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合十而立,含笑生西


【合十而立,含笑生西】

          世間最悲哀痛苦的事,莫過於死亡,沒有一人不知道,也沒有一人可能避免。因此世尊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介紹了淨土法門,教人以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求生西方。須知往生西方,要在本人自己最後的一念做主,同時也必須蓮友助念如法,可是六親眷屬,往往不知幫助念佛,以送亡人神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享受安樂,卻反而悲哀啼哭叫喊,將亡人神識推墮地獄、餓鬼、畜生三途,長受苦楚,最堪悲傷!茲再舉念佛往生,立化生西的事實如下:

在十年前,蓮友賴棟樑居士曾對我說過一件往生的奇蹟,他說:他家附近,有一位阿幼師姊,六十八歲,平常一字不識,只會老實念佛,膝下單生一女,招一女婿。靈山寺春秋二季的佛七,她都參加,眼看男女同修都穿著海青,莊嚴整齊。有一天就對女婿說:「我這隻金戒指,你給我拿去變賣。」女婿問她:「你老人家又不用什麼錢,要賣戒指做什麼!」她就回答說:「我很希望有一件海青,打佛七快要到了,我要穿著參加佛七。」女婿問她:「海青要多少錢,我給你做就是了,不必賣金戒指了!」阿幼師姊說要二百元。

佛七的第一天清旦,阿幼姊就沐浴更衣,穿了新製的海青,準備先燒香燃燭,拜了自己家中的佛像,再去靈山寺打佛七。當時,鄰居有一位蓮友叫阿三妹的,早起就來約他同去打七,阿幼姊說:「阿三妹!你先去吧,我要在家裏先拜拜佛。」阿三妹走後,阿幼姊身穿海青,快快活活的跪下禮佛三拜,抬頭瞻仰聖像,只見三尊聖像團團轉動。同時,香爐的香亦會轉,心中不免愈想愈覺奇怪,而愈看愈轉。

阿幼師姊想不出所以然,身穿著海青也不脫掉,就到鄰居幾位蓮友家中請她們來看,為何我家西方三聖與香爐都會團團轉呢?三五蓮友隨她到家一看,都說沒有這回事,蓮友們異口同聲的說時,卻不見阿幼姊的回答,等回頭一看,阿幼姊站著一動也不動,兩手合十已經含笑歸西。蓮友們即時為她如法助念,教她家族不可哭泣,一齊助念佛號。

又叫她女婿到靈山寺,去請阿三妹亦同來助念,當她女婿到寺見到阿三妹,告訴她:我媽媽已經往生西方要請她去助念時,阿三妹那裏肯信,因為她早上還見到阿幼姊,還約她同上靈山寺參加佛七呢!此一生西奇蹟,我亦問過三妹師姊,證明確實,並無半句虛言。

一文章取自念佛感應見聞記一





有一個大學生說,如果你先證實極樂世界存在,我就信佛。我應該怎麼回答他?


[有一個大學生說,如果你先證實極樂世界存在,我就信佛。我應該怎麼回答他?]

李炳南居士釋疑:

要證實一個事實的存在,有三個標準,就是「現量」、「比量」和「聖教量」。什麼叫做現量呢?,就是指自己耳聞目睹的事實。什麼叫做比量呢?例如隔牆有煙,就可以推測有火。但是一個人所接觸的範圍終究是有限的,人類大部分知識都是間接得到的。

通過聖人傳教來講解宇宙的真理,就叫做聖教量。這些真理都是聖人親身體驗得來的,只要我們接受他所講的真理,並且親自去求證,同樣也可以成為聖人。每個人都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不能接收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那麼人類永遠也不能前進。普通人學藝都要有一個師傅,何況追求生命解脫的真理。

釋迦牟尼佛是講真話的人,他身為王子,有什麼必要欺世盜名呢?何況不准講假話是佛門大戒!極樂世界是千經萬論所指,還有什麼值得懷疑呢?舉一個例子,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圍繞太陽轉一周為一年,這是科學家所共認的,但用現量不能證實。

我們坐在飛機上,看不見地球在轉動。地球轉動是科學家告訴我們的,因此是科學家的教量。我們相信科學家,為什麼不相信釋迦牟尼世尊呢?佛說三千大千世界的理論已經被當代科學所證實,人們已經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宇宙無窮,怎麼會沒有極樂世界的存在呢?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道證法師:[遇到橫禍突然去世,能不能往生?]


道證法師:[遇到橫禍突然去世,能不能往生?]

再介紹另一位潘謝映梅老太太,本來末學不認識她,是除夕前一天傍晚,打開診察室的門準備下班時,看見一位年輕人,告訴末學說:因為他的岳母發生車禍,他們由美國趕回來,而岳母在他們去年回國時就跟他們交待後事,說萬一她發生事情,希望為她請懺公師父,及蓮社蓮友助念,然而因為他撥不通達因寺電話,沒有聯絡上懺公師父,有人請他找末學看看能不能幫忙她。

末學一聽說她受過菩薩戒,相當用功念佛,又曾交待兒女她臨終時不可移動她,不可以哭,只要好好為她念佛,就知道是修同一淨土法門的蓮友,當時想:「人家如此用功,尚且還遇到車禍,何況末學這種人!」就決定趕快去幫她的忙,必得滿她的願,助她順利往生。當夜就跑到她住的醫院去看她,在醫院門口,就看見一位年輕人似乎很心焦地在公共電話中研究著臨終大事,直覺那是她的兒子,想到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及愛別離中煎熬的痛苦,心中一陣陣酸楚。

她在加護病房中,昏迷了數日,可是為她念佛時,她就流下眼淚。當晚蓮社的蓮友,也沒吃好晚飯就熱心去與她的先生溝通助念事宜,兒女都很孝順,要助母親滿願,往生西方,還把家中牆上原先掛的家族照取下來,換上高僧大德的照片,以免母親動了親情,貪戀娑婆而不能往生,還要受長劫之苦,實在很明智。

她在隔天(除夕)往生,有許多蓮友及學長陸續去助念,然而所有去助念的人沒有一個跟她是認識的,前後約去了三、四十位,當末學看到她供佛桌上一張手寫、被香熏黃了的發願文(普賢行願品偈)時,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她兒子說她也常去為人助念,本來她曾交給兒女一張擬好的助念人名單,但不巧過除夕,那些人返鄉的返鄉,忙的忙,他們正著急,不料竟來了這許多不相識的人熱心助念,真是因果相符,念佛人只要老實在因地用功夫,「因」對了「果」就對。

本來中國人除夕是很忌諱喪事的,但佛教徒不會在乎這些,我們只希望多一個人往生成佛,便可以度無邊眾生,我們只怕喪家家屬在悲哀中忘失了「信」「願」!後來她火化之後翠藍、黃白的舍利花,感動了她的先生,她的先生本來抱怨:「我這麼窮都是給她佈施光的!她都不煮魚肉給我吃。」(由此可知她的為人),他說:「每天我看電視,她都盤腿,用一大把「香腳」計數念佛,有時我怪她,沒想到,我這老伴兒真的給她修成功了!」末學感覺不可思議的是,她最後手上的念珠(星月菩提子),在火化高熱中竟然還有二顆完整如故,沒有燒掉。她的兒子、女兒、女婿都是留美的博士,對此亦極感不可思議。

念佛下功夫,功不唐捐;因果絲毫不爽,命債該還的,也仍是要還。以前曾經有佛弟子請問佛:「要是遇到橫禍,突然去世,那能不能往生?」佛比喻說:要是一棵樹一直向著東方長,突然砍斷,它還是倒向東方。我們念佛就如同樹傾向西方長,天天向西方長,即使突然被砍斷,也還是倒向西方。

然而,我們要反問自己啊,我們是不是朝著西方長?(恐怕大有問題!),這顆心通常是朝著四面八方亂長,而不是一心筆直向西方長。一天中二十四小時,真正誠懇念佛的時間,恐怕不會超過五分鐘,如果有人用功一點,一天念幾小時,其中也不知有幾句是真正相應的佛號。所以,這棵樹實在是長得亂七八糟,假如突然間被砍了,那麼會倒向哪一方就很難說了。

像這位老太太,早在日記中寫好交待臨終大要的咐囑,後來兒女才找到,慶幸辦理情況都和母親遺囑脗合,否則將遺憾終生。她的日記中有一篇令末學感觸良深,她有一個兒子,曾是逢甲大學系主任,數年前遭車禍去世了,那時她尚末學佛,感受到人生中錐心的痛苦,她寫道:「今天是吾兒和我永別的日子,是我人生最傷心的時刻。」

一個母親承受著「白髮送黑髮」的打擊,是何等的酸楚!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就是不會消沈埋沒在痛苦中,整天憂傷。他會由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些痛苦中覺悟,找到一條解脫的道路,好好修行,踏上聖人的足跡。讓我們一起邁向永恆無盡的彌陀法會,奔赴赫奕歡喜清涼溫馨的蓮池海會。

印光大師曾說:「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我們不要再流浪了吧!學習弘一大師他們開拓「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內心世界,好好念佛,不是很好嗎?這念佛的法門是釋迦佛八萬四千法門的特殊法門,最美好又最快成就的!

每天當念到懇切的時候,真像小時候唱的「火車快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度過小溪……」一般,念佛時內心越過許多的考驗,就如穿過高山,度過小溪,也像這兒歌:「媽媽看見真歡喜」—阿彌陀佛,這無盡慈悲的爹娘,早已伸長了手,等待了我們許久許久,看見我們歸來,將有多歡喜!想到「菩薩歡迎,彌陀候門」,遙聞慈音,怎不載欣奔……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大安法師: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不見?


大安法師: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不見?

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見到佛來接引,是往生的人心所變現的,還是真有他方阿彌陀佛來接引?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不見?

大安法師:臨終接引的境界現前是因緣的產物,是感應道交的產物。有我們心識所變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有阿彌陀佛十九願已經成就的那種願力的加持。

這可以比喻為水和月亮的關係。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像天空的月亮,我們信願念佛的心就像水,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你念佛,沒有阿彌陀佛的大願,那麼你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如果只有阿彌陀佛大願,你不去念佛,同樣,也見不到佛來接引。所以這兩者是感應到一起才出現的境界。當月亮影現在水裡的時候,你能說月亮是從天空下來了嗎?實際上它並沒有下來。所以你臨終見到阿彌陀佛,不是說阿彌陀佛是從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過來了。這就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的產物。

往生的人當時見到了阿彌陀佛,如果在當場他人也見到的話,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加持,這與當時眾生能感的共業,共同的心力有關。阿彌陀佛無論如何顯現,都不是有心的,他是無心的。無心顯現的境界,是按照我們眾生的根機,我們的心識,我們能感的程度來顯現的。譬如撞鐘,撞得重,聲音就大;撞得輕,聲音就小;不撞,就沒有聲音。

你發了菩提心,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很高大的佛身;你發的是小乘的心,阿彌陀佛變現的就是比丘的身;更次之,你還見不到佛,只見到蓮華,這些都是由你的心識變現出來的。但是無論你見到什麼,阿彌陀佛都是平等的。這是大乘佛法在心性上的奧妙之處。真信切願念佛之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都會現前,「千江有水千江現」,就是這個道理。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上果下清老和尚開示:「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


●上果下清老和尚開示:「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


今天受請講說: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分三點加以說明:

★第一、弘揚護持正法。不論出家師父或在家菩薩都要弘揚護持佛陀正法。出家師父屬於內護,諸位在家菩薩是屬於外護。出家師父偏於修慧,在家菩薩偏於修福。至於正法為何是弘護呢?

因為佛陀的正法,是人天眾生的眼目,有佛陀正法在世,眾生才能真正離苦得樂、了脫生死,乃至將來成就無上佛道。當外道、邪見者來破壞,吾人須挺身而出弘揚護持佛陀正法,我們都有這個責任。

要恭敬三寶。其實無論出家師父或在家菩薩都要好好恭敬三寶,因為三寶就是我們皈依、恭敬尊重的對象,如對三寶不懂得恭敬,學佛就沒有根本、沒有資糧,如同沒有基礎的大樓,受不了颱風、地震的摧毀,所以對三寶(佛寶、法寶、僧寶)都要恭敬。然對前兩者(佛寶、法寶)恭敬是沒有問題,對僧寶一樣要恭敬,因為佛示現滅度至今已兩千五百五十五年了,將近三千年了,佛陀示現滅度後,再沒有佛來為我們說法, 只留下了三藏聖教(法寶),但法寶自己也不會講話,要靠住持的僧寶來弘揚佛法,所以我們要對所有的出家師父平等尊重,假若批評師父們的過失,就造業了。恭敬供養須不分別,有修行、沒修行者,凡僧眾一律平等供養,不分彼此。

★第二、心存典範。以過去殊勝大居士作為典範,舉三例來說明:

(一)給孤獨長者。《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在祇樹給孤獨園所說的,祇樹給孤獨園怎麼來的,就是給孤獨長者聽說有佛出現在世間,他非常渴望仰慕想去拜見,天還沒亮就去拜見,善神用神通力使天快亮,他尋著光明去拜見佛陀,在非常歡喜感動之餘,請佛到他的家鄉說法,但是佛有常隨眾一千兩百五十位,除了請佛去,還有

這麼多師父要安頓,須找一地處來建精舍,作為佛與常隨眾的住所。長者非常歡喜,回來後到處找,卻沒有適合處,最後找到了祇陀太子的莊園,發覺那個地處最合適,當要購買那塊莊園時,祇陀太子不肯賣,並開玩笑的說,你如果能將這塊地舖滿黃金,我就給你,給孤獨長者回去便將自己倉庫中的金銀財寶都搬出來鋪地,鋪了差不多,祇陀太子非常感動,但園裡的樹沒有辦法鋪到,太子說:我們一起做功德。

於是祇陀太子供養樹,給孤獨長者以鋪地的黃金買下了莊園,稱為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變賣了所有家產,建成非常廣大且莊嚴的精舍,且常作護持的法行,到最後,家裡只剩下三碗飯,佛陀派阿難尊者去托缽,當長者第一碗飯快要吃的時候,阿難尊者來了,他就很歡喜地供養。第二碗飯快要吃的時候,目連尊者來了,又布施出去,最後剩下一碗飯,佛陀親自來了,佛陀來了能不供養嗎?於是歡喜地供養,當歡喜心供養時,七寶湧現出來。

給孤獨長者全家都信佛,且非常至誠、歡喜供佛及僧,由於學佛日久,有新學比丘剛出家受戒,有因緣時長者也教新學比丘,但說法前,先向比丘頂禮才教他,盡到應盡的禮儀,絕對沒有傲慢心。雖學有先後,即使在家眾學佛日久,出家師父剛出家不久甚麼也不懂,但只要示現僧寶身分,諸在家(皈依三寶)的弟子們,(對出家師父要自稱三寶弟子或簡稱弟子),不要稱末學,自稱三寶弟子或簡稱弟子,末學是同學互相的謙稱,對師父稱末學就外行了。須知道應盡的禮儀,(禮儀代表一個國家的倫理),不可以顛倒。

(二)許止淨居士。他是清朝的翰林,國學根柢非常好,有一次去拜見印公,祖師問他:你有沒有吃全素?他回答沒有,被印祖喝斥:做個大通家竟然不肯以身作則,還不肯吃長齋,怎麼來教化弘通佛法?被印祖這一喝斥,回去乖乖吃長齋,而且馬上寫信感恩印祖。許止淨居士,只要遇到師父,不管是新出家、久出家,必定恭敬禮拜,遇到佛恭敬禮拜,不分彼此,為 人謙虛。老人家受印祖之託,在《四大名山志》中的普陀山志,對觀世音菩薩作讚頌,稱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依印祖的指示,做得非常好,不但教理非常通達,文辭也非常優美,並作《歷史感應統紀》,一生對出家師父都是畢恭畢敬的。

(三)雪公恩師。老人家無論是在濟南、曲阜、重慶、南京,最後來到台灣,都是積極的講學弘道,可以說是席不暇暖,到老也不疲不倦,遇困難也不退轉,平常的待人接物都是陶來謝來平等恭敬。對小孩、老人家,乃至貧富貴賤都一律平等謙虛謹慎的對待,敬重三寶,對出家人必以虔誠心頂禮,平常是慎獨存誠,亦即謹慎自己獨處時身、口、意三業的造作,保持至誠、恭敬、不欺暗室,睡覺不愧對棉被,對

自己的身影也不愧對,假若自己走得歪歪的,影子也隨著歪歪的。總之謹慎自己的獨處,自己警惕自己,自己砥礪自己,做事都是光明正大,矜持不苟,房間裡頭的書、衣服放得都有秩序,不點燈也可以一找就找到,東西放有定處且成為習慣,老人家平常可以說是忙到沒時間生病,一有空閒便讀聖賢書,因為讀書就是休息,享受聖賢的光輝與加被,樂而不疲,雖事務繁忙,但早晚課一定不會少,非常注重修持,以上是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嘴裏芹菜的香味


《嘴裏芹菜的香味》

  這是和蘇東坡齊名的大詩人黃山谷的親身經歷。黃山谷是江西省修水縣人,這故事就出自修水縣誌。

         黃山谷中了進士以後,被朝廷任命為黃州的知府,就任時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他午睡的時候作夢,夢見自己走出府衙到一個鄉村裏去,他看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婆,站在家門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還叫着一個人的名字。黃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麪熱氣騰騰好像很好吃,不自覺的端起來吃,吃完了回到衙門,一覺睡醒,嘴裏還留着芹菜的香味,夢境十分清晰,但黃山谷認為是作夢,並不以為意。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夢到一樣的情景,醒來嘴裏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於是起身走出衙門,循着夢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門外,敲門進去,正是夢裏見到的老婦,就問她有沒有擺面在門外,喊人吃麪的事。

         老太婆回答説:「昨天是我女兒的忌辰,因為她生前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門外喊她吃麪,我每年都是這樣喊她。」
「您女兒死去多久了?」
「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歲,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於是再問她女兒生前的情形,家裏還有什麼人。

  老太婆説:「我只有一個女兒,她以前喜歡讀書,念佛吃素,非常孝順,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十六歲時生病死了,死的時候對我説她還要回來看我。」

  「她的閨房在哪裏,我可以看看嗎?」黃山谷問道。

  老太婆指着一間房間説:「就是這一間,你自己進去看,我給你倒茶去。」

  黃山谷走進房中,只見房裏除了桌椅,靠牆有一個鎖着的大櫃。

  黃山谷問:「裏面是些什麼?」

  「全是我女兒的書。」

  「可以開嗎?」

  「鑰匙不知道被她放在哪裏,所以一直打不開。」

  黃山谷想了一下,記起放鑰匙的地方,便告訴老太婆找出來,打開書櫃,發現許多文稿。他細看之下,發現他每次試卷寫的文章竟然全在裏面,而且一字不差。

  黃山谷這時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親,老家只剩下她孤獨一人。於是黃山谷跪拜在地上,説明自己是她女兒轉世,認她為母,然後回到府衙帶人來迎接老母,奉養終身。

  後來,黃山谷在府衙後園植竹一叢,建亭一間,命名為“滴翠軒”,亭中有黃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題像贊曰:

  似僧有發,似俗脱塵;
        作夢中夢,悟身外身。

  為他自己的轉世寫下了感想,後來清朝的詩人袁枚讀到這個故事曾寫下「書到今生讀已遲」的名句,意思是説像黃山谷這樣的大文學家,詩書畫三絕的人,並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前世已經讀了很多書了。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夢參老和尚:千萬莫回憶過去


夢參老和尚:千萬莫回憶過去

我們要想對治煩惱,以我個人的體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過去忘掉,千萬莫回憶過去。我們現在出家受了大戒,在清凈道場里修行,以前家庭社會上、前生的事都忘掉了,不要再回憶。

你經常做夢,夢是什麼?過去那些事情的影子,多生累劫的,不是現在一生。你忘不了,過去心本來不可得,一定要把它拉到現在來回憶,這一回憶就產生很多煩惱。哎呀!我那時候不應該那麼做,若這麼做就對了。哪樣做都不對!

如果能這樣,你可以減少好多的煩惱。第一,過去事忘了,未來的事也不知道。你不是事先打很多主意、想很多辦法嗎?那事情不是像你所想像那樣做的。到時候你也不知道,想了半天結果那事情不是那樣子的,那就是未來心,未來的還沒有來,也不要去推斷。

有的人要求神通,想知道未來事,我說不知道還是好一點,你知道那苦難就多了,因為沒有力量能轉變。

若知道你這幾天要死亡了,你忙的要死,這事沒完那事沒完,你想結束一切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乾脆不理,你不知道還好一點。所以用不著想,想完了沒辦法解決,不能按你想像的來辦。

佛在《金剛經》里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住也不可得。如果三心了不可得,你還有煩惱嗎?什麼煩惱都沒有,這都是修行的方法。





大安法師:【舍利弗的眼珠】


大安法師:【舍利弗的眼珠】 

我們想靠自身修行得到正定聚是很難的。正定聚是十信位破一品無明,才能夠達到正定聚。在這個正定聚以前,不定聚和邪定聚都是輕毛菩薩,進一退九。

舍利弗在因地修行,在六信位的時候,忽然發了一個心,我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要幫助眾生。於是他就到鬧市,行菩薩道,幫助眾生。當時碰到一個人,在十字路口向大家請求幫助,說他母親生病了,急需一味藥的藥引子。

這時舍利弗正好聽到了,他想,我正要行菩薩道,碰上了,那我就在他身上行菩薩道。於是他很慷慨地說:「你需要什麼,我來幫助。」那個青年說:「我需要藥引子。」舍利弗說:「好,你說什麼藥引子。」「藥引子要用人的眼睛,活眼睛。」

眼睛就比較難舍了,但一想到自己行的是菩薩道,舍利弗就拿刀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來了,送給那個青年。這個年輕人一看,說:「你怎麼這麼心急啊!我要的是右眼睛,你怎麼把左眼睛給我了呀!」是呀,太急了,但一想幫忙幫到底吧,他就把另外一隻眼睛也挖下來,遞給他。那個年輕人拿著這個眼睛聞一聞說:「哎呀!你這個眼睛太臭了!不行啊!」把它扔到地上,還用腳踩踏。

這下,舍利弗就受不了。你看看這個鄙人啊,真的是太糟糕了。這個行菩薩道太難了,還是回去吧。於是他又退回到了聲聞位,六十小劫都在那裡打轉。

所以修行是會退的,只有達到了正定聚(阿鞞跋致),我們修行才有保證,才能不斷向前。到了極樂世界,即是正定聚,這是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的內容。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
●【 淨土宗祖庭 廬山東林寺】





大安法師:念佛者得人天鬼神恭敬


大安法師:念佛者得人天鬼神恭敬

  一個念佛人為什麼他的種性高貴?《無量壽經》說,念佛者就是大乘第一弟子;阿彌陀佛發願:只要你信願持名,能得到天人的恭敬。你信願持名就能接觸到佛光,叫「蒙光照觸」。大家注意這個經文「蒙光照觸」。阿彌陀佛是大平等心,

他放出的無量光是遍照法界,所有的眾生都能蒙這個光普照;但是要接觸到這個光明,不是所有眾生都能觸得到的。「觸」就是談感應,這個光在你身上能產生作用,是要用信願持名才能接觸到這個光;你不信願持名,接觸不到這個光的。

  就好像中央電視台電磁波就在這裡的,如果你沒有電視機,或者有電視機頻號沒有對上,這個電磁波也不產生作用。在當下你覺得它不存在,但是它已經存在在這裡了,你怎麼使它產生作用——它的音聲、圖像能夠表達出來?你要有一個東西跟它接觸上,跟它對應上,才顯現出來。阿彌陀佛向整個法界輻射著他的慈悲的光明、願力,從比喻上來看,在這裡相似,所以我們要接觸到這個佛光,就是要念佛。

  那麼「蒙光照觸」,這個光明一但接觸到,我們的身心就會柔軟。身體柔軟就是每個細胞都會激活,身體就會健康;心一柔軟那就會慈悲,這種柔軟的程度超過天人——比天人還要柔軟。所以一個念佛人他平時身心柔軟,一團太和之氣,當然人際關係就會和睦,道德感就會好,大家都會喜愛。

  不僅一般的人恭敬,就是天上的天神,也會對這個念佛人恭敬不已呀。為什麼他恭敬呢?由於你念佛的時候,心光跟彌陀的光明融成一片了,可能世間人看不到一個念佛人自身的生命價值,但天神他能看得到。他就知道:「哎,他全身放光——放著金黃色的光。」其他不念佛人就沒有光,全身都是黑的。那麼鬼神是恭敬有光明的眾生啦,鬼神包括閻羅王的這些鬼族——都是看重道德的。

  世間人看中權勢、權位、財位,真正有眼光的人是看中道德的。這些權位、財富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帶不走的;但你的道德、你的智慧、你的心光是能夠伴隨著你的。所以一個念佛人為什麼叫人中芬陀利花?佛不是隨便讚歎的,你一個信願持

名的人,就是人中的白蓮華呀,稀有難得啊,現身能得到世間的吉祥如意。我們不要以為念佛只是送死的法門,一個念佛行人現世就能得到種種吉祥如意:家庭會和睦,事業會順利,智慧會開發,道德會提升,身體會健康。這不是世間得到利益嗎?世間你能成為道德君子,成為世間的大賢受人恭敬。





往生傳記原文:宋荊王夫人


往生傳記原文:宋荊王夫人
  
  
  元祐間荊王夫人。與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精進。久之謂他妾云。吾今夜當生西方。其夜異香滿室。無疾而終。
  
  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云。昨夜夢化去之妾。托致起居雲。夫人訓責我修西方。今已獲往生。感德無量。夫人云。使我亦夢。乃可信耳。
  
  其夜夫人夢見亡妾。敘謝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從妾行。夫人隨之。見池塘廣大。紅白蓮華大小相間。或榮或悴。種種不同。
  
  夫人問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才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華一朵。若願心精進。則華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則華日日萎悴。以至殞滅。
  
  次見一人坐蓮華上。其衣飄揚散去。寶冠瓔珞嚴其身。夫人問云。何人也。妾云。楊傑也。
  
  又見一人坐於華上。妾云。此馬玕也。
  
  夫人云。我當生何處。妾引行數里許。遙望見一金壇。金碧照曜。妾云。此夫人化生處。乃上品上生也。
  
  夫人既覺。訪問楊馬所在。則傑已亡。而玕無恙。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識已在凈土矣。
  
  後夫人於生日。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子孫方具獻壽之儀。已立化矣。



白話翻譯

  宋朝哲宗元佑年間,荊王的妻子王氏夫人,引導諸侍妾婢女精進修持凈土法門。
  其中有一妾念佛時總是懈怠,提不起精神來。夫人對她斥責了一番,就叫她離去,不要在佛堂中影響其它的同修。

  這位侍妾受了夫人的教訓後,居然心生悔悟,獨自勇猛精進念佛,不再倦怠。這樣過了許久時日。

  有一天,她對其它的侍妾說:「我今天晚上要往生西方了。」到了夜晚,果然聞到有異香滿室,這位侍妾真的無疾往生了。

  第二天,另外一位侍妾來告訴夫人說:「昨天晚上我夢見那位往生的侍妾,托我向夫人問安致謝,並說:『幸蒙夫人訓責,使我醒悟,立志專心念佛,今已獲得往生西方凈土,感德無量。」

  夫人說:「她如果也能託夢於我,我才會相信你所說的話。」
  就在當天晚上,夫人果然夢見那位亡妾,親自來向她致謝,所說的話和白天聽到的一樣。
  夫人就問亡妾說:「我也可以到西方嗎?」
  妾說:「像夫人你這樣用功念佛,當然可以,請現在就跟我去。」

  夫人就隨她前往,忽見有一池塘極為廣大,中有紅白等各色蓮花,大小相互間隔,有的蓮花開得很茂美,也有的看起來很枯萎,種種不同。

  夫人問說:「為什麼會這樣呢?」
  妾說:「這都是世間那些發心念佛要往生西方凈土的人,才發一念信心,這池內便生蓮花一朵,並標上這位念佛人的名字。如果這位念佛的人願心精進,他這朵蓮花便一日比一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如果願心退轉,他那朵蓮花就一日比一日萎悴,最後就自動殞滅了。」

  又走了一陣,看見有一人坐在蓮花上,其衣帶飄揚,並以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說:「這位是什麼人?」
  妾說:「這位就是無為子楊傑。」
  又見一人坐在蓮花上,妾說:「這位是馬玕。」

  夫人又問說:「你知道我將來應當生於何處?」
  妾便帶引夫人再走大約有數里遠,遙望有一蓮花台,金碧輝煌,光彩照耀。妾說:「這就是夫人將來化生的處所,乃是金台上品上生啊!」
  
  夫人醒來之後,猶記得夢中所歷的種種境界,就向人打聽楊、馬二人的下落。得知楊傑已經往生了,而馬玕還在世。

  由此可以證知念佛精進不間斷的人,雖身在娑婆之內,而他的神識早已在凈土了。
  此後夫人在生日的那一天,她恭恭敬敬地點了一炷清香在香爐中,然後手捧香爐,望向觀音閣站著。她的子孫眷屬正要前來向她祝壽,只見她已經站在那裡往生了。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念佛現黑影是怎麼回事?



念佛現黑影是怎麼回事?

  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當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所言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瞭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為伊於課誦回向後,又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于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49頁 復楊佛典居士書)




廣欽老和尚開示:我們修行,吃的苦有多少,福報便有多少


廣欽老和尚開示:我們修行,吃的苦有多少,福報便有多少 


我們修行,吃的苦難有多少,福報便有多少。福的深淺,視所吃的苦多寡而定。

如果人人願意吃苦,則人人都可成佛,可到西方,蓮花化生,我們出家人這件衣服就是西方衣。

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氣,所以應福慧雙修。

每個人要把以前所帶的業障消除掉,方法是:拜佛、念佛、發心做常住工作、不計較。如計較則生煩惱,即是造新業;如不計較,我們的福慧就會增加出來。

修行就是要「做」,事情做下去之後,慢慢有善根跑出來。

業障消除,善根就會出來,不是說修這個該他做,我們不幫他做,這是「奧行」。修是修解脫,頭腦會「精彩」,精、清、明才是解脫,不是說叫你們一定要做那些事,而是要讓你們頭腦能夠洗得「精彩」,有的人愈做愈不情願,這是「壞行」。

修行的路雖然艱辛,不如俗家自由,但卻載著我們步向西方,去見阿彌陀佛。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大安法師:怎麼感知自己跟佛光交融在一起了呢?


大安法師:怎麼感知自己跟佛光交融在一起了呢?


信眾問:法師您在一次開示中提到,念佛人有時候見到的佛光是法性的光,我們不一定辨識得很清楚。對於法性的光,能具體描述一下嗎?

法師答:從根本意義上說,阿彌陀佛的形象是從光中慢慢顯現出來的,先是看到光,然後看到佛的形象,但這個光有時候是法性的光,我們不一定看得很清楚。

什麼叫法性呢?離一切相,離一切文字,它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是清凈本然的,不立一法、不染一塵的。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是法性的光、是實相的光,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日月星的光。

佛的光也可以說是一種波,現代物理學不是發現了引力波嗎?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十劫以來都放著攝受九法界眾生的慈悲的光波,我們雖然看不見這種光波的相狀,但這種光波是能夠跟眾生感應道交的。

當我們誠懇地稱念彌陀名號的時候,這種光波就跟我們能念的心光交融在一起,你就能感覺到自己全身的細胞、整個的心理狀態都沐浴在佛光當中。在念佛的時候,為什麼會感到輕安、法喜,會離開疲勞呢?這都是佛光加持的結果。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很難用語言描述它是什麼光、什麼色的,可能在我們肉眼層面,不一定能辨識得清楚,但是,阿彌陀佛的光一定是當下存在的。






大安法師:迴向和不迴向,差別很大呀


大安法師:迴向和不迴向,差別很大呀

        迴向和不迴向,差別很大呀。一個人能夠迴向,就是修一點很少的福都會成為很多的福。這就類似於一滴水,它被投到大海當中了,它跟大海是一體了,它就擁有著大海所有的信息、能量、功德了。如果不迴向,你就哪怕修了很多的福都會轉到很少的福。這就類似於你的水裝進了一個有漏洞的容器裡面,它會漏掉,很快就漏掉。所以這個福德的大小,由心迴轉。

       能夠迴向,說明有智慧,這個心就能轉福。甚至最高的福,就是把它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得一個巨大的福報。如果不把一切善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就會自然地感得人天福報,還在三界出不去。所以,這個迴向是很重要的。

        大家看《地藏菩薩本願經》講,修了一點布施的福德,如果不迴向,能感得三劫作國王,如果經過一個迴向,能作十劫的大梵天王。所以在世間你修一個福,可以舍一得萬報,但是作迴向之後,舍一得無量報。因為你的心一放大,這個福報也就跟著放大。你的心是全法界的,這個福報也就是全法界的;你的心是狹劣的,這個福報也就狹劣的了,由心迴轉。

        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修行凈土法門的人,只要做哪怕一點小善行,都必須迴向西方,才是有智慧。否則一輩子修行,不迴向西方,就會感得下輩子得大富貴之報。那富貴之人常常是迷惑顛倒的多,覺悟的人少,藉著這個福報造業,第三世就下地獄。

        所以,祖師非常懇切地說,一個念佛人不迴向往生凈土,他跟一闡提,造惡的眾生下地獄,本質上沒有兩樣,只不過是造惡的眾生當生下地獄,那個行善的人是第三世下地獄,一步之差。是這樣的一個嚴峻的結果。所以,必須要有迴向。這個得失勝劣的差異,非常巨大的。





念佛人見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念佛人見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鐘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

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

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淨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

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淨盡耳。何愚癡一至於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念「擔憂」,念「懷疑」是錯用心,佛神通廣大,何須瞎操心!


道證法師——念「擔憂」,念「懷疑」是錯用心,佛神通廣大,何須瞎操心!

  有的人念佛數目念很多,但是並沒有得到信心和歡喜,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把眼光注意在佛,都是放在自己的妄想上面,如果一旦發現自己有妄想就又開始煩惱,我念佛功夫這麼差不知道會不會往生?其實這樣的心都在「念擔憂」、「念懷疑」,根本沒有把重點放在佛上面,這樣就是錯用了心!

要記得「信」與「願」才是決定往生的因素,心裡若是還有懷疑擔憂,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比如說:我們如果相信一個人,把事情委托他辦,是不是一交出來,我們就不用操心了呢?

如果我們委托一個人辦事,交待了他又很不放心,就表示我們並沒有信任他。「信佛」也是一樣,有信心就不煩惱,有信心就不懷疑。我們如果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真正肯去西方,佛一定知道,一定會來迎接我們的,這哪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你難道懷疑佛會耳聾沒有聽見你在念他?或者擔心到時候佛會不會打瞌睡,忘記來接您?或是懷疑佛會不會呆呆的不知道您有發願要去西方?阿彌陀佛神通廣大,哪有那麼差,那麼不值得信任!哪需要您經常在那裡煩惱、懷疑呢!




57、淨土殊勝法門為什麼世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若能信得及往生有分嗎?


57、淨土殊勝法門為什麼世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若能信得及往生有分嗎?

  殊勝法門愚人不知。或恐提倡淨土法門,人或藐視,謂其無智慧,故不敢耳。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據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別法門。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

  念佛法門為律教禪密之歸宿法門。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況以下之一切菩薩之諸大德乎?永明之本當已久證佛果,然既示生世間,必須自利利他之行。念佛往生西方,乃自利利他最上之法,故以身作則是極力提倡之,以期盡擔荷佛法之職,而慰如來說法之本懷也。今人多不研究,或完全不知,所謂習矣不察。或恐提倡淨土法門,人或藐視,謂其無智慧,故不敢耳。此正孟子所謂“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之流輩也。

須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中之特別法門。愚夫愚婦心無成見,則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為特別法門,則必極力提倡。通宗通教而以特別法門作普通法門論,則不但不生信且將辟駁矣,以故名為難信之法。

故光常曰浄土法門,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許汝往生有分。祈將此字與邵夫人看。倘領會得,當立即痊癒,否則亦只世間夫妻之情誼而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答陶冶公書)





55、什麼是禪淨,什麼是有禪有淨土?


55、什麼是禪淨,什麼是有禪有淨土?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已也。

  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

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

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已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淨土決疑論)




龍樹菩薩「偷心」的故事!


龍樹菩薩「偷心」的故事!

偉大的佛學家龍樹,他曾全身赤裸地生活,僅有的家當就是一個缽,但他可能是世上最偉大的天才。

他有無以倫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後妃及著名的哲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有位王后非常崇敬他,當龍樹到該國時,她特地打造了一個鑲滿鑽石的金缽。當龍樹到皇宮托缽乞食時,王后對他說:你要先答應我一件事。

龍樹問:我全身光溜溜,只有一個缽,你想要什麼?
王后答:我只要一個缽,就這樣。
龍樹說:可以,請拿去。
王后說:還沒完,我會拿東西跟你換,請接受我供養的缽。
龍樹說:沒問題,什麼樣的缽都行。

龍樹接受了這個王后送的缽,一路走回自己駐足的破廟。有個賊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見到的——一個全身赤裸又極為優美、莊嚴的人,托著一個金光閃閃的缽。他想:這個缽和這個裸男有何關係?他能保有金缽多久?總有人會拿走的,我又何嘗不可?

於是他一路尾隨著龍樹。龍樹走進破廟,那是間只剩牆壁、沒有屋頂的寮房,整間廟都傾頹了。牆邊有一扇窗,那個賊就躲在窗外。他知道佛教的僧人每天只吃一餐,於是想:等他吃飽後小睡時,就能下手了,這個時候最恰當,這破廟周圍也沒半個人影。
龍樹吃飽了飯,隨手把缽扔到賊所在的窗外。那賊簡直無法相信,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怎麼有這種人?吃飽了就立刻把珍貴的缽給扔了,好像那是個毫無價值的東西,而且剛好就丟在我面前!

於是他忍不住探頭問龍樹:我可以進來問你嗎?
龍樹說:為了引你進來,我才把缽往外扔的。進來吧!那個缽是你的,別擔心,是我給你的,所以你不算小偷,那是給你的禮物。我這個窮人一無所有,只有這個缽,我也知道無法保有它太久,因為我必須睡覺,所以有人會拿走。你已經不嫌麻煩,從首都一路跟到這裏,夏天的天氣很熱,請別拒絕我的禮物,收下吧!

賊說:你真是怪人,你不曉得這個缽很珍貴嗎?

龍樹說:自從領悟了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了。

賊盯著龍樹說:那請你送我更珍貴的禮物吧,如何領悟連金缽都無法相比的覺性?

龍樹說:這個其實很簡單!

賊又說:在這之前讓我先介紹自己,我是個有名的賊。

龍樹說:誰不是呢?別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每個人都是賊,因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後從別人那裏偷得各種東西,每個人都是賊,因此我才全身赤裸的過活。不管你做什麼都沒問題,只要記住:偷東西時也要保持覺知、警覺、觀照;如果喪失觀照,那就別偷。只有這一個簡單的原則。

賊說:這太容易了。以後還能見到你嗎?

龍樹說:我會待在這裏兩周,這個期間你都可以來,不過要先去嘗試我告訴你的方法。

賊就這樣嘗試了兩周,他發現「保持覺知是世上最難的事」。
無論他是在皇宮行竊,還是去別人家裏偷取金銀財寶,只要想偷東西的當下,他就會立刻失去覺知。不過他嚴格遵守對龍樹承諾,所以最後什麼也沒有偷成。時刻保持覺知太難了,當他保持覺知時,心中偷竊的欲望就會消失。

最後,他兩手空空去找龍樹,說:我的生活全被你攪亂了,現在我無法偷任何東西。

龍樹說:問題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舊業,那就把覺知丟了吧!

賊連連擺手:不,那些覺知的片刻很寶貴,我這輩子從沒這麼自在、安祥、寧靜、喜樂,整個王國的財寶也比不上。

賊哭著說:現在我知道你說的話了,領悟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我現在已經無法停止覺知的練習,我已經嘗到一些甘露的滋味。我想你一定無時無刻都沉浸在這喜悅自在的甘露中,你能收我為門徒,讓我追隨你學習嗎?

龍樹說:我確實無時無刻都處在覺知中,當初你尾隨我時,我就已收你做弟子了。那時你想偷的是那個金缽,但我想的是怎麼把你的心偷來,咱們的勾當竟然不謀而合!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