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四依法”的重要性


“四依法”的重要性

  “法”裡面,最重要的是“四依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學佛依靠誰?如果我們依靠的人與方法錯誤,我們這一生就談不上成就。這是佛滅度之後,我們面臨最嚴重的一個大問題。佛很清楚,雖然入滅離開我們,佛的心沒有離開我們,佛的願沒有離開我們,所以他對我們有個妥善的指示,那叫四依法。如果後來的人遵守佛的四依法,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

  四依法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這一條很重要,特別是善導大師在《觀經》批注裡面講得多清楚、多明白。“人”指什麼人?眼前出家的這些法師,是人;比出家法師修行功夫更高一等的阿羅漢、辟支佛,比羅漢辟支佛更高的是菩薩,菩薩裡面更高的是法身大士、十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都是人。善導大師說:這些菩薩、大德以下的善知識,如果他所講的,跟佛在經上講的不相應,我們都不可以依從;就是等覺菩薩所講的,跟佛說的不相應,我們也不能依。尤其更甚的,十方諸佛來了,教導你:“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講的淨土是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也不能依。為什麼?佛佛道同。他如果是真佛,一定勸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是真佛。如果跟這個相反,必定是假的佛,妖魔鬼怪變現的,不是真佛。為什麼?佛佛道同。佛跟佛講的話一定是一樣的,不會是兩樣的。善導大師教我們,說明要怎樣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言語長說、短說、淺說、深說,不要緊,不必去執著,意思對了就可以,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句話重要。前面“依義不依語”,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到中國來,原本雖然是一個,翻經的人有很多,甚至於一部經有很多種的譯本,像我們淨宗《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譯本,可惜當中失傳了七種,現在剩下來的還有五種。五種翻得不一樣,語不一樣,意思一樣,這就行了。教我們依義不依語,這樣就不至於起爭論,意思對就可以了。像《阿彌陀經》也有兩種譯本,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文字不一樣,意思一樣就可以了,這就是不必要爭論。依羅什大師這個本子修行,決定往生;依玄奘大師那個本子去修行,也決定往生;如果一定要執著這個本子好,那個本子不好,恐怕都不能往生,那就錯了。所以不要在這上面去執著,不要在這個地方去爭論。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一切經做一個比較,什麼是“了義”?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的是了義。佛經裡面有一些教人求人天福報的說法,那個不能出三界,佛為什麼說這些經典?有一些眾生,他的志向很劣,根本就沒有意思出三界,他覺得這個人生不錯,很好!來生還要做個富貴人,他就很滿足了。佛對這樣的人,也不能辜負他。你要求人天福報,我就教你求人天福報的方法,這個是不了義的。心思遠大的人,曉得人間天上都是搞六道輪回,這個很苦。實在說,西洋這些戲劇我看得少,中國的戲劇、小說,我年輕的時候看得很多,可以說中國古來人寫的歷史小說,都含有很深教育的意義,對社會都有正面的影響。你仔細去看,都是講的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都有很深教育的作用。中國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教育並不普及。為什麼老百姓這樣的善良?都是這些戲劇、小說,這些民間藝術在教導,他們負責很大的教育工作。你多看看、多想想,苦固然是苦,樂還是苦,它不能永遠保持。不說其它的,就說歷代帝王之家,這是富貴到極處,富有四海,貴為天子。我們讀歷史,哪一個朝代的帝王不是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有人造反、有人革他的命?那個日子不好過,怕別人篡奪他的位子。你想想看,他生活精神壓力有多麼大?如何能保全自己的位子,如何能把這個帝位傳給子孫,這個日子不好過,何況其余!

  所以,世間六道裡沒有真正的樂,佛給我們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那是真的事實。要看清楚,看清楚、看明白這就叫“看破”。真看破了,你就沒有留戀,不值得留戀,你才會想到要超越三界。超越三界,佛就教給你,聲聞、緣覺、菩薩這些法門,這都是超越三界的。看你的志願,志願保守的,修小乘;心胸開放的,佛就教你修大乘。總是滿你的願。但是講到究竟圓滿,證到像佛自己所證得那樣圓滿的境界,那才叫究竟,才叫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就一個,就是《阿彌陀經》,就是“信願持名”,這個法子叫究竟了義。十法界當中是叫你在一生當中圓滿證得佛果,其它所有一切法門,縱然是了義,是比較的了義,不是究竟的了義。要是跟這個法門來一比,他那個就是不了義。這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我們才會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如果對這個法門不能死心塌地修學,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識是情識。這一條是教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選擇法門。聲聞跟六道裡面比,聲聞是了義,六道不了義;聲聞跟緣覺比,緣覺是了義,聲聞不了義;緣覺跟菩薩比,菩薩是了義,緣覺是不了義;菩薩跟佛比,佛是了義,菩薩不了義。我們一定要用理智去選擇,選擇究竟了義的法門。《彌陀經》是究竟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大乘當中的大乘。這是說師承自佛,我們今天是接受如來教導究竟了義的法門,跟其它不了義的經完全不相同。換句話說,一切不了義的法門,我們不能夠礙於情識,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不受人的影響;這個人名氣再大,我們也不受他影響,那就是自己要有理智。會受人的影響是什麼?是感情。不知不覺的落在情識裡面,受人家影響了。

  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皈依,不是皈依某個法師,我們皈依阿彌陀佛。人家問你:“你跟什麼人學佛?”“我跟阿彌陀佛學佛”。這是對的,確實我們依《彌陀經》,依淨土五經,我們真的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做佛的好學生、好弟子,《無量壽經》上講的“如來第一弟子”。這個確實是要有理智,依智不依識。特別是《彌陀經》跟《大勢至圓通章》裡面所說的,五經裡面,這兩種經真正講到專到極處,純到極處了。一部經,甚至於就是一句名號,其它的統統放下,人心定了。同修來跟我說心不定,為什麼心不定?想東想西,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聽,你的心怎麼會定得下來?你當然定不下來。定不下來,還要搞六道輪回,這個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放不下,攬得太多。所以真正想成就,一切放下,依法不依人,法裡面教我們一切放下。那個人教你,那個經也很好,那個也很重要,你要看這個、看那個,那是人說的;依法不依人。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