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後世學者不重事修

 


印光大師文鈔


後世學者不重事修


●古之禪德,多有禮拜持誦,不惜身命,如救頭然者。故永明壽禪師,日課一百零八種佛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


況後世學者,不重事修,而欲成辦道業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體,力行萬行圓修之事功,方足空有圓融之中道。


空解脫人,以一法不修為不立,諸佛稱為可憐憫者。


蓮池大師云,著事而念能相續,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通,難免落空之禍。以事有挾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


吾人學佛,必須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圓融,空有不二,始可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若自謂我即是佛,執理廢事,差之遠矣。當用力修持,一心念佛,從事而顯理,顯理而仍注重於事,方得實益。


如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視念佛為小乘,不足修持,則將來定入阿鼻地獄矣。


三下一○九一頁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念佛當從有念而起

 


印光大師文鈔


念佛當從有念而起


●吾人念佛,當從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時,則既無能念之我,亦無所念之佛,而復字字句句,歷歷分明,不錯不亂,即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正念佛時,了無起心念佛之情念。雖無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復歷歷明明,相續而念。


然此工夫,非初心所能即得。若未到無念而念之功夫,即不以有念為事,則如毀屋求空。此空非是安身立命之所。


三下一○九○頁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無念而念之氣分

 


印光大師文鈔


無念而念之氣分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係念心純熟之相。


何可名昏沈,歸於無記。然亦非無念而念,但係無念而念之氣分。


若即認此為無念而念,則有類於鑽木見煙,而謂得火,即便息鑽,火便無由可得矣。


汝之功夫頗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須專精用功,且莫學今之好高務勝,見異思遷者。則將來之益,自可有不思議處。


然此是行門中事,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實益。


若效他宗,專以工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


三下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淺得一心深得三昧

 


印光大師文鈔


淺得一心深得三昧


●汝父年高,當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


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


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為淨念。(此三句、師自加密圈、)


以攝心於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


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


三上一五六頁復夏壽祺居士書


何愁不解經義乎哉 

 


印光大師文鈔


何愁不解經義乎哉 


●答幻修學人問三下九二一頁


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則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


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


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祈注意。但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業消智朗,心地開通。何愁不解經義乎哉。祈勉力。

臨終決定往生上品



印光大師文鈔


臨終決定往生上品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儻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


縱根機陋劣,未證三味,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閒,怠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


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


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純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續下三○五頁彌陀聖典序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印光大師文鈔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念從心起,

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行往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十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


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齅,身心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


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味之異名。


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味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


三上一七五頁復徐志一居士書

一心不亂在心專注


 

印光大師文鈔


一心不亂在心專注


●答幻修學人問三下九二○頁


問:學人現在於靜坐時,出聲持四字洪名,攝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執持,用耳諦聽之法,稍覺輕安,欲修一心不亂,可能達到否。


答:此法甚好。靜坐宣默持。出聲亦可。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現生親得念佛三昧 

 


印光大師文鈔


現生親得念佛三昧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


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


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


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


三上二三頁復宗靈法師書

以四字洪名不離念

 


印光大師文鈔


以四字洪名不離念


●悲世眾生,根鈍業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當觀如因赴市,步步近死。


凡我念佛同志,心須念念屏息諸緣。決要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


以四字洪名不離念,念佛聲不斷,佛心自然相契,三昧自成矣。


三下八四七頁塵空法師創辦蓮社紀念題詞


今人絕少證三昧者

 


印光大師文鈔


今人絕少證三昧者


●念佛以信願為主,有真信切願,決定得往生。


至於證三昧,不可不發此心,實則今人絕少證三昧者。


以能證念佛三昧,現生便已超凡入聖矣。切勿等閒視之。


三上三九二頁復陳士牧居士書一


且莫只以一心不亂

 


印光大師文鈔


且莫只以一心不亂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


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


(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


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


續上一五六復郁智朗書

全體業力自知慚愧

 


印光大師文鈔


全體業力自知慚愧


●去歲妄企親證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體業力。


今年自知慚愧,於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


但企懺悔宿業,令其淨盡耳。誰知宿業,竟與真如法性,同一不生不滅。


佛光普照法界,我以業障不能親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


書此愚懷,以期知己者代我分憂而已。


三上四七頁復高鶴年居士書三

說之似易得之實難

 


印光大師文鈔


說之似易得之實難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


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


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


若是内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


若實係具縳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正上一九三頁復袁福球居士書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斷惑證真直登上品

 


印光大師文鈔


斷惑證真直登上品


●自大法東來,廬山結社。一切善知識,多皆主張淨土法門。


以其仗佛慈力,較彼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而一切四眾,由念佛而親證三昧,斷惑證真,直登上品者,亦不乏人。


其他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感佛接引而往生者,則非算數譬喻之所能知也。


三下八一八頁樂慧靜優婆夷生西記

神遊净土

 


印光大師文鈔


神遊净土


●馬周巧貞,可謂宿有善根。此種種的確有據之事,何用光證。


如無瑞應可據,求證猶可。有此神遊淨土,又觀音告以生期。


又求證,則成不知淨土法門人之知見也。


三上一五二頁復朝慧徽居士書四

真念佛人

 


印光大師文鈔


真念佛人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舆否耳。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正上一二○頁復永嘉某居士書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印光大師文鈔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溫州之災,聞之慘然。天災人禍,無有底極。實足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證。亦堪為信願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


念佛心不歸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衝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故經中屢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


正上三七九頁致包師賢書


修習浮土随分随力

 


印光大師文鈔


修習浮土随分随カ


●修習淨土,隨分隨力。豈必屏除萬緣,方能修持乎。


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無時或忘也。


修淨土人,亦復如是。任憑日用紛繁,決不許忘其佛念,則得其要矣。


三下六六六頁復江有傳居士書


正助合行

 印光大師文鈔



正助合行


●接手書,知修持精勤,注意潔敬,欣慰之至。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寫正行。


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益事,為助行。正助合行,則如順水揚帆。


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於薩婆若海矣。若不生信發願,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寫來生福報而已。淨土法門,徹上徹下。


將墮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證等覺者,尚須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


三上四七七頁復沈授人居士書

業障消除 

 


印光大師文鈔


業障消除 


●至於誦經持呪念佛,一本於至誠恭敬而受持之即已,不必急急求解義為要也。


果能如是受持,久之則業障消除,智慧發現,經之實益,尚能親得,況文義乎。文鈔中屢屢言之,故不多述。


正上三一四頁復楊明齋書

看經念佛

 


印光大師文鈔


看經念佛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諸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


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終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


續下五一一頁題書彌陀經弁言

懇切志誠

 


印光大師文鈔


懇切志誠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


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


正上二五頁復鄧伯誠書一

不可出聲

 


印光大師文鈔


不可出聲


●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然須常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


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己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


雖孝子之讀遺囑,忠臣之奉敕旨,當不過是。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


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


正上一○五頁與徐福賢女士書

出聲默念



 印光大師文鈔


出聲默念 


●念佛一法,方便之極。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均好念。何得午夜方念乎。


一切時,一切處,均好念。潔淨處,出聲念默念均可。


大小便時,不潔淨處,併睡時,只好默念。默念功德,仍是一樣。何只午夜好念乎。


三上一四九頁復(沈淨心、金談)二居士書

若常大聲

 


印光大師文鈔


若常大聲


●念佛之法,何可執定。古人立法,如藥肆中俱備藥品。吾人用法,須稱量自己之精神氣力,宿昔善根。


或大,或小,或金剛,或默,俱無不可。昏沉,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亦然。


若常大聲,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極強健人,亦不可常如此。


續上114頁復念西師書

攝耳諦聽

 


印光大師文鈔


攝耳諦聽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


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不比觀想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損。


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體之人,修觀想等法也。


續上257頁復惠民書二

隨口滑讀

 


印光大師文鈔


隨口滑讀


●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


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只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


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


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


續上100頁復又真師等書

不肯認真

 


印光大師文鈔


不肯認真


●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


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


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裏,故不知也。


續上101頁復又真師等書

不得實益

 


印光大師文鈔


不得實益


●為佛弟子,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如此行去,方為真佛弟子。


若口雖念佛,心存不善,則與佛氣分相反,不能得念佛之實益。


續上122頁復江景春書二

不須觀心

 


印光大師文鈔


不須觀心


●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瞭,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極重之業力凡夫,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


觀心之法,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


續上275頁復楊煒章書

勿用觀心念法



 印光大師文鈔


勿用觀心念法


●汝不知淨土宗旨。當依一函遍複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續上275頁復楊煒章書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印光大師文鈔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此法實易為力。

當念佛時,但用十念記數,從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記得清清楚楚。


若能從一至十記得清楚,則妄念無從而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以此為前方便。

但用心記,不可掐珠。從一至十,從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須知若至二十,三十,則心力不堪,必致受病。


如來所示數息之法,亦只從一至十而止。蓮宗寶鑒訛作從一至十至百至千至萬,為害不小。

又此十念與晨朝十念不同,彼以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則傷氣受病。

此則從朝至暮,或聲或默,或快或慢,用之無不相宜。但作務之時,便難記清,當驀直念去。至作務竟,仍復十念。


若一直記覺費力,當從一至五,從六至十。或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隨自心力,雖兩氣三氣,並不於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記而已。

三編補一二八頁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十念記數(三)

 


印光大師文鈔


十念記數(三)


●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正上44頁復高邵麟書四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