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論理事



論理事

         ●(以下論理事)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斷無有無因而得果者。亦斷無有作善業而得惡果者。見正編勸愛惜物命說)。眾生沉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沉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菁華錄一六八頁

244、為什麼有真信切願者個個都能夠往生?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不是靠自力。故只要生信發願,個個都能夠往生。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其難也難如登天。現在全世界,恐亦難有幾個做得到的人。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汝父女二人,當依我語,則可不虛此生此遇矣。

                                                                       (印光大師文鈔)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善用第六意識



善用第六意識/淨界法師

    善加利用第六意識好好學習經論,重新栽培一個美好的思考模式,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當然我們也有盲點,就是第六意識後面的根,就是第七意識——我愛執。

    第七意識長久來都躲在第六意識的背後來控制第六意識,所以是「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所有第六意識的分別,都有第七意識的影子在裏面。你分別一動,就有我執法執的陰影在裏面。所以怎麼樣擺脫這個我愛執,就變成是重點了。

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整個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如果你有志於臨終的正念,你最好把今生的人事因緣慢慢的放下。因為你越攀緣外在的人事,你就容易去激發過去的生死業力,這對你臨終是極度的不利,你必須讓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所以為什麼萬緣放下就這樣子!

    第二個你要好好利用你的第六意識,好好的做如理的思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第三個你要修習空正見跟願力觀照力誓願力,好好的調伏引導第七意識。

    因為第七意識你不去調伏它,它臨終會壞事的。所以你掌握了這三個重點,你就掌握唯識的整個綱要了。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急得一心


●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三下608頁複溫光熹居士書八

汝欲即得一心,即見好相,而尚有此種妄想。幸光與汝說破,否則決定著魔。

印光大師文鈔三下609頁複溫光熹居士書九




243、“萬修萬人去”的人是指什麼樣的人?



  指對淨土法門信願具足者言也。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



(印光大師文鈔)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242、如何理解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我人雖根器下劣,如依光所說生信發願,且常隨動隨靜,將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往生絕對有分。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雖云依光所說,實則全依自己偏見。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斷惑證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于此法門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務勝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論》。《起信論》實為學佛之綱要,然于劣根,及初機人,亦難得益。即研得《起信論》通徹無疑,其用功尚須依念佛求生,方為穩當。況法相、禪、教之精微奧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謂“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墮惡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此系違背佛教,及與光說,何可云始終奉行教誨、一心持念彌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職業,又非上等資格,其所立之心與志,真令人可歎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專心研究淨土法門中書,《文鈔》與高邵麟、徐女士書中備說。隨所開示,依之生信發願,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且常隨動隨靜,將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須要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宗旨合。

                                                                            〈 印光大師文鈔 〉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241、為什麼說末世眾生唯恃信願,仗佛慈力方能了生脫死?


  末世眾生,障深慧淺,修餘法門,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恃信願,皆可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


  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加以知識稀少,魔外縱橫。修餘法門,欲于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


(印光大師文鈔)







廣欽老和尚開示



廣欽老和尚開示:

我們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頭,別讓它在聲色上追逐,這樣煩惱就進不了門 !時時緊閉六根 ~ 耳裝聾,聽若無聞 ; 眼裝瞎 ; 視若無睹 !鼻不揀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貪美言,眼不貪境界,一自鎖家門 ( 即鎖自家人六根門頭 ) !

專意念佛 ,拜佛 ,看經 ,,靜坐,打紮自身的功夫,哪裡還有閒情對外攀緣 ?

上什麼叫「自淨其意」?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為「自淨其意」

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干?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阿彌陀佛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六識



六識
       
  1、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鹹,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
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即能於五塵之境,分別善惡好醜。




什麼叫唯識?唯識的內容如何?



什麼叫唯識?唯識的內容如何?

    唯識不是否定一切色法,它是色不離心,境不離識,它不像一般的哲學、科學把心與物分開,它不是這樣講的。

    唯識,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境不離心,色不離識。
但是色與境,是虛妄的、幻化的,夢幻泡影,應該認識心的主要,心的能動性,在修行方面,就需要淨化心靈,目的是達到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就証大菩提,消滅無明煩惱,就証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其中心思想是不捨眾生,它的修學是有次序、有階梯的。

    所以,唯識者,即一切外境離不開心識,有識就有境,有境就有心,外境是虛妄的,要改變外境,以心為主,心能轉化一切,心是主要的因,這即是唯識的意義或者宗旨。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梵天問道



【梵天問道】

有一天,佛陀在祇園精舍說法,大梵天從天而降,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請法。

梵天問:⋯⋯
什麼是最銳利的劍?
什麼是最劇烈的毒藥?
什麼是最凶猛的火?
什麼是最黑暗的夜?

佛陀答:
惡口是最銳利的劍!
貪欲是最劇烈的毒藥!
煩惱是最凶猛的火!
無明是最黑暗的長夜!

梵天問:
什麼人獲益最大?
什麼損失最大?
什麼甲冑攻不破?
什麼是最好的武器?

佛陀答:
布施者獲益最大!
貪得無厭、受施不報的損失最大!
忍耐是牢不可破的甲冑!
智慧是最好的武器!

梵天問:
什麼最有引誘力?
什麼最令人討厭?
什麼是最可怖的苦痛?
什麼是最大的享受?

佛陀答:
是最有引誘力的!
是令人討厭的!
有內疚之心是最可怖的苦痛!
解脫是最大的享受!

梵天又問:
什麼是世間死亡的原因?
什麼能破壞友情?
什麼是厲害的熱症?
什麼是最好的醫生?

佛陀回答:
無明是死亡的根本!
嫉妒自私破壞了友情!
是最厲害的熱症!
佛陀是無上醫王!

梵天想了一想,又問:
「現在我還有一個疑惑不明了,祈求佛陀您開示:什麼東西是火燒不毀,水浸不爛,風吹不碎,而且還可以再造宇宙?」

佛陀回答道:「是福報善行的福報,火不能毀,水不能爛,風不能碎,福報可以再造宇宙。」

梵天聽完佛陀的開示,滿懷法喜,作禮而去。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過去,佛陀住在維耶羅國(或譯「墮舍羅國」)一處稱為「樂音」的地方。當時,有八百位比丘菩薩與佛同在此地。一日,有一位貧窮的老婦人,前來拜見佛陀,她到佛前恭敬地頂禮佛足,並請求佛陀慈悲開示。
佛陀慈悲應允:「好的!你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老婦人問:「世尊!請問生從何來,到何處去?老從何來,到何處去?病從何來,到何處去?死從何來,到何處去?色、受、想、行、識從何而來,到何處去?眼、耳、鼻、舌、身、意,從何而來,到何處去?地、水、火、風從何而來,到何處去?」

佛陀讚歎老婦人:「善哉!」隨後回答:「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老、病、死,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風……一切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就如同兩根木頭互相摩擦,生出火來,點燃了木頭;當木頭燒盡,火便滅了。」

佛陀問老婦人:「那麼,這火是從什麽地方來,到什麽地方去呢?」老婦人回答:「因緣聚合,火便生起;因緣離散,火便滅盡。」佛陀點頭道:「一切萬法亦皆如此,因緣聚合而成、因緣離散即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眼根所見,能分辨顏色的是意識,所以,意識即是色法,二者都是因緣聚合而成、因緣離散即滅,沒有永恆存在的自體,皆是空性。

譬如,鼓之所以能發出聲音,也是眾緣和合。鼓有鼓框、鼓面,因有人手持鼓棒敲擊鼓面,才能發出聲響。鼓聲不是從鼓框而生、不是從鼓面而生,也不是從鼓棒或是人手而生。聲音本身並沒有永恆存在的實體,其性為空。一切萬法也是如此,因緣和合所生,緣生緣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譬如:畫家,先準備好畫板,調和顏料後,便開始在畫板上色,最後完成一幅畫作。這幅畫不是從畫板生出的,也不是從畫家的手生出,而是畫家運用畫板、顏料,再經由自己的手所完成的畫作,是因緣聚合產生的。生死也是如此,不離因緣之法,無論是因造罪而墮地獄,或因修福而生人天,都沒有永恆存在的自體,這就是空性。只要了達空性之理,就不會執著虛妄的世間萬象為恆常、實有。」老婦人聽聞佛陀的開示後,豁然開解,得法眼淨。

侍者阿難向佛請示:「這位老婦人是什麼樣的因緣,因聽聞佛陀的開示而開解悟道?」佛陀告訴尊者阿難:「這位老婦人,是我前世發願學道時的母親。」尊者阿難又問佛:「那麽這位老婦人,為何今生會如此貧窮困苦呢?」佛說:「過去拘留孫佛時,我想要出家修行,當時母親因愛戀我,而不肯讓我去出家。我滿腹愁憂,一整天都吃不下飯。她因為障礙我修道的緣故,五百世投生人間,皆貧窮困苦!然而,她今生壽盡將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經六十八億劫成就佛道,佛號波犍,國名化華,彼土之人衣食豐足,如忉利天,人民壽命長達一劫。」
佛說此經已,老婦和阿難尊者,及在旁的諸菩薩、比丘僧,諸鬼神、天龍、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知見,於動靜之中覺察、覺照,令身口意皆能依佛所教。了達緣起性空的道理,知一切法都是無常變異,和合即生起、緣散即消逝,不於其中分別、取捨、執著、愛憎,身心才能得到自在!進一步,當把握緣起、運用緣起,乃至創造緣起,廣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同時不忘時時如理觀照。最後,不住緣起,在收放、進退之間,任心自在。



緣起性空


(看法要有耐心慢慢看,不要起慢心看,一切法在恭敬中求,恭敬心閲法,法自然入心,自然就會得到妙用)。
緣起性空

佛教的因果原理,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與其他宗教學說所說的因果迥然不同。這因為釋尊的成為佛陀,就是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如實的為人類宣示出來,是即所謂佛教。縱觀世間的一切法(法—是人、事、物的總稱)無一不是相互關係的存在,一切是重重關係的幻網,惟有在如幻的緣起法中,觀察因果,才能澈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了解因果原理,必須先通達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的真義

緣是因緣,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條件,緣是助緣,主要條件的因,必須藉緣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緣起。例如一粒黃豆種子,必須藉水土、日光、人工等緣,才能抽芽、開花、結果。若將一粒黃豆始終放在倉裡或石頭上,終久不過還是一粒黃豆而已,這說明了緣的力用是如何的重要。

宇宙萬有諸法無不是由種種因緣關係結合而成,一切是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滅而滅,完全受因緣所支配,這顯示緣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沒有獨立的自體。反之一一法如有其獨立自體,那就不須從緣而有。事實上宇宙間沒有一法不是從緣有的,所以要尋求一一法的自成,常住獨立的自性(實體)是不可得的。故曰性空。性空不是否定破壞緣起事相,是說緣起的幻化無實。一切都是假名有,即假名非實有名空,雖空而假名幻相宛然,雖假名幻相宛然而空,空有無礙。

性空,不要想像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取消,也不要意味著,是什麼本體或能力,能生一切法,或以為空,是現出一切現象的根源。佛法不是玄學,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現實經驗中體悟諸法本性空寂,如實的宣說。空性,非另有實體,即是緣起現象的當體—性空即緣起的本相。

一切法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性,這要從一切法上去體認,而不是離色心以外去幻想妄計的。所以從一切法彼此依存關係觀察是無我。我,是人的錯覺,並不存在,而只是身心依存所現起的一合相—有機的統一。從一切法前後延續去觀察,一切是無常的。就是假定最短時間—一剎那,也還是在變異中。無我與無常也就是空性的另一說明。總之,一切法是從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緣而現起,這樣法法從緣起,法法本性空,緣起(有)與性空,不一不異,相得相成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多多皆犯此病、但宜至誠懇切



多多皆犯此病

● 譚碧雲之著急,不獨彼一人獨犯此病,一切學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謂得。須知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

如磨鏡然,止期垢淨,勿慮無光。如醫目然,但能去翳,自復本明。若於垢未淨,翳未去時,即欲大發光明,曷可得乎。若發,便是妖魔所現,決非鏡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發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印光大師文鈔正上192頁復袁聞純居士書

但宜至誠懇切

●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

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

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

印光大師文鈔三上400頁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本煥老和尚103歲珍貴開示:我搞了60年禪宗為什麼要改修淨土念佛?


念佛最好、最好、最好! ▌本煥老和尚103歲珍貴開示:我搞了60年禪宗為什麼要改修淨土念佛?

◎ 我搞了六十年禪宗,哎呀,因為禪宗將來還要來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我很害怕......怎麼辦呢,我念佛,我要見阿彌陀佛。

◎ 我要一天到晚的念,心心念,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我非見不可,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太好太好啦!

◎ 大家好好發心,多念阿彌陀佛,將來去見阿彌陀佛,最好最好最好!

我現在今年103歲,出家81年。我本來出家的時候呢,是為了了生脫死,所以出了家,受了戒,到高旻寺,駐在高旻寺住了7年。離開高旻寺我就去朝文殊師利菩薩。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的七個弟子已經成了佛,他還在這裡做菩薩。因為他要度我們,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達到大智慧。我們現在想要達到大智慧,就先要親見文殊師利吧。

所以,我對文殊師利三步一拜,拜了三百多里路,拜了兩個多月。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我們對文殊師利菩薩恭敬。再一方面,我們禮拜佛呢,是懺悔我們自己的業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業障呢,若有相虛空都裝不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業障很多很大,所以我們不但今生要好好懺除,我們今後來生都要好好認真把這些業障懺除。我們業障懺除了以後呢,清淨法身才能實現。

我本來是搞禪宗的,搞了五六十年禪宗,用功也是禪宗,教化眾生也是教化禪宗,但是為什麼又改掉了呢?哎呀,這個禪宗,他修了以後呢,還要來到婆娑世界。這個婆娑世界現在我很害怕,很害怕的原因是什麼呢?婆娑世界五濁惡世,鬥爭堅固。哎呀,這個婆娑世界鬥爭堅固,所以我本人講很害怕。

很害怕怎麼辦呢?所以我現在告訴你:我現在要去見阿彌陀佛,我現在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白天念晚上念都要念阿彌陀佛,非見阿彌陀佛不可,過去常講:「家家阿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跟娑婆世界眾生的緣是很深很厚。「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你們想一下,沒有緣怎麼會這個樣子呢。就是我們過去有緣,現在還是有緣,將來還是有緣。要緣做什麼,為了利益眾生,要眾生脫生這個苦惱的娑婆世界,早日達到法身大士。那我們都達到法身大士了,要去哪裡就去哪裡教化眾生啊,周遊自在啊。

我本人呢,搞了六十年的禪宗,我現在呢,對這個娑婆世界很害怕。我現在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白天念,夜晚念,一天到晚的念。心心的念,念念的念,一定要見阿彌陀佛,非見不可!這是我的願力。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是太好太好啦!

他要我念阿彌陀佛,那我把我念阿彌陀佛的想法,我的念法,講給大家各位聽一下。我的想法,我的願力,不能代表大家的願力,你們各人有各人的願力。

他要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來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六個字,但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四個字都可以,我現在一天到晚都是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心念,念念念阿彌陀佛,但是這你們怎麼念,就由你們自己。希望你們好好發心,多念阿彌陀佛,將來去見阿彌陀佛,最好最好最好!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不說四眾過



不說四眾過
宣化上人

怎麼叫毀謗三寶呢?我們信佛的人,切記不要犯這種的罪過──就是專門說三寶的過錯,說佛教不好,說佛法不好,說僧人不好。

菩薩戒有一條戒說:“不說四眾過戒。”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過菩薩戒的人,對於比丘有什麼罪過,不要講﹔比丘尼作什麼錯事,也不要講﹔優婆塞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優婆夷有什麼過錯,也不要講,這叫不說四眾過。

你不說可是不說,就是有其他人說四眾過,也不要去插嘴,也不要去跟著講,就像是沒聽見似的。為什麼?你如果又去跟著說,也就犯了毀謗三寶的罪,也就犯了說四眾過的罪,所以最好是把嘴閉上,緘口不言。

再者,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在還沒有得到真正智慧的時候,不要生出一種毀謗三寶的心,不要說四眾過。他明明就是有過,也不要講他,為什麼?你知道他有過,你自己往好的做,這就對了。不要好像照相機,盡給人家照相,自己是個什麼樣子,也沒有照一照。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想見瑞相、急欲見佛



想見瑞相

● 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

印光大師文鈔續上217頁復吳希道書

急欲見佛

● 於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如子憶母,無時或忘。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勞,勞過,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

印光大師文鈔三上133頁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這一篇文是念佛相應的重點)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邪正夾雜、不恭敬不至誠起諸魔事



邪正夾雜

● 修淨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所言某君,乃煉丹運氣之流。既云皈依三寶,固當置此種工夫於度外。念佛之人,非不靜坐。靜坐仍是念佛。彼謂靜功有效,蓋是說運氣有效。汝不知彼所說之靜功為何事,故令續做。若依正理,既修淨業,當依佛教。若兼修之,則邪正夾雜,或致起諸魔事。

文鈔三下665頁複江有傳居士書


不恭敬不至誠起諸魔事

    而末世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法門亦不須問。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則善根亦不須問。只宜持咒,助修淨業。勿輒作法,煩瀆佛聖。倘動輒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誠,或致起諸魔事。

印光大師文鈔正上91頁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妄得神通、妄想得道



妄得神通

● 口雖念佛,心中仍然注重外道。而外道皆以種種境界神奇鬼怪惑人。若閣下既知佛法,盡情棄捨先所修之煉丹法。則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當空,何有魑魅魍魎興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無存立之地。由閣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於汝身中妄現妖相。雖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認作魔鬼之妖相為是,尚有可救。倘認做得道得通,則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險極險極。

印光大師文鈔二下六六一頁復徐紫焜居士書


妄想得道

● 以敦倫盡分等,及信願念佛等,自勖勖人,其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切不可妄想得道得神通。但一心念佛,復以此勸人,則雖不得道,尚可勝於得道。以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況盲修瞎鍊,多分會著魔發狂乎。

印光大師文鈔續上八五頁復楊樹技書三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伏惑


伏惑)

  民國六十六年,中興大學智海社舉辦念佛會,李炳南教授開示:「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只要心裡一起壞心,就把他壓下去,這叫伏惑,它還沒有斷。把這個練長了,就管用。命終,雖沒有斷惑,別人給你助念,你起了惡念頭,因伏惑慣了,把它伏住。八識田裡的種子如搖彩,搖不出壞心,把洪名(佛號)搖出來,就保險了。    ……..中略……
  
(如果)惑都斷了,沒種子,(就)沒芽往外長出來。咱沒斷惑,當然還有惑。用佛號壓妄念,日子久了(時間久了)他在旁邊又長出來,雖不會斷,只要再壓,看它往那裡跑,我就那裡壓。壓慣了,一出來就用佛號壓,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一念(佛號)隨著發,這樣就保險。」
  
甚麼叫做惑呢?佛學大辭典中說:「迷妄之心,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為之惑。貪瞋癡煩惱之異名也。」我們凡夫對於世間的真相迷惑不明白,就是惑,又稱為無明。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自己有一天終就要死,但是心中所想的以及所做的事情,從來都是以【我不會死】當前提,好像自己永遠不會死,這就是惑。換句話說,凡夫眾生心中所起的念頭,不外是貪心或瞋恨心,會起這種妄想,都是因為錯認事情的真相,所以我的師父懺公常說:「一貪一瞋就是癡。」貪瞋癡在哪裡?就是我們每天的起心動念以及它們所發動的行為。
  
修行就是要斷除這些無明妄想,妄想斷除了,就是李老師所說的:「惑都斷了,沒種子,沒芽往外長出來。」就是說,無明妄念斷了,不再起貪瞋癡妄想,就不會再輪迴於六道中,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了,佛法中稱為入涅槃。

在斷煩惱之前,先要有能力伏住妄想,如果連妄想都沒辦法伏住不讓它起來,斷煩惱(斷惑)是比伏惑更難的工夫,一定無法辦到。

念佛要伏惑就如李老師所教的「只要心裡一起壞心,就把它壓下去。」這裡的壞心是指念佛號時所起的一切善惡妄想念頭,因為它不是念佛的正念,都是要去除的。印光大師說:「貪瞋癡一起,立即覺了,則立刻消滅矣!

剛開始修念佛時,是沒辦法達到印光大師和李老師所說功夫的。初念佛時,妄想如排山倒海而來,念佛如同站在海邊的沙灘上站不住腳;用另一個比喻,就像一人與萬人敵。要用力念,堅持著念,慢慢才能站得住腳。如是每天不斷的努力奮鬥,慢慢的佛號漸漸清楚有力了,才會感覺到妄想減少。再念下去,慢慢才能如李老師所教的妄想來了,用佛號壓下去,壓了妄想才會消失。

在此之前,想用佛號壓妄想是壓不住的。從此再用功念佛,又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用功,慢慢就可以如印光大師所說的:「貪瞋一起,立即覺了,則立刻消滅矣!」再用功念佛,就可以達到一坐半小時念佛沒有妄想,或者更高明的工夫。

從李老師教的伏惑功夫到念佛一坐數小時只有一句佛號不起妄想,都屬於伏惑的功夫。功夫在這個範圍內的人,淺的伏惑功夫就可以往生,功夫深的更是有絕對的把握了。因為深的功夫已經是有定了,善導大師說定善、散善,能念佛一兩個小時不起妄念已經是有禪定功夫,屬於定善,所以絕對往生無疑。就如李老師說的:「八識田裡的種子如搖彩,搖不出壞心,把洪名(佛號)搖出來,就保險了。」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犯大妄語戒

犯大妄語戒

● 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

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

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不可。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印光大師文鈔三下624頁複何慧昭居士書二

邪道說法、邪師說法



邪道說法

● 眾生業重障深,凡佛,菩薩,善知識所說之法,多不信奉。凡邪魔外道所說之法,則如蠅逐臭,蟻聚烏合,而相追逐。究其結果,能得人天小福報,斯為萬幸。多有以邪道為佛法,斥佛法為邪道者,則縱令不於現生遭國法,其死後之永墮地獄,乃萬無一失也,可不哀哉。願閣下大聲疾呼,以醒夢夢。

印光大師文鈔續上74頁複郭介梅書一

邪師說法

● 現在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只可自知,不可與彼相辯。何以故,以彼欲藉此以得名聞利養。不但不肯依從,或反增彼魔力。輕則肆口謗毀,重則或招暗禍,不可不知。

印光大師文鈔三上13頁複應脫大師書三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魔道、魔徒



魔道

● 又有愚夫愚婦,雖有好善之心,不得真實佛法,每每以煉丹運氣,當做佛法。雖有好心,或稍培世福,或趨入魔道,深為慨歎。由有此各因緣,致從前大興佛法之地,或竟無聲迹,或稍存形相。致大多人,如處長夜,不見天日。豈佛法之不幸哉,乃吾人之大不幸也。

印光大師文鈔三下801頁宜興佛教淨業社緣起

魔徒

● 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刹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膺長劫之慘罰酷刑。名利惑人,一至於此。

     彼魔子之徒,一聞魔說,遂皆開悟。如前所說祖師,直是替他提鞋也無用處矣。須知祖師之悟,乃從迷至悟,一悟永悟。魔徒之悟,乃因迷入誤,一誤永誤。悟之音雖同,悟之事實反。

印光大師文鈔正上66頁與林枝芬書二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真正佛菩薩再來,說露身份之後必須立即圓寂。


廣化法師:真正佛菩薩再來,說露身份之後必須立即圓寂。 


今時有人為貪名利,自言:我是某佛再來,或言某菩薩再來,或言我是大迦葉……等,薄地凡夫,妄稱尊聖,佛記是人,永殞善根,沈三苦海。

經文又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 '以各種不同身份,人王宰官,乃至姦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入道,決不自說,我是某佛,我是某菩薩,或說我是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如因緣和合,必須說明真相者,說明之後,立即圓寂。




如錢鏐王有次問國師永明延壽大師言:‘傳聞設千僧齋,必有聖者應供,果真耶? ’大師答:‘然也。 ’王遂辦千僧齋,虛留上座,以待聖者應供,然眾僧皆互相謙讓,無人坐此上座。忽來一位其貌不揚,名不見經傳的大耳和尚,大模大樣的迳自坐於上座,眾皆不悅,知客師更上去抓住其耳,拉下三次。


齋後,王問延壽大師:‘此次有聖人應供否? ’答曰:‘有,坐上座之大耳和尚即定光佛也。 ’王大驚訝,立即擺駕去見大耳和尚,請求開示。和尚曰:‘彌陀饒舌! ’又曰:‘汝師即阿彌陀佛,你不找他,尋我何為? ’言訖立即圓寂。王急急趕回尋延壽大師,剛到方丈室門前,即聞侍者向大眾宣布:‘大師往生。 ’


這故事表示真正佛菩薩再來,說露身份之後必須立即圓寂,現代人說完不圓寂者,可見其心是貪圖名利,名眼人應識破其真偽。又,真正證阿羅漢者,有六神通,如他心通可知吾人心念,天眼通可見遠近及障礙物後之事務,請以此二通試探之;更何況有神通尚不一定證果也。

錄自《五戒相經箋要集注》頁一三○~一三一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24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信願最為要緊?



  若無信願,故不能與佛相應。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乘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于信願求生西方也。

                                                                      (印光大師文鈔)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廣欽老和尚:【看破情執】



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些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
我們投生到這人間來,有父母、兄弟姊妹等,這些都是屬於四生輪迴中的一環,今世父母生我,以後我再生別人,彼此輾轉相生。再加上我們的殺業,現在你殺我、食我;以後我殺你、食你,殺業不絕、冤冤相報。
這樣一下子生為人,一下子又淪為畜生,在四生六道中,來來去去,永無止息,六親眷屬就是我們輪迴的伴侶。

問:我在山上念佛,有一種感應,就是我家發生什麼事情,我都會知道……。有人說佛、魔只差一點,不曉得怎樣才是?

老和尚:佛、魔都是我們想出來的,正念就是佛,邪念就是魔。
念佛時如果掛念家事,心不專一,有雜念就不是正念。
學佛就是對世間的念頭要放下,如果出家修行還掛念家人,這是眾生的感情,生死輪迴之源。
應該專心修行,以佛法來度他們的靈光,使他們也得以解脫;否則恩恩怨怨與他們繼續結下去,永遠沒完沒了。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239、怎樣培養真信切願?



  深信持名佛號,廣閱淨土經論,參承淨業知識。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淨業知識,又不廣閱淨土經論,則真信切願,從何而生?縱能執持名號,只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仍沉惡道。倘再路頭不真,涉入邪見,則善因反招惡果,人天福報,亦不可得,阿鼻極苦,長劫難出。譬如入海,既無導師,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縱能撐篙搖櫓,豈能免于沉溺。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餘經論,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高深矣。

                                                                       (印光大師文鈔)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238、怎樣才能使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為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印光大師文鈔)

237、往生西方的大根據是什麼?


  信願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

                                                                      (印光大師文鈔)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