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大安法師:往生西方真比來世做人更容易嗎?


大安法師:往生西方真比來世做人更容易嗎?

居士問:有人說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還容易,這句話對嗎?

法師答:這句話是對的,這是印光大師說的。為什麼呢?你來世做人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來世做人要靠你自己的力量。

你一定要持好五戒,行五常,殺、盜、淫、妄、酒五戒都要持好,仁、義、禮、智、信五常要做好,這是你來世做人的條件。如果五戒、五常做不好,來世做人是不可能的。

我們自己反觀一下,五戒做得怎麼樣?五常做得怎麼樣?如果做得不怎麼樣,那肯定是要到三惡道裡面去的。誰敢說拍著胸脯說我五戒、五常是做得很好的?連弘一律師都說他五戒,細的五戒沒有做好,更何況一般的人。

所以來世做人很困難的。佛陀已經給我們授記了,這輩子是人,下輩子還能保持人身的就像手上的土那麼少,失去人身的就像三千大千世界的土那麼多。我們還能心存僥倖嗎?千萬分之一的比例都沒有。

那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容易呢?因為往生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雖然我們是造了下三惡道的業,下輩子保持不了人身,要到三惡道里去,但是由於我們現在有慚愧心、懺悔心,相信阿彌陀佛能救我,至誠地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阿彌陀佛以他的慈悲願力,臨命終時拿著蓮華,親自來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就比下輩子做人來得容易得很多,就是這個道理。




大安法師:好好地念佛,世間的福報也在裡面


大安法師:好好地念佛,世間的福報也在裡面

  問:弟子一心想念佛求生凈土,但世間緣分未盡,且為人父母。可否效法《了凡四訓》,年輕的時候求人天福報,年老的時候再將所有功德迴向往生西方?

  答:對於這個觀點應當要好好思惟。一心想求生西方凈土是當下的行為,當下建立的願心,是要盡形壽不間斷的。而世間緣分什麼時候盡,我們不可琢磨,什麼時候死亡,也不知道,我們都不能肯定自己能活一個七十、八十、九十歲。

  生命就在呼吸之間,無常隨時會到來,所以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念都要把它觀照成是臨命終時,這樣才說明你生死心切。

  你可不能說我年輕的時候求人天福報,等到年老的時候再念佛迴向往生凈土,這樣風險很大。說不準一個地震過來了,你還能等到年老嗎?

  其實你不要把念佛和世間福報打為兩橛,好好地念佛,世間的福報也就在裡面,不是說念佛只是能往生的。

  《了凡四訓》里講的改變命運,其實和印祖講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樣,本身念佛就要敦倫盡分,改過遷善。你至誠念佛,而且做善事不要去執著求人天福報,它的因果就在當下。

  因果法爾自然,只要這樣去做了,福報自然會現前;如果沒有這樣做,去求也求不到。要想秋天有收穫,春天一定要播種;你去耕耘,施肥,你自然秋天就有收穫。

  所以一定要深信因果,能夠持戒念佛,人天福報就在這個過程當中自然顯現。而不能說年輕的時候我把佛號放下,專門求人天福報,等年老的時候才發願往生西方,你這個觀點就有問題。希望能把這個觀點改正過來,當下願往生的心應盡形壽不間斷。

  如果你求人天福報,就表明還沒有看破,人天福報是虛幻的,是夢中的事情,並不真實。哪怕你生到了天上,天福享盡,還是要輪迴,還是要墮落。

  所以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才是最真實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最值得我們用一生的心力去完成的一件大事。其他的有沒有福報,福報的多少,都是隨順業緣來做就可以了。




大安法師: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


大安法師: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

我們末法眾生由於煩惱重,煩惱重的根本就是我執,我執就會引生我慢。我慢高山,不留法水。認為什麼人都不如他,他比什麼人都強,誰都看不上眼裡,眼空四海。你不注意反省,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非常自負,非常狂妄。

佛經告訴我們,只要他能給我們正確的知見,都值得我們尊重。你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哪怕他有種種的過失,但是他有正知見,就值得我們恭敬。這就類似於一個穿著破敝衣服的人,他拿著火把,只要有火把,他能夠給我們照清道路,這是我們最可取的。至於說他是什麼樣子,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不要去找善知識的毛病缺點,這很重要。

末法的師長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這是處理師生關係的一個重要的節點。我們要麼很容易犯這個問題,然後自負我慢一上來,一點恭敬心都沒有。恭敬心沒有,他就容易造口業。如果你在後面、在背後說了和尚阿闍黎的壞話,那在經典當中很明確地說這都是要下地獄的。別說誹謗,就是真實都有那個毛病、缺點,你都不能說。大家可以看看一部經——《佛說正恭敬經》,就談這個問題。




大安法師:在家信眾離開了僧寶就是個笑話


大安法師:在家信眾離開了僧寶就是個笑話

在家信眾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寶、法寶還完全依靠僧寶來傳遞,離開僧寶一切免談。大陸現在有所謂的「二寶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但不皈依僧。到最後一寶都沒有,成為「活寶」。對出家師父沒有恭敬心,就難以得到修行佛法的利益。

袈裟是三世諸佛解脫的幢相。能出家就說明善根深厚,光這一點都值得我們恭敬。更何況他還受持出家戒,每天福德流長!一個持戒比丘就是每天受用萬兩金子的供養也消的起。

供養三寶,首先是自己得到利益。當年唐太宗和玄奘法師有一個談話。唐太宗說:「對您這樣的高僧大德我能恭敬,然而對修行一般的比丘,好像不值得恭敬?」玄奘法師說:「不能這樣!就好像你要祈禱真龍下雨,先要向泥龍祈禱,真龍才能下雨。要向佛求福,首先要先向凡夫僧求,佛菩薩才會使你得福。」唐太宗一聽豁然開朗,以後就是見到沙彌都恭恭敬敬。一個皇帝都有這個心態,何況一般的居士。對出家人恭敬就有福德,反之會折福。以前就有一位國王因為對阿羅漢傲慢失禮,由此而失去了國王的位置!

要多看出家師父好的方面,末法時代你用聖賢僧的標準來衡量所有出家師父也是不恰當的。僧團是住持佛法的主力軍,如果你老是講出家人的過失,使得社會一般人士對整個僧團一點信心都沒有,佛法當然就會名聲掃地。如果出家師父確實有不如法的地方,你可以私下以慈悲心勸勉,萬不可當眾宣揚。菩薩戒在十重戒里規定說四眾過犯波羅夷。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和消業力量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和消業力量

         那麼這個名號不是簡單的名號,不是簡單的符號和音聲了,它是一個實相:名號就是實相,這個實相裡面阿彌陀佛把他五大劫的思惟功德,把他無量劫的積功累德的功德全都凝聚在這個名號裡面。所以這個名號全體具有佛的救度眾生的一切功德:佛的十種力量——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有都在裡面了;所以這句名號就稱為萬德洪名。

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要知道我們念的名號是什麼?它是萬德洪名,這個「萬」不是一萬種功德,「萬」是指所有的,是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在這個名號裡面。那麼阿彌陀佛又是佛中之王,又是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的功德在這裡面就意味著十方三世一切功德,一切佛的功德都在這個名號裡面,我們念的是這麼一個音聲符號。所以念佛就能往生,念佛就能成佛,不需要去搞其它的。

這大勢至菩薩在因地聽到念佛三昧,他當下信受之後就「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一種方法直入如來地,開發如來藏,得到無生法忍,究竟成就自性的性德啊。
那麼我們從這種修行的功能來看,確實覺得念佛法門太殊勝了,太了不起了了!在東林寺我們常常會有百萬佛號閉關出來談體會,這一兩年我只要在寺院,我都會參

加談體會的這樣的一個交流。在談體會的時候,真的就是:參加這種修行活動的人他就直接體會到這種名號功德,給他的一種自性的作用太大了,直接跟彌陀名號,跟彌陀光明,跟彌陀的所有的德能來照面來互動,馬上我們眾生所有的煩惱習氣,

我們的業障就會清清楚楚地現前,一方面有佛的果地上慈悲的加持力,另一方面我們因地所有的病灶哇、病毒哇、業障啊,都現前,一個是葯,一個是病,馬上這個葯倒下去就產生作用。這很神奇呀!比如說我們平時散念念念佛,我們都不知道心裡是什麼念頭。直接地,它有個什麼作用?我們一念佛,特別清凈念佛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心裡在打什麼念頭,知道自己打什麼念頭這很重要啊。

我們原來學哲學,講哲學的主體性,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實際上我們搞來搞去都是名相概念,自我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因為我們從來沒有一念迴光返照:我們有沒有個自我,自我是什麼構成的?最終這個自我歸結要在念頭上。你的念頭你都不知道,你怎麼去談自我呢?

那麼我們佛法修行呢,修道就是修心,心就是念頭。我們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首先要知道我的念頭是什麼,你連念頭都不知道,你認識不了自我;你連念頭都不知道,就不知道自己多麼罪惡;你連念頭都不知道打什麼妄想,你想要去修行,想要對治,就好像派兵要剿土匪,你連土匪藏在什麼地方你都不知道,你怎麼去剿土匪?所以先知道自己的念頭是很重要的。

好,這個念佛,特別是閉關念佛,它首先直接地知道自己的念頭,而且不是知道當下的念頭哇!我就是從生到死的所有的做的壞事啊!都現前了,都照面了。原來我們做的一個壞事,或者無論是意識、不意識的他都有一個想法把它隱藏起來的這種本能,所謂的隱私嘛!但是你在念佛當中都藏不起來,你最見不得人的事情都現前

了,照得清清楚楚。你才知道我們今生乃至多生多劫我們是什麼情況啊!這是在直面自己啊,你不能逃避的,這是你做的所有的行為,這是我們打的所有念頭都在阿賴耶識裡面儲存了檔案哪!這個檔案是永不消失的,這個檔案儲存在那裡面一定會結果的。所以我們今生的機遇、我們的命運,包括我們身體健康都是阿賴耶識的念頭決定的。那麼念佛直接就面對這個生命存在的念頭來照面,它當然就有消業障的巨大的功德啊——消業障啊!

我們常常那些念佛的人說,哎呀,他看到滿房間都是蛇,他只能自己看到蛇,別人看不到,他害怕自己被咬,他就想出關。我們接下來都會鼓勵他,你這是業障現前,你趕緊念佛,你出關幹嗎?出關了,你還是迴避不了這個所有的毒蛇。這個毒蛇就是你心裡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的現前嘛!你得要趕緊念佛,他就慚愧心念佛,

至心念佛,兩天以後沒有了,全房間的蛇都沒有了。或者他在關房裡面念佛,忽然全身地燥熱,他身上出來一種非常難聞的味道,他也受不了。這時候他就反省,那種味道都好像是魚的味道,他真的想起來了,他原來十幾歲的時候曾經用那個毒藥毒了很多池塘的魚毒死了,這個業障它也翻起來了;他至心念啊念,味道消失了。

所以這個講消業障,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講:這個通途法門每個法門都有消業障的功能:或者有的法門、有的懺悔的方法可以消淫慾的罪業,有的可以消嗔恨的這個業力,有的可以消這個殺生的罪業,有的消這個嫉妒的罪業。但是對於誹謗

大般若的罪業這些方法都懺悔不了,唯有念佛三昧,不僅能夠消前面的所有的罪業,而且能夠消這個誹謗般若經典的罪業。所以念佛消業障的這種功德很大,我們是在這個念佛的體會當中非常明顯地體會出來。所以念佛三昧稱為一切三昧當中之王,叫寶王三昧。

念佛就能夠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念佛就能像後面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就具有著佛的這種氣氛、這種信息、這種法身的功德、這種般若智慧光。念佛就跟阿彌陀佛產生非常親密的關聯,所以是這樣一個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單刀直入,用我們懇切的能念的心,我們能念的心也是一真法界,也是實相;所念的佛號也是實相,也是一真法界。




怎樣理解娑婆一大劫,極樂一晝夜?


10、怎樣理解娑婆一大劫,極樂一晝夜?

         佛菩薩神通道力,能促長劫為一念,能延一念為長劫。此方利根或鈍根誠懇至極之人,即能數十日或數年,或大徹大悟及親證三昩。所謂娑婆一大劫,極樂一晝夜,此顯示極樂時間耳。

          娑婆一大劫,極樂一畫夜,此顯示極樂時間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約此方之時期言之。何以知之?此方利根或鈍根誠懇至極之人,即能數十日或數年,或大徹大悟及親證三昧。豈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薩不思議神通威德
所常加被之勝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遲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豈待智者方

知乎?以諸位不善會意,顛倒説話,故有此失。況時劫不定,佛菩薩神通道力,能促長劫一念,能延一念為長劫乎!執定五年不當來此,是執經文而悖經義也。得光此一說,群疑自釋。況始往生即來報示者,皆承彌陀威神,欲藉此以開導迷蒙,實非自力專擅者可比也。計公即時生西,不逾時回報,皆屬此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   復王硯生居士書一)




大安法師:我念彌陀 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


大安法師:我念彌陀  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

通過這個討論,我們要認知到凈土法門的殊勝,認知到阿彌陀佛的恩德,認知到我們在六道輪迴流浪得太久,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在這個時候,我們聞到了凈土法門,就好像一個浪子忽然接到了一封家信。這個家信,慈母在那說:你趕緊回來吧!這時候他才警醒,哦,我原來還有個家!我得回到父母的身邊去。再到異國他鄉流浪,永遠都是漆黑一團,沒有幸福可言。所以我們現在就得要一念覺悟,撩衣便行,去走向回家的道路。

徹悟大師有一個偈子,也是表達這樣的情懷,這個偈子說: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我們告別極樂故鄉已經經過多少個春秋了,現在聽到了家信,彌陀的呼喚,要懇切的趕緊回歸,對這個娑婆的魔鄉,不再有一刻的停留,要有這樣的,叫做「歸心似箭」。那麼,怎麼去歸?

我懇切的念阿彌陀佛,我懇切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實際上阿彌陀佛已經十劫以來都在念我。我在念佛,殊不知佛更在念我。我念佛是兒子念父親,佛念我是父親念兒子。我們都是一道清凈,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體,在這樣的天真父子相念的時候就兩相投。能念的我們的心,所念的彌陀名號的這樣的父親的心。那就是以空印空、似水投水。父子重逢,悲喜交集。所以,我們現在三界的浪子要趕緊要見大慈悲父,就能慶快生平。




大安法師:一顆出離牢獄的道心 


大安法師:一顆出離牢獄的道心 

我們的生命也像一種投資。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盲目投資。要把我們生命的能量和精力投注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那就是修道了生脫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命無常,所以要常行精進。「常」就是不間斷,「行」就是行持,「精」就是專心致志、一門深入,「進」就是有進無退。

我們每個人是天生想放逸的。但是修道,就像一個人披上盔甲上戰場,與百萬魔軍對決,是容不得懈怠的。所以我們要樹立強大的動力機制,要有堅強的意志力,這樣才能做到精進不懈怠。

三界如牢獄,我們是囚犯。我們不自由,苦不堪言。認知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把精進勇猛的心發出來,與煩惱對決,出離三界。由五陰衍生為十八界,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牢獄,我們是關在這個牢獄中的囚犯。原來我們不知道關在牢獄裡面,現在知道了,就要常行精進,早日沖出去。沖出牢獄就是一個大光明、大智慧、大安樂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有出離牢獄這樣的一顆道心。如救頭燃,常行精進,我們今生就能得救了。




【助念答疑】當人往生時,是活著去還是死後去?



【助念答疑】當人往生時,是活著去還是死後去?

大安法師

信眾:當人往生時,是活著去還是死後去呢?聽一位出家師父說,往生是在人斷氣前,並說不要經常參加斷氣後的助念,陰氣太重對人不利。聽了這話,導致我們助念團的一些師兄再也不參加助念了,對此情況,應如何對待呢?

【此問答為合并內容】
法師: 凈業行人念佛往生是死生同時的,有一個比喻,叫做「文成印壞」。

「文成」就是指你信願稱名,感得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西方聖眾在你臨命終時來接引,這時候,你誕生極樂凈土的境界現前,你的神識到了蓮台裡面,蓮花閉合,你隨佛往生,是為「文成」。在你成就的當下,這一期的業報身「印壞」了,就在咽氣的一剎那,死的當下就是生。正如智者大師所說:「臨終在定之心,即是往生凈土之時」,生和死是同時的,不隔陰的,即不經過中陰身,直入安養凈土。

也有一些人沒有在咽氣的一剎那往生,滑入了中陰身,若在中陰身階段聽到佛號或助念者的開導提醒,生起信願,也是可以往生的,但在那時就不太有把握了。主要是靠命終的那一剎那,文成印壞去往生。

所以,也可以說念佛行人是活著往生的,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死亡,因為他沒有經過中陰身階段。

若是進入六道輪迴,比如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都有過一種感覺,他的神識一離開身體,就會感覺很輕鬆,他是處於一種飄蕩狀態,一剎那就能到幾千里、幾萬里以外的地方,甚至高山峻岭都不能阻擋。因為神識是一種無形的、功能性的東西,就好像極細微的物質能夠穿透鐵板一樣,因此是沒有障礙的。但是,他這時的神識就基本上是在另外一個時空態了。

又比如,有些瀕臨過死亡的人,他躺在醫院裡,醫生正在給他搶救,家人可能很悲哀、很緊張,他的神識一離開身體,或者飄到了天花板,從上往下看,他能看到自己的身體躺在那裡,這時候他會自居,感覺「我」還很好,當他看到家人在那兒哭哭啼啼的時候,他會覺得:「誒!你們哭什麼呀?」他會下來安慰家人說:「我還活得很好,你們不要擔心!」但是,當他安慰家人的時候,家人是沒有感覺的,因為他的神識所在的時空態,跟我們肉體所在的時空態不產生關聯,但是他能看得到。所以這樣他就有一個「先走」,就是神識「走」,當他的神識脫離身體之後,他的心臟、脈搏就會停止跳動,腦電波也停止了,暖氣慢慢的消散,這就是醫學上的死亡狀態。

但實際上,他還有一些殘餘的神識在身體裡面,這即是為什麼需要助念,並且不要隨便搬動他的原因。因為雖然他的心王走了,但還有阿賴耶識的殘餘部份在,若是搬動他,他身體里的殘餘識會有疼痛的感覺,身上的疼痛感會跟離開的那部份神識產生同樣的感覺。這一疼痛,就容易生瞋恨心,瞋心一起,可能瞬間就墮到毒蛇、蠍子等三惡道中去了。

所以,了解了這個情況,就應當去幫人助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光明,無量光!當我們以菩提心、慈悲心去念這句佛號的時候,整個場面充滿著一片光明,稱念佛號就是無量的陽氣、無量的光明!絕對不存在對人不利的情況。只要以真誠心幫人助念,首先對病人有大利益,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利益。正如《地藏經》所說:你臨終幫人助念誦經,一分功德是病人的,六分功德是自己的。因此,不要聽那些似是而非之言,不要退失自己的道心和幫助眾生的行為。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對治「貪、嗔、痴」,這四個字是關鍵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對治「貪、嗔、痴」,這四個字是關鍵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如果有眾生淫欲心重,只要常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淫欲;如果嗔恚心嚴重,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嗔恚;如果愚癡蠢笨,時常憶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也能遠離愚癡、開啟智慧。

下面用道理和事例來證明:

稱念觀音遠離淫欲的道理很深,《楞嚴經》這樣揭示其中的秘密:“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欲。”從生起次第上觀察,淫欲是由見色而動心,貪執色相而生起的。觀世音菩薩修反聞聞自性,不再向外攀緣色塵,唯一反照自性。功夫到純熟時,離了色塵,外色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大士自己得到成就,多淫眾生只要一心稱大士名稱,就能攝持他同於自己,心從色塵中脫開、遠離淫欲。

事例證明:

有一位茂章居士,年少時喜愛看淫穢小說,年紀輕輕就犯手淫和邪淫。信佛之後,他深深地懺悔,發誓戒除邪淫,依仗佛力的加持消除惡習,但他的身體早就受損傷了。

1944年,他在上海工作,因為勞累過度,身體發熱、腹瀉。治好之後仍然委靡不振、工作無精力,而且經常頭暈、目眩、耳鳴、消化不良,醫藥無效,飲食和睡眠都很不好。

後來他看了《觀音靈感錄》發心常念觀音聖號,念了三個月就得菩薩加被,遠離淫欲。各種病都痊癒了,精神也變得更好。這是常念觀音遠離淫欲的證明。


為什麼念觀世音菩薩能遠離嗔恚呢?《楞嚴經》中解釋說:“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意思是,觀音菩薩修成耳根圓通,沒有了分別的塵染,由此不再有能和所的對立,就是沒有能對的根和所對的塵互相對待。我們知道,凡是嗔恚都是從敵我對立、互相抗拒中產生的,現在沒有了能所對待,嗔恚就無從生起。觀音大士自身證得圓融無礙,由此能攝受常念恭敬的眾生令離嗔恚。

事例證明:

古代江西臨江有個秀才高蕃,娶妻樊氏,叫江城。江城長得美貌,性格卻很兇暴。婚後不久,高蕃受江城百般欺負,公公婆婆制止不了,兩人只好分居過日子。

高蕃痛苦不堪,身體也越來越衰弱了。母親見了心裡憂愁。有一天在夢中見到一位老人告訴她:“江城前世是淨業和尚養的一隻長生鼠,你兒子前生作書生的時候偶然來到寺院,把這長生鼠給弄死了。今生是冤業報應,人力無法挽回,只有每天早晨虔誠念觀音咒一百遍,應當有效果。”

母親醒來就告訴丈夫,於是夫妻倆每天早晨一起念。過了兩個月,江城反而比以往更狂暴放縱。這一天,來了一位老和尚正在門外講佛法,圍觀的人很多,江城也出去觀看。

老和尚講完要了一瓶清水,端水對著江城的臉大聲說:“莫要嗔,莫要嗔,前世也非假,今世也非真。咄!鼠子縮頭去,勿使貓兒尋。”說完吸一口水噴在她臉上。江城默然不語,擦了臉就自己回去了。從此她痛改前非,性情變得柔和孝順。這樣就知道,由親人代念都能離嗔,何況自己發心念,當然效力更大、更能遠離嗔心。


念觀音能離愚癡的道理:《楞嚴經》說:“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瑠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愚癡是什麼?就是虛妄分別的塵障蔽了本有自性光明。觀音大士反聞聞自性,銷了妄塵,由此恢復了自性光明,法界身心如同琉璃般,內外光明通徹、無所障礙。這就能加持昏迷暗鈍的眾生,永遠遠離愚癡的黑暗。

事例證明:

民國初年江蘇泰興有一座小廟,裡面住著師徒兩人。徒弟是個十五歲的小沙彌,長得奇醜,心卻很虔誠。老和尚很喜歡他,給他規定很多功課。小沙彌每天讀書,他是個笨人,怎麼教也教不會,做雜事卻很精明。

他每天夜裡拜觀音菩薩,要拜到菩薩搖手為止才准許去睡覺。這裡暗中是有機關的。原來老和尚有愛吸鴉片的嗜好,他的臥室就在觀音殿的後面,只隔一層木板。他在木板上鑿了一個小孔,穿一根黑線連在菩薩像的手上。聖像的手是活動的,裡頭一拉線,手就活動像搖手一樣。

每天晚上老和尚總要過足了煙癮快睡覺的時候,才拉幾次線。小沙彌見菩薩在連連搖手,就歡歡喜喜地結束一天的功課去睡覺。這樣堅持了好幾年。

有一天,老和尚出門訪友,因為天下大雨被道友挽留,第二天早上才急匆匆地趕回來。一回來就問:“昨天晚上拜了沒有?”

小沙彌說:“我拜到菩薩搖手才睡覺。”老和尚心一驚,這不是菩薩顯靈,就是沙彌撒謊。

這天晚上,他抽過大煙之後,故意不拉線。然後悄悄地去察看,發現小沙彌已經睡著了,就叫他起來問:“你拜到菩薩搖手沒有?”

他說:「已經搖手了。」

老和尚才知道真是菩薩顯神通。他叮囑沙彌:“明天晚上你還照常誠懇禮拜,拜到菩薩搖手時,你就跪在地上不起來,求菩薩給你開智慧。”

第二天真的應驗了,菩薩果然慈悲、有求必應。小沙彌祈求時,菩薩就下座拿楊枝蘸瓶裡的甘露,滴到他的口中,然後又返回原位安住不動。

小沙彌如夢初醒,感覺口里香甜而且全身清涼舒適,歡喜無量。從此他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變得聰明能幹。凡是師父教他讀誦的書,只教一遍就能背誦,他得到了過目不忘的智慧。

這就是常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能遠離愚癡的證明。

以前還有個僧人澍庵,性格惡劣又很愚癡,常常和人爭吵謾罵。常住準備要開除他。

他晚上閉門反思,生了慚愧心,自想只有閉門修行。第二天一早,他求當家師給他一個機會,能入關清修。當家師滿他的願。他就在關中一心一意地修行,禁語專持大悲咒、念觀音、拜觀音。

三年之後出關,開了智慧,已能理解經典中的妙理,世間四書五經也無不通曉,和以前一字不識的他判若兩人。

這些都是真人真事,告訴我們觀音大士的加持不虛,修念觀音的靈感不虛,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的確能息滅三毒,能讓人變得慈悲、清淨、有智慧。

有的人說:很多人念觀音還不是煩惱一大堆嗎?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經中“常念恭敬”去做。這四字是念聖號對治三毒的關鍵。比方說,病人不遵從醫囑按質按量地服藥,那醫生再好、藥再靈也不可能見效,同樣的道理,修持觀-音-法-門對治三毒,必須遵循佛的教導切實做到“常念”、“常恭敬”,這四字不真做,也治不好煩惱病。

「常念」就是二六時中如子憶母般,念茲在茲地念觀音,念大士的相好、慈悲、願力。大士是法界身,入在我們的心想中,他如慈母般念念悲愍我們,我們如子憶母,念念憶念大士,心和心相應相契,自然息滅心中的貪嗔癡。

「常恭敬」就是心裡常常提起正念,時時有意識地發起對大士的恭敬心。恭敬體現為身口意三方面。比如,見到大士的聖像就主動合掌、禮拜,雙眼虔誠地瞻視菩薩,見聖像時就像面見菩薩的真容,不敢有絲毫失禮、褻瀆和散亂。古人入佛殿、見聖像,都要事先漱口、沐浴、穿乾淨衣服,以示內心誠敬。因為心中常懷恭敬,在有聖像的地方就不敢躺臥,更不敢肆意談笑散亂。這些都是身恭敬的相。

稱念聖號時,不綺語、不粗語、不兩舌、不妄語,念的時候字字清楚,音聲裡充滿了虔誠敬仰,這是語恭敬。心中常常這樣想:大士無時無處不在,我做什麼,大士看得一清二楚,我怎能放縱胡為。這樣時時謹慎護持自己的心,即使獨處時,也不敢有絲毫放逸。這是時時心存恭敬。佛法從恭敬中求,常恭敬大士,就能得大士加持。而且恭敬心越強,得加持就越大。

我們真做到了常念、常恭敬,正念就很強,以這個正念的力量就可以控制住三毒,不讓它有機會生起,而且依仗大士的加持入於心間,一定能漸漸化掉貪欲、嗔意和邪執。

我們貪嗔癡方面的串習力極強,這是與生俱來、根深蒂固的根本煩惱,只有真實用功才能對治。比如,凡夫人淫欲容易犯又最難斷,要斷淫就要痛下決心。每當發現自己淫心現行時,萬萬不可放縱,應該立即起身到菩薩像前發露懺悔,竭誠禮拜、稱念聖號,這樣能讓淫心當下止息。

我們看古人對治習氣毫不留情,因為心地真誠,所以他竭力稱念,頭磕破了也不管。能這樣對治幾次,不但白天不犯,甚至夢中也能提起正念防犯。這就像教育孩子,能在他初犯時毫不縱容、嚴厲教訓,以後他就會有記性,也能徹底改掉。不然縱容助長,等到毛病發展深了,想教育也無能為力。其它煩惱也是如此。



印光大師每日的功課是怎樣的?


印光大師每日的功課是怎樣的?

  光則早晚必按朝暮課誦直念。先則日禮數百拜,近數年來事多,只二時功課。冬則日過百拜,夏則只數十拜。亦只拜釋迦,彌陀,淨土三經,及諸大乘經,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

  功課各隨己意,亦無定章。光則早晚必按朝暮課誦直念。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緩點,光絕未學唱念。然在叢林中,只可小聲,不得聲聞於外,以致驚動別人。先則日禮數百拜,近數年來事多,只二時功課。冬則日過百拜,夏則只數十拜。亦只拜釋迦,彌陀,淨土三經,及諸大乘經,觀音、勢至、清淨海眾,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彌陀之拜,多少不定,按精神天時增減,余各三拜。)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4頁 復許止淨居士書)




念佛一定要有章程嗎?念佛為什麼不可有急欲見佛之心?


念佛一定要有章程嗎?念佛為什麼不可有急欲見佛之心?

  專一念佛,本無定章,可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即可。然心中總將一句佛號,持念不令間斷。行住坐臥,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於心中默憶佛號。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如子憶母,無時或忘。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汝姊欲專一念佛,本無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則五更起禮佛(多少拜,隨己立)畢,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畢,即念《贊佛偈》,繞念若干聲,然後靜坐半點鐘,再出聲念若干聲,即跪念觀音、

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若欲禮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即作九拜。)念《發願文》,三皈依,此為早時功課。吃早飯畢,靜坐一刻,再念佛時,即禮佛三拜,或多拜畢,即念《贊佛偈》,念畢,繞坐皆照前。唯念佛畢,不念發

願長文,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即已,禮拜而退。早或二時。午飯後二時。晚課與早課同。夜間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飯後章程。念畢發願,當念蓮池新訂發願文,畢,念三皈依。此雖有起有落,然心中總將一句佛號,持念不令間斷。行住坐臥,

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於心中默憶佛號。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如子憶母,無時或忘。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

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勞,勞過,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彌陀經》,《往生咒》,但早起發願,念長發願文,晚亦如之,餘皆念四句即已。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彌陀經》,《往生咒》,以後但接續念佛不斷,至晚念《發願文》,三皈依。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39頁 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操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要放下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操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要放下】

廣欽老和尚開示:

大器晚成,自己有了一點功夫時,不要想出名,年輕出名,慕名的人一多,如果定力不夠,尤其人的情慾高,萬一碰上孽緣,是很危險的。

行住坐臥應當不離佛,像印光大師、弘一大師這麼有修行的人,都還要念佛,更何況是我們凡夫,應該把念佛視為第一要務。我們在世俗都已念過書,如再去念佛學院、學講經,會更增加愛情、愛別離苦的念頭。世俗人把苦當樂,等到老來就怕死,放不下子孫。而我們出家人雖然修苦行,邊做事邊念佛,日子久了,會體會出有天堂、地獄、六道輪迴,慶幸自己出家。佛念多了,智慧也就開了,就有所覺悟,到老時不怕死,還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可去。

以後師父不在,不用煩惱,只要照師父的話,念佛修苦行,對於六塵的好與壞,不用執著,要隨緣。

能在一天當中,平平靜靜念佛、拜佛、做事,沒有發生過失就好,不要想做什麼,無過便是功。

每天訓練沒貪念,不亂說話,講話要講佛法,求生西方。世俗的種子已經夠多了,不要再講這些俗話是非。

如果有道心,慢慢修到四、五十歲來,無所掛礙,「老尼姑」這才有了一點自在,但還不是很自在。如果不悟道,雖到四、五十歲,煩惱仍在,且易成顛倒。

少說話,多念佛,言多必失。

誦經、看經、念佛、說話,這是一天當中所必經的過程,話要少說,誦經看經的時間,不要超過念佛的時間,還是要以念佛為主。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操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這樣外緣清淨,心中智慧自然開。

平常心就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貪著心,多念佛拜佛。
對人不好也不壞,隨緣和人結善緣,不攀緣。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廣欽老和尚開示:【不能「著相」念佛,執著娑婆世界種種有色相的境】


廣欽老和尚開示:【不能「著相」念佛,執著娑婆世界種種有色相的境】

念佛的力量很大,可以讓我們消業障、開智慧。
但不能「著相」念佛,執著娑婆世界 —— 「色、聲、香、味、觸、法」種種有色相的境。
如果這樣,一定心不清、腦不靈,仍然在五蘊 —— 「色、受、想、行、識」裡面打轉,還是在世間做白日夢而已。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聽得清楚。
念佛要與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靜下來,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別人也不知道我們在念,專心工作,別無妄想,這也是一心,此是佛心,與佛道合。
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所見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見,這也是佛心。

西方在哪裡?西方就在心頭。
佛號要念得清楚、念得集中,念佛要發願往生西方,離開苦塵,不要太愛惜這個肉體。

念佛要一心專注地念,念到「心開花就開」,心清淨了,就不會有煩惱。
沒有那些貪、瞋、癡的壞念頭擠在頭殼裡,自然意不顛倒而身心自在,現前就是西方境界,就是「花開見佛」。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阿彌陀佛」。
隨時靜下來就要念佛,念到睡著了也沒關係。就這一念「阿彌陀佛」讓我們超出三界,直到西方。
所以修行要眼睛裝作沒看見,耳朵裝作沒聽到,老實念佛。現在你們總是眼睛睜大大的仔細看。(專看別人)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愈好修。




大安法師:每一次舉心動念,都能帶你往生凈土


大安法師:每一次舉心動念,都能帶你往生凈土


《大智度論》里談到這麼一位國王,是虔誠的優婆塞,也有修行。他問佛陀:「我常常在處理政務、與他國的戰事問題時心很散亂。若我在臨命終時,如果心散亂,沒有在念佛上,能不能到好的地方去?是不是要到不好的地方去?」

佛對他說:「你不要擔心,你平時有熏習的力量,就一定能到好地方去,不在於你臨終時的狀況。」

佛就說了一個比喻:有一棵樹,它的傾向性是往東邊倒、東邊倒、東邊倒……它已經形成這個傾向。如果有人要將它砍倒的時候,無論從哪個方面砍,怎麼砍,它一定是向東邊倒的。所以如果我們阿賴耶識熏習佛號的力量是很大的,臨命終時,無論

怎麼樣死亡,阿賴耶識脫離四大的時候,那個最大的力量就會牽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修行的功夫,再加上佛的護念!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都在繫念著我們,關照著我們,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是臨命終時,臨命終時的困難在什麼地方。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馬上就會現前,來顯現他的無作妙用。

若能信願持名,一方面你就已經登上阿彌陀佛的大悲願船了;另一方面你平日熏習的力量就在那裡,有傾向性了。所以你平時只要堅持信願持名,到時就能往生!

但你不能口裡說我要求生西方凈土,而一天二十四小時想的都是五欲六塵,求人天福報。如果你熏習的求人天福報的力量大,那是往生不了的!所以修行為什麼要做真實的功夫,這裡面不能去做包裝的,不能有一絲的虛假的!

因為你欺騙不了你這顆心。你的阿賴耶識是靈明不昧的法官,良心審判就像法官,我們的阿賴耶識是個大檔案庫,你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舉心動念,都在阿賴耶識裡面存下檔案的。




大安法師: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大安法師: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問】:有人說念佛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多年也做不到,是否就不能往生呢?

 【答】:往生的條件是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帶業往生。誠如蕅益大師所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是全憑信願,有信願就能往生,沒有信願就不能往生。品位高下,就看持名功夫的淺深。念佛的功夫深一點,往生品位

就高一點;念佛的功夫淺一點,往生的品位就低一點,但不妨礙往生這件事情,所以能否往生取決於信願。為什麼取決於信願?就是感應道交,是用信願去感通的,而不是靠功夫。念佛的行持是深信、切願、持名,這一點不能含混。

  蕅益大師又擔心未來的眾生只重功夫,不重信願,又慈悲開示:如果沒有信願,縱然念佛功夫達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那樣的程度,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呢?由於西方極樂世界是屬於實報莊嚴土,縱然是斷見思惑的阿羅漢都

不能往生,更何況悠悠凡夫!所以宜先在深信切願上著眼。具備信願持名即可往生。有功夫成片固然好,沒有功夫成片,有信願持名照樣往生。對此要有堅定的信心,這樣才能得到安心、快樂。如果總是在功夫上論,那就難免恐懼、擔心、不安。吾人信願持名,接納阿彌陀佛慈悲的救度,內心能有堅定的信心,當下就安心了。

安在哪裡?安在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海上,因為彌陀的大慈悲願海是把我等眾生都托起來的。我們就在阿彌陀佛的心裡,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往生。所以念佛往生一法稱為圓頓中最極圓頓。也正因為如是圓頓,又被稱為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是故,宜從信願持名感通下手,作得生想,無須在功夫上畫地為牢,作繭自縛。




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怎樣出生?


9、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怎樣出生?

         蓮華化生,以念佛力因生後見佛聞法,必定圓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為超勝。一切修持法門,唯此最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極樂世界無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蓮華化生。一從蓮華中出生,皆與極樂世界人一樣,不是先小後漸長大。彼世界人無有煩惱,無有妄想,無有造業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極容易生。但以念佛為因,生後見佛聞法,必定圓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為超勝。一切修持法門,唯此最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  復葉福備居士書一)




西方極樂世界也會樂極生悲嗎?


8、西方極樂世界也會樂極生悲嗎?

         世間以因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所以世間會樂極生悲。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

         世間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現所住之天地),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世界)別業(根身)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

滅也。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譬如虛空,寛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數數成,數數壞,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減。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

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之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須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釋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以根身則蓮花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復馮不疚居士書)




為什麼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7、為什麼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是由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故。

       (  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説法。又曰: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者,由阿彌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莊嚴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復馮不疚居士書)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6、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

         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道證法師法語——弄清往生的條件──別盡搞些不必要的行李


道證法師法語——弄清往生的條件──別盡搞些不必要的行李

要往生極樂,一定要弄清楚真正必要的條件是什麼?而且要時常檢查自己是不是符合條件,才不會嘴裡說要往生極樂,但是辛苦忙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枉死娑婆。

打個比方說,比如有一個人,天天都說他要去美國,天天看他都準備行李,裝了大包、小包,大家看他是一副要出國旅行的樣子,結果時間一到,竟然不能上飛機。

另外有個人,看起來並沒有天天整理行李,也沒有到處說他要去美國,但是結果時間一到,他就搭上了飛機到了美國。這樣的事,您是否覺得奇怪呢?其實,一點兒

也不奇怪,因為本來就沒有人規定,去美國要準備很多行李啊!天天準備行李,並
不是能去美國的條件。要去美國的條件,是要辦好護照、簽證、買好機票。一個外

表看起來並沒有準備行李,而能夠去美國的人,是因為該辦的,他都辦好了,當然就能去。而另一個人,天天嘴裡說要去美國,但沒搞清楚去美國的條件──沒有真

正辦好護照、簽證,也沒買機票,只是天天整理行李,把牙膏、牙刷、衣服、毛巾打包裝箱,使人覺得他好像要出國,結果呢,不能去是理所當然的,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該辦的,他沒有辦嘛!

往生條件──「信」和「願」  只在一念之間,不必外求

往生極樂世界,也一樣必須弄清楚條件。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極樂,決定的條件在信和願,要有信心和願力,這該辦的條件不辦好的話,搞再多的外表形

式和數目都是不相干的。如果該有的條件有,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信和願都不是外在的條件,不必去求別人,只是自己內心的問題而已,只是觀念問題,一念之間而已。

往生極樂──困難?容易?

到底往生極樂是容易,還是困難呢?常常有學佛已經二三十年的老菩薩問我這個問題,他們有疑問:為什麼有人平常外表看來也沒有很用功念佛的樣子,而臨終的時

候,是很有瑞相笑嘻嘻的走了,看這一種人就覺得往生極樂很容易;而另外有一些人,看起來整天都很用功,總是拿著念珠,或是念佛記數器拼命的按,早晚也都做

功課拜佛,也時常去參加法會聽經,但是他平常憂愁、煩惱還是很多,到臨終又顛倒、又不愛念佛,甚至出現種種不好的現象,還有人聽到念佛反而生氣,看到這樣的人,就會覺得往生極樂很困難。

「往生」比「枉死」,簡單又輕鬆,關鍵願意快樂,願丟垃圾之決心

到底往生極樂是容易,還是困難呢?說實在,心中具足信心,真的願意往生的人,往生極樂是很容易的,只是一念之間而已,實在比枉死娑婆簡單而且快樂。但是如

果條件沒有弄清楚,或是心中沒有真信、真願的人,往生極樂就很難了。這樣的人,很可能只是常常在佛教圈中活動,跟著別人買念珠、買法器、買居士服,就好

像前面的比方所說的,嘴裡說要去美國,天天都在整理行李、買旅行箱,但是都沒有辦好簽證等等必要的條件,他是外表看起來很像要出國,但是沒有辦好必要的條

件,實在是去不成的。他是有拿念珠、按記數器念佛的外表形式。但是沒有真正以信心念佛,也缺乏願意丟掉心中的垃圾,缺乏真正「願意快樂」的決心、願力。缺
乏這一份真信、真願,當然是免不了枉死娑婆的。這一生辛苦弄來的行李,就只好留著在娑婆世界輪迴用了。




不要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


【不要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

弟子問:
師父!在四大還沒看破的時候,我們雖然知道身體不是我們的,但痛還是在痛,怎麼辦呢?

廣欽老和尚回答:
如果沒看破,會愈想愈痛喔!如果看破的話,痛就讓它痛,就比較好解決。
越痛苦時,就越對自己說:「是身體『它』在痛,這個苦不是我。」這樣才會看破。

弟子問:
師父!為什麼我不想多睡,卻都沒辦法?

廣欽老和尚答:就是有種種慾念。
好比:嘴愛吃,愛吃就愛睡;鼻愛聞香,聞香就散亂心;耳愛聽,愛聽就有愛情愛別離苦;眼愛看就動心,一動心就入心。

要知道,我們得了這個人身,是要來修行的,是要過人身劫的。
看看能不能藉這個人身來了生死、成佛作祖。

不要執著這個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而這個心,卻是要拿佛心出來應對一切。

念頭從何處來?
念頭從「無明」來,從六根門頭而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聽、去分別時,念頭就來了。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如遇高興歡喜,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歡喜?」
如遇煩惱,就問自己:「是什麼人在煩惱?」遇有煩惱或有什麼不好的念頭,就向自己說:「又來了,又碰到了!」然後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說:「煩惱快走!沒這回事!」這樣自己以心治心。

看得破,即是空。

修行要過劫數,一劫一劫地過,很苦。業障來也是一劫,病苦也是一劫。
如果能忍,這個劫數過後,腦筋一轉開來,正念就會出來。則時時刻刻一看到這個娑婆世界的事情,自己就會去解決,就知道眼所見都是有生有滅的,就一直念佛,這不生不滅的靈光就一路到西方。


【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有煩惱】

廣欽老和尚開示:

要沒有分別心,才能去我相,如執我相,即修不到行,去我相智慧才會開。

總說別人不好自己好,說好就高興,說不好就難過,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則修行不安,若存我相,每樣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這樣對我們自己不利,天天都有煩惱。

除你我相,修行就是要做到這個,這才是真功夫。否則到哪里修也徒然,如修到這點,那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

不除你我相則無法解脫,師父教的是解脫法門,不是說要收人才的。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
我們的耳朵總是喜歡聽聽,看看有沒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眼睛也喜歡看好的,這點對修行不利。




如何處理持咒與念佛的關係?


如何處理持咒與念佛的關係?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具縛凡夫,通身業

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此意不可不知。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

門,雖亦不可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接,

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淨

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

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方知淨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   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做善事對念佛有沒有妨礙?


做善事對念佛有沒有妨礙?

  若能令伴助主,則無妨礙之可云。

  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須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則其利甚少。若能令

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礙之可云。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答俞大錫居士問)





李炳南居士《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居士《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1.聽人說,修淨土不過是種種善根罷了,對嗎?

很對。樹無根不長,怎麼還能開花結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實。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某人這句話的毛病在‘不過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惡意姑且不管,只看這句話的落腳點才對。

2.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人及老太婆的,如果有學問的人,就要多研究經典。

這話也對。古德說: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禪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現在不正是末法時期嗎?這個時期的眾生不正是下根嗎?那麼修淨土當然就正是時候了!《觀經》不正是為韋提希所說嗎?韋提希不正是老太婆嗎?那麼修淨土當然就度老太婆了!這句話的問題就是,難道修淨土的人,都不許研究經典嗎?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各大菩薩都修淨土,難道他們不通經典嗎?劉遺民、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都是一代大儒,全修淨土,難道要說他們目不識丁嗎?難道大學問的人,就只是鑽研三藏,揮墨作文,屏棄淨土嗎?這些問題我很是不解,敬請那些大學問家能回答。

3.修淨業的人,臨終要正念分明,才能往生西方,假使出現橫禍或者急病,心神散亂,怎麼辦?

臨終正念分明,全靠平時努力修持,果然努力,即使遇上橫禍或者急病,心神也不會散亂。但為了防備萬一,所以就要成立助念團的組織。

4.有人問觀音菩薩頭頂上的化佛和大勢至頭頂上的寶瓶是什麼意思?

化佛表悲,寶瓶表智,二聖立於阿彌陀佛的兩邊,就是悲智雙運,普度眾生的意思。

5.淨土法門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請問:阿彌陀佛成佛是三大劫,釋迦牟尼佛成佛也是三大劫,那麼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他們修行的時候,是不是沒有淨土可修呢?

各佛都有淨土,但在法藏比丘沒有成佛以前,就沒有極樂淨土。

6.淨土法門既然殊勝,世尊報恩為什麼不勸父母都修這個法門呢?

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佛剛剛出世時就已生到忉利天,佛的養身姨母大愛道出家為比丘尼,證得無生,自當別論。佛的父親淨飯王和六萬釋家種族,佛都勸他們往生淨土了,史實記載在《大寶積經》裡,可以查閱。佛在世時,對機說法,眾生無不解脫,有什麼樣的根就說什麼樣的法,難道一定要說淨土嗎?何況佛陀在世,眾生根利,又親承教授,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解脫之門啊!

7.念佛一法,可消罪業,可消病障,可以往生,為什麼還要念咒呢?

人的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所以佛為隨順眾生,就教授了很多法門。六字洪名也是秘密,古德說,一個阿字就是八萬四千陀羅尼之母,故念佛既是顯,又是密啊!

8.經說:此心是佛,此心作佛。為什麼還要念佛呢?為什麼還要度眾生呢?

此心是佛,是說眾生本來覺悟,心性本來清淨,這是從眾生的本體來說的。只因妄念而生起無明,就轉為眾生,六道輪迴,始終不覺,怎麼能說是佛呢?念佛就是開始覺悟,又叫做始覺,就是開始由迷轉覺。工夫深一步,覺性就顯一分,漸漸妄心就變成佛心了。如果做到萬緣皆空,一塵不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性同圓鏡,光明徧照,就是‘究竟覺悟’了,也就是佛了。覺悟和不覺悟都是從心而起,所以說‘此心作佛’。要想由不覺悟轉變為覺悟,難道是偶然的事嗎?只有依賴念佛,才能由迷轉覺啊!法身徧滿虛空,眾生本來同體,故菩薩度生不作度生之相,但眾生迷而不覺,必須發大菩提心,普度無量眾生,才能漸漸達到無相之旨。念佛和度生的意義就在這裡。

9.貪財貪名的人,臨終能不能往生西方?

臨終往生,要放下一切,正念分明。貪財貪名的人,如果臨終遇到善知識助念和開示,果然能夠提起佛號,持續不斷,就能往生。否則就會受貪業牽引墮落。

10.《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已經十劫’了,又聽說娑婆世界十劫,僅有極樂世界十天,如果這樣計算,可以說極樂世界到現在才有十天嗎?

未嘗不可,《萬佛名經》裡面有這個說法。但《阿彌陀經》裡面只是說明法藏比丘成佛已經很久了,所以不應該用這個數位去計算極樂。大本阿彌陀經説極樂世界沒有日月星球,也沒有劫數,那麼極樂世界的時間實上已經無法計算了。




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修行就是修這個


【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修行就是修這個】

廣欽老和尚開示:

 別人對我們越是不好,我們越是要發慈悲心善待對方,要對他越好,越要度他。
不可像俗人一般起瞋心、結冤仇,出家人心要無瞋。

要達五蘊皆空,必須持戒、忍辱、勇猛精進、改脾氣和個性。
必須打破無明,一切隨緣都好,如果起無明煩惱,人我鬥爭,那就可惜了。

 若自己對,而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忍受,也要向人懺悔。
凡事承認自己不對,就不會起煩惱,修行就是修這個。
否則,錢要給你你不賺 —— 就是說境界來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煩惱。

如果有人想害我,我們要想:「大概過去我害過他,所以才這樣,我不能再和他結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針、一線、一句話,皆有因果。

人家管我們,不論好壞我們都接受,拿他的壞處來迴光返照,不被他轉走,忍下來,自己六根中會分析出事情的真相,慢慢智慧就會開。

修苦行是要鍛鍊自己是否能捨身。這個身體是假的,一定會壞,再怎樣補也補不好。
病苦時,不要被病苦所轉,要念佛、懺悔,凡有苦的皆不要為它所轉。
我們都是帶業來的,所以病苦多。少殺生、多念佛,就會消我們的業。

出家修行不簡單,出家事情比較多,因為冤親債主都會來討,所以病苦、種種不如意事齊到。若能跳得過,則好修行;跳不過則無法安心辦道。所以有病苦時,也應當勉強自己多禮佛,業障才會消。

「煩惱恰如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可捉摸,心裏有事,就會出毛病,心中無事,一切不會出問題。」

一切的力量都是從「定」中產生出來的,但只有在「靜」中才能「定」。一個人在安定的地方,能夠定下來,還不算是「定」,要在煩惱的時候,能夠定下來才算是定。

我沒聽過師父您出聲念佛,請問沒有口動出聲,究竟怎樣念佛呢?

老和尚説:念佛重在心念、專精,且晝夜不間斷、不雜亂,但你們如果能口念、耳聽、心想,就是下手功夫,慢慢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
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必有成就。




念佛念得越多,越增加善根,增長正念,才有辦法了生死


【念佛念得越多,越增加善根,增長正念,才有辦法了生死】


  廣欽老和尚在客堂,對信徒開示:「我們生是由業感而生,卻帶著更多的業而去,不知入佛門修淨業,在茫茫紅塵中,為聲色所役,為物質等欲樂所縛,貪瞋癡業造的越多,命終後,墮的越深。」

  「既然知道進佛門,聽了佛法,便當多念佛、拜佛、布施,將來才有個好去處。學佛人念佛,便是要在紛紛擾擾的六根塵中,尋出一條超越生死輪迴的路,念佛念得越多,越增加善根,增長正念,有了正念,才不會隨妄念業障流轉,才有辦法了生死。」

  「要成佛道並非單純念佛而已,念佛可增加佛根種子,善根利,將來還會有因緣入佛門修行。修行人念佛,本身還須受種種的病難與劫厄,以消宿世來的業報。所以,修行人都要吃苦,受種種的劫報,方能成就佛道。釋迦佛不是一世便修成的,他也是經多少的阿僧祇劫,受了多少的苦厄,才能修成道的。」

  「有的人不明白修行的個中緣由,謂出家人修行,也是病苦,也是災厄,也會這般死法。殊不知這色身外表的病痛,與外境上的災厄,雖然與世俗人等受無異,但是這靈性的昏與明,則大不相同。世俗人這般病厄災難後,命終時,靈光昏昧,為業所牽,仍不免四生輪迴中,而修行人卻能捨下這一身的業塵,一點清澈靈明的心光,直往西方,超越六道,這是大殊特殊的。」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身復現身,土復現土?


5、如何理解阿彌陀佛,身復現身,土復現土?   

          維摩詰云,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阿彌陀佛既已證窮法界,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隨意化現。

         夫彌陀既已證窮法界,舉凡法界中事,無不隨意化覒。正報則佛身,菩薩身,二乘身,六道身,隨類備現,以行教化,依報則樓臺殿閣,飮食衣服,但有利益,無不化現。怡山所謂,疾疫世而現為藥草,饑饉時而化作稻梁。以常寂光土,身土

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現土,土能現身,身復現身,土復現土。彌陀經云:是諸眾烏,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維摩詰云: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夫彌陀身土交現,何妨現永明而復現文憲。且永明之現文憲者。乃乘悲願以示生,將謂永明生死

未了,復隨業力以受生乎?眾生病故,菩薩亦病,欲度眾生,若不俯順機宜,示生世間,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則凡聖異趣,教莫由施。白鶴孔雀等奇妙雜色之鳥,

尙肯變化,豈雅思淵才文中王,制禮作樂輔聖主之純儒,便有所妨乎?永明乃彌陀所現,文憲乃永明所現,即身復現身之豎證。其(無量壽經)等,謂光中化佛及諸菩薩,無量無邊,乃遍該橫豎二義。以佛光橫遍豎窮,無時無處不周遍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




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念佛眾生?


4、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念佛眾生?

         阿彌陀佛,煩惑淨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
         
         或曰,阿彌陀佛,安居極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一世界中念佛眾生,亦復無量無邊。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一切念佛眾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見,推測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滅,一月麗天,萬川影現,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無不各現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則有一月當乎其人。百千萬億人,於百千萬億處看之,則無不各有一月當乎其人。

若百千萬億人,各向東西南北而行,則月亦於所行之處,常當其人。相去之處,了無遠近。若百千萬億人,安住不動,則月亦安住不動,常當其人也。唯水清而靜則現,水濁而動則隠。月固無取捨,其不現者,由水昏奔騰,無由受其影現耳。

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浄,不至誠,與貪瞋癡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

況阿彌陀佛,煩惑淨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應。佛實未曾起心動念,有來去相,而能令緣熟眾生,見其來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懷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新编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  初機淨業指南)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如何攝受眾生往生?


3、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如何攝受眾生往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誓願度生。其中第十八願説: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于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與陳鍚周居士書)




阿彌陀佛有什麼大願?


2、阿彌陀佛有什麼大願?

         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發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匯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阿彌陀佛像贊)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含義是什麼?


1、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含義是什麼?

         南無,此翻恭敬,歸命頂禮等。阿彌陀佛,此翻無量壽,亦翻無量光。
         南無阿彌陀佛,乃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之號。

         汝何不知(阿彌陀經)云: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此是釋迦佛所說。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通是梵語。南無,亦作有曩謨者,經中通作南無。此翻恭敬,歸命頂禮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歸依之意。阿彌陀佛,此翻無量壽,亦翻無量光。謂此佛之壽命光明悉皆無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復應脱大師書三)




一個故事 教你一生不再生氣 自然無為。


一個故事   教你一生不再生氣   自然無為。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
「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

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記住這個故事,別考究是真、是假,但是都對我們都非常管用。
因為: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很多朋友聽了這個故事後,變得很開心。碰到都跟我說,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

三季人堅持自己的「真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見到證明他們錯誤的事實,因而,你生氣就是對不起自己。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時,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花是澆死的,魚是撐死的,人是氣死的……

經常自己找氣生的人,即小心眼,;
經常受別人氣的人,叫庸人
經常自我生氣,也常氣別人的人,叫俗人;
經常讓別人生氣,自己卻不太生氣的人,叫偉人;
不論別人怎麼氣你也能淡然處之,叫高人;
從不氣別人,自己也不生氣,叫真人!

結論:百病皆生於氣!
消氣法(分九個層次,逐級提升):

傾訴;回避;運動;娛樂;想得開;自己想適合自已的方法;

換位思考;放得下;提高境界!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不瞋勝於瞋。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不瞋勝於瞋。 
——《雜阿含經》——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對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與貪、癡兩者因荼毒眾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所以共稱為三毒;又因為能起惑造業,使眾生身心感到逼

迫熱惱,猶如火燒,所以也稱為三火;此外,由於能病惱有情,壞出世善心,令眾生長劫受苦不得出離,所以又稱為三病。 

據《俱捨論》、《成唯識論》載,對違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為瞋。又忿、恨、惱、嫉、害等隨煩惱,都是以瞋的部分為體,是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五蓋、五鈍使之一。 

瞋有三種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來惱,而自生瞋。 
二、順理瞋:他人來惱,爾乃生瞋。 
三、諍論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唯屬欲界所系之煩惱,於色界、無色界則無。

貪,乃從喜愛的對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則從不順心,即逆己的對境而產生。 

(二)、瞋心的過患 

《華嚴經》云:「一切惡中,無過是瞋,起一瞋心,則受百千障礙法門。」

《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學佛道上最大的障害。

《佛遺教經》說:「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人。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大智度論》亦載:「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觀罪福,不知利害,不自憶念,當墮惡道。」 
  
《正法念處經·觀天品》載,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應當要以忍滅瞋。 

(三)、瞋心的果報 
 
《地持論》載,身苦多瞋恚,死後當墮於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 
  
一、常為一切求其長短:因前世瞋惱,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長短,而動辄得咎。 
  
二、常為眾人之所惱害:因前世瞋惱眾人,令不安穩,故感今生亦為他人惱害之。 

(四)、瞋心的對治 

瞋之為害,具說難盡;要獲得安穩無憂,唯有殺瞋。

《大智度論》載,「殺瞋心安隱,殺瞋心不悔。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殺瞋諸佛贊,殺瞋則無憂。」那麼,要如何對治瞋心呢?

如《正法念處經》載,能忍之人,則具第一善心。能捨瞋恚,即為眾人所愛,眾人樂見,人所信受,顏色清淨,其心寂靜,心不躁動,善淨深心,離身口過,離心熱

惱,離惡道畏,離惡名稱,離於憂惱,離怨家畏,離於惡人惡口罵詈,離於悔畏,離於惡聲畏,離無利畏,離於苦畏,離於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稱普聞,得現在未來二世之樂。 

又《攝論》載,由觀五義可以去除瞋恚: 

一、觀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於我有恩。 
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何人能損?何人被損? 

三、觀唯法無眾生,有何能損及所損? 
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雲何復欲加之以苦? 
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雲何於中欲生損害? 

總而言之,對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來化解之,這猶如「贈禮不受,物歸原主」,也就是所謂「不以瞋報瞋,不瞋勝於瞋」。






欲為佛弟子,怎樣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欲為佛弟子,怎樣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為佛弟子,必須依教奉行。於家庭必須盡孝、盡悌,對朋友必須勸善規過,居心必以誠敬為主,作事必以慎重當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必須洗滌淨盡,非謂行之于事,方為惡也。凡屬主敬存誠,希聖希賢之念頭,

即是善,必須擴充令其由中達外,圓滿無餒。世之大惡莫過於殺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斷葷,否則心生憐憫勿貪多食。世間大善莫過於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種種方便勸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鄉党鄰里,親戚朋友及一切有緣者,同念佛求生西方。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

  昨由上海商務印書館轉來汝書,知年當志學,便慕佛道,不勝欣慰。即令商務館任心白君寄汝《文鈔》一包,以便自看,餘送有善根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以迷而不知,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起貪嗔癡,造殺盜淫,以茲沉淪於三途六道,

永不能出。如來愍之,令修戒定慧以斷妄起之貪嗔癡。貪嗔癡盡,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此自力法門,欲於現生了脫者,萬不得一。以故令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果能信願真切,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較彼仗自力者,其艱易天地懸

隔也。汝既欲皈依佛法,為佛弟子,必須依教奉行,方可名實相副。於家庭必須盡孝、盡悌,對朋友必須勸善規過,居心必以誠敬為主,作事必以慎重當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必須洗滌淨盡。非謂行之于事,方為惡

也。凡屬主敬存誠,希聖希賢之念頭,即是善。必須擴充令其由中達外,圓滿無餒。世之大惡莫過於殺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斷葷,否則心生憐憫勿貪多食。世間大善莫過於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種種方便勸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鄉党鄰里,親

戚朋友及一切有緣者,同念佛求生西方。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尋常皈依必起法名,即以汝名為法名。汝其顧名思義,勉力而為則可不負此一番誠心矣。詳看《文鈔》,修持之法,悉可了知。不必常常來信,致令彼此煩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39頁 復佛心居士書)




何為居士?怎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


何為居士?怎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

  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居士發金剛堅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盡倫學儒,盡性學佛。追蹤過去先覺,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是名副其實的之居士。

  金沙居士林,已經成立,當于居士之名實事業,一肩擔荷。則世返唐虞,人希聖賢,當不久可親見矣。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實者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普願自他,同了生死。能如是者,方可不負居士之名。若是入林林友,各發金剛堅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盡倫學儒,盡性學佛。追蹤過去先覺,不肯稍涉退屈。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則居士之名實事業,可以光輝即世,垂裕後昆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22頁 南通金沙區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大安法師:修行要務 立願為先


大安法師:修行要務 立願為先

  “修行要務,立願為先”,建立大願為當務之急。 你們都憂慮自己的身還糾纏在世網裡面。就是在家居士上有老,下有少,要謀生,要養家活口,有很多的事務要去

做。所以就擔心自己念頭不得乾淨,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念佛。對這麼一種憂慮,
菩薩就開示了一個方法。這方法就是:你們只要發一個願。發什麼願呢?厭人離娑婆、求佛加持度我的願,即煩惱為菩提。

    世間的事情是很多的紛繁復雜,你想了世間的事務,永遠了不了。如果有道心的居士,覺得家裡事情太多,太麻煩,恩恩怨怨、人我是非這樣那樣是麻煩,但是麻煩裡面,你就感覺到這是我們的業力所感。我們有這個身體,就得為這個身體去操

勞,就得要吃、喝、住、行;又有一個家庭,有子女、家親眷屬,這些 子女、家親眷屬到這裡一來,又有緣,有善緣,有惡緣,有冤親債主,有什麼……錯綜復雜,於是人際關係也很復雜。所以這些讓你就很麻煩,很煩惱,不得清淨。怎麼辦?遠離,厭離。一定下輩子不在這個人道裡面,糾纏這些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祿了。你要把這個願發起來。

  這個願發起來,我的心就牢牢地歸投到極樂世界去,我一定要見阿彌陀佛。當你的這個願心很強的時候,那就會有一種轉換的功能。實際上這個願心就是菩提心,當這個菩提心發出來之後,原來奔走那些世間功名利祿的心,就會被這個往生見佛的

心所轉換。至少在你的念頭當中,這個厭離娑婆、求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的心佔主宰地位。雖然也有名利的心在那裡,但是原來的主宰地位退到了其次的位置。那臨終的時候,是願力最先顯現,往生就如箭出弦,直奔極樂世界。這就叫“即塵勞而覺

路”。“塵勞”,就是這個煩惱五欲勞煩我們,這是凡夫眾生日常生活當中誰也避免不了的。在家人就是要進入這個塵勞,但是這個塵勞你能夠覺悟,能夠生起厭離心,能夠把它觀空,能夠轉換一種求往生的念頭,這就是即塵勞而覺路,即煩惱為菩提。就看我們的念頭怎麼轉換。






大安法師:信屬般若慧,疑為諸罪根,眾生疑惑從何而來?


大安法師:信屬般若慧,疑為諸罪根

眾生疑惑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的疑惑是從二元對待的思維方式中產生的,但妙明本心是絕待的、無分別的,由一念無明妄動,就產生能所、主客的對待。

人類邏輯思維被限定在心意識範圍當中,它必然是對待法,而浄土法門卻不是對待法。  

如何超越二元對待?

佛陀在般若系經典中常常通過「如來說……即非……是名……」的表述語式,讓眾生去體會超越二元對待的,本有的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眾生更能夠相信淨土法門,「信」屬於般若智慧的範疇,不是邏輯思維的範疇。浄土法門不能用科學邏輯思維去證明。

不僅在信仰層面,乃至在整個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境方面,二元對待的思維方式會帶來非常慘重的損害,甚至直接威脅到地球人類的生存基礎。

東方文化要拯救地球,解脫西方文化的困境,實際上就要依靠超越二元對待的般若智慧。  

如何堅定淨土信心?  

浄業行人要建立信心可以選擇從仰信入手,依教奉行,老實聽話。

浄業學人要把經驗、常識等我執我見全都放下,凡夫思維是線性的、平面的,而佛法智慧理事圓融,它是立體的、多面的、多元的。

浄土法門至圓至頓,非凡夫思量分別所能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截斷眾生妄想分別的暗流。  

浄土法門貴在專精,浄業行人要時常熏修佛言祖語,同時落實在執持名號的實修上。

蕅益祖師曾說:「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如目,眾行如足。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淨土法門的特點是從果地下手,彌陀名號內聚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眾生執持名號,就把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全體接納過來。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