關心的細枝末節卻很關注。我們生命中就帶著這種習氣,是謂「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是指名色對外界的接觸。人在三歲四歲時,對於六塵沒有很強的辨識能力,無知,只能是接觸。接觸得舒服就很高興,接觸得不舒服就哇哇哭,是一個直覺反應。

  「觸」緣「受」,「受」是人的感受系統,能知道一點冷熱好歹了。人長至五六歲到十二三歲時的少年階段,認識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對六塵所帶來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之受的感覺,有一種領納、接受、辨別的能力,就是「觸緣受」。

  「受」緣「愛」,「愛」,貪愛。當人到了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的青年時期,能夠辨識一些事物時,貪愛之心就上來了。六根一接觸六塵,馬上就貪戀執著這些聲色貨利,生起了愛心。看到錢他覺得錢很有用,就想怎樣能得到;看到漂亮女人,就想怎樣去追求。這是「受」緣「愛」。

  「愛」緣「取」,「取」,獲取。人到了二十歲之後,既然貪愛之心起來了,他就想要得到。貪慾心越來越熾盛,不得到誓不罷休,千山萬水都要去追求,馳求不息;做生意摔倒了爬起來,再去努力掙錢;追求女人,把自尊心放在口袋裡,一定要得到。這就「愛」緣「取」。

  「取」緣「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三有。在恣意馳求獲取外在事物的過程中,肯定會造業——善業、惡業、無記業。因為造做就會產生一種業力,自然就會感召來世在三界生死輪迴的果報。這是「取」緣「有」。

  「有」緣「生」,「生」就是隨著業力,未來之世又要投生到六道里繼續輪迴。

  「生」緣「老死」,有生就必然會有衰老、死亡。「老死」就是未來之世。死亡的過程很痛苦,如生龜脫殼。很不想死,卻非得要死,使人充滿了憂悲苦惱。

  十二因緣就這樣展示了由於過去世的無明、行、識,感招來今生的名色、六入、愛、取、有,又繼續招感未來世的生和老死。這就是三世兩重的因果。

  通過三世兩重因果的表達,十二因緣為我們展示了生命輪轉的事實。而且這種輪轉是不斷地循環,無有休止。這就是生命輪迴的真相——流轉門。




慧律法師《臨終備覽》:神識與色身之關係


慧律法師《臨終備覽》:神識與色身之關係

神識與色身之關係
據聞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然於己之色身清晰可見。筆者於就讀大學三年級時,亦曾有類似經驗。彼時因身體不適,呼吸困難,遂卧床小憩。驀覺自己向上飄浮,浮至屋頂,一轉身,乍見自己色身猶卧在床,心中大為驚疑,即合掌念佛,靈魂方回至色身。筆者當時十分清醒,上述經歷絕非夢境。故知,人類色身雖已死亡,神識並未隨之而亡。

一瀕死經驗者,述及其死亡經歷。此人因駕車不慎,致人車全毀,其神識脫離色身,飄浮於空中,見諸人於車禍一事爭論不休,遂上前對警方說明車禍始末。詎料,眾人皆充耳不聞,無視於彼之存在。彼於己之色身亦清晰可見,神識則迅即穿越一幽深而令人窒息之漫長隧道。

眾所皆知,人生前體重較死後為輕,足見靈魂並無重量,且以其具活力,致體重更輕。

今取一塑膠袋,內注熱水後,急速密封。置放一日,塑膠袋外觀及重量並無不同,差別僅在熱量之有無。昨日之塑膠袋具熱量,今日則否。人體具熱氣,即因第八意識之執持。倘神識脫離,色身即成為一具軀殼。

幾則例證

英國海軍少校朴頓至美遊歷,借宿友人書房。夜半有人輕聲低吟,歌詞字字分明。起身探尋,並無所獲,繼而回床,歌聲又起,遂問:「是誰?」一女子低聲答道:「是莎娜。我自唱歌,與你何干?」語罷,歌聲又起。翌日,朴頓將此事告知友人。友人當夜亦至書房就寢,果聞歌聲,乃其亡妹莎娜生前偏愛之歌曲。後經美國靈學會將此歌聲灌錄成唱片入檔。據言,此歌聲較常人頻率低沉約百分之五十二。

《死的研究》曾載靈媒施法時之異象。每於施法時,靈媒面前桌案在眾目睽睽下,騰空而起,離地約二尺高,歷時二三十秒而不墜,如是反覆數百次。某次,內室小桌亦騰空外飛,落於施法之桌案。靈媒施法,必有一二種樂器無人自鳴。某次,一隻小鼓自行敲擊,飛至靈媒頭頂,又停落於內室。一次,靈媒右側之監視人,忽覺有人拍其肩,遂回顧,見一人影逐漸淡化,薄如輕煙,移至內室而隱沒。某次,靈媒手足被捆綁,未幾,出現一白手,將繩解開。靈媒再請人縛其手足,白手又將繩解開,擲向一旁觀者。某次,有人將煙盒置於桌上,煙盒即自動開啟,煙亦飛至彼口中。

某女不堪繼母凌虐,自縊而死。爾後,其閨房時有怪事,遂請道士作法,幽囚其靈。唯此法時效為十二年,期滿,鬼魂仍不時附於其妹身上,哭訴死後之苦。某次,正值其妹臨盆,亡者忽附其身,要求家人做佛事,為其超度。其妹夫斥為迷信,並未答允,嬰兒遲遲無法生下。至應允後,方順利產下一子。

江蘇蔣某服毒自殺,附其妻身,哭訴曰:「吾不該死而死,被判入枉死城,火床銅柱,慘苦萬分。」

鎮江人張大,旅居揚州,因病客死異鄉。閻王謂:「抓錯了人。但汝既來此,可捎信回陽間。」遂令一鬼兵導覽枉死城。張大見眾鬼魂,舌長尺許,自謂系弔死鬼;又見諸鬼魂,身體腫脹,衣衫盡濕,自稱系投水而死;又有鬼魂或無頭,或斷喉,或七孔流血,皆自栽身亡或服毒自盡者。每年同日同時,必重新經歷同樣死法。彼皆同聲曰:「生前以一死為了事,焉知死後痛苦更甚,後悔莫及!」張大問鬼兵:「此等鬼魂何時得投胎為人?」答曰:「人身難得,不知珍惜,辜負父母養育之恩,大大違背閻王為善做人之主張。又因為自裁,致使陽世親眷遭司法訴訟,可謂害人不淺,恐難投胎為人。」張大將所見回報閻王,閻王曰:「汝回至人間,可將此事公諸於世。」語罷拍案,張大乃悠然蘇醒。

由上述實例可知,並非肉眼得見者即存在,不得見者即不存在。其實,可見之物未必有,不可見之物未必無。如:空氣、電子、分子等,雖不得見,卻未能否定其存在。海市蜃樓雖可見,並非真有。故知可見與否,並非存在與否之標準。透過實驗證明,靈魂存在乃毋庸置疑者。吾人雖未歷經死亡,然依據經典所載,亡者斷氣時,其感受猶在,故臨終處理是否得當,影響至劇。





叢林念佛堂的功課是怎麼做的?


叢林念佛堂的功課是怎麼做的?

  今叢林念佛堂,皆先念《彌陀經》,經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後舉《贊佛偈》。至偈畢,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即繞念。須從東至南至西至北繞,此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

  念佛時各隨所宜。今叢林念佛堂,皆先念《彌陀經》,經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後舉《贊佛偈》。至偈畢,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即繞念。須從東至南至西至北繞,此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方亦與禮拜均行。若從東至北至西至南,則是反繞,有罪過,不可不知。繞念一半,即坐默念,約一刻,又出聲念。念畢跪念佛十聲,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聲,然後念發願文。在家人恐室小難繞,則立跪坐念,皆須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為立法則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復馬契西居士書五)





念佛方法為什麼不可執定一法?


念佛方法為什麼不可執定一法?

  在家人念佛,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坐立繞跪,皆無不可。若常途通行,宜先繞,次坐,次跪。繞跪皆覺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繞念,或立念。昏沉去,當複坐念。宜按鐘,不宜掐珠,以掐珠難養心故。

  念佛之法,何可執定。古人立法,如藥肆中俱備藥品。吾人用法,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俱無不可。昏沉,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若常大聲,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熱則去衣,冷則加衣,何得於念佛了生死一法,死執一定,不取適宜,是尚得謂之知法乎?又有提倡掐珠記數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又人之精神,有種種不一,何可執一法,而不知調停從事乎?凡同眾修持,須按大家之精神另定。個人修持,亦須按自己之精神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極之後,不是退惰,便是生病。量己力為,則有益無損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復念西大師書)


  在家人不隨眾,各人念佛,坐立繞跪,皆無不可。但不可執定一法,若執定,則人易勞而心或難得相應。當斟酌其自己之色力及工夫,而取其合宜行之,則有益矣。若常途通行,宜先繞,次坐,次跪。繞跪皆覺辛苦,宜坐念。坐念若起昏沉,宜繞念,或立念。昏沉去,當複坐念。宜按鐘,不宜掐珠,以掐珠難養心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 復陳慧超居士書)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慧律法師:《金剛經》


慧律法師:《金剛經》

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這幾個字貫通了,徹底放下了,《金剛經》就全部統統講完了。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果你看到所有的相,記住!當體即空,覺悟到當體即空,徹底放下,就見到了本性,這個「如來」,就是每一個人的本性。

再講一遍,凡所有相,色聲香味觸法,所顯現的相,統統是虛妄,
若見諸相,看到種種的相,體悟到當下就是空,不可得,就見到清淨的自性。
就見到我們每一個人清淨的自性,就這麼簡單。

你體悟到這個,萬法都空,日子好過了, 
你也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你也不必離開這個現實。 
對不對? 因為你有空性的思想,你當下就超越, 你有超越的思想,你可以面對一切的境界。 

就悟到實相的道理,真理就是這樣子。 
每一個人,一中到樂透以後,拿到這個中樂透,兩億,看了:唷!電視報道,台灣又多了一個億萬富翁了。 
我告訴你:你今天來聽到《金剛經》無相法,比中那個大樂透還樂透!對不對啊? 
中到大樂透所過的日子,能夠比我們聽《金剛經》無相還快樂嗎?不可能。 
修無相行的人,才是真的修行。 

【當知是人。】要是聽到《金剛經》,生信心的人,這個人,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就像今天,諸位!能來這裡坐下來, 聽《金剛經》,打死不退,諸位絕對不是普通人,不是今生今世才來種的善根。 全世界有五、六十億人口,單單台灣就兩千三百萬了,法師也很少在講《金剛經》。 
有的法師講《金剛經》,講了兩、 
三百卷,兩、三百片VCD。 
有一個大陸的佛弟子寫信來:說他看了一個老和尚的《金剛經》, 
兩、三百片,我要看到何年何月何日,才看得完呢?有沒有比較快一點的? 

我說:快了,快了!我講這個,三天。 他看了那幾百片《金剛經》,看不完,看到快抓狂了! 我們現在三天的,快速班的。 只要你在緣起法裡面,立一個善,也是執

著, 立一個惡,還是執著;立一個凡, 還是執著, 立一個聖,統統叫作執著,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 

沒有這一些心,沒有這一些見。 圜悟禪師雲。伶俐漢腳跟須點地。 
一個智慧聰明,大智慧的,真正大丈夫,應當怎麼樣?下定決心。 
脊梁要硬似鐵。遊人間世。 表示要站立得穩。遊玩這個人世間。 幻視萬緣。把它當
作統統在做夢, 如幻,你只要瞭解這些統統是做夢的,不實在的,不止是晚上做

夢,你白天看到的,也統統是在做夢。 把住作主。好好地把心、心性拿來作主,把住作主,就是心要把住,把握住這個心性,作主。 不徇人情。人情就是偏了。 截斷人我。人見、我見徹底的放下。 脫去知解。知解就是意識生滅心。除掉這個意識的分別生滅心。 直下以見性成佛。直指妙心。 當下見性成佛,直指妙心。 

當我們大徹大悟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有禮貌, 
怎麼生活、怎麼過日子,都跟正常人一樣;可是,內心有大智慧。 
對外,我們一樣應付得非常得體。 外應虛緣,但是,不落假相,不落入無明。 

【辦一片長久。】就是堅持,這一個心,長久的清淨心。 
【守著寂淡身心。】寂淡身心,就是看破這個身心,非常自在, 
【於塵勞中透脫去。】你只要接觸一切境界,都告訴自己: 那個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只有我們無所住的這一顆清淨心是真的。 

【此乃善之又善也。】 注意看這一段,非常重要,修行的根本。 
只要你心執著一個相,種種的相, 馬上落入執著、痛苦。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馬上掉入陷阱,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凡所有相,都是眾生的牢獄。

記住!見到一切相,都知道那個是假相,千萬不要掉進陷阱。凡所有相,都是假相; 但是,凡所有相,都是陷阱,千萬不要掉進去。 若取法相。 法相就是心外有萬法,叫作法相。 若取法相,萬法之相,緣起的萬法,種種的假相。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還是落入巢窟,落入陷阱。 何以故。為什麼? 若取非法相。 
非法就是空相。你也不可以取一個空相,認為:有不可著,我著一個空,也糟糕!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還是離不開這四相,只要執著,不但有不可執著,空也不可執著,著一個空,還是落入我、人、眾生、壽者相。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取法就是取心外之法,就是有, 心外無法,法外也無心,所以,不應當取有法, 取法就是有,不應取非法,就是空。 

這一句話有幾個角度說:不應當執著世尊講的正法; 也不應當取這個世間善惡、凡聖非佛法的東西。 連世尊所講的正法都不可執著,何況這一些不是正法的東西,所以, 這個都可以解釋。是故不應取法, 不著有,不應取非法,不著空,這樣解釋也通。 
非法就是空,非法就是對立之法, 善惡、凡聖對立之法,叫作非法。 
連佛所講的正法都不應取,何況這些善惡、凡聖,對立的世間生滅法。 

心若取相。即取妄執著一個妄念。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佛與眾生。唯止一心。
同一個心,同一個清淨自性。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則乖。

「乖」就是違背本性,你只要動一個執著的念頭,壞了!本性受到傷害;
動一個念頭分別,本性也受到傷害;
動一個念頭,無明,本性也受到傷害;
動一個顛倒見,本性也受到傷害。
世尊說: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快樂是什麼。
哎呀!我看到這一句話,五體投地的佩服。
世尊說: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
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瞭解快樂是什麼,
拼命地追求,唱唱歌,看看電視,跳跳舞、辦辦酒席,就搞這個東西而已,這是生滅無常的東西。所以,求之轉失。

使佛覓佛。將心提心。拿這個心要找那個心,找不到,不曉得回歸當下,沒有妄念就是本心,拼命找。窮劫盡形。終無所得。怎麼找,都是生滅無常;怎麼找,
統統是空,體悟到空,我馬上怎麼樣?息慮亡緣,馬上放下。
不知息念亡慮。放下呀!再放下。

有一個年紀大的老太婆就問:哎呀!師父!你講這麼多,我聽不懂啦!
您能不能講一個比較直截了當的。
什麼是佛?很簡單!徹底放下就是佛,就這麼樣,這樣聽懂了嗎?
很簡單,就這樣,直截了當,要講佛是什麼東西?
徹底放下,你就是佛,沒什麼好討論的,就是這樣子。佛自現前。這個「佛」是指佛性。
有一個人念佛,念阿彌陀佛,就這樣,很高興,
他說:哎呀!師父啊!我看到阿彌陀佛了,很高興啊!我說:你念幾年了?十幾年了,我說:這個沒什麼了不起,我現在是念念統統見佛,我每一念都見到自性佛啊!
每一個念頭統統是清淨自性,我每一個念頭都見佛,
所以不必羨慕人家。我們也認真念阿彌陀佛,我們也見自性佛。
此心即是佛。佛不離眾生。
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也沒有加。
遇緣則施。「施」就是運作。碰到種種的緣,我們就拿這個清淨心,拿出來運用。
緣散則寂。緣壞了,沒有因緣了,就寂靜。不假修證。有修就會壞啊,牆壁壞了修一修,修一修還是壞啊,世間有會修的東西,統統壞。

本自具足。佛法是靠悟。若不決定。如果你不下定決心。信此是佛。你當下這顆清淨心就是佛。縱使屢劫修行終不成道。永遠不能成道。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將心無心。刻意的拿心,說:我要把它放入一個無心,變成觀念。「將心無心」的意思就是:刻意的把他心進入一個無心,妄心。

講這個你聽不懂。我現在再告訴你,就舉個例子:如果你造橋鋪路,聽起來很善良,人家就問他說:你執不執著?我不執著,還有一個不執著的念頭,你知道嗎?我不執著。

什麼是個大徹大悟的人?哎呀!慧律法師啊,你真了不起,說法、講經度眾生,無量無邊的善,了不起的聖者,我只跟他回答一句:我做我該做的工作,我是個比丘嘛!不弘法利生做什麼呢?
我也沒覺得說我在講經說法,也沒有說我在度無量無邊眾生,也實無眾生可度,我的觀念就是:
做我一個比丘、世尊的弟子,應該做的工作,這是我的責任嘛!
我也不覺得自己很偉大,也不覺得我在講經說法,來無來相,去無去相,
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聽。就這樣子,赤裸裸的清淨自性就這樣。
世間人:我在做善事,要不然就是你贊嘆他,他就說:哎呀!沒有啦,沒有啦!其實還是很執著,像我們悟到心性,就不是這樣子了。

哎呀!慧律法師啊,您多麼了不起啊……我就跟他講:做我該做的工作,會吧!就是這麼一回事,赤裸裸的清淨自性就展現了。
你是佛弟子,出家,好好的修行,轉大法輪,弘法利生,有能力的弘揚正法,沒有能力的好好自修,佛弟子好好的護持正法。

這是什麼?本分事嘛,你應該做的工作嘛!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沒有什麼好欺誑的。是不是?好!「將心無心」就是這個意思:刻意的把他心放入一個無心的觀念。心卻成有。還是執著。一切在我默契而已。「默契」就是相應。




慧律法師 :六祖壇經 要解


慧律法師 :六祖壇經   要解

『經文』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性。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解』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
我(六祖)要跟你們告別,可是我要作一個偈頌,我今留一個偈頌,來跟你們告別。 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性。

 [真如自性是真佛]
這個才是我們真的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知邪見、惡知見,尤其我們臺灣,外道那麼多。 誤人子弟,傷害眾生的法身慧命,這邪見。 三毒就是貪、瞋、癡,就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迷了以後,因為心三毒,魔就住在裡面。 人家講:你著魔了嗎? 中邪了嗎?

 [正見之時佛在堂]
 你知見正的時候,萬法不取捨,「離一切相」佛就在你的堂中,向哪裡求?

 [性中邪見三毒生]
你的自性清淨心生起了邪見,「貪嗔癡」就起來,芸芸眾生都離不開這個「貪嗔癡」。

 [即是魔王來住舍]
 魔王就跑來住在你的心中,本性當中就住了三毒。

 [正見自除三毒心]
你擁有正知正見,哪裡有什麼「貪嗔癡」呢? 當你了悟見性大法,雖然就算你有貪嗔癡的習氣,已經無足為礙,法身慧命就產生出來。 

[魔變成佛真無假]
這個魔就變成佛了。 真無假,為什麼? 因為你正知正見,就除掉三毒了,魔就變成佛了,就一切都是真了,沒有假了。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一身就是清淨自性,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本來就是同一個清淨自性。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如果諸位也能夠在清淨自性下很深的功夫

[本從化身生淨性]
[本]生清淨的自性,本來就是從化身中來,這個
[本]就是清淨的自性。 這個本是怎麼來的呢? 化身來的,這個化身就應化身,意思是說:指每一個人的身心,就是五蘊身,就叫做化身。 我們的清淨自性,其實就是來自于五蘊身,不能離開五蘊身這個化身,也可以講:從應化身來的。 也可以這樣解釋:這個法身、報身皆是從應化身來的。 化身不離法身、報身,法身、報身也不能離開化身,這一句是不二的意思。
 [化]就是應化,本從應化身生淨性,生清淨的自性,本來就從化身中來。

 [淨性常在化身中]
清淨的自性其實就在你的應化身當中。 在座諸位,每一個人本來就具足。

 [性使化身行正道]
我們本性,能使化身行正道。 我們清淨自性,能使這個化身知見正確,走入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我們將來會獲得圓滿的報身。

 [淫性本是淨性因]
這個淫性就是我們本能。 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他就有本能,有煩惱。 但是,如果把煩惱放下,我們把這個衝動性,運用在大慈悲的本能,佛性的本能、度眾生的本能、諸佛菩薩示現,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他一定有這個本能,這個本能把它煩惱除掉、執著除掉,這個能量就是淨性的因,就是你見性的因。 意思是說:你不要難過,也許你有一些習氣,但是,肯除掉,肯放下,那個能量再給它爆發出來,也不能離開當下。 所以,這個淫性是煩惱,也是菩提的因。 只要你除掉它,體悟淫性本空,那麼,不離當處就是佛。 六祖就是告訴大家說:淫性是煩惱,可是,我的菩提也在當下,淫性本是淨性因,不要難過,人類一定存在的能量。

 [除淫即是淨性身]
當下除掉這個淫欲、執著,也是清淨法身,意思是:清淨法身也不能離開這一念。

[性中各自離五欲]
[性]就是本性,我們的本性,是應該離開這些五欲六塵的,留下這些大智慧、能量。 為什麼? 因為清淨自性有無量的功德法藏,無量無邊的大智慧。 中各自離五欲,只要你離開這個五欲六塵的攀緣

[見性剎那即是真]
就不著于五欲六塵,超越五欲六塵。

 [今生若遇頓教門]
你只要有因緣,就象我有這個福德因緣,大家有這個福德因緣,來碰到這個頓教的法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見到自性的世尊,你就見佛了。 有一個來我這裡說:說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認真念,有時候在夢境見到佛,還不是很清楚。 我就跟他講:你那個沒有什麼,我這個二十四小時都見佛,每一念出來統統見自性佛,那個就是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你想修行,找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如果想要修行,要作佛,可是不知道真如自性在哪裡?
[擬]就是去找這個真。 擬求就是去尋求,我到底往哪個地方尋求這個真性、真如自性呢? 

[若能心中自見真]
如果你的心中能夠見到你的真性。

 [有真即是成佛因]
我不是告訴諸位嗎,我這裡說法是性說,當下就是。 如果你有了真,下手處種了這個因,在座諸位這幾天來聽經聞法,百千萬劫一定成佛。 為什麼? 你今天下的這個種子,就是成佛的因緣,真如自性,直下承擔,不需要難過,不需要謙卑。 我慢不可有,佛慢不可無,直下承擔,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就是大愚癡,你要哪裡去找佛? 你不見自性,往外一直找佛,你要哪裡去找佛呢? 起心就是起心動念要找佛了。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這個頓教法門現在已經留下來了,六祖要走了嗎? 想要利他,還得先從自修下手。 所以,師父以前就是這樣子,自己參,體悟到自性,貫通三藏,要下多少功夫啊? 要自利利他,你想要救度世人,你就一定要先自修,想要利他,要先自利。

 [報汝當來學道者]
如果將來,我們就是六祖那個時候的將來。 見到《六祖法寶壇經》,我告訴你們吧,將來有因緣,碰到我這個頓教大法的、見性大法的,怎麼樣?

 [不作此見大悠悠]
此見[即心即佛,頓教大法]。 告訴你將來學佛的人、想求佛道的人、想成佛的人、想成就的人,不作「即心即佛」,你直下承擔頓教大法,不作此見,總是大悠悠。 大悠悠就是悠忽度日,無精進功夫,懶散過日子。 如果不作「即心即佛」頓教大法的,大悠悠。 你不體悟到即心即佛這個道理,你就很可惜,沒有辦法精進。 大悠悠就是總是閑在那個地方,每天懈怠、懶惰、不精進。 修行沒有方向感就是這樣子,沒有在自性下功夫,修行就沒有方向感,只知道要念佛,不曉得說:往生是現在的事情,不是臨命終的事情,現在就要處理這些執著、顛倒、煩惱、妄執、妄想妄念,要好好的把它處理,不能等到臨命終,就是這樣子嘛!





慧律法師 :因緣法 初果 念佛


慧律法師 :因緣法   初果  念佛

『因緣法 初果』

在《阿含經》裏面,“舍利弗,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瞭解一切皆是「因緣法」,人家就證「初果 阿羅漢」了,人家馬上就證初證阿羅漢了。

「舍利弗」跟隨「釋迦牟尼」出家,兩星期馬上證悟,修學佛道、修行佛法,就是你要「抓到根本」,抓到了根本的時候,「單刀直入」地去「觀照」,那麼你就能夠成就了。

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每天來拜懺,「貪嗔癡」卻不肯改,處處計較,放不下,又老是自稱在修行,念佛時是很大聲沒錯,不過待會跟人吵架時,也罵得比別人更大聲。這個跟修行毫無關係。修行是二十四小時中,都要注意我們的起心動念,那才叫做修行;處處寬恕,真正下功夫去「觀照」,這才是真正的功夫。

『念佛』

我們每天都在念「阿彌陀佛」,可是我們都不認識「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我也常告訴你們,要開悟、證悟、明心見性是比較難,若是要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則是很簡單,

我今天說的這幾句話,你如果聽得進去,後面都可以不用聽了,你過去沒有修行也沒有關係。

很簡單,古人爲什麼能夠往生呢?很簡單,一天念佛十二個小時就這樣子而已,阿彌陀佛……他一天念佛十二個小時,以前的靈巖山寺,不是只有一、兩個往生而已,而是整個道場數百人相繼往生,我們現在則是要經過好長的一段時間,才會聽到某位高僧大德往生火化之後得到「舍利子」,大家都前去崇拜瞻仰,在大陸不是這樣的,大陸的修行人往生,一個「靈巖山寺」「印光大師」的道場,有三、四百人在念佛,往生者也多達數百人,一個個相繼的往生……隨便舉一個例子,就是「金剛不壞身」,連煮飯的也是「金剛不壞身」「肉身不壞」,大陸的修行人就是這樣,爲什麼?

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每天念佛十二個小時,他不用「參」,還要「參」什麼東西?「單刀直入」,一句佛號,萬緣放下,一念提起,一生即能成就。

我們現在不一樣啊,我們這個花花的世界啊,既想用功念佛,又想去百貨公司買新衣服,街坊鄰居的人情世事,也不能失禮,偶然還想出國休閒一下,平時邊看電視邊念「阿彌陀佛」……真可惡!邊念佛,還邊罵電視上的演員,像這樣修行要如何成就呢?

修行並不是很困難的事,而是在於沒有「志氣」,下不了「決心」,那麼你搞再久也沒有用,對不對?

一天念佛兩小時,其餘二十二個小時都在造(惡)業,對不對?雖然有在用功,但還是繼續放蕩,所以現在的人無法成就,大環境改變,所以說,我們對「阿彌陀佛」很陌生,沒有力量,古人在修行就是只有幾個字而已。

人家問我,請問慧律法師!我們如果想去「極樂世界」,應該發什麼心?你能不能告訴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既不用費力氣,也不用花腦筋的,可以讓我一生成就,不論老少都適合的。

很簡單「生死事大」!

你要想:我今生若是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了脫生死的話,來世還得再來呢!如果出生在臺灣還不打緊,如果出生在落後國家你就完蛋了!

像我們去尼泊爾,父母親是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可是又養不起也無法讓他們受教育。看看街上到處都是還流着鼻涕、乳臭未乾的小孩子,看到我們就開始推銷東西,四個一百,四個一百,兩個五十,看到觀光客去那裏就兜售這個東西。

所以要發「急切的生死心」,也就是說,我非「了生死」不行,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發這個心就對了!

所以說,生死不了,如喪考妣。生死若不了,就像喪母那麼悽慘,非常的悽慘!所以他每天在拜佛,就是非常堅定,屹立不搖,絕對不會受到影響,然後一天念佛的時間,一直增長,由少變多,由短變長,愈念愈多,時間愈念愈長,一切外緣統統放得下,要是像發這種心,百人念佛,百人往去。





【慧律法師心語法雨】般若人生~人生的正確目標



【慧律法師心語法雨】般若人生~人生的正確目標

生命是地球的奇蹟, 而 佛 性 這 一顆大智慧心, 則是我們生命的終極目標。你活着的目標是什麼?我告訴你: 如果今天沒有碰到佛法,沒有一個人有正確的目標。

四十億年前, 地球沒有生命,是後來慢慢地演化過來的。所以生命是地球的奇蹟,而佛性這一顆大智慧心,則是我們生命的終極目標。你活着的目標是什麼?

我告訴你: 如果今天沒有碰到佛法,沒有一個人有正確的目標。大陸有一個人寫信給我說: “師父, 我很感恩您,我以前買了很多片連續劇,古裝的、現代的、整天整天地看,電視從早上看到晚上睡着。每天就找吃、找穿沒目標,直到我聽到了您講的佛法,才把過去所有的VCD、DVD統統丟掉,現在只看慧律法師的!”他說: “很慚愧,學佛太晚了,已經六十歲多了。

” 說到慚愧,《印光大師全集》我看了四遍,還做筆記。每當我看到印光大師給居士回函的落款上寫的:『常慚愧僧』,就被這位蓮宗第十三代祖師,常常發慚愧心而感動不已!所以求法的心要勇猛, 態度要謙卑。

諸位, 要敬佛、敬法、敬僧!

佛、法、僧就像樹木的根,如果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樹根就爛,佛教這個巨人就倒,佛學的倫理也沒有了。

今天出家衆特別多,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講我內心的話,奉勸所有出家人, 敬佛、敬法、敬僧; 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也要讚歎擁護正法的居士。

若欲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居士諸位,要敬佛、敬法、敬僧 ! 佛 、法、僧就像樹木的根,如果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樹根就爛,佛教這個巨人就倒,佛學的倫理也沒有了。





怎樣繞佛?


怎樣繞佛?

  繞佛乃表示隨順佛意。繞佛不能圍佛繞,但在佛前圍繞,亦與圍佛繞同。又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

  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圍繞之法,西域最重,與禮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隨順於佛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復甯德晉居士書)





什麼時候宜默念?什麼時候宜出聲念?


什麼時候宜默念?什麼時候宜出聲念?

  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

  念佛聲默,須視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無礙者,宜於特行念佛儀軌時朗念。然只可聽其自然,不可過為大聲。過為大聲,或致傷氣受病。倘所處之境地不宜朗念,則只可小聲念,及金剛持。其功德唯在專心致志,音聲猶屬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終日常念,固宜小聲念、金剛念、默念。以朗聲常念,必至於傷氣。未證法身,必須調停得中,方可唯益無損耳。朗念費力,默持易昏,散持雖亦功德難思,較之攝心淨念,何啻天淵。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大安法師:怕死,你的信願行全是假的


大安法師:怕死,你的信願行全是假的

         行,就是老實念佛。沒事的時候,我們心裡一句佛號,決定不中斷,這一點很

重要。念佛的人不要怕死。怕死,你的信願行全是假的。我們念佛的人,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到極樂世界,就是要親近阿彌陀佛,愈早去愈好,你怎麼怕?又想去

又害怕,那這成什麼話?這哪裡是真的?不可以害怕。愈早去愈好,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五濁惡世,在這個世間受一天罪,為什麼不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享福?親

近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好,「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不是像這樣污穢的這個身體,一天不沖涼,毛細孔裡頭都放臭氣出來,有什麼值得可愛

的?知道這個身不凈、不乾凈,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都跟佛的身相一樣,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為什麼不去換這個身體,還留戀這個臭皮囊?對這個臭皮囊還留戀,你的「信願行」三個字,統統沒有,都是假的。

所以真正念佛人,常常想死,不想在這個世間多活,常常想死。印光老法師他的念佛堂,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印光大師修行那個關房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

鋪蓋、換洗衣服,什麼都沒有。他的小佛堂裡面,一尊佛像、一本《彌陀經》,就是一本經書,佛像後面寫一個「死」字,好大的一個死字,寫在後面。他老人家教

給我們,如何修信願行?如何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一定要學他的辦法。我們不怕死,我們天天想死。世間人以為死了很可怕,我們這個死了是往生,我們這個

死,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移民。我們脫離娑婆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去,歡歡喜喜的去。我們捨棄這個污穢之身,得金剛不壞之身;捨棄我們這個惡臭的生活環境,到西方去過清凈的環境。這個才是發願,這樣才叫真修行。

每一天晚上躺到床上,就想佛來接我,眼看著牆壁,看看佛有沒有來。天天想佛來,時時想佛來,中午休息睡午覺也想佛來,看看佛來了沒有。盼望、巴望著他,

希望他早一天來,我天天盼望,總會把佛盼望來的。佛現在沒有來,我們還有點事沒完,什麼事?要把這個經講好,多幫助眾生一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多帶幾個人去。我們今天幹的是這個工作,這個工作有意義,其他的工作沒意義,這個工作有意義,多帶一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夢參老和尚:不問你有多大業力,業障 卻問你多大心力!


夢參老和尚:不問你有多大業力,業障   卻問你多大心力!


        我們有好多的修行者,平時很精進用功,將要圓寂了,什麽業障都發現了,戒也不持了。

        很多事業都不做了,那病苦折磨他,聽人家說吃肉能治好病,他就吃肉了。要他幹什麽,他就犯了。

        業不自主,自己做不了主。

        我看我們好多的道友,一輩子在山裏苦修,到了臨要死的時候,他放不下,什麽業障都發現了,這叫前功盡棄。

        雖然那個種子種下了,功德種下了,前功盡棄,這一點都不奇特。

        以佛眼觀,到了末世的時候,他的善根不具足,不深,而且種的很少。

        雖然是得到一個人身,轉世爲人,可能也能做成三寶弟子。

        在末世的時候,三寶當中,特別是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裏頭,真正發菩薩心的是大菩薩;也有真正發聲聞心的,成阿羅漢的,也有真正的阿修羅。

        他就把這善業攪得混亂,給你往下拉,拉你墮入三塗,變成魔王。爲什麽在三寶裏拉呢?

        因爲三寶多少都有善根的,他就是到了晚年,他壞的時候,他的福報還是有的,他以前修的福報還是有的,他就可以不墮三塗,轉到了魔王的界,那是魔子魔孫,就增加他的隊伍。他只有在三寶之中的弟子來找,才能有資格生到天上。

        要生到那個波旬隊伍,也得十善業,沒有十善業是去不了的;雖是在魔,魔也得有福,沒有福怎麽能享受? 懂得這個道理就行了。

●●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不做惡!

        我一生行善,到了臨命終時做惡,或者被惡友引誘,或者你過去的六親眷屬,他們的惡業很重,那些人就來牽引你,他們都要你到那個道去,就跟他們一塊去。

        雖然得到人身,隨惡人轉,生起邪知邪見。在我們弟子當中有很多,不論台灣和大陸都如是。

        一到利害關頭的時候,在選擇的時候,以他肉眼所能見得到的,走這個道是有利的。勾結權門,勾結有財有勢,勾結官吏,欺壓好的和尚,也就是惡和尚欺壓好和尚。

        這種事情,自從我出家以來,看見的太多太多了。他會做出很多的惡行,造惡業,破壞佛的甚深無上正法。

●●佛的法,無論哪一法都是了生死的,都是離苦得樂,都是斷煩惱的。

        就在這個佛所說的法當中,你不去分別什麽,顯、密、大、小,只要你得到一點,依著它去做,你就能得到,就能解脫了,就能斷煩惱。

●●佛法再深,再好,做不到,一點受用也沒有,跟你毫不相干的。

        你怎麽能做到?

        念一聲佛號,你都不能夠做到,都不能堅持一心,還說什麽甚深觀想!

        乃至于修行,怎麽修得起?

        這種信心都培養不起來,成就不了這個信心。





慧律法師:修行法要



慧律法師:修行法要

『念力如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
話說回來,世間人會在一念之間殺死人,由此可見,念頭的力量很大。在座諸位,切莫小看打佛七這七天的時間。人的念力非常大,貪嗔痴的念頭一動,往往會做出駭人聽聞的事情來。相對的,佛菩薩的願力、般若智慧、善巧方便力亦不可思議。

我們打七時,口念佛號,念念欲往生,百年之後,自然而然就朝西方而去。所以,往生也是靠我們的念力。世間人起心動念,非恨即嫉妒,在內心產生了一股力量,若遇因緣即起現行。像上述那位妻子,不滿意自己的丈夫,亟欲離婚,到了有一

天,因緣和合,兩人爭執,控制不住,就釀成殺夫的悲劇。我們每天都加強自己對往生與淨土的信念,至死不渝,這種‘心’的力量亦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把握在這裡念佛的因緣。

『修行要有志氣』
何謂志氣?例如:我們修行,若選擇修淨土,就應當堅持下去,不會被別人左右,東參西參,到最後一事無成。修行若像蘸醬油般,終究是蜻蜓點水,是不會有成就的。修任何一種法,都必須堅持到底,才能成功。

『體悟無常』
修行的重點,要體悟無常。大家雖將無常掛在嘴上,卻已經麻木不仁,失去警惕作用。固然天天念‘是日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慎勿放逸。’但是否真正體悟到無常?到火葬場、殯儀館看看,到左鄰右舍探聽一下,今天這個人死,

明天那個人死,每天都有人死,你說,究竟要計較什麼?修行就是不計較、不比較,試問:‘哪一樣是你的?’二十四小時都自問:‘哪一樣是我的?’這世間無一物是我們的。一切都是假相,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無常法。所以,我們要先體認到‘無常’,就不會覺得修行太辛苦,才有辦法來用功。你說一天拜這麼多枝香很辛苦,可是,比起那些肩挑重擔和作苦工的人,實在是輕鬆太多了。

所以,若說修行辛苦,比起世間以體力工作的人,那他們的辛苦更甚於我們十倍。而且,世間人的辛苦沒有目的,無論吃多少苦,仍是一個生死凡夫,繼續六道輪回。
我們今天在此吃苦,卻是有目的的。我們修行,念佛、拜佛、持午、打八關齋,是希望百年之後到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目的,而不修行的人辛苦不但沒目的而且很可憐,做牛做馬,百年之後,雙眼一闔,沒一樣是我們的,所以,我對大家精進的精神感到十分贊嘆。

『修行應及時』
修行是不能等的,不能說等到我女兒出嫁、兒子娶妻......那已經來不及了。我到澳洲去,遇到一位師兄,
他的妻子罹患猛暴性肝癌,從發現到死亡才半年的時間。若能體悟無常,就知進修行應及時,心堅定於修行,時時刻刻把‘死’念放在心上。
印光大師嘗云:
‘學道之人,人人都要認識「死」字.......’
 曾有人問我,如何抗拒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並不難,只要承認全世界的人都會死,我也不例外,就會知道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莫在相上打轉』
修行勿弄巧妙,盡是搞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念佛虔誡自有感應,但不可過於著相。
念佛就希冀見佛,一心想求感應。
如此著相而修,光憑這一點,就會著魔。
印光大師也曾經針對這一點,警惕過我們。

修行不要執意去求感應,即使有感應,也是自然發生的。
我念大學時,修行很精進,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
所以常常聞到香味。我曾就此事請教過某大德,他要我不要著相,這表示佛菩薩給我們訊息,讓我們堅信有極樂世界。所以,堅定對淨土的信願,精進念佛,至死不退,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要禮敬三寶』
恭敬出家眾,不敬三寶,學法無益。
若來到道場,不能禮敬三寶,就不要跟人談修行。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為法藏比丘,是個出家人。
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宮不住,也是現出家相。

我們今天能坐在此受戒、念佛,也是因為出家人。
出家人雖有聖僧和凡夫僧之別,但我們要一視同仁,
因為他們都有一件佛傳下來的袈裟。
所謂尊師重道,若連出家人都不能禮敬,有何修行可言?尊重、禮敬三寶,乃入門的根本要法。

勿在道場說是說非,說是非是極不可取的行為。
你如何知道事情的始末、對錯?
你怎麼有智慧去分辨事情的來龍去脈?
凡事自有因果,個人作,個人負因果,你又何須瞎操心?更何況在你的角度看是是非,在其他眾生的角度看卻又未必如是。
所以,是非要全盤放下,若要護持三寶,又不能擺平是非,必然會非常困擾。

『明因識果』
一定要瞭解因果的連鎖性,它比電腦還准。
種何因得何果,在道場中,一定要注意因果。
因果就是戒律,持何戒就得何種果報。
有念佛的因,自會感得成佛的果。
因果一定要分清楚,凡有不知道的,一定要請教法師。
但因果也不能守得矯枉過正,例如說:‘三寶物不可拿。這是指未經過師父允許而擅取。
若是辦法會,剩下太多東西,師父也吃不完,若師父叫你拿,就無所謂。道場里的衛生紙、水,都可放心取用。所謂在道場要注意,是指未經師父允許,且屬於師父、常住的東西,哪怕是一針一草,都不可擅取,若到道場打電話,一定要付錢,因為它是屬於常住的,我們只能多付,不能少付,所以,戒律的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因果。明因識果的人就是懂得戒律。

『口業要清淨』
在團體中對某人不滿,不能一直傳他的是非。
例如你對某法師不滿,而散播他的是非,導致他人對法師的不滿,有可能會因此而斷眾生的慧命,萬要注意。
又如你對某在家居士不滿,也不能一直傳,以免造成道場的分裂。因為大家都是護法,你散播自己對他的不滿,會影響別人對他的看法,導致大家意見的分歧,
這樣罪過很重,應秉持任何事都能以圓滿為原則。
什麼叫作佛法?圓滿法叫做佛法。無私心、無我、

無偏心、無執著、無分別、無顛倒。
要使事情圓滿應掌捱:忍辱、寬恕、無是非、
一心念佛四項重點。所以,口業清淨才有辦法入道。
何以說口業特別重要?因為我們開口,就是說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必須藉說話的方式來進行,
所以說,一般而言,口業都造得很重。

學佛十年的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仍是在造口業。
學佛二十年的人亦然。何以故?因為放不下。
嗔恨心放不下、對某人不滿,不說幾句簡直要他的命!
所以說學佛也並不難,把口業守好(亦即口業要清淨),凡事以圓滿為主。





大安法師:佛說種種法應生不同機


大安法師:佛說種種法應生不同機

我們說末法眾生有個特點,不知恩不報德,很多眾生對釋迦牟尼佛的恩並不了解。

  因為釋尊在這個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竟然還能成佛,成佛竟然還能說一個一切世間特別難信的法門,這樁事情那就是稀有啊,稀有的大事因緣。

  所以《佛說阿彌陀經》中就用十方諸佛的口吻,讚歎釋迦牟尼佛在此濁世,成佛、說難信之法來度眾生,「是為甚難」。

  從佛的一代時教來看,我們看到佛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開跡顯本,開近顯遠,《法華經》是這樣一部純圓的經典。

  在此經典中講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以一大事因緣。

  我們來看這「一大事因緣」,

      什麼叫「一」?一乘法;

  什麼是「大」?一切眾生心體其大無外;

  什麼是「事」?就是出離輪迴,圓成佛果之事;

  什麼是「因」?一切眾生本具的本覺理體;

  什麼是「緣」?諸佛來講經說法就是緣。如果沒有諸佛這個緣過來,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我們不知道。

  所以這「一大事因緣」,其目的就是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開、示」是屬於佛那邊的,佛通過開示,打開眾生煩惱裡面的如來藏,來指示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悟、入」是屬於眾生這邊的,眾生的「在纏如來藏」中,具有如來全體的性德。眾生在聞聽佛之開示後,他相信有佛性,然後在解、行上契悟,就證入了佛之知見。

  佛的知見就是離開一切念,離念靈知,就是出世間的智慧。而眾生有種種的根機,種種的好樂,種種淺深的善根,種種程度的煩惱,為了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應這個機來施設教法。

  本來佛的本懷是要稱性宣說一乘法的,但是眾生沒有辦法相信,沒有辦法理解,所以佛就從實相一乘法里開出二乘、三乘,乃至五乘佛法,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施設。

  佛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是說預備了要講什麼,佛是無念的,是不動的,他的一切教法也是順應眾生的心識、根機、好樂來施設的。所以佛最後說他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也無眾生可度,這是佛的境界。

  無眾生可度,又終日度一切眾生,佛施設門餘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循循善誘,讓我們的根機調熟。

  華嚴會上將佛的一代時教用太陽來比喻。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先要照到山頂,也就是要說最高妙的法。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佛為界外的法身大士宣說。但是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聽不懂、也看不到。

  所以佛就得不動道場,分身到鹿野苑,為五比丘宣說四諦法。這就是太陽慢慢地要照到山谷裡面去了,說最低的法。

  然後到最後,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它又照到高山頂上。這時候就說《法華經》和《涅槃經》,這樣大乘的經典。

  在佛的一代時教裡面,凈土一法是一個特別的法門,在五時說法裡面都有。

  在先照到高山的《大方廣華嚴經》裡面,就首先宣說了凈土往生一法,這就是體現在《普賢行願品》裡面。特別在方等時廣為宣說,到了法華時還在說。

  所以我們說凈土一法,有別五時,有通五時,五時都有凈土法門的施設。但是凈土法門要稱性說出來,這就要等待機緣。

  我們從目前所翻譯出的凈土三經來看,有一個特點,就都是佛觀眾生,待其能夠荷擔、相信凈土一法的時候,他才心懷愉悅地來說。

  這一點非常明顯地體現在《佛說無量壽經》中。《佛說無量壽經》在五種原譯本裡面,是同樣一個緣起。




大安法師 聽話


隨順佛的教敕,隨順佛的心,隨順佛的願。能做到這三種隨順,才稱得上真佛弟子、第一弟子,這叫「聽話」。

不能說理解了才執行,不理解就不執行。不理解的東西太多了,要知道我們是業力凡夫,見思惑都沒有斷,一點智慧都沒有,我們還能夠執著自己的知見嗎?

把自己的知見完全放下,聽佛的!

(大安法師)




大安法師:【極樂世界天人看到他方世界的染緣,惡種子會起現行嗎?】


大安法師:【極樂世界天人看到他方世界的染緣,惡種子會起現行嗎?】
  

 信眾:淨土經典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惡趣之實,乃至名字。 原因是因為極樂世界諸往生者阿賴耶識中雖然有惡種子存在,但因為極樂世界沒有惡緣,這些惡種子就不會起現行,因此極樂世界乃純善之地。 

但是經典又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天人皆有他心通、天眼通,並且在極樂世界可以觀看他方世界的情形,那勢必就不能不接觸惡的事物,他能看到他方世界的女人,並且看得很清楚,那該怎麼辦呢?如何圓融理解二者的關係? 

 法師:西方極樂世界不僅沒有三惡趣的事實,乃至三惡趣的名字都沒有。 這是護念往生者的一個方便。 

為什麼?我們眾生都有遍計所執性,一聽到惡名字,他就要計度、分別、執著,就會勾起跟此名字相應的一些煩惱,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聽不到惡名,就好多了。 

儒家教導,一個君子要作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們在世俗間天天接觸誨淫誨盜的影視、書籍等不良信息,那你心裡不會生起好的覺受。 

所以每一位淨業行人都要感恩阿彌陀佛護念我等業力凡夫的這種慈悲和善巧方便。 

至於說看到他方世界的女眾是否會影響極樂世界天人清淨心的問題,是這樣的: 

第一、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是不會看那些不好的景象的; 

第二、在我們業力凡夫眼中有男相,有女相,但極樂世界的往生者都有觀空的智慧,能看透這些幻相,是不會因這些幻相而引發煩惱。 

所以我們說極樂世界沒有惡道之名,更無惡道之實,這對那些往生的天人有很大的助益。 一旦他們證得無生法忍後,接觸任何景象,都不會對他產生負面的影響。





大安法師:為什麼越念佛,雜念越紛飛?


大安法師:為什麼越念佛,雜念越紛飛?


居士:請教法師!本來念佛應該是越念越清凈的,為什麼我會越念雜念越紛飛?

大安法師:雜念是病,佛號是葯。我們無始劫來,被無數妄念所纏繞,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將雜念剿滅,這得經過一個刻苦精修的過程,方能太平。
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能知道自己雜念紛飛,是一個進步。如果不念佛,整日妄念還渾然不覺。就像陽光從窗戶透入到房子裡面,我們才知道房子裡面充滿灰塵一樣。
同時,我們要相信,妄念是本空,佛號功德是真實,只要我們在妄念紛飛時咬住一句佛號,如一人與萬人敵,把得住,守得穩,如是堅持下去,自然雲薄霧輕,性天漸朗。
要知道,我們心裡存有善的種子,同時也存有惡的種子。有時侯不念佛好像沒事,一念佛時就把惡種子逼出來了。遇到這種情況,不要以為是退轉。要一心依靠在佛號,突破過去就有一個飛躍。

曾經有一位同修,念佛很精進,以前每天念3至4萬聲佛號。後來他也是遇到很多惡念翻騰出來,自己很害怕,就不敢念了。這是很可惜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習教理的重要性。




共修與自修念佛的儀軌有什麼不同?


共修與自修念佛的儀軌有什麼不同?

  共修,當依日誦中念佛起止儀,庶可通途無礙,彼此適宜。自修,雖可隨人自立,然其念誦次第,不可錯亂。

  所云念佛儀軌,須分同眾、獨修兩種。若同眾修,當依日誦中念佛起止儀,庶可通途無礙,彼此適宜。至於獨修,雖可隨人自立,然其念誦次第,不可錯亂。所云放下身心,閉目凝神,念淨法界、護身咒,及默想《贊佛偈》,禮佛及三菩薩畢。若誦經,則誦《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然後朗念《贊佛偈》畢,即接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即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宜圍繞念,或數百聲或一千聲。末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三菩薩,然後念《發願文》,文畢念三自歸。是為一期起止。若欲多誦經,多持咒者,當另立一誦經時。若一時並行,當先誦經,次誦咒,次贊佛念佛,次發願三歸,此決定不易之次序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