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上果下清老和尚開示:「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


●上果下清老和尚開示:「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


今天受請講說: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分三點加以說明:

★第一、弘揚護持正法。不論出家師父或在家菩薩都要弘揚護持佛陀正法。出家師父屬於內護,諸位在家菩薩是屬於外護。出家師父偏於修慧,在家菩薩偏於修福。至於正法為何是弘護呢?

因為佛陀的正法,是人天眾生的眼目,有佛陀正法在世,眾生才能真正離苦得樂、了脫生死,乃至將來成就無上佛道。當外道、邪見者來破壞,吾人須挺身而出弘揚護持佛陀正法,我們都有這個責任。

要恭敬三寶。其實無論出家師父或在家菩薩都要好好恭敬三寶,因為三寶就是我們皈依、恭敬尊重的對象,如對三寶不懂得恭敬,學佛就沒有根本、沒有資糧,如同沒有基礎的大樓,受不了颱風、地震的摧毀,所以對三寶(佛寶、法寶、僧寶)都要恭敬。然對前兩者(佛寶、法寶)恭敬是沒有問題,對僧寶一樣要恭敬,因為佛示現滅度至今已兩千五百五十五年了,將近三千年了,佛陀示現滅度後,再沒有佛來為我們說法, 只留下了三藏聖教(法寶),但法寶自己也不會講話,要靠住持的僧寶來弘揚佛法,所以我們要對所有的出家師父平等尊重,假若批評師父們的過失,就造業了。恭敬供養須不分別,有修行、沒修行者,凡僧眾一律平等供養,不分彼此。

★第二、心存典範。以過去殊勝大居士作為典範,舉三例來說明:

(一)給孤獨長者。《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在祇樹給孤獨園所說的,祇樹給孤獨園怎麼來的,就是給孤獨長者聽說有佛出現在世間,他非常渴望仰慕想去拜見,天還沒亮就去拜見,善神用神通力使天快亮,他尋著光明去拜見佛陀,在非常歡喜感動之餘,請佛到他的家鄉說法,但是佛有常隨眾一千兩百五十位,除了請佛去,還有

這麼多師父要安頓,須找一地處來建精舍,作為佛與常隨眾的住所。長者非常歡喜,回來後到處找,卻沒有適合處,最後找到了祇陀太子的莊園,發覺那個地處最合適,當要購買那塊莊園時,祇陀太子不肯賣,並開玩笑的說,你如果能將這塊地舖滿黃金,我就給你,給孤獨長者回去便將自己倉庫中的金銀財寶都搬出來鋪地,鋪了差不多,祇陀太子非常感動,但園裡的樹沒有辦法鋪到,太子說:我們一起做功德。

於是祇陀太子供養樹,給孤獨長者以鋪地的黃金買下了莊園,稱為祇樹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變賣了所有家產,建成非常廣大且莊嚴的精舍,且常作護持的法行,到最後,家裡只剩下三碗飯,佛陀派阿難尊者去托缽,當長者第一碗飯快要吃的時候,阿難尊者來了,他就很歡喜地供養。第二碗飯快要吃的時候,目連尊者來了,又布施出去,最後剩下一碗飯,佛陀親自來了,佛陀來了能不供養嗎?於是歡喜地供養,當歡喜心供養時,七寶湧現出來。

給孤獨長者全家都信佛,且非常至誠、歡喜供佛及僧,由於學佛日久,有新學比丘剛出家受戒,有因緣時長者也教新學比丘,但說法前,先向比丘頂禮才教他,盡到應盡的禮儀,絕對沒有傲慢心。雖學有先後,即使在家眾學佛日久,出家師父剛出家不久甚麼也不懂,但只要示現僧寶身分,諸在家(皈依三寶)的弟子們,(對出家師父要自稱三寶弟子或簡稱弟子),不要稱末學,自稱三寶弟子或簡稱弟子,末學是同學互相的謙稱,對師父稱末學就外行了。須知道應盡的禮儀,(禮儀代表一個國家的倫理),不可以顛倒。

(二)許止淨居士。他是清朝的翰林,國學根柢非常好,有一次去拜見印公,祖師問他:你有沒有吃全素?他回答沒有,被印祖喝斥:做個大通家竟然不肯以身作則,還不肯吃長齋,怎麼來教化弘通佛法?被印祖這一喝斥,回去乖乖吃長齋,而且馬上寫信感恩印祖。許止淨居士,只要遇到師父,不管是新出家、久出家,必定恭敬禮拜,遇到佛恭敬禮拜,不分彼此,為 人謙虛。老人家受印祖之託,在《四大名山志》中的普陀山志,對觀世音菩薩作讚頌,稱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依印祖的指示,做得非常好,不但教理非常通達,文辭也非常優美,並作《歷史感應統紀》,一生對出家師父都是畢恭畢敬的。

(三)雪公恩師。老人家無論是在濟南、曲阜、重慶、南京,最後來到台灣,都是積極的講學弘道,可以說是席不暇暖,到老也不疲不倦,遇困難也不退轉,平常的待人接物都是陶來謝來平等恭敬。對小孩、老人家,乃至貧富貴賤都一律平等謙虛謹慎的對待,敬重三寶,對出家人必以虔誠心頂禮,平常是慎獨存誠,亦即謹慎自己獨處時身、口、意三業的造作,保持至誠、恭敬、不欺暗室,睡覺不愧對棉被,對

自己的身影也不愧對,假若自己走得歪歪的,影子也隨著歪歪的。總之謹慎自己的獨處,自己警惕自己,自己砥礪自己,做事都是光明正大,矜持不苟,房間裡頭的書、衣服放得都有秩序,不點燈也可以一找就找到,東西放有定處且成為習慣,老人家平常可以說是忙到沒時間生病,一有空閒便讀聖賢書,因為讀書就是休息,享受聖賢的光輝與加被,樂而不疲,雖事務繁忙,但早晚課一定不會少,非常注重修持,以上是在家人應有的格局與風範。





精選文章

264、念佛沒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