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印光大師臨終開示


發願的重要性


發願的重要性

舍利佛,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

發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勸勉發願?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建立起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每一願,都是願我們眾生到極樂淨土去的,對應著阿彌陀佛的願海,我們也要發出跟彌陀大願相應的願。他願接引我們去,我們就應當呼應——我願意往生。

願要發自真心,真心的願發出來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阿彌陀佛建立淨土是由他的願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薩成就佛果,也是由願力來推動的。就是通途佛法修菩薩道,也得發菩薩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種動力機制,是一種指向目標的一種坐標。那麼,我們每個人(即凡夫)在三界裡面輪轉,實際上也是由於我們的願來決定的。

所以,無論是世間的這樣的情況,還是出世間的解脫,都跟願有關係。願,影響我們的行為;願,影響我們最終的歸宿。

從《高僧傳》上都能夠看到,這個願都不能隨便發,你就是隨隨便便開玩笑發的願,都是會兌現的。
曾經有個比丘,他就是修行了幾十年,也覺得是不是能解脫啊,也沒有什麼把握。他有一天行腳到山上,他正好山下看到有一位大將軍非常有勢力威風,他就對著那個大石頭說:「我如果今生不了道,今生能夠得道當然好,今生萬一得不了道,願

來生做一個大將軍。」他就對著石頭發了一個好像開玩笑的願,還真的他今生沒有了道,因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難了,你必須要斷見思惑,你才能夠不在三界裡面了。開悟了都不行啊!開悟了,如果你見思惑沒有斷,還有後有,還要投生,所以這位比丘真的是一轉身就做大將軍去了。

還有的記載是,有的出家人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養,施主供養了一輩子覺得不好意思,人家施主問:「你願不願下輩子到我家來啊?」他只是點個頭,好了,到臨命終捨報時,一下子就過去了,他要報恩啊。所以這個願不能隨便發的。

對淨土行人來說,你千萬不要去發:下一輩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師,我要這個,廣修佛法,這個你都不要去發這個願。就是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也在告訴我們,一定是願生彼國,沒有第二個願,目標非常單一。我們念的每一聲佛號,內心深處都是包含著願生彼國的信息,絕對不能包含著要開悟,要得神通,要這樣要那樣的,那就不正確了。

所以「應當」兩個字,特別是包含著信心,你有深信,再發願,有深信切願,你就絕對能夠往生。

蕅益大師說:深信切願,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如果你不具有信願,只是把這個念佛作為做功夫來使用,那麼你縱然功夫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的水平,你也往生不了,亦無得生之理。所以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你只要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絕對能令我們往生。這個願,就改變了我們凡夫的一種心態,這種改變馬上就會感應到。

這種感應我們可以用個比喻,比如: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就是一個大磁場、大磁鐵,他能夠有很強的攝受吸納的功能,在整個法界都有吸納的功能。但是這個大磁鐵,他能夠把那個針吸過來,但是對一根草,它不產生作用,是不是?它不同質。對一塊玉,也產生不了作用。

那你想想,如果我們發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塵的心、求人天福報的心,就好像一根草,一根草跟大願的磁場,它產生不了吸攝的功能。那麼,如果我們當下聽聞淨土法門,在信心的情況下,真的從內心深處生起了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

你當下的這顆心,就從一根草變成了一根針。你變成了一個針,馬上就跟這個大願的磁場產生一種吸納的關係了,所以你的往生就非常自在了。如果你還是一根草或一片玉,比如那塊玉,就是他修其他的法門,修得很清淨,很有功德,但是你還是一片玉,雖然是比較透明,但你還是跟往生無緣哪!

所以淨土法門不在於你的功夫,你的功夫就是到了阿羅漢的水平,如果你不發願,你也去不了極樂世界。發願就是轉變一種心態,跟阿彌陀佛的願產生同質對應,吸攝的關係,所以這就是重視發願的一個重要的原理。

但是要注意,這個願一定要從內心發起來呀!不是念給其他人聽的,說:「啊!我願意往生。」真的阿彌陀佛來了,就說「哎呀,不行啊!我還得要告幾年假呀!」那這個願就有問題了。

有一位居士,她就念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她念得非常懇切,跪在那兒念,都念哭了,她用她全身心的力量來念《西方發願文》,念得非常好。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理事具備,非常好。大家要從內心,懇切地把這個願心發出來,這樣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願海所攝受,我們就已經回歸到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了,就決定能夠往生。




任業

發了願就不能更改

廣欽老和尚:[願力第一要緊,有願就不感覺苦,無願就會感覺苦,業障馬上到]


廣欽老和尚:[願力第一要緊,有願就不感覺苦,無願就會感覺苦,業障馬上到]


    修苦行是要培養這個「願」。
看有沒有這個願?業障少的人,願力就會發出來,諸佛菩薩成道,就是依這個誓願。

    苦行就是「行願」,有願即不會感覺苦,「無我」就無煩惱妄想,本性就清清楚楚。有法自度才能度他,寺廟住ㄟˇㄉ一ㄠˇ,西方就有我們的份。

    要有願!有願,腦筋總會偏向好的,不會偏往壞的 —— 散亂心、愛情愛別、眼、耳、鼻……等等。有願,善根就會跑出來,否則總是在追求。
我們也是在追求,但是看情形,如果追求佛教的寄託還可以,如不是追求佛教的寄託,就差很多了。

     願力第一要緊,有願就不感覺苦,無願就會感覺苦,業障馬上到。
有願就「無我」,就會一直做下去,不會想說我現在在做,有沒有人看到?
否則就是沒願,修壞行。

修好行,業障自然會消;心清淨,就能安住,不是說對不對,對也給你阿彌陀佛,不對也是。聽是聽,煩惱要自己斷。

     出家要有願力 —— 願成佛度眾生。
依這個願力去行才能成就,否則出家沒有願力,不會有什麼結果。
念阿彌陀佛,也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




用心過度之人應如何調理?


用心過度之人應如何調理?

  息心專一念佛。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佈之書,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應時之人,須知時事,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以期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

  書中所說用心過度之境況,光早已料及於此,故有止寫一本之說。

以汝太過細,每有不須認真,猶不肯不認真處,故致受傷也。觀汝色力,似宜息心專一念佛。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佈之書,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損無益。應時之人,須知時事,爾我不能應事,且身居局外,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以期同得實益,為唯一無二之章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頁 復弘一大師書)



念佛不相應能往生嗎?為求相應打餓七就能相應嗎?


念佛不相應能往生嗎?為求相應打餓七就能相應嗎?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為求相應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

  觀汝來書,系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於淨土法門尚未全信,故只求相應,致起魔境。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

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讚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所有境

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得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別處去打,靈岩

決不許開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當必病癒身安。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隨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的念頭。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69頁 復慧空大師書)




往生西方即可了斷


因果與心性


十分鐘解決生死大事的竟然是海鮮店老闆。


十分鐘解決生死大事的竟然是海鮮店老闆。

這一位曾明聰老居士,這位居士,家裡是開海鮮店的,很會做生意,賺了不少錢。

可是大家知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正在賺錢時,忘了父母生養我們的色身,身體就垮下來,賺的錢就一直在醫他的身體。醫了好久還是醫不好,非常地痛苦。

在這痛苦中,他宿世的佛緣也來了,有人提醒他說:你病成這樣子,有位李老師在講佛法,聽說不錯,德高望重,你生意忙,也要抽空去聽一聽。

那麼巧,他那天去聽李老師講的佛法,整個人生觀都改變了。那一場佛法正對他的機,老師剛好講佛經上說的:佛有一天要度一個漁村的人,就到村裡講因果的道理,勸大家要修行,要改行業。村裡的人聽了很高興,說:“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佛法,我們從出生以來就以打魚為生,以為殺生才可以過生活,原來不打魚、不殺生也可以生活。”就對佛說:“那我們發願不要殺生,要改行業,可是我們只會打魚謀生,怎麼辦呢?”佛說:“你們發願要改殺生這一行,就有功德了。你們真有心要改行,我禮請國王撥地給你們,派人來教你們種植,你們種五穀雜糧,不用殺生害命,照樣可以生活。 ”
    
曾居士聽了這場經後說:“天啊!這麼好的佛法,我怎麼忙得這樣子,從來沒聽過。”所以書上寫得好,“世人都從忙裡過,誰人肯向死前修。”多少人一輩子虛度過去,真是佛法難聞!

曾居士聽了這場經回來後,就和夫人商量說:“不得了,我殺了那麼多生命,造了那麼重的業,原來我病成這樣是有原因的,這個行業我們不能做,趕快結束。
”結束後,發心開素菜店,趕快來彌補,而且曾居士發心吃長素。

可是要知道啊!世俗講得好,好事多磨。他一發心要吃長素,身體就病得更厲害。

有人對他說:“哎呀!你初學佛,慢慢來。”他說:“你們沒有造什麼殺業,你們可以慢慢來,我可不行,我造那麼多殺業。”從此,就至誠地在佛前誠心祈求,求佛菩薩慈悲,最起碼給他可以吃三年素,來彌補他造殺業的過失。

大家看,他發心要修行,他造的殺業業力就現前,身體病時願力又發出來,求佛力加被,身體又好轉。曾居士經過 “造業-學佛-吃素-念佛”的經過,真正體會到佛法的可貴,非常用功念佛。

一個在家居士,一天念四、五堂功課,有空就來念佛,他說:“生活溫飽就了。”他嘗到念佛的味道,有時候身體差,醫生叫他住院,他說:“我來門診拿葯就行,如果我住院,一天幾場功課不是荒廢了嗎?”終於給他念成功了。往生前,他家裡給蓮社掛電話,要求助念。

曾居士在椅子上端身正坐,跟大家一起念佛。念了五分鐘,就要求上洗手間,有蓮友很驚訝,張大眼睛說:“哦,還可以上洗手間,怎麼說要往生?”上完洗手間回來,又坐在椅子上跟大家念佛五分鐘,當下坐著就往生去了。
   
這是後學助念所看到最快速往生的一位。十分鐘送一個人往生,五分鐘前還可以走進廁所。你看看,佛法說得好,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就是後世。

 我們由曾居士的這個事情,也可以體會到,世俗人都是自己誤了自己的前程,覺得不怎麼樣不行,一直斷絕自己修學佛法、走光明的坦蕩蕩的西方大道的機會。而曾經造過業的人,一回頭,感覺到佛法的可貴,真正是要救苦救難,惟恐我們到果報現前時,再回頭已百年身。多少人就這樣白白虛度一生,沒有聞到佛法,而痛苦的結束自己的一生。書上寫得好:自古以來,殺生害命的人,他賺的錢不會保留多久的,很快很快就被自己或兒孫敗光了。
              
 ——摘自《現代居士往生故事》




無論業力大小仗佛慈力皆可往生西方


廣欽老和尚——關於念佛、修行之精要開示


廣欽老和尚——關於念佛、修行之精要開示

一、老實念佛

念佛也不是簡單的,必得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

你們看,螟蛉無子,每次揀選小蟲,放入黃土塊中,天天對小蟲嗡嗡價響,你們知道,它在說個什麼?它在與小蟲說: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這樣把別人的小蟲,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塊壘亦成螟蛉。我們念佛修行,當學螟蛉,專心一意,超凡入聖。每天摒絕根塵侵襲,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後功大成熟,當來必定成佛!

問:念佛如有散亂心,怎麼辦?
答: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二、怎樣念佛

念佛要發長遠心,不可間斷,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總是潺潺不斷注入大海。念佛就像這樣,不管念多少,都要持之以恆,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彌陀佛的大誓海裡,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念佛法門普攝群機,不論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識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萬不要小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簡單的。

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餘。」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一句阿彌陀佛,要遠離是非也是這句阿彌陀佛。隨時靜下來就要念佛,念到睡著也沒有關係。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能讓我們橫超三界,直到西方。所以在修行中遇到境界來時,要眼睛裝作沒看見,耳朵裝作沒聽到,不作六塵,不被境轉,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下去。

我們都是帶業來受輪迴的,所以病苦多的人,如果能明白這是業障的話,就應該從今以後不殺生,多念佛,業障自然會漸漸消除。

妄想來時不要怕,不理它就是。它是它,我還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自然就少了。

行住坐臥都要念佛。如果我們定下心來念,便可察覺到我們的心幾乎整天都在外頭奔馳,攀緣外境,沒有觀照在阿彌陀佛上。如果沒有收攝身心,被外境轉走,必然是生死輪迴了。

念佛才是真正清淨、正當的一條路,是往生西方的路。大眾同聲念佛,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能到西方。不須買票搭飛機,西方法船是無色相的。

如果你們相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佛號,甚至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到了這個時候,自然心不貪念,意不顛倒,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這是關係生死大事,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三、生活中如何去做

首先要粗衣淡飯,知足常樂。不重金銀名譽,因而無爭能靜。以清淡無爭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貪念、妄想。心要長存「知足」,因為知足就是「無所求」,在修行行持當中非常重要。一開始練習時很不好受,難度極大。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會習慣下來。無苦不成道!

誇獎讚美我們的,都不是明師,罵我們的,不管對與錯,才是真正的善知識。打擊我們的人,當他在刺激我們的時候,就是在成就我們的道業,這是逆增上緣。要藉此去磨練「無我相」,要心能轉境而不被境所轉。此乃西方的資糧,要接受,要承擔,內心還要感謝他們給你一個修忍辱的機會,無忍不成道!

別人不想吃虧而不做的,我們要發歡喜心去做。不好吃的東西而別人不想吃的,我們要發歡喜心去吃。修行就是要吃虧!要心量打開才能去除貪瞋癡等等的壞種子。否則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說話,就是沒有修行。

以靜坐去把生命原有的潛能喚醒過來,希望以較快的速度去尋回自己身上不生不滅的佛性,令「身心清淨而得大自在,智慧湧現而成為覺者。」

要迴光返照,常常作出自我檢討。常思己過,則近「道」矣!一發覺有錯誤,就要馬上進行修改,從一切境中去調整自己。每一個人要將幾十年的習氣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工夫!當你有感覺「艱苦、煩惱」的時候,這就是在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考驗,這時你必須運用智慧來降伏心念上的障礙,拿出修行的精神來克服萬難。因為「有境才好修,無境不成道。」

除了自己正當職業的上班時間外,其餘閒置時間,不要吃喝玩樂,要對上述幾點精進努力,莫放逸,假以時日,經過艱辛的鍛煉後才有可能獲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內心自然而然的顯現,到時你會發出會心的微笑,明白修道的奧妙所在!




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真誠恭敬


大安法師:【求生淨土,自我檢視有沒有至誠心?】


大安法師:【求生淨土,自我檢視有沒有至誠心?】

信願這兩個字,對於我們現在的眾生來說,也不是很容易的。

首先至心,至心就是至誠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樁事情,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樁事情,是要你至誠心去幹的,你的至誠心要體現在你的身口意三業裡面,你的身業要至誠地頂禮阿彌陀佛,要在求往生的道業上貫注你的生命,你的口業要讚歎阿彌陀佛,要稱念彌陀名號,不是一天到晚講人我是非的事情,講世間的事情,

你的意業要思惟彌陀的本願功德,思惟彌陀的光明功德,思惟極樂世界的莊嚴,不是一天到晚都是想著世間的功名利祿。如果你每天身口意三業都是在世間法當中去盤桓的話,你這個至誠心就有水份了。

我們凡夫眾生,一般來說都是虛假心在起作用,很難做到至誠心,所以為什麼儒家講八綱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啊,要經過一番修心養性的功夫,才能做到「誠」這個字,一般的我們都是虛假的,講假話,做坑矇拐騙的事情,自欺欺人。

我們凡夫眾生的這種劣根性有時候在淨土法門就會顯現出來,他不真誠。這就像善導大師有句話,「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外面顯得他很持戒、很修善、很精進修行念佛,修道人的樣子,實際上裡面是虛假的,他是做給別人看的,在公眾場合正兒八經,口裡念念有詞,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等人一走的話,睡覺了。
所以能不能做得到至誠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看到,有些學佛人很有意思,他可能是由於生病了就來學佛,生病的時候他就想到,哎呀趕緊要念佛,等到病好了,對不起了,他要幹他世間的事業,他要看電視,他要搓麻將,他要弄吃的,過段時間又不行了,不行了趕緊念,念好了又玩世間法。這就沒有至誠心。
---------------------------------------------------
●【 淨土宗祖庭 廬山東林寺】




99、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攝機最普,得益最深?


 99、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攝機最普,得益最深?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故攝機最普,得益最深,尤其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

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

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0頁 彌陀聖典序)

         以實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証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復吳希眞居士書二)




98、專念他佛有哪三種念法?


98、專念他佛有哪三種念法?

  一觀想,二觀像,三持名。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 彌陀聖典序)



97、什麼是專念自佛(實相念佛)?


97、什麼是專念自佛(實相念佛)?

  深窮實相,以期悟證,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 彌陀聖典序)




家念觀音 婦活兒生


家念觀音  婦活兒生

蘇州一貧家婦,生子死去,其夫到醫院請西醫來開肚皮,西醫要二百元,方肯開。其家辦不到,西醫去。隔壁乃開醫學館之館長家,伊夫婦皆皈依光,其婦聞之去看。令其家念觀音,伊亦幫她念。不久產婦活而兒子生矣。

(三編上.覆王悟塵居士書三)




婆念觀音 鬼去兒生


婆念觀音  鬼去兒生

湖南一女人生產,怨鬼附體,發狂大笑。咬自己手上肉幾口還笑。其公婆看見,沒辦法,遂大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其人遂若呆不笑,而兒子生矣。蓋志誠念觀音,怨鬼遂去。

(三編下.覆淨善居士書四)

敦倫進份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大安法師:大家一定要對這個戒律要非常重視!


大安法師:大家一定要對這個戒律要非常重視!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性下善凡夫人,他所接受的行法,跟中品上生相比,又降劣了一步了。[若有眾生]這是簡機,是中品中生者的眾生,他持戒時間只是一日一夜,對這個八戒齋一日一夜用心非常細,非常急,非常嚴謹,持得清淨。這里面受八關齋戒,你受了之後就一定要好好持,不要說受了之後,正好一個朋友請我去吃飯,要喝酒,嗨,將就一下吧!就去喝吧,你這就麻煩了。

  如果萬一境緣不允許你再持的話,你趕緊幹脆舍戒,你不能帶戒犯戒,你舍掉還好一點。[若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包括這個淫方面,你煩惱太重的時候都把持不住,你就先舍。[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沙彌戒它主要是在八戒的基礎上,加上不捉金銀生相,不拿錢,再就是也要持午,這是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這就是比丘戒了,二百五十條戒,或者比丘尼的三百八十四條戒。這個[威儀無缺]呢,不僅重罪不犯,就是輕罪都不能犯。你看這個持戒到了威儀無缺,輕戒都要像重戒一樣護持的時候,他這功德就上來了。

  《戒經》里面對持戒的這種內在的功德力量,都有贊嘆。佛世的時候,有一條毒龍,正在那里吐毒氣,傷害了很多人,所以當時有很多阿羅漢都驅趕這個毒龍,都對這個毒龍沒有辦法。最後有一個比丘過去了,他輕輕地彈指一下,跟毒龍說:你離開吧,這個毒龍就乖乖地離開了。

  最後很多阿羅漢就問,我們也是阿羅漢,你也是証到阿羅漢,為什麼你彈個指說句話它就走了,我們跟它用了很多神通,跟它斗法都沒有辦法。這個比丘說,他多少劫來持戒,不僅持重戒殺盜淫妄酒,這些持得好,就是很微細的戒,也像持重戒一樣的去重視,去持。比如比丘戒有分重戒有分輕戒,他對于輕戒都持得非常嚴謹,所以就由于這個,他內在的力量就很大,戒德巍巍,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忽略這個戒了。

  一個人在一個人群當中,有沒有威德,有沒有威信,能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你作領導下面能不能聽你的話,這全靠你有沒有持戒的力量。如果一個低賤的人都能持戒,他就不那麼低賤了,他就有高貴的一面;如果社會地位很高的人,他都不持戒,他身上就很低賤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對這個戒律要非常重視,威儀無缺。這樣就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依佛慈力

病中生歡喜心


大安法師:為什麼很多菩薩境界的大德法師或居士他們還會有病


大安法師:為什麼很多菩薩境界的大德法師或居士他們還會有病

  問:念佛修行可消業障,為什麼很多菩薩境界的大德法師或居士他們還會有病?常常看到很多大德遺願都沒有完成就往生了,修行到他們這種境界對我們凡夫來說已是不易,結果到他們的境界上都還不能自由,不太理解。請法師慈悲開示。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答:念佛是可以消業障,但是念佛不一定能在今生消完我們的業障。《普賢行願品》在《懺悔業障》這一章中提到,無量劫以來,我們由貪嗔癡鼓動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是無量無邊的。

  如果這些惡業有體積的話,盡虛空也容納不了。我們無量劫所造作的惡業,怎麼可能因今生少許的修行就能夠消得掉呢?

  蕅益大師對此有一個非常透徹的論述。每一聲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功德很大。如果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那一天消很多業障啊。如果不僅一天念十萬,是盡形壽念一百年,每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這是把我們凡夫眾生的修行推到極致了。好,那麼能夠消多少業障呢?這樣子修行也不能消掉無量劫以來所造作惡業的百千萬億分之一。

  所以有病是正常的,凡夫眾生有這個四大色身,他必然會生病的。地水火風它的體性是相互衝突的,水火是不能相容的,相互衝突的情況下一旦不協調,馬上就會得病。

  這是從我們的業報身來看的。

  再從我們的業障來看,我們阿賴耶識造作的種種的業障、惡業,在阿賴耶識里都有惡業種子。

  這個種子都是致病的病灶。這對于每個人都是在所難免。

  佛陀也示現生病。所以他方世界的菩薩過來之後,他方佛就讓菩薩來問訊世尊,都說少病少惱、衣食自在否?所以,有這個身體必然就有病,有這樣八識的妄心必然就有煩惱,這是我們的常態。

  因此,我們不要看到出家僧眾或是居士修行後還生病就大驚小怪。

  我們不要去在意他有病無病,而要看他今生能不能解決生死問題,能不能穩操往生淨土的船票,這才是大事因緣。

  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得重病、得絕症也都沒有問題。況且得一些病還是好事,一個人太健康了,太強壯了,而又沒有道心,他造的惡業會更大。

  我們看到很多人往往是得了重病住院的時候,才回光返照,才有一點懺悔意識,才不敢去造惡。

  這個世間是以八苦為師,病苦就是其中的一個老師。

  在生病臨終的時候,我們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做得了主的,所以就要靠阿彌陀佛了。
阿彌陀佛,他在我們臨命終時會加持我們,能夠讓我們身心安穩、如入禪定、自在往生。




如何對治悲觀抑鬱想自殺的煩惱?


如何對治悲觀抑鬱想自殺的煩惱?

  守本分,修實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悲觀抑鬱和想自殺的煩惱可治也。
  人生世間,貴守本分。凡一切人,發顛發狂,乃至常生悲觀,常欲自殺者,皆系不修實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財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癡福,得其所欲,則驕奢淫泆,無所不至。如此之禍,較比自殺,當重萬倍。

幸而未得,尚不至如此之烈。汝欲消此煩惱,當事事守分,不於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隨緣做事,即為人作僕,必須盡我為僕之職分,而不以為恥,及以為我非為僕之資格之心。而今得為僕,我能盡我為僕之職分,不生矜己輕人之心。

主人知我,我亦不喜,主人不知,我亦不慍。我盡我分,知否任人。無計較心,無抑鬱心。如此為僕,人當尊之為師,不敢以僕視矣。即人以我善於盡僕之職分,而不敢以我為僕,而以師事之,我仍不起自高自大之心。

覺得僕與師皆假名,盡我職分乃實行,唯恐行不副名,不計人之待遇。古之大人,雖至窮困不能生活之時,亦無憂戚抑鬱之念,即令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仍然是山野農夫之態度。此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所以坦蕩蕩也。否則,小人常戚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27頁 復某居士書)



怎樣念佛才能消除惡業,使病癒身安?


怎樣念佛才能消除惡業,使病癒身安?

  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墮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癒身安。

  彼既不能動,則終日以志誠心念佛,或大聲,或小聲,或心中默念皆可。出聲念,則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宜念四字。無論大聲小聲,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雖不能禮拜,然心中常須存恭敬心,如對佛前,如墮水火,以求救援,絕不敢起一念不正當之心。從日至夜,睡著則任他去,醒來即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便可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可望病癒身安。病癒之後,仍不可放舍,庶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3頁 復湯慧振居士書)




諸惡業中唯有殺業最重


慧律法師開示:《殺生⋯⋯》


慧律法師開示:《殺生⋯⋯》

他就說:「師父!植物有沒有生命?」我說:有啊!「你們把植物摘下來吃,那也算殺生啊?」我說:「是!」,我說:「大德!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告訴我,一個人去殺死一個人的罪比較重,還是去拔一根草的罪比較重?你有聽過全世界拔一根草被判刑的嗎?我吃素的人已經沒有東西吃了,吃幾根菜,你也跟我這樣計較?

我說,佛陀講的殺生,是站在強烈反應的,叫做動物,這動物、植物殺生,是以什麼?以強烈的感情跟有反應,來作為最後的衡量。再來,愈接近佛的,殺了對方罪愈重。

譬如說你殺人,這罪愈重;你殺一條狗、一隻老虎,這罪比較輕。你殺了一隻猴子跟一隻螞蟻,你殺猴子的罪比較重,因為它比較接近佛,猴子一轉世成人,可以修行,有時候,猴子,你跟它溝通,還可以溝通,愈接近佛的,你殺它,他就罪愈重,罪愈重!

他這個人受菩薩戒,你殺了他,你的罪很重,他發菩提心,他有修行法!你殺了這個護法居士,這個護法居士好好念佛,到極樂世界要成佛,你殺了這個護法居士,罪很重,因為他快成佛了!

再來,如果你殺掉一個法師,這個罪就更重了,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出家修行,你殺掉他?他就要成就了!再來,殺掉法師,這個罪還其次,你殺掉一個弘揚正法,轉大法輪的法師,那這個罪,所有眾生的法身慧命,你都必需承擔,這個罪就不是用平常的罪來論斷,這個罪就非常非常的重!

所以,殺生的輕跟重,從靈性來判斷輕重;再來,從成佛的接近角度,來判斷它的輕跟重。對不對?不要老是問那種沒有營養的問題,吃幾根青菜,這樣跟我計較,說我殺生,成何體統?是不是?




平常語甘露味


貓足富翁的故事


貓足富翁的故事


「莫輕於小善,謂『我不招人報』。須知滴水落,亦可滿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許少許積。」【惡品第(122偈頌)】

  這一偈法句,是佛陀住在給孤獨園時,對一位貓足富翁(注一)說的。
  有一次眾人聚集在沙瓦提城,一起供養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比庫僧團。

那天,佛陀開示:「有些人喜歡自己佈施,不讓別人佈施;這種人往生後,出生的地方會很有錢,但是不會有很多親友;有些人自己不佈施,而讓別人佈施,他出生

的地方會很窮,但有很多親戚朋友;有些人自己不佈施,也不鼓勵別人佈施,這種人出生的地方,不會有錢,也不會有很多親戚朋友;有些人自己樂於佈施,也讓別人佈施,他出生的地方,不但有財富,也有兄弟姊妹、親朋好友。」

  一位有智慧的人聽到佛陀的開示,覺得非常感動,就想要佈施。他走到佛陀面前,邀請佛陀和弟子明天接受供養。他回到鄉下以後,告訴村民說:「我已經邀請佛陀和比庫僧團來受供,請大家量力佈施財物、食物。我們一起烹煮之後,一同供養。」
         他四處奔走宣傳這件事,得到村民的支持。其中有一位富翁看到他來店門前,就很不高興。富翁認為這個智者自己請了佛陀,卻大肆宣揚,自己廣告,於是生氣地說:「自己供養就好了,還要打廣告!」滿心不情願地叫他把籮筐拿來,富翁用三隻手指撮一撮米,撮一撮芝麻,撮一撮綠豆,丟進籮筐,芝麻油滴三滴。智者立即將富翁供養的少許供品分隔開。富翁雖然富有,卻供養最少,從那天開始,他得到了「貓足富翁」的綽號。

  當富翁看到收供養品的人分隔開佈施的供品,開始擔心。於是他派了一位元間諜去監視他們。智者在分配食物時,拿起富翁供養的佈施,一粒一粒地放進每一個盤子,同時一邊念:「讓這個富翁有福報!」間諜回去據實報告。富翁心想:「今天他沒有講我的壞話,可能明天在眾人面前他會講出我佈施的情形,讓我丟臉出醜,那麼我將會殺了他。」

  第二天,富翁穿著寬大的衣服,暗中藏了一把刀子,預備要殺智者。

  齋僧供養完畢之後,智者向佛陀報告:「今天村民都量力佈施,富有的人供養多,窮的人供養少,但是每個人都一樣功德無量。」這句話一說完,貓足富翁聽了既感動又慚愧,心想:「我不應該恨他,我錯了。我如果沒有道歉的話,會很罪惡感。」富翁立刻走過去,在他足下禮拜,說:「請原諒我!」

  智者當時一愣,說道:「你沒有錯,為什麼要我原諒你呢?你有沒有不舒服?不要擔心啦!」
  於是富翁坦白說出全部過程,並請求原諒。智者帶他去佛陀面前報告經過。
  佛陀鼓勵說:「在家居士們,你們不應該看不起自己做的小小的佈施。就好像一滴滴的水,可以慢慢地裝滿一個水瓶;一點點的小善,慢慢地累積,也可以帶來很多快樂。」

  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

  「莫輕於小善,謂『我不招報』。須知滴水落,亦可滿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許少許積。」
  聽了佛陀這一番話,貓足富翁證「須陀洹果」(注二)。聽聞者也同沾法益。

注釋:
  注一:貓足留下的腳印,好像三個指頭的印,富翁小氣地用三個手指取物佈施,故被譏為貓足富翁。
  注二:須陀洹果意譯為預流果,及初果。是破我見、破戒禁取見,沒有懷疑。

譯自法句經




95、淨土法門有沒有口傳心授之秘?


95、淨土法門有沒有口傳心授之秘?

  念佛一法,是按經典所說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絕無口傳心授的道理。若有口傳心授之秘,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

  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不致力於此法,即是捨本逐末。

  所言預錫珍秘,不知淨土法門,絕無所秘。若有口傳心授之秘,(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不致力於此法,即是捨本逐末。)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密宗,則有秘傳,然不若淨土之為直捷穩當也。汝勿以現身成佛等大話自期,則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欲現身成佛,或恐佛未能成,往生亦不可得,則兩頭成空,為可慮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28頁 復朱南圃居士書)




固執此世 錯失往生


固執此世  錯失往生

前林彤煒居士逝後,余遂莘與光書,說其大略。光復書,恐彼說之庵,郵不能通,因寄與汝四嬸慧淵,令其代轉。以與遂莘一包書,信中說光為彼朝暮課誦回向一七,以盡師生之誼。以殊少暇,故未與其兄滌庵書耳。前日接其訃文,知其人過於聰明。

今接汝書,知其以聰明自誤處不淺。彼雖皈依光,實只見過一次,而所語亦無幾句。《文鈔》、《嘉言錄》,當不至未見。而徒以大願於此作功德為事,不以大願求生西方為事。於命垂終時,已與姊妹同夢佛光銀台。不於此時一心求生西方,反發此種植生死根之四大願。於此可見彼平日絕不以光所說者為志事,由茲遂失往生之好因緣。

而蒙菩薩加被而愈,及至惡夢現而病隨發,幸臨終尚有助念諸人。而由此深植生死根之願,致猶不能得往生之徵兆,為可歎也。胸部後冷,乃生人道之驗。汝謂現身說法,彼豈是此身分?然能因彼之不能力求西方以自誤,大家遂引以為戒,決志求生。則其利益,亦不讓現身說法矣。至於追悼會,乃滌庵兄妹之情,按理所不應作。但以念佛求得往生為事。至於念經、拜懺、做水陸,光絕不肯一語提倡。以難得如法,只張羅場面而已。(三編上.覆志梵居士書三)

古人如圓觀,知過去未來,尚不能了。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禪,今人何能仿佛,而且又復受生。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著。

——續編上.致阮和卿居士書民 國二十年





迴光返照常思己過

情緒、心念,有決定性強大不可思議力量


如何將往生滲透到夢中最深層的心意識?


[如何將往生滲透到夢中最深層的心意識?]

問:我要怎樣做,才能盡可能地把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夫、期待往生極樂淨土的願滲透到夢中,滲透到最深層的心意識裡?請法師慈悲教授此訣竅心要。

大安法師開示:夢中念佛功夫要相續,跟你平日的功夫有直接關係。實際上我們現在也是在夢中,你先把你現在念佛的功夫做到相續。

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憶佛念佛的功夫都是很有問題的,很生疏的,完全是被境界所區隔的。一個好的境界來了,很高興,高興得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一個逆境來了,瞋恨心又把自己給佔據了。這時反觀,你憶佛念佛的心到哪去了?真正憶佛念佛的功夫得力,就會寵辱不驚,就會有一顆平常心。

有的人一念佛就談境界、說玄妙,實際上念佛的功夫就看你的心態是不是平和了,是不是平淡、平實了。先做這個功夫,要平淡下來,不要好奇騖怪。好奇騖怪就是你的虛榮心、躁妄心在作怪。若平時功夫得力,自然在夢中也能念佛相續。但一般我們在夢中不大容易能提得起佛號。尤其在做一個好夢、歡喜的夢時,更是把佛號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因為「好夢」留人睡啊!

反而往往在做噩夢時,比如在夢中被一個冤家對頭拿著刀砍,這時候嚇壞了,說不準還能念出「阿彌陀佛」來。

從這個情況來看,日常生活碰到順境你都要注意。古人常常說,要把別人的讚歎、順境看成是毒藥,把誹謗、逆境看成是甘露。你要有這種認知——逆境才能提醒我們念佛的心。

如果今天一體檢,是癌症晚期,若你真的對念佛法門有信心的話,求往生之心馬上就會調動起來,就只有一個念頭——求往生!如果你身體還很健康,就會覺得往生還是未來的事情,就會想我還很年輕,未來的日子還很漫長,未來的生活還很精彩,我還有很多事業要干。就是「有很多事業要干」這一念心,把太多人害苦了。有一位佛門的大德,我也不說他的名字了,臨終之時,另一位大德勸他趕緊念佛,他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啊……」

所以古人常常講:「舉世盡從忙裡老,幾人肯向死前休!」死到臨頭他都休止不下來,我們眾生多麼可悲啊!所以平時的功夫你就要抓緊,我們百千萬億的念頭就是為了成就臨命終時的那一念,你得要做鈍功夫,每天要有幾萬佛號的持念。

談念佛功夫就像農民耕地一樣,那真的是你在這塊土地上花費了時間,揮灑了汗水,深耕細作,老實、誠懇地面對這塊土地,到秋天才有收穫啊!這不是能忽悠得出來的。所以,你不要去想怎麼盡可能地走一個捷徑,搞一個速成班、速成口訣,能讓你很快在夢裡都能提起佛號。這念佛功夫是一句一句念出來的,是水滴石穿的!

夢裡是有可能出現佛號的,但我們往往是功夫不到。我們的夢都是亂七八糟的內容,都是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在那裡翻滾。有的夢很快就忘了,有的夢記得很清楚。你說說你的夢境有幾個是清淨的?可能大多數都是亂七八糟的夢,都很讓人慚愧。我們的內心太污濁了。所以佛經為什麼稱眾生的心為「煩惱稠林」?因為眾生的心就像是稠密的森林,有很多的雜草、荊棘與污穢。

我們平時不能反照,若反照我們的內心世界,你真的會嚇一跳!能發現我們內心太黑暗,這個慚愧心就會馬上起來,這時你還敢說大話嗎?

只有念佛法門能讓我們帶業往生!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多麼光明的坦道!若沒有這條坦道,我們怎麼出去?所以才「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啊!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如何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浄界法師:【如何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你的佛號跟你的心理水準是有關係的。你心理素質不夠,你是創造不好堅定的佛號的!因為你的佛號是誰在念呢?不是嘴巴念佛啊!是那個明瞭的心在推動佛號,

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才會變成不可思議!所以你如果要提升你的佛號水準,你必須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質,因為佛號是你的心在憶念,是能念的心、是那個明瞭的心在念佛,不是嘴巴念佛。

我們怎麼樣提升我們的心理素質,讓佛號更堅定呢?當然必須有歷代祖師的傳承。這當中善導大師講得最簡單,就是修皈依。你不是只有信仰而已,你必須要通身靠倒!我們必須觀想,自己是生死罪障凡夫,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沒有出離的力量。

第一個,你要觀照: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定位?一個人要先瞭解自己。我們的定位只有八個字,就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第二個,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加持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彌陀大願必定救拔。這兩種智慧:一個對自己的瞭解;一個對佛陀的瞭解,佛陀是怎麼回事?彌陀的願力廣大,他必定救拔。

印光大師說這兩個還不夠,又加了一個:就是“無常迅速,早作準備”。印光大師把善導大師的思想又加了一句話,就是說你要把死亡這件事情放在心中,你沒有太多時間了,你沒有太多時間打妄想了。他說,你一個人要把佛號念好,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就是說你的生命不多了,你必須有一種危機意識。

我們把善導大師跟印光大師這兩個智慧的觀照,把它加起來就是三個智慧:
第一個,你觀想你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第二個,你觀想阿彌陀佛“本願廣大,必定救拔”;
第三個,你要知道你自己“無常將至”,你必須“早作準備”。
你說:我還年輕,是吧?怕啥!不可以這樣講,年輕人往生的多得去了!

所以,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佛號,就不只是一種點狀的信仰。點狀的信仰就是說,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它只是在你做完工作,去旅遊,你把生命
的時間都扣掉以後,剩下的時間才給阿彌陀佛,他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這個叫

做信仰。你這樣子是很難把佛號念好的,因為你的心態,佛號在你心中的定位,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它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產生你生命的改造、生命的流轉,不可能!但是它會讓你生命當中,活得快樂一點。

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是相互的關係,不是單方面的關係。諸位要知道,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你對阿彌陀佛的付出有多大,他會給你多大的回應。所以,我們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就知道,其實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全部,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

倒”,這句佛號你是怎麼想的,這很重要!你念佛的時候你是怎麼想,這就是你的智慧水準、就是看你對人生的理解有多深了。你認為它是一部分,它就表現一部分的

力量給你;你認為它是全部,它就給你全面的加持。所以,你想在心中創造佛號,你就要有智慧了。印光大師他把念佛的人再加上智慧的觀照,他這個信心就叫做真實的信心,而不是一般的信心了。

有些人念佛,他也不觀照,就是一路念,念到時間到就出來,該幹啥還幹啥,就這樣子。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他也不知道阿彌陀佛怎麼回事,他也不知道這個死亡什麼時候到,完全靠信仰,點狀的念佛、片段的功德。

所以,念佛的人第一件事情,先完全接受彌陀全部的光明,就是你必須把心態準備好,這個是需要教育的。你必須瞭解自己,你為什麼流轉?你為什麼會在三界生生世世的流轉?這個事情一定有原因的。

第二個,阿彌陀佛為什麼——在十方諸佛當中有那麼多佛陀——能得到歷代祖師、十方諸佛唯一的讚歎?憑什麼釋迦牟尼佛講完阿彌陀佛的時候,六方諸佛會讚歎阿

彌陀佛不可思議?憑什麼?他在諸佛當中有什麼樣的特色?你都必須瞭解。你對佛陀不瞭解,你不可能把生命交給他,不可能!這不合邏輯。我們不可能把我們所有的生命,交給一個陌生的物件,不可能!完全憑信仰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除了一念的信仰以外,那個智慧的觀照就變得很重要了!它會讓你的信仰更加堅固,更加廣大,讓你的生命能夠完全地投入,你無所保留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個都是要教育的。




如何從一種善念式的念佛,而提升到一種善根式的念佛


浄界法師:【如何從一種善念式的念佛,而提升到一種善根式的念佛】

我想諸位看到《淨土教觀》這個標題,首先看到的是“淨土”兩個字。“淨土”就是我們心中一定有佛的功德,因為它是佛力加被的法門。所以聽到淨土,就知道我們是要提起佛號的。那為什麼在念佛的過程當中,要加一個教觀呢?因為,假設沒有智慧的觀照,沒有智慧的引導,我們的佛號很難到達淨土。

一般人的佛號,他的活動範圍,只有在三界活動,所以一般人的念佛,很難超越三界。如果我們很深入地去瞭解歷代淨土宗的祖師,我們會發覺,在淨土宗祖師的開示當中,尤其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明顯地把念佛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善念式的念佛,一個是善根式的念佛。

我們剛開始接觸淨土,主要的內心世界就是一種信仰,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無所不在,相信阿彌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們,所以我們願意在我們心中把佛號提起

來。但這個佛號它完全靠信仰的支持,這個佛號很難堅固、很難究竟圓滿,這種念佛——善念式的念佛,它只會在我們生命當中創造一種安樂的功德。所以,我們應該從一種善念式的念佛慢慢慢慢地提升到一種善根式的念佛。

你必須有一個根。佛法只要講到“根”,那就是一種智慧的覺悟,對真理的觀照。我們透過智慧的觀照,就可以把這個佛號的力量完全表達出來,而能夠究竟地解脫——所謂的臨終正念往生西方。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行邪淫即是行畜生事


佛陀說 殺生得七種果報


轉私心為菩提心


西方有分


念佛人應當吃長素


有智慧才能布施


聽經文法的功德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大安法師:[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問:《楞嚴經》開示「婬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為:五戒需嚴守,方有出輪迴之望。然而彌陀大願並未言及於此,顯示無比寬厚、慈悲,甚至至心十念即可往生。二者如何圓融理解?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確實,我們要了解《楞嚴經》所展開的,是通途的佛法,靠自己的自力修行,斷惑證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要離開三界的輪迴,一定是:淫慾的行為不能有,連淫慾的心都不能要。你才清淨,你才能夠長揖生死,就是斷見思惑。

你看初果的聖人,雖然斷了見惑,他淫慾的心還沒有斷掉,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他為什麼要七次往返?就是還有淫慾的心嘛,還要到欲界裡面來七次嘛——七次往返。你就證到二果斯陀洹,你還要來一次。你到了三果阿那含的程度,才能夠斷淫慾的心,生到五不還天,才不到欲界裡面來。

所以這個婬心要把它除掉,很不容易的。就是證果阿羅漢,雖然他沒有淫慾的行為,甚至婬心沒有,但還有它的餘習——習氣還有。比如有個阿羅漢講經說法,淫慾的習氣重的人,他首先看女眾,尤其是漂亮的女人他要多看兩眼,這都是他的習氣。
所以走這條道路,剛才講是難行道,很難的。淫慾心!淫慾的行為,如果咬咬牙還能夠作得到的話,那你這個淫慾的心沒有,作到心地清淨,那就太難了。你就是初果聖人,都作不到心清淨——你在這裡。

所以你只是持五戒,出不了輪迴,你得要搞清楚。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個水平很高的優婆塞、優婆夷持五戒,最高的也只能證到三果的聖位。你就是三果,也沒有出輪迴,阿羅漢才出了分段生死;你證阿羅漢,還要斷上二界的思惑。

由此我們才能夠認知到: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啦。阿彌陀佛的大願,是知道我們靠自力修行很難斷見惑、思惑的,才會施設一個法:你只要信、願,念我的名號,我就來接引你;雖然你一品煩惱沒有斷,我能讓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樣的大慈大悲。

乃至五逆十惡的罪人,臨命終時念十聲,都能夠蒙彌陀願力加持,橫超到極樂世界去。乃至於你就破戒了,在通途法門你絕對要下阿鼻地獄,沒有一點商量餘地——不通懺悔的罪業,你這時候發起大慚愧心哀求、呼救,阿彌陀佛都會來幫助、來拯救我們。

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無限的廣大呀!大不可思議的威神力量。他因地發願就要度盡阿鼻地獄苦難的眾生。能夠下阿鼻地獄的苦難眾生,是世界上最重的罪惡。他都敢去作的人——這死路一條的人、誰也救不了的人,那阿彌陀佛的大願就能「起死回生」,都能拯救他,只要他願意去。是這麼一個法門。

由這樣的彌陀的深慈大恩,一切罪惡的眾生才得救了。這一點跟通途的法門是不共的,一定要了解這個。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的這個特點。所以在淨土宗,你就是帶業。你的淫慾的心沒有斷,甚至淫慾的行為沒有斷,你只要具足深信、切願,懇切的念阿彌陀佛名號,你都能夠帶業橫超。是這麼一個法門。





如何治療怨業病?



如何治療怨業病?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必須戒殺吃素,及復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除此治法,斷難痊癒。

  汝之病,乃宿世,或現生,有害人性命之事。此業不消,病決難好。現在吃藥無效,即可不吃。但息心念佛,念觀世音,以期超度怨家。念佛雖不見效,仍有利

益,不可與吃藥同作一例。汝家計如何?若無財力,則自己至誠懇切念佛。當生慚愧心,不可生憤恨心。生慚愧,則怨家之怨恨可解。生憤恨,則是欲解而更結矣。以彼懷恨相報,汝又懷恨彼報,則愈結愈深,莫可如何矣。此系解怨釋結之最上一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74頁 復許慧舫居士書)

  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須斷絕房事,方可速愈。欲滅宿現殺業,必須戒殺吃素。又復至誠念佛,及念觀音,則必可速愈,且能培德而種善根。倘怨業病,除此治法,斷難痊癒。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11頁 與馬星樵醫士書)

  所言異疾,殆宿世之怨業。(怨,世每誤作冤。冤,屈也。怨,仇也。)怨業病,勿噵(噵,音到,言也。)世醫莫能施功,即神仙亦無從拯救。汝果能生大慚

愧,改往修來,以志誠懇切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彼宿世怨業,初則由佛號而即速遠避,繼則仗佛力以脫苦超生,決定不至仍舊纏綿。然若心不至誠,及不生改往修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則自己之心,與鬼相鄰,與佛相反。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23頁 復某某居士書)





夢參長老開示 : 家裡有蟑螂、老鼠,怎麼辦?




夢參長老開示  : 家裡有蟑螂、老鼠,怎麼辦?


     我們經常對那畜生,也給它説三皈,你説它聽得懂嗎?你不要認為它聽不懂,你要認真給它説,它就得度了。

愈是小的眾生,像螞蟻就很多的,你家不是有蟑螂嗎?不是有老鼠嗎?你不要傷害它,你給它説三皈。

你説:你在我這兒不適合,我幹遷你的單,你走開。因為我很容易傷害到你,别人看了也不清淨,我會把你打死,你走!

你給它説三皈、説法,你試試看,不要生起煩惱心,不要傷害它。

     用法來布施給一些眾生, 法布施為一切布施之首。説我也不能講經,不會説法,念句阿彌陀佛總可以吧?我想每一位道友都會吧?

現在夏天了,蟲子、螞蟻,路上到處有各種蟲類。你見到給它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叫法布施。不要産生了分别心、執著心。你見到一切眾生,只要它有神識的,你給它念一句阿彌陀佛。

咱們看到很多道友,見到一些眾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它只要一聞到這聲音,給它種下善根去了,這個功德無量,這也叫“不住色聲布施”。

當你對一個螞蟻念念,你有什麼希求嗎?還需要螞蟻感謝你嗎?没有呀!所以,你在這個時候什麼心都不生,不住色布施,這叫法施啊。這法施比一個物質的布施的功德大多少倍!你給人家東西,那個隨時就消滅了,他用完了就没有了,你給他說一句法,他永遠享受。

好比一個螞蟻,蚊蟲,乃至一切的小生物,你給它念句佛,它來生就變成人了,它聞到這一句法的利益,使它就脱離畜生道。可不要把這看輕了,不要以為坐這講經才是法施,你那就是法施。“以法為施,以法布施”,這個含義很廣啊!我們每位道友都是法師,你用法來布施給一些眾生。

我們經常説 :没有福德,没有智慧。那你修啊!既然没有福德,那你修福德;没有智慧,你修智慧啊。

怎麼樣修法呢?就是我上來説的:利益一切眾生。你給它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句觀世音菩薩。如果你能够記得幾個經的偈子,你給它念一念,你别認為它無知,你這一念啊,在它的神識裡,入了它八識當中,永遠成為種子。它要産生,要發芽的,懂得這個含義吧?

不要吝法,見一切眾生,你所知道的好多,你能給它利益一點,就是要施給人,這叫法布施啊!不要執著講經才是説法,不是的啦!你勸人念句阿彌陀佛,念念“般若波羅蜜”。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像為何總是站着的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像為何總是站着的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像總是站着的,為什麼呢?

阿彌陀佛接引像都是站着,為什麼不是坐像?佛看到眾生馬上就要墮到三惡道火坑裡面去,這時候援手救拔是不容一刻的遲緩,馬上就要舉足伸手過去拉一把,不可能那麼安逸地坐在蓮座上。

佛的大慈悲心裡面偏憐三惡道六道輪迴的罪惡受苦生死眾生,因為對斷了見 、思惑的聖人阿羅漢~~已上岸者,佛可以暫時放點心;對於還在水面掙扎的即將遭受滅頂之災的眾生,如果不趕緊救他到岸上來,就不知道他要漂流到什麽地方去了。佛偏憐即將面臨滅頂之災的眾生,這是符合慈悲心的。

比如做父母的,家裡有幾個孩子。父母對於那些身心健康很聰明的孩子~~能考上大學、有好的工作 、能在社會上很好地站穩腳跟的,就比較放心一點。

如果家裡還有一個残疾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父母對他的關心就會更多一些,還要預先安排好他生活上所有的一切。這就是偏憐,對最沒有本事的,最造孽的 、最沒有生存能力的子女,更加了一份關注。

我們就從理解父母的心開始,去理解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實際上,佛對我們的慈悲心要遠遠超過父母。

第一,從時間上來說,父母對我們的慈愛也只有這幾十年,百歲的父母也保不了身後的子女;而佛對我們的慈愛是無量劫,時間上沒有盡頭,生生世世都傾注關愛。

第二,從性質上來說,佛對眾生的這種慈悲極為深厚,比父母還深厚。父母可能對比較乖巧孝順的孩子,他很關愛;如果這個子女非常頑劣,不聽話,常常忤逆,做父母的可能心裡上就很討厭
,就很排斥,甚至要斷絕跟他關係~~我不管你了,可見慈愛還是有限度的。

而佛對這些六道輪迴的罪苦眾生,沒有一念的厭棄,乃至於五逆十惡下阿鼻地獄的眾生,哪怕他原來誹謗佛,甚至出佛身血,只要他能夠最終有一念的懺悔,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佛也不捨任一眾生,都慈悲地攝受,接引往生。可見佛恩浩大,無與倫比。





9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取捨皆是?


9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取捨皆是?

  參禪一法,屬專究自心,則取捨皆非。念佛一法,屬兼仗佛力,則取捨皆是。

  言取捨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詰問也)。不知究竟無取無舍,乃成佛已後事。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捨邊事。既許斷惑證真之取捨,何不許舍東取西、離垢取淨之取捨。若參禪一法,則取捨皆非。念佛一法,則取捨皆

是。以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禪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彼無取捨,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捨,則便成毒藥矣。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相非,亦不可固執。唯取其適宜,則有利無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4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二)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