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十念記數(二)


印光大師文鈔

十念記數(二)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

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

正上44頁復高邵麟書四

十念記數(一)


印光大師文鈔

十念記數(一)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正上43頁復高邵麟書四

若不依此法 決定難成三昧


印光大師文鈔

若不依此法 決定難成三昧

●光自出家以來,即信淨土一法。但以業障所遮,二十年來,悠悠虛度。口雖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師訓勵,誓期不負婆心。無奈昏散交攻,依舊昔時行履。

因日閱十餘紙淨典,以發勝進之心。至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又查文類,聖賢錄,皆錄此一段。

因悟慈雲十念,謂藉氣束心,當本乎此。而蓮宗寶鑒亦載此法。足見古人懸知末世機宜,非此莫入,而預設其法。

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發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鈍者,恐畢生不能得一念不亂也。

故述其己私,請益高明。當與不當,明以告我。光又謂只此一法,具攝五停心觀。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癡可破矣。

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愚謂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記數,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決定難成三昧。

法師乘願利人,自雖不用,當為後學試之,以教來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縱光之昏鈍魯劣, 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亂矣。

正上109頁與諦閑法師書

心常覺照


印光大師文鈔

心常覺照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

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

故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正上278頁復徐彥如書

攝心之法


印光大師文鈔

攝心之法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正上43頁復高邵麟書四

都攝六根


印光大師文鈔

都攝六根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能真都攝六根而念, 決定業障消除, 善根增長。

續上275頁復楊煒章書

簡便要訣


印光大師文鈔

簡便要訣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必須要真為了生脫死,以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大菩提心。

以深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故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乃最簡便之要訣。

又念時必須心口耳字字句句,歷歷明明。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心自不散。又須心常存正念,不使一切貪瞋癡種種不正之念稍生。若偶生起,即以佛念制令消滅。

三上136頁復朱智貞居士書二

煩惱菩提


印光大師文鈔

煩惱菩提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六道中無業不造。若無心修行,反不覺得有此種希奇古怪之惡念。若發心修行,則此種念頭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顯,非從前無有,但不顯耳。)

此時當想阿彌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雜念妄想,至誠懇切念佛聖號。(或小聲念,或默念。)必須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則一切雜念,自然消滅矣。

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裏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自然清淨。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

若拌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汝現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淨。心清淨已,仍舊念不放鬆,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

三上526頁復葉福備居士書一

依教起行


印光大師文鈔

依教起行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

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

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

三下853頁淨土法門說要王求是、龔雲伯記

靜坐用功


印光大師文鈔

靜坐用功

●靜坐用功,隨人所修。念佛者坐時,心中默念佛號,必令字字句句,耳中聽得明白。至於坐之法式,或單跏趺,或雙跏趺。如不能跏趺,則支柯坐亦可。

三編補100頁復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第一妙法


印光大師文鈔

第一妙法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正上207頁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死掛額顱


印光大師文鈔

死掛額顱

●凡夫之心,熟處過熟,生處過生。非將死字掛在額顱上,決難令妄想投降。

妄想既不能投降,則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驅逐於三惡道中,永無出期。可不哀哉。

念佛一法,為佛法中最易下手,最易成功之法。一切諸法,皆從此法流出,悉皆還歸此法。

所以名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祈弗以等閒視之,後必有得益之日。

三上474頁復王修本居士書

雜念紛飛


印光大師文鈔

雜念紛飛

●(五)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象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

三上387頁復丁普瀞居士書

墮地獄想


印光大師文鈔

墮地獄想

●所言妄念多者,由汝一向應酬外緣,致心中雜念紛至遝來。當作將死,將墮地獄想,一心念佛,則妄念便可消滅矣。正不在經之生熟也。

三上481頁復方聖照居士書五

妄想既滅


印光大師文鈔

妄想既滅

●既由迷心逐境,向外馳求。全智慧德相,變成妄想執著。

固當唯精唯一,執持彌陀聖號,真信切願,企其往生西方。持之久久,心佛一如。不離當念,徹證蘊空。妄想執著既滅,智慧德相亦泯。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不離當處,冥契寂光。唯此一處,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處。願吾徒智空,普與法界眾生,同賦歸歟,則幸甚幸甚。

正下599頁心歸淨處跋

妄想起時


印光大師文鈔

妄想起時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三下592頁復溫光熹居士書一

一心念佛


印光大師文鈔

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又不可專事閱覽。念佛是正行,行路等何必看書,只好念佛。看書與念佛兩不相同。念佛行住坐臥都好念。看書,非凝神靜慮,不得其義意。

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三上339頁復常逢春居士書五

嚴持淨戒


印光大師文鈔

嚴持淨戒

●修淨業人,必須嚴持淨戒,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恭敬持佛名號。無論聲默,均須攝耳諦聽。能常聽見念佛的聲,則心自歸一。

此法最穩當。無論上中下根,均可得益,絕無受病之虞。

三上14頁復應脫大師書四

菩提心(二)


印光大師文鈔

菩提心(二)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

續下486頁淨土指要

菩提心(一)


印光大師文鈔

菩提心(一)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

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

現生即入聖流, 臨終直登上品, 庶可不負此生矣。

三下726頁復康寄遙居士書一

念實相佛


印光大師文鈔

念實相佛

●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禪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

續上153頁復張純一書

好高務勝


印光大師文鈔

好高務勝

●能得蘇東坡,曾魯公,陳忠肅,王十朋等之果報,猶其上焉者。了生脫死一事,豈可以志大言大而成辦乎哉。宜自詳審。是知實相之理,不可不知。

息心研究楞嚴,則凡聖因果迷悟修證之若事若理,明如觀火。而自力佛力,持名實相之利益大小,亦明若觀火。

固當若自若他,皆期以即持名而實相。決不致以好高務勝,離持名以修實相。致使徒有修心,而無證果也。

正上165頁復吳希真書二

四種念佛 持名念佛 成功最速


印光大師文鈔

四種念佛 持名念佛 成功最速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

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續下305頁彌陀聖典序

念實相佛 頗不易得


印光大師文鈔

念實相佛 頗不易得

●端坐念實相,即一心專注於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以期徹悟而實證耳。

此種工夫,頗不易得。倘理路不明,或起魔事,不必用此工夫也。

三上483頁復方聖照居士書六

難中之難


印光大師文鈔

難中之難

●迨其悟後,則示以陰入界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頭頭,咸屬實相。既悟實相,則覓陰入界大之相,了無可得。

而亦不妨陰入界大行布羅列。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餘三種念佛之外。餘者總為念實相佛法門。

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於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

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以此之難,固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勸贊。

了此而猶欲仗自力以斷惑證真,復本心性。不肯生信發願,執持佛號,求生西方者,無有是處。以實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

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正上164頁復吳希真書二

實相念佛


印光大師文鈔

實相念佛

●至於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

如台宗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楞嚴一經,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

何以言之,最初征心辨見,唯恐以妄為真,錯認消息。

正上164頁復吳希真書二

專念自佛


印光大師文鈔

專念自佛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

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續下304頁彌陀聖典序

專念他佛


印光大師文鈔

專念他佛

●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

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

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

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續下304頁彌陀聖典序

觀想一法


印光大師文鈔

觀想一法

●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

正上164頁復吳希真書二

不可盲修


印光大師文鈔

不可盲修

●念佛必須攝心,使雜念無由而起。若欲攝心,則當諦聽。若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自然心不至於大散。雖不作觀,亦同作觀。

若心不能攝,觀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觀,則著魔發狂者多多矣。

往生上品,豈作觀方能哉。念至一心,並有大菩提心,又復自行化他,廣行六度,誰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觀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說也。

攝心念,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則隨人而分大小。作觀,則不知所以然者,斷斷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汝果能一心念,豈不許汝生上品哉。

三下636頁復李吉人居士書

觀難成就


印光大師文鈔

觀難成就

●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云,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

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

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

正上164頁復吳希真書一

修觀為然


印光大師文鈔

修觀為然

●佛法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絕,方有實益。不獨淨宗修觀為然。宗家以一無義味話頭,置之心中,當作本命元辰。不計時日,常為參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徹大悟。非行起解絕乎。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非行起解絕乎。愚謂起之一字,義當作極。唯其用力之極,故致能所雙忘,一心徹露。

行若未極,雖能觀念,則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見分別,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實利益。唯其用
力及極,則能所情見消滅,本有真心發現。故古有死木頭人,後來道風,輝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極之一字耳。

正上160頁復范古農書一

持名最穩


印光大師文鈔

持名最穩

●念佛念字,萬萬不可加口。許多人皆作唸,則失義之至。

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觀像觀想,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否則或致起諸魔事。

持名念佛,加以攝耳諦聽,最為穩當。任憑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無弊病。

三上535頁復唐瑞岩居士書一

專主持名


印光大師文鈔

專主持名

●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為准。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

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至於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

若夫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

三上83頁復丁福保居士書七

持名一法


印光大師文鈔

持名一法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正上105頁與徐福賢女士書

四種念佛


印光大師文鈔

四種念佛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正上163頁復吳希真書一

真信願


印光大師文鈔

真信願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

若其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

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

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淨土,修餘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哉。

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

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況享福之時,必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如置毒於醍醐之中,便能殺人。

不善用心者,其過如是。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庶淨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正上103頁與徐福賢女士書

有怕不能往生之疑 不能往生


印光大師文鈔

有怕不能往生之疑 不能往生

●往生全仗信願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

何侃如君,淨業純熟,神遊淨土,頗為難得。然不宜發表。何以故,以今人多好妄充通家。或致好求名者妄造謠言,以自誤誤人。此語乃正大光明之說,且勿認做忌人之美。

三上434頁復倪慧表居士書

不以決定求生為事 捨本逐末


印光大師文鈔

不以決定求生為事 捨本逐末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即所謂捨本逐末也。

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

續上77頁復習懷辛書

未到一心不亂,亦可帶業往生


印光大師文鈔

未到一心不亂,亦可帶業往生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續上101頁復又真師等書

無信願 念至一心 不以此為訓


印光大師文鈔

無信願 念至一心 不以此為訓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云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

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

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

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

正上20頁復濮大凡書

門徑混濫


印光大師文鈔

門徑混濫

●至於蕅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致門徑混濫也。

正上136頁擬答某居士書

若無信願 亦無得生之理


印光大師文鈔

若無信願 亦無得生之理

●蕅益大師曾云,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

擬答某居士書正上135頁

能信得及 西方有分


印光大師文鈔

能信得及 西方有分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

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正上41頁復高邵麟書三

信願全無 但念佛名 仍屬自力


印光大師文鈔

信願全無 但念佛名 仍屬自力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 亦豈有信。( 有真信者, 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

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回。

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正上18頁復濮大凡書

願此生西


印光大師文鈔

願此生西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三下853頁淨土法門說要王求是、龔雲伯記

如鼎三足


印光大師文鈔

如鼎三足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閣下既已篤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

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俾徹悟堅密蕅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匯圓滿月光,只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惜哉。

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

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於未發足前,先擬議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對治分別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別。

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

正上135頁擬答某居士書

藐視佛力


印光大師文鈔

藐視佛力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

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續下486頁淨土指要 

念佛之法 重在信願


印光大師文鈔

念佛之法 重在信願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

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於不知此義故也。

正上293頁復黃涵之書三

志大言大


印光大師文鈔

志大言大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

(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

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


續上156頁復郁智朗書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